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下 ,解放 区 的语 文 课程 设 置 力求 实 际 、精简 、集 中、 连 贯 , 所 编 教材 强 调 政 治 ,注 莺实 际 ,讲 究 实 效 。
( _) 从教 育 内容 来看 ,在近 代 语 文教 育发 展 巾太 平 天
提 倡 白话 文 。 l 世纪 9 年 代 与 白 话文相 适应 的 困语 运动 蓬 9 O
朴 素 的道 理 却是语 文教 育 的最 小规 律 ,与 人们 今 天 常说 的
“ 文 学 习的 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 { ”是 一 道理 。 语 等
( )从 教 育 内容 来石 , [头 语 音不 断 发展 , 出现 口头 ] 文学 。 这 时 划 ,人们 在 生 产实 践和 社 会交 往 中 ,靠 f耳授 _ = = l
活 动 巾 t有 较 人 的 比重 。这 种 以文 字读 写 训练 为 基础 的 教 学
( )从 教育 方 法来 看 ,首 先 是继 承 占代 语 文教 育 的方 三
次 是在 语文 教 学 中强 调记 忆 ,对 课 文 巾好 的段 落 或精 美文 章 的全 篇 ,要 求 熟读 、 背诵 , 并在 此基 础 上领 会 字 、词 、句 、 篇 的 内在含 义 。 再次 是注 蓐 讲解 ,讲解 成 为课 掌 教学 的 主要 方 法 。除 此 之 外 ,我 的一 些 语 文 教 育家 , 经 过 艰 苦 的 探
展 , 以致创 造 了谚沿 、歌 谣 、神 话、 寓 苦等 【头 文学 。而 谚 ] 语 、歌 薛、神 话、传 说 是我 困语 文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另 外 , 代 的乐府 民歌 ;魏 晋南 北朝 的 田园 I水 文学 :唐 代 的 诗歌 、 J l J
传奇 、 散文 ; 明代 的 散文 、小 说 ;清 代 的小 说 ,都 是 我 国语 文教 育的传 统 内容 ,有 不 少作 品 被选 入 现代 语 文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学 的 内容 。 ( ) 从教 方 法 来石 ,m现 以 文字 读 写训 练 为基 础 的 二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
开课和学习目的
1.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 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 的对话。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2.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 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 反的结果。 ——[德]恩格斯 3.没有过去,不仅今天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 希望。 ——[美]拉可斯丁 4.现在不可能是过去的完全再现,但它至少会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主讲: 主讲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5-6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012-5-6
先秦语文教育 秦汉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宋元语文教育 明清(1840年前)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1840—1949) 当代语文教育(1949—2003) 港澳台语文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
2012-5-6 5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 出版社2006年版。 2.耿红卫著:《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 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8年12月版。 3.耿红卫著:《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 2007年版。 4.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 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5.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2012-5-6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8.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陈黎明、林化君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 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元时期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
从最初的口头传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语文教育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即为文字教育,以书写和阅读为主。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设立了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诗文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普及。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
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语文教育专著,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学堂,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为语文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二、学科地位
1. 学术界和政府的认可
1978年: 吕必松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1982年: 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3年: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王力题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 1984年:朱德熙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 国 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 1989年:朱德熙重申“现在强调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专门的学科, 要有一定的素养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一点越 来越得到大家的理解。
按洲别统计: 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41,689名,占全 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 欧洲为26,339名,占13.47%; 美洲为19,673名,占10.06%; 非洲为5,915名,占3.03%; 大洋洲为1,733名,占1.07%。 其中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 2,178名,同比增长58.28%,成为增幅最大的地区。
(4)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热”带来了“汉语热”。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大发展。据统计,从 1950年至2006年底,我国已累计接受各类来华留学 人员1047010人。其中2006年全年共有来自184个 国家和地区的162695名来华留学生,比上年同期增 加了21608名,涨幅达到了15.3%。
2.产生、发展史: (1) 初创阶段:(1950~1961年)(共3315人)
1951年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正式开课 1952年:“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成立 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196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诞生 1953-1957年:广西桂林开办对越南学生的“中国语文专修学 校” 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语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沟通、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技巧,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交流的技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方法论。
古代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是中国语文学科的起源,它记录了古人在兽骨或龟甲上所刻的文字,是对古代生活、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见证。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为后来的语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字逐渐演变为汉字,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字系统。
在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文人士大夫的崛起密不可分。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通晓礼制、仪轨,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文字和演讲技巧。
由于古代社会以文化程度为分级标准,文人士大夫们都要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其中一项关键考核就是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选拔与比较,使得语文学科得以在古代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诗词和明清时期的戏曲成为了中国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造诣。
大量的诗词作品被留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语文的经典文本。
而明清时期的戏曲,则是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交融的产物,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文化智慧,也为后来的散文、小说等文体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语文学科也随之发展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语文学科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探讨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在那个时期,鲁迅等一批优秀的语文学者和作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语文学科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当时已有一些
小册子在传播古代本土语文教学和技巧。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文教材
