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哲学小论文-word范文模板 (10页)
哲学相关小论文

关于哲学相关小论文(2)推荐文章周国平幸福的哲学读后感热度:哲学论文素材内容热度:管理哲学期末论文热度:优秀王阳明哲学论文热度: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度:哲学相关小论文篇二哲学、科学与宗教【摘要】“你的心被抬高了,就忘记了神”,“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出自《圣经》,第二句则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原话。
个人认为这两段话可以比较好的概括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哲学;科学;宗教“你的心被抬高了,就忘记了神”“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 [1]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出自《圣经》,第二句则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原话。
个人认为这两段话可以比较好的概括出之间的关系。
回顾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一直存在(尤其在西方社会更为突出)。
每当我们谈到西方文明,总免不了要想起爱琴海的滚滚波涛所孕育的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
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激情的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就会产生一种家园感。
”但是,希腊人的哲学理性智慧并不是西方智慧的唯一来源。
所以黑格尔接着又说道:“欧洲人从比希腊更远一些的地方,从东方,也就是从叙利亚获得自己的宗教,彼岸的、更遥远的东西。
然而此岸的、当下的东西,科学和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之间或间接传来的。
” [2]黑格尔的话固然不错,但是哲学既然被称之为哲学,就不会仅仅关注此岸的、当下的东西:哲学与宗教有着共同的旨趣,即对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只是两者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哲学的根基在于理性,而宗教则诉诸于信仰。
但应该肯定的是,西方人,确切的说是____产生之后的西方人,他们所寻找的精神家园所关注的彼岸的、更遥远的东西的确更多的是从宗教中获得的。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一: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论文内容摘要:论述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另外,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而这种得到社会赞同的人生价值是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将社会价值作为重要内容。
最后在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树立的价值观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而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
哲学中讲的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两方面内容的观点。
第一:人生的价值和基本含义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看吧。
好久好久以前,我很记得一句话:生命在于生生不息。
那时我还小,没法理解。
其实,现在,于我,宁愿这样理解生命:在于自由。
裴多菲的毕生经历和认知道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真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家皆可抛。
时至今日,我深深体会到这些简单的语言中蕴含了极高的生命境界,也是我,下定决心,要追寻的,生活的另一无价的方面:自由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艰难、困惑、郁闷的时候,只要我们心中有追求自由与价值的信念,就会有转机和好运的来临。
别放弃,坚持信念,坚强而且坚定地等待和努力,成功就会来。
一句老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刻在我的心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而最近的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更加坚定了我对成功这个颠扑不破的看法,也执着地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生生不息,在于我们的信念!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热点。
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至冲突,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该群体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
哲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哲学小论文格式范文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对必然性的知识有一种相当明确的追求,其与因宗教而获得的信仰,及因科学而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不尽相同,在追求必然性、唯一性的体系的同时,哲学的兴趣是在探索和我们连在一起的世界的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小论文格式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哲学小论文格式范文篇一摘要:西方思想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
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对必然性的知识有一种相当明确的追求,其与因宗教而获得的信仰,及因科学而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不尽相同,在追求必然性、唯一性的体系的同时,哲学的兴趣是在探索和我们连在一起的世界的道理,而且还应是在不同的贯通的系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不是要达到更高的贯通和共识,而是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融贯的、不断丰满和变得厚实的思想。
关键词:西方思想哲学科学语言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01-9-13一般来说西方思想都是从希腊说起,西方有两大源头,一个是希腊特别是雅典;另外一个就是耶路撒冷。
西方也是有理性和信仰两大传统,雅典更多的是代表西方的理性传统,耶路撒冷更多的是代表西方的信仰传统。
西方有三大宗教,不但犹太教和基督教是从耶路撒冷来的,而且即使伊斯兰教现在和基督教水火不相容,实际上伊斯兰教发源的时候可以看作是基督教的一个演变。
学习哲学的人对希腊更加的熟悉,因为许多西方思想或非宗教思想以及一般理性都来自希腊。
理性一词有时用得太宽泛,有时也用得狭窄,但这个传统是从希腊来的。
科学一词出现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在此之前是没有科学一词的。
我们现在把科学和哲学区分得很清楚了,而在希腊人那里philosophy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古代科学,凡是对知识的追求都是放在哲学的名下的。
现在讲到科学和哲学也许会跟宗教、诗、艺术这些东西分开来的。
古希腊时,它讲philosophy 是跟历史、诗、艺术不分开来看的。
如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东西,而philosophy是追求知识或者类似于知识一样的东西。
哲学论文范文

哲学论文范文中西哲学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更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的理论建构。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哲学的比较与比较的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更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的理论建构。
