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文档-11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阿米娜·王娜娜首先非常感谢”绿色童年工作坊家长”平台创建人及各位工作人员,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想,同时我本人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思考如何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并教育孩子们。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同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她创办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深刻影响世界各国。
她在各国创办了很多幼儿园,同时她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建了一套教具,其中最经典的是感官教具。
《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历程来阐述儿童天生就具有独自学习的能力,因为他有一颗可以吸收知识的心灵。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长大后能说他父母所说的语言。
可是对一个成人来说,学好一门语言,是极其不容易的,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教授儿童,可他们却可以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极为特色,.每一个儿童自身好像都有一个勤勤恳恳、技术娴熟的老师。
鉴于此,蒙台梭利在本书中一直强调教育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教了什么,它只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
它不是在教授的过程中得来的,而是儿童通过环境获得经验而得。
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天性,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生后到6岁的这段,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在12-18岁,儿童心理成长进入第三阶段。
其中每个阶段都可以为两个小阶段。
这也是一般国家划分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龄划分的缘由。
而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心理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并形成的。
在出生后2-3年内,儿童所收到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的一生。
”俗语说从小看老”.在这期间,如果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他们的身体和性格才能正常发展;但如果他们收到伤害、暴力或其他不良影响,他们的性格就可能发生偏离,如果不及时纠正,其影响将会伴随一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报告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报告引言:本文是关于《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的读书报告。
在撰写此篇文章之前,我深入阅读了这本书,并且仔细思考了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
在此,我将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一、关于《有吸收力的心灵》《有吸收力的心灵》是一本由丹尼尔·高尔曼(Daniel Goleman)所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有关个人成长或自我励志类图书,其主旨不在于如何利用某些方法或技巧来让自己更加成功或幸福。
相反地,这本书更关注于探讨一个更为基础和根本性的问题:人们内心深处真正需要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系统而细致的论述,从多个方面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给予读者很多实用而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具体而言,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 激情和目标在这一部分,作者强调了人们内心真正所需要的是激情和目标,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利益或表面上的成功。
通过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真正感兴趣或热爱的事物,并且积极寻找那些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感的事物,我们才能够从内心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2. 远见卡远见卡是指一张能够记录我们现在想法和未来计划的卡片。
通过写下这些想法和计划,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而且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追求实现这些计划的行动。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设定清晰、可行、具体的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设置这样的目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并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 自我成长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不断发展自己并且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注重学习、探索新事物、培养自己的技能和爱好等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并且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4. 社区参与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积极参与社区或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参与,我们可以感受到分享与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满足感,并且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大环境中的责任和角色。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经典著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收力的心灵”。
这种心灵使得儿童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毫不费力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如同海绵吸水一般。
与成人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不同,儿童的学习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刺激,他们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儿童在没有经过刻意的教导下,能够通过倾听周围人的交流,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用法,并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还提到,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
在特定的时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敏感性。
比如,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会对物品的摆放顺序和生活的规律有着近乎执拗的要求;而在感官敏感期,他们会通过触摸、观察、闻嗅等方式来探索世界。
了解和尊重这些敏感期对于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敏感期,为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强调自由与纪律的平衡。
她认为,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是必要的,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纵。
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的纪律和规则框架内的,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在一个蒙氏教室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他们需要遵守不打扰他人、爱护教具等规则。
在书中,蒙台梭利对于教师的角色也有独特的见解。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观察者、引导者和环境的准备者。
教师需要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
《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有吸收力的心灵》是心理学家高晓华的力作,深度剖析了人类心灵的吸收与成长机制。
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阐述,更有大量的实例佐证,让人读来既感深刻,又颇受启发。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心灵如同有吸收力的海绵,会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
”这一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极具洞察力。
高晓华引用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儿童的心灵具有一种吸收力,他们用这种吸收力来摄取周围环境中的信息,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这不仅是对儿童成长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成人的心理发展。
在高晓华的笔下,心灵不再是静态的容器,而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断成长的个体。
他以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为例,阐述了心灵成长的必要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只有拥有吸收力的心灵,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知识。
书中还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高晓华犀利地指出:“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筛选、吸收有益信息的能力,才能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无疑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论证观点时,高晓华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例如,他引用了诗人泰戈尔的名言:“鸟儿因为歌唱而不因为答案的存在而歌唱。
”这句话寓意着,我们应该保持心灵的吸收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被繁杂的信息所困扰。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独特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高晓华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揭示了心灵吸收力的奥秘。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心灵成长的指南。
