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

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

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

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

[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

发展[4]。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

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

题,体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相关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广泛的覆盖面。

此后,又有许多学者从形态学,生态学,资源学,广义与狭义等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的概念做了阐述。总之,人居环境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2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源于研究人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建筑科学,它是从建筑学角度探讨人类居住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建筑舒适的居所,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但人居环境的多因子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应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应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地理、环保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结合,具有边缘科学性质,具体见图1。

图1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

运用地理学观点,从人类居住生存角度,可以将地球环境空间大致划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居环境两大系统,它们之间具有模糊边界和相互包含的互补共轭关系(图2)。

图2地球生物圈、人居环境共轭关系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持原生自然状态的地表空间,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自然生境在地球上己不复存在,地球上任何区域多多少少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居环境的主题内容属于人工自然地理环境。在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中,可划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3 人居环境规划模式

3.1 带型城市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 年提出的。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3.2 田园城市

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 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3 卫星城镇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20 世纪初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了卫星城镇的概念。这种设想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

星”。

3.4 广亩城市

1932 年美国建筑师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3.5 有机疏散理论

1942 年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在他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论并作了系统的阐述。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3.6 山水城市

1990 年,钱学森先生在写给吴良铺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并在1993 年2 月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明确发表了他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的论文。山水城市是在传统的山水自然景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基础上,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三者的意境融合在一起而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的指有山有水的城市,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这些人居环境的构筑模式在特定时期针对不同的人居环境问题曾起到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集中论和分散论的两大阵营在人居环境模式构建的

探索和争辩中走过了20 世纪。21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理念的发展,新的人居理念开始倡导生态主义。

4 生态城市

21世纪人类正努力进入生态世纪。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更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一场由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破坏而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孕育形成。建立人类美好家园,建设“生态城市”、“花园

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追求的时尚[8]

4.1 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的一种最重要的居住形式和生存条件。自城市诞生以来,城市规划就自觉地、不自觉地遵从这个原理,让这种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和生存空间成为最适宜的生存条件。

从1898年《明天的田园城市》构想出对“田园城市”的憧憬,到1933年的《雅典宪章》表达出对“家园城市”的向往,再到1977年《马丘比宪章》表达出对“生态城市”的渴望,都表

达了人类对城市生存空间“宜人化”的追求[9]

生态城市概念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 而且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 当然也存在争议。

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 生态良性

循环[10]

4.2生态城市的内涵

由于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理解不一致, 有的城市提出5-10 年建成生态城市,有的城市则认为需要经过30 年、甚至50 年的努力才能建成生态城市。所以,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加以探讨是必要的。运用生态理论和环境科学理论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是有阶段性的, 生态城市的内涵也因其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

4.2.1第一个层次( 初级阶段) 的生态城市概念

第一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概括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即环境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城市。具有如下特征: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按功能区分别达到或好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环境整洁无废物污染, 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居住区和居室安全达到国家( 或地方) 法规、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建成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 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良好,绿化系统的组合及分布能满足城市绿化美化的要求;城市总体构型和景观优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齐全,有利于居民的劳动( 工作) 及生活, 方便、舒适。

4.2.2第二个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

这个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概括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是以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的生态城市。其主要特征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如总体构型、密度( 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能耗密度、建筑密度等) 以及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绿化系统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科学合理, 有利于生态流的高效、持续、稳定地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等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 使城市生态不断提高, 逐步接近理想生态;环境安全达到高标准,可保障人身安全,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可保障经济安全, 可保障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即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以及城市生力都处于较高水平。

4.2.3 第三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在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 经过人类的开发建设逐步演化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生态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非自律系统, 所以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的区域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紧密相连, 生态流持续运行在两者之间。

第三个层次的生态城市可概括为:“优于原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高效的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和持续稳定运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立这一层次的生态城市, 就是运用生态理论与环境科学理论,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 规划设计出科学高效、结构与功能最佳的城市生态系统,并能随时将其调控到最佳运行状态。当前,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尚未能深人掌握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规律,第三层次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学术研讨阶段,所以这一层次的生态城市也可以称为学术层次。

4.3生态城市的特征

应该注意的是,生态城市的构建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奠,重新审视以往的环境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创造出体制合理、社会和谐、文化科技发达、健康舒适、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城市应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其主要特点应表现如下。

4.3.1注重高效和谐性

高效和谐是生态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高效有序。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人类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寻求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秩序。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城市不是一个仅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

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和谐

[11]

4.3.2保持整体性 生态城市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诸多环节整合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是拥有整体效益的运作和发展模式。其重视环境质量,并注重大、中城市和区域局部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设计原则。它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

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4.3.3实现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期目标。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建立生态竞争机制,通过再生和自生原理调节系统的影响因子,以适应系统发展目标。充分合理的运用和配置资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对废弃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使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善。只有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用户需求达到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3.4做到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地球村”的概念就道出了当今世界不再孤立、分离的关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地球村的主人,为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及其自身的生存发展,全