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结构逐渐完善,形成文章、记叙、书法、政
治文献和经学等教材内容。
后期,字典、小说、史书以及绘画等都成
为中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在21世纪经历了新的变革。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大量改编和更新,更多
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思想和水平,其教材内容由中西合璧,兼及中外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国语文教材结构也在改善。
教材
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本土文化,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
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集体活动、互动式学习和游戏
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 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 这部份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 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 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讲述上层 社会,第四部份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 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 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 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 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 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在中国浩森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实在太多 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 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 《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 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全国大中小学将增经典诗文课程 北京为试点区
2010年08月02日 北京日报
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学校开展“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市教委日前透露, 昌平区已被确定为本市试点区,区内中 小学、中职学校将在语文、历史、德育 等课程中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高 校大学语文及中文、播音主持、影视话 剧表演、师范类等专业相关课程中也需 训练和考核学生诵读和书写技能。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专题一:基本理论部分
2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 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 铁器(剑)、 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 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 的变迁。
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 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 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 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 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 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 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 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 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 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 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教育部、国家语委计划用三至四年的时 间,筹建“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包括 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 中国传统经典诗文以及中国节日、24节 气等传统知识,
此次试点的教学成果也将被收入其中。 资源库中每一篇诗文都将邀请名家讲解、 朗读、吟诵,并邀请书法家书写,学生 及公众可免费下载共享资源。
全国大中小学将增经典诗文课程 北京为试点区
此外,试点区中小学还将开发开设经典 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
中职学校、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经典诵读、 书写、讲解的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 并设立经典诵读学分,进入学生素质拓 展认证系统。
各校还将选编经典读本以及书写、讲解 材料,并加强相关师资的培养。
全国大中小学将增经典诗文课程 北京为试点区
文化代沟
读《古文观止》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 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 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 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 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 秀才半。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
延至元、明、清,有关《文选》的研究 亦未尝中辍。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 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 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 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 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 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 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 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
《千字文》的第三部份讲述与统治有 关的各方面问题。
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 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 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 份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 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这部份最 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 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 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 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 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 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 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 值。
《古文观止》评价
《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 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 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 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 哲理。
(2)儒家经典: 汉代以“五经”为课程(“五经”即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的合称,《乐经》(加上失传 的《乐经》也称为“六经”);宋代以 “四书”为课程(《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3)文选读本:《昭明文又称 《文选》,是中国现 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 集,由南朝梁武帝的 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 同编选。萧统死后谥 “昭明”,所以他主 编的这部文选称作 《昭明文选》。
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其中以 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 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 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
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 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文选》的地位
“选学”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 极一时士子必须精通《文选》。
《文选》的内容
《昭明文选》一书,是萧统招聚文学之 士而编。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 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 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 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 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 重骈俪、华藻。
《昭明文选》
全书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 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 书,檄,移,对问,设论,辞,序,颂,赞, 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 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38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