```第二篇范文《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心灵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它不断地吸收、筛选、整合信息,推动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探讨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吸收力的心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经典之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灵”这一观点。
她认为,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
这种吸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活动,积极地探索和理解世界。
蒙台梭利强调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在特定的敏感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等。
如果在这些敏感期内,能够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刺激,他们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和迅速。
书中还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
儿童不是被成人塑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在力量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自己。
成人的角色不是主导和指挥,而是观察者和协助者,为儿童提供自由和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的自由和纪律也有独特的见解。
她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限制内,让儿童能够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纪律也不是通过强制和惩罚来实现,而是让儿童在自由的活动中,逐渐理解和遵守规则,从而形成内在的自律。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常常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和方式去教育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阻碍他们的自然发展。
比如,当孩子想要自己尝试穿衣、吃饭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觉得他们做得慢或者做得不好而代劳,然而这样却剥夺了他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书中的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
我们给孩子安排满满的课程和学习任务,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自由探索和思考。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充满爱、尊重和自由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学习资料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一)(合肥)阿米娜·王娜娜首先非常感谢'绿色童年工作坊家长'平台创建人及各位工作人员,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想,同时我本人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思考如何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并教育孩子们。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同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家长启示1:了解点医学知识无论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更有助于帮助抚育和教育孩子。
)她创办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深刻影响世界各国。
她在各国创办了很多幼儿园,同时她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建了一套教具,其中最经典的是感官教具。
《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历程(从胚胎开始一直成长为儿童的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来阐述儿童天生就具有独自学习的能力,因为他有一颗可以吸收知识的心灵。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长大后能说他父母所说的语言。
可是对一个成人来说,学好一门语言,是极其不容易的,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教授儿童,可他们却可以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极为特色,.每一个儿童自身好像都有一个勤勤恳恳、技术娴熟的老师。
鉴于此,蒙台梭利在本书中一直强调教育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教了什么,它只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
它不是在教授的过程中得来的,而是儿童通过环境获得经验而得。
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天性,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生后到6岁的这段,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在12-18岁,儿童心理成长进入第三阶段。
其中每个阶段都可以为两个小阶段。
这也是一般国家划分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龄划分的缘由。
而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心理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并形成的。
在出生后2-3年内,儿童所收到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的一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档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1-11章作者简介: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
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
第一章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
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第二章决定一生的教育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
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重要著作,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一种“吸收力的心灵”,这种心灵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从周围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 0-6 岁这个阶段是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从而构建起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去吸收和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成人在主导,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去教导孩子。
然而,真正适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的玩具和书籍,而不是一味地规定他们必须玩什么、看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语言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非常神奇的,他们似乎能够毫不费力地学会母语。
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充满语言的环境中,能够自然地吸收和模仿。
这也让我明白,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多和他们交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
蒙台梭利强调了重复练习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会反复地做一件事情,比如反复地搭积木、反复地读同一本书。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聊或者固执,而是通过这种重复来巩固自己的技能和认知。
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因为觉得厌烦而阻止他们,而是要理解和支持这种行为。
另外,关于儿童的秩序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童对于环境的秩序有着敏锐的感知,如果环境是混乱无序的,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在教育实践方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儿童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要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
作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
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有吸收力的心灵》就是她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还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等著作。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以下是我读《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受。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
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
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这本书还有许多很好的观点对我都有启发,比如孩子是在行动中学习的。
这其实是阐明了运动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行动中,运动中去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填压和灌输;她强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婴儿一出生,就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当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来看待。
看了《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儿童的特点,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运动适当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
我觉得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不光要注意恰当的教学情景的创设,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配上对应的图画或故事,学生学习效果会比单纯教师教要好很多。
以上是我看完后的一点感受,现在我将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快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