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全球性映衬出生态城市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12]

。 5 构建生态城市人居环境的几点建议

人居环境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时间比较短,而且任何理论的完善都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人居环境的认识水平。

5.1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彻底改变目前城市发展单纯是经济增长的观点

建立人——技术——社会——自然和谐的新的整体主义发展观。兼顾当代及后代人,以环境保护促进大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向自然索取与维护自然一定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离对人居环境的认识,将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联系起来人居环境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生存环境的舒适性和适宜性,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可持续发展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主席布伦特莱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即“既

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3]

。人居环境的关注点非常多,节能与环境和谐是当前关注的重点问题,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要大力发展绿色城市、绿色建筑,节省人工调节微气候消耗的能源,并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为代表的自然能源,减轻环境污染。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也需要注重其生态足迹状态,使用可持续和环保的城市建造方式和材质,采用环境友好的发展方法,使人类活动可以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环,而不是破坏因素。

5.2保护生态资源, 维护城市的和谐发展

城市内部及其周围的生态资源是城市人居环境的保障因素,因此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

城市中的绿地可以阻挡污染、保持水分、转化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城市水体则可以蒸发吸热、维持城市温度,而城市湿地更是被人们称为“ 城市绿肺” 。这些生态资源可以抵抗各种环境变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它们本身的生态脆弱性很差,需要有一定的面积才能够起到效果。

由此对于生态环境的营建和保护,可以在城市中充分利用各种空地、间隙、屋顶建立合适的生态资源,如栽种行道树、生态景观等积少成多,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分散的、不成系统的植被水体等集中成城市中较大的资源点,通过相互间的叠加作用,不仅可以建立一定规模的生态系统,提高各种生态资源联合抵抗破坏和城市污染的能力,还可以更大程度的改善城市的环境,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优先选择,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优先选择植被等生态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考虑因素,如少建混凝土等材料的城市广场,多建城市森林,少建硬质景观,改以柔性的生态景观等。

5.3完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在教育中增加多学科的交叉与共同研究

人居环境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联合与互补。因此进行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各学科,需要注意在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教学,考虑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研究问题的能力。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学科的教学中,具有相当分量的地理、交通、生态、金融等课程。我国的清华大学,吴良铺院士整合了建筑学、地理学、规划学、土木工程等学科,建立了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聚集了上述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使其便于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培养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整体思考人类聚居的理念,能站在整体区域的角度

看待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问题[14]

。从这些单位的情况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的相关学科进行整合是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模糊专业界限、突出多专业的合作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必然要素。

5.4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 提离人居环境研究的科学性和可研性

由于城市体量的巨大,以往城市规划研究缺乏合适的观测和研究手段。但是目前以GIS 、RS 、GPS 为代表的“3S ”数字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开展对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GIS 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够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地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

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15]

。遥感技术可以对全球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

的探测和监测,并将遥感图像进行变换、加工,产生可以成为专业人员判读的图像或资料[16]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城市的海量信息可以得到记录和处理, 并总结出相关规律, 由此可以为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数据和科学的依据。

6 结语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在原有城市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整合的科研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在地域、气候、人类行为等各方面的特点和属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措施,使城市的发展始终都能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保持和谐。

我们生态城市的观念出发,全面认识人居环境的含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创造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环境与人工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即使有再好的人工环境也会遭到不良社会行为的侵袭,自然环境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态要求的外部环境,生态学对人们生存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对环境保护、居住区人口数量都有严格的控制,维护生态平衡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我们对人居环境的认识不能仅限于规划建筑的研究,必须从“人—建筑—环境”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人工环境是规划建筑工作的重点,人工环境要与相应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脱离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认识是片面的,比如,我们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在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不但考虑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还应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提供公共建筑等配套设施、绿地休憩空间。人工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到相应社会环境下的管理、维护与使用,并将自然环境引人到这一环境中,为人们在人工环境中创造一个适合人们生活的居住环境。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对城市生态的感想和建议