从理论上说,当中西哲学作为“他者”出现时,中西哲学比较的思路历程就已经开始了。
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学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的严重缺陷,但客观地说,没有西方哲学的传入和中国学者的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就没有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产生。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面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危机,以及西方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和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解构和颠覆,如何在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中,努力克服作为“标准”和“尺度”的传统哲学观的局限性,超越“可比”与“不可比”的“比较悖论”,在比较的路径和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已成为国内哲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是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也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赖以突破的前提和条件。
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试作探讨,以期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的比较。
哲学比较之所以可能,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回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
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

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下面,为大家分享人生哲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价值,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6),那么,价值总是客体对于主体来讲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顾名思义,人生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一个人的人生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只满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主体就有两个,即主体的个体自身和主体的社会,人生价值的涵义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为对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和主体社会的需要满足。
人生价值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体和社会是主体存在的两种根本形式[2](P287)。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7)。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3](P67)由此可见,个体总是客观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总要表达为自己的生存和开展而存在,因为人的生存和开展是人的最根本的需要,从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个体追求人生自我价值无可厚非;从本质上说,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一生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开展需要的满足。
然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的需要与个体的需要总是有着内在联络,社会的需要从本质上看也是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存与开展需要在本质上就具有社会生存与开展的性质,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在本质上就是个体的人生社会价值[2](P287),因此,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没有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开展,无视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会失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源泉;漠视人生社会价值,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形成一股发奋向上的凝聚力。
理论是人生自我价值与人生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曾指出“动物只消费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消费是片面的,而人的消费是全面的”[4](P273)可见,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能在理论中通过创造劳动满足自我的生存与开展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开展。
关于哲学相关小论文(2)

关于哲学相关小论文(2)哲学相关小论文篇二从《大众哲学》到《通俗哲学》《大众哲学》和《通俗哲学》这类读物,比之高深的哲学专著,似乎难登哲学的大雅之堂。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不管是否真能读懂,人们总是喜欢在客厅的显要之处摆上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作为点缀。
《大众哲学》和《通俗哲学》却没有这样的功用。
它们是大众的读本,这些书在农村、在山乡、在车间、在学校到处都有人争相传阅。
它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能够使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人类智慧的火花,激起人们的热情,唤起人们去思索。
人民喜爱通俗的哲学,通俗的哲学也只有在人民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优秀成果,它是科学的哲学,又是实践的哲学,它不仅要求理论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深刻性,而且要求它具有实践性,要求哲学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武器。
这就离不开哲学的普及和通俗化的工作。
通俗的哲学以其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于启发和引导作用,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从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到现在的《通俗哲学》,其间经过了半个世纪,可以说,它们是我国哲学通俗读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本。
在我国,最初系统从事哲学通俗化工作的,是年轻的艾思奇同志。
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五年十月,艾思奇同志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每期发表一篇通俗的哲学文章,以后结集成书,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出版,初名《哲学讲话》,同年六月第四版改名为《大众哲学》。
这就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通俗哲学读本。