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感想和建议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密集程度非常高的国家,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充满了高楼大厦,很少的城市才会给城市留下一片绿色的空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噪音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并且由于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水平仍比较低,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国当前的绿化工作仍是有着非常多的不足,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落后。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眼界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城市的绿化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绿化还可以逐渐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是城市绿化工作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面对这一情况,进行城市绿化工作已经使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城市的绿地具有着自净功能,对于缓解城市中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光污染等具有着非常有效地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绿化工作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然而,很多城市绿化没有抓住生态建设这一主题,从而降低了绿化的价值性。城市绿化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城市绿化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不根据实际情况的进行草坡铺设。进行城市绿化并不仅仅就是铺草皮的工作,一个城市的绿化标准也不是草皮面积的比例。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进行草皮铺设,认为这样就起到了城市的绿化作用,殊不知如果草皮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那么就会逐渐死亡,而且在死亡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化学药物,占用大量工人进行维护工作以及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城市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是违反生物学原则的,与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也是违背的。 只重视观赏价值,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虽然进行城市绿化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因为它改善了城市的面貌,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但是这绝对不是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结课论文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作者:罗崇亮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121班 学号: 1251801108 指导老师:许自学副教授 答辩日期: 成绩: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2012级 姓名:罗崇亮 学号:1251801108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而与之相关的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则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态城市城市放在了一个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是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一代超过一代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地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因而研究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新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while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new district has become China city development is most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of the scene,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the ecological city city is put in a more promine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is a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8711957.html,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作者:张静,周秉根,张蕾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 摘要: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特征,从生态文明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和持续性原则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建设基础,为生态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生态转型服务,有助于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特征;建设基础;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72-02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1]。城市 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转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2]。生态自觉思想为代表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契机,也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但关于生态城市定义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当中。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Register)曾提出一个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3]。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4]。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中外学者大都肯定了以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美观、适居、稳定、和谐为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城市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和谐有序地发展,构建人类的生态文明。 二、生态城市特征 生态城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生态城市的共性体现在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的理想城市

我的理想城市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随之,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关于理想城市模式纷纷提出自己的理念。 而我心中的理想城市,城市人口不超过一百万,人口密度不高于5000人。城市临近大海,夏天有凉爽的海风,冬天较为温暖不干燥。城市是由一个城市中心区域与多个独立的卫星城组成的,每个卫星城之间以发达的“交通走廊”和“通讯信息网络”相互连接。城与城之间的高速路的设立与自然相结合,形成城—郊—城的形式,而郊区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城市的郊区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们穿梭于各个卫星城,既能体味到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也能体验到乡村田园的闲适与恬静。使人们的生活具有张弛有度。在卫星城中,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还有一定的商业中心,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就业,人们居住在独立的卫星城中,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着生产与生活。这样大大降低了通往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在卫星城中,由于交通距离的减少,从而减少了人们出行所需的时间以及能耗,大大提升了生活效率。我们不必为了去某个地方而在公交车上等待数个小时,或因为堵车而长时间等待。改变城市交通结构,以公交车交通方式为主,公交车采用环保燃料并且公交车的停靠站点在一些办公密集区的建筑地

下层设立停靠站,以减少人们上班所需的步行时间。并且设置些绿色通道,人们可以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减低汽车使用量,做到低排放。进而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做贡献。工厂设置在城郊,工厂与城市之间有宽度不小于2公里的绿化隔离带。 我的理想城市是一个生态城市,她的发展是无线延续的可持续过程,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体系。首先采用低消耗,低污染,以提高经济质量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且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发展自身产业。其次,具有适当的空间布局,将城市居民与人工化环境相协调。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更加适宜人居住。再次,将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活动,使生产结构更加合理化,可持续化。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循环。 我的理想城市中的居住或办公建筑高度不超过40层,建筑之间有适当的距离,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并运用节能建筑原理,降低建筑能耗。并且拥有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足以抵御长时间特大暴雨,并且充分利用内河湖泊进行防洪排涝,此外,在江滨海边建设步行体系,并设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形成独特的城市滨水景观。另外,城市中的一切尽在电脑掌控。通过网络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住宅,并按需运行公交系统,让能源的使用情况可视可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我的理想城市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并不是单独的一栋大楼,而是分散在各个卫星城中,一个卫星城中的图书可以在各个卫星城中借还。并且各个卫星城都有各自的商业服务设施,有许多活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我心中的公园城市 我心中的公园城市作文3篇

我心中的公园城市我心中的公园城市作文3 篇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我心中的公园城市我心中的公园城市作文1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每一个城市的沉淀与积累,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人文精神。她们不受限于一个所谓的模式,因为任何一个模式的移植,就像给一个城市涂上了浓厚的胭脂,镶上了庸俗的金牙。 文明城市,或是文化故都,或是风景名胜,或是国中经典,或是海外遗风,各有千秋,各俱特色。但在我心目中的文明城市,我却更注重文明城市的内涵,更加强调城市的有序和规范这一特点,我认为良好的城市秩序和规范的城市生活才是文明城市的本质。 我心中的文明城市,街道整齐干净,天空中不再弥漫着灰尘,地面上不再有垃圾、污水,白天可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晴朗的夜晚,可以看到到满天的星星。人们都能安居乐业,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饭吃,街上不再有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流浪者,他们能够得到家人的善待或者政府的救助,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心目中的城市不仅仅是高耸入云的大楼,繁华的街道

最重要的应该是人们要有文明的行为和美丽的环境。 我心目中的文明城市,公交车有专门的爱心座椅,而坐在这些椅子上面的人,是那些真正需要他们的人,老弱病残孕吗,在车上重点照顾的对象;在乘扶手电梯的时候,会自觉站在右侧,将左侧留给那些需要快速通过的人,在人多的时候,自觉排队。 我心目中的文明城市,人们都注重素质和文化教育,有更高境界的娱乐享受,不会只聚集在灯红酒绿的地,觥筹交错,面红耳赤,乐而忘返。 我心目中的文明城市,有店铺的商家,不再占道经营,将公共场所当成私有的地盘。 我心中的公园城市我心中的公园城市作文2清晨,淡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微风轻拂着路旁的树木,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来回地蹦跳着,一切都仿佛在告诉人们:我所在的环境是多么的优美。 鲜花绽放,绿草如茵——这就是我心中的生态城市,它与别的城市不同:你看!鲜花随风跳起的了优雅的舞蹈,还带给大家一股股幽芳和清香;小草绿油油的,好像给城市披上了一件绿装;五颜六色的蜻蜓在半空中嬉戏,令城市的.景色更添几分美丽。公路上,汽车再也没有排放出废气了,因为人们发明新的清洁环保能源。人们常说:“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垃圾数量大大减少,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826-840)① 摘要:本文整合部分生态城市研究者其相关文献中的观点及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一、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生态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从人文生态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三、中国城市建设案例:简单举例临沂、惠州和海口三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四、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措施:以人为本,综合政府监管,区域合作等。 关键字: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地和集聚形式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城市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将达到61%。可以说,21世纪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③而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生态失衡,由此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衡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生态学的观点、原理也就进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一、生态城市概述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一定差别。当前,针对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说法不一。理查德·雷吉斯特强调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与持续力。同期,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造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其所有的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唐顿则把生态城市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高度,他认为生态城市能够拯救当今世界,生态城市是治愈地球疾病的良药,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④王全喜认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⑤因此,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⑥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依据上述各种生态城市的涵义理解,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苏廷良认为,在环境方面,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社会方面,要求居民有 ①2010年10月1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②杨彤.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14):90~96 ③薛华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重点内容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 ④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 ⑤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⑥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想象作文:我梦想的城市

想象作文:我梦想的城市 我是一个喜欢幻想和写作的小女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走出家门口,顽皮的阳光在我的脸上爬来爬山去。我微笑着,和可爱的大自然一道共同分享和煦的阳光。仿佛在我面前出现了一座大城市,这个城市里,一共被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汽车们的天堂,汽车就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我们骑上去,而且没有任何污染、很环保的;第二层是人们居住和散步的地方;第三是魔术学校,人们都会去这个地方学习魔法。因为人们喜欢用魔法变东西,例如:树木,花朵,小草,各类动物,建筑……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绿色,所以我也想去学魔法。 那里,人们的房子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水果做成的,学校是在空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漂亮的翅膀,学校有八层楼,是按一个年级为一层分的,还有白色的云朵做成电梯。让人站在上面自己有在飞一样的感觉,很惬意。学校的教室是完全自动化的,你想要在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只要大声地说出来就行了,自动手臂就会给你拿来,放在你的手中,真是一个全能的学校啊!我敢保证谁到了这个学校,都会喜欢她、迷恋她的,因为它太好了,没人会拒绝她。 这个城市里,大人们的工资很高,至少有一万块钱。小孩的零花钱是每个月能上100块,我们的衣服都是自己用画

笔画的-- -画什么都可以变成真的衣服。画出来的图案,都很有创意,又很新颖并且实用。我为自己画了150套衣服,有长裙,短裙和连衣裙。我是长头发姑娘,那里的一年四季都是春天,让人感到每一天都是心旷神怡,高高兴兴的。因为春天给人带来的好处举不胜举。树叶变绿了,小花散发出芳香了,小草变的生气勃勃……所以我们最喜欢春天。 那里的学校,家长和老师都非常爱学生,不训斥,会对我们讲清道理,不会对我们总是紧绷着脸,而是会表扬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的学习进步,天天向上,永不后退,都会让我们成为老师心中的佼佼者,成为爸爸妈妈心中的乖乖女,成为叔叔阿姨心中的好孩子。这个城市也没有悲伤,每天都是欢声笑语伴随着我们成长,那该是多么地幸福啊! 我梦想的这个城市也没有贫穷、没有疾病困扰着我们,人们能够和平安宁,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我希望这是真的,希望这些都能变成现实。这个美丽的城市,就是我心中一个永远的梦…… 老师评析: 孩子的眼睛,永远单纯;孩子的心理,永远天真!梦想中的城市,写出了孩子的理想。本文童趣十足,富有想象;行文也比较流畅,源于孩子原生态的文章。坚持多读书、多写多练,眼界宽了,积淀多了,思路顺了,写起文章来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