艾思奇同志在谈及这本书的体裁时说:“这种通俗的体裁还没有人尝试过,甚至是没有人屑于尝试的。
”(《艾思奇文集》第一卷,第285页)但是这种“没有人屑于尝试”的体裁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人民大众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一九三六年第一版到一九四八年已出到三十二版。
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本在国民党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的情况下,能够在十二年内再版三十二次,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
哲学是时代的产儿。
《大众哲学》的问世,正是时代的需要所决定的。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神学世界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上帝造人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劈地”等神话传说和《神创论》,“神化自然”等神学的影子。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是可以谦虚地说:中国虽无西方式哲学体系和哲学论著,但中国不乏有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
关键词::哲学,文化,哲学精神,传统文化一、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中国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态。
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首先,我们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底蕴。
西方哲学大师常讲:“我们所说的哲学,无非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科学设计的是一切可以被认识的理性的东西,神学则超越于理性的知识之上,是超验的,非理性的,哲学则见于二者之间,回答二者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可见,西方哲学起源于神学,以科学为原动力。
这里的“科学”非同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概念。
中国文化中,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将日本之“学科”一词变形使用。
科学和技术不分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西方文化则不同,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科学有三种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科学的技术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
哲学论文范文

哲学论文范文(注意,以下为虚构内容,仅供参考)。
论文题目,论人生的意义。
摘要,人生的意义是哲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角度探讨人生的意义,包括存在主义、功利主义和宗教观点等,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思考。
关键词,人生意义;存在主义;功利主义;宗教观点。
一、引言。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备受哲学家、思想家和普通人的关注。
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其中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情感的体验。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哲学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思考。
二、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个体自己来创造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人生无意义,我们需要为它赋予意义。
”这句话表达了存在主义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
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预先确定好的,而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创造的。
因此,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的。
三、功利主义观点。
功利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利益。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人生的意义是通过追求快乐和幸福来实现的。
功利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与个体的幸福和利益密切相关的,而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因此,功利主义强调个体的幸福感和利益最大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通过追求快乐和幸福来实现的。
四、宗教观点。
宗教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独特的看法。
在宗教的观点中,人生的意义是由神来赋予的,人们要通过信仰和敬畏神来实现人生的意义。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中,人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与神的旨意和教诲密切相关的,要通过遵循神的教义和敬畏神来实现人生的意义。
因此,宗教强调个体与神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神来赋予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不同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哲学小论文
篇一:马哲哲学小论文
马哲哲学小论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午后黄昏,苏菲从自家的信箱中拿出了一个给自己的大信封,上面只写着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题记
手指划过书的最后一页,合起书,深深呼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和苏菲一起经历了一场哲学的启蒙,哲学的洗礼。
曾以为,哲学是被供奉在神坛之上,受人膜拜,可望而不可即,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原来我是如此肤浅,哲学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
此刻,我有了像苏菲一样的疑问,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如果不现在的名字,我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伴随着(来自:WwW. )这些问题,我走进了苏菲的世界。
哲学之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正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
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
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
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哲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他们相信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
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
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突然有一种恐惧,我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在随着所谓经验的增加而不断的减少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探索科学,在艰苦的学习中探索知识,正如苏菲在艾伯特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探索哲学历史。
或许这种源于好奇心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
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与生活能力一样不可或缺。
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因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
么人们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社会
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而加快发展吗?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当我和苏菲一起读到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哲学和历史的旅行。
或者说,我们已经在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似乎就是那样一部充满逻辑悬念的悬念小说。
从苏菲受到那封信开始,
以后每天苏菲放学回家都会收到一封信。
在信中她的哲学老师开始了她的哲学课。
阐述了从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上帝在欧洲确立了神圣的
地位——即中世纪的开始。
在这段时间内,我和索菲都认识了苏格拉底,知道
他在雅典广场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别人讨论关于时间存在的形势和她存在的意
义这之类的哲学问题。
还有他的学生伯拉图是怎样构想乌托邦和唯心主义理论。
知道了中世纪初的伟大哲学家史诺宾沙是怎样将哲学和基督教义以及《圣经》
新约和旧约中所有观点结合起来的。
在历史方面,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爱琴海孕
育出的希腊文明是如此的令人惊叹,那里所有的思想互相碰撞,诡辩学派、唯
心学派等诸多学派互相辩论。
在雅典,世界上的第一个议会诞生了,几千年前
的产物,至今仍是主宰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人类的理性与思维第一次以知识
为载体向外输出,输
向人类自己、输向自然、输向万物。
你看,今天人类不正是用我们所独有的思
想去对自然对其他生物施发号令吗?我从雅典卫城里看到了人类正在成长、人
类的理性、知识、思想、这些都比他们都祖先有了更大的提高。
从希腊半岛那
儿传来了人类正挥起思想这把巨斧,改造起世界来的声音。
巨斧敲打时发出的
火花,那正是思想碰撞发出的火花。
人类开始走上成为万物统治者的道路,因
为人类拥有的是其他生物所没有的——智慧。
思想在进步、人来在成长,时代更在发展。
终于,人类社会走进了封建时代。
欧洲也开始了中世纪。
在欧洲,人们开始把自己的思维与上帝联系起来,他们
认为智慧包括大自然都来自上帝的创造。
人们开始了极端的宗教狂热。
那时,
人类对自己对自然的看法和希腊时期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人类本身是卑贱的,
所有的热爱和敬仰都给了上帝和那些大主教、修道士们。
这个时期的哲学问题
几乎都与宗教有关。
中世纪的欧洲特点就是战乱纷飞,当时来自北方的日耳曼
和南方的法兰克人、英格兰人在北欧争夺土地,南方的西班牙人和罗马帝国在
像阿拉伯人宣战。
最后爆发了十字军东征和英法百年战争。
总之一切的冲突都
与宗教有关。
当那位哲学老师讲到中世纪的末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那位神秘的哲
学老师终于露面了。
他穿着一身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衣服,带着苏菲穿梭时空,来到了16世纪的欧洲。
因为接下来,苏菲要了解历史上最精彩、最伟大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
苏菲在16世纪的巴黎遇到了来此讲学的莎士比亚、还有蒙田、黑格尔等哲学家。
那个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把人类所认识的疆域大大
扩大,人们开始认识到上帝是不存在的。
于是大批的学者开始回到唯物主义认
知的方式上,重新研究希腊的文明。
因此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这段时期称
为文艺复兴。
牛顿、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类未知的东西。
特别是人类了解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开始怀疑教会的权威。
这时,人类
重新审视了自己、自然和上帝。
人类对自己又重新树立了自信,那个时期,整
个欧洲都沉醉在科学和探索精神中。
两个人走一块儿,不再问候:“上帝保佑你。
”而是诸如:“是惯性在决定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是圆的。
”这之类的话。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教诲,随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成果,这就为
欧洲的崛起准备了条件,正是在这时,欧洲开始超过了中国、埃及和印度。
欧
洲也开始了殖民主义。
读完文艺复兴这一章后,苏菲和我对世界的看法已经有点清晰了。
接下来是18
世纪开始,欧洲的黄金时期。
君主封建制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新问题也出
现了,但解决问题的哲学家也出现了:马克思创建了他的共产主义哲学。
他客
观的审视着、评价着资本主义。
他的理论影响了欧洲的东方——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苏联建立起来了。
这对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
是的,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
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
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
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
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
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
学的曙光。
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
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
的大舞台。
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
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
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
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
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
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
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苏菲的哲学课讲到这已经都结束了。
她和她的老师只不过是一位挪威少校为他
女儿所写的小说里的人物。
但是他们却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和人类一样了。
最后苏菲和
她的老师,终于逃脱了少校的控制,并没有随着少校写完小说而结束。
他们仍
在这个世界上,看着这个世界的变化,继续他们的哲学课。
此时此刻,我又重新问自己,我是谁,世界是什么。
我想我已经触及到了答案,却又仿佛没有得到答案。
可能正如书中介绍的欧洲的发展史,人类和世界是一
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世界在改变,我们随着世界在进步,我就是我,保持着对
世界的好奇心,勇敢并且用心生活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帮我叩开了哲学的大门,而我哲学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会不
断的学习下去。
篇二:哲学与生活小论文
哲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