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
【转】对七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谱版本的考察

【转】对七个巴赫⽆伴奏⼤提琴组曲乐谱版本的考察对七个巴赫⽆伴奏⼤提琴组曲乐谱版本的考察by Tim Finholt 作者:梯姆·芬霍特⾦毓镇译从1825年到现在,出版的巴赫⼤提琴组曲我已经看过80多种。
读谱时我最初的反应是怀疑:第80个版本⽐前⾯79个版本有什么明显不同的信息?幸好我没有就此⽌步。
我从中认识到巴赫的伟⼤贡献并证明了⼤提琴组曲的美丽,我决定要研究⼀些版本并把意见提供给各位演奏者。
巴赫组曲总是⼤提琴界争论的⼀个焦点。
不像⼩提琴家和他们的巴赫⼩提琴独奏作品,我们没有巴赫⾃⼰的⼿稿,充其量只有3份⼿抄的副本:安娜·玛达伦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巴赫的第⼆个妻⼦)、凯涅尔(J.P. Kellner)和威斯特法尔(J.J.H. Westphal)的⼿抄副本,后⼆位是巴赫同时代热⼼的乐谱收藏家。
不幸这些⼿抄本都含有错误,这就为争论提供了丰富的根据。
选择哪些版本来研究则是我⾯临的挑战,或许还要⽐较它们的价格,因为我没有能⼒全部买下。
我决定选择最常见或最容易引起兴趣的。
肯定会有⼈问“巴泽拉尔(Bazelaire)的版本怎么样?”抱歉了,上百种版本不可能⼀⼀评说。
下⾯是我选来研究的版本,说得更准确⼀点是版本编者的名字:Hugo Becker 贝克尔Diran Alexanian 阿⼒克⼭年Pierre Fournier 富尼叶Casals-Foley 卡萨尔斯-弗雷依Janos Starker 斯塔克August Wenzinger 魏晶格Dimitry Markevitch 马克维奇贝克尔版本产⽣于前-卡萨尔斯年代,那时似乎巴赫组曲基本只和学⽣的教材有关。
实际上⼀些版本的标题就是《巴赫组曲或练习曲》,巴赫的⼤提琴作品极少有机会演奏,即使演奏,每次只能听到⼀、⼆段⽽从来没有完整地演奏⼀个组曲。
结果是公众对于巴赫、巴洛克⾳乐或当时的演奏习惯等极少了解。
音乐欣赏: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解读

音乐欣赏: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解读引言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们内心的深处。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其中,《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被誉为他创作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这首曲子进行解读,探索其中的音乐精髓和情感表达。
1. 巴赫简介1.1 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键盘演奏家,他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后世音乐家的推崇,对整个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巴赫的作品巴赫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包括教堂音乐、室内乐、管弦乐、键盘乐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复杂的对位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2.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简介2.1 曲子背景《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巴赫为小提琴而谱写的一部奏鸣曲,也是他写给无伴奏乐器的最著名作品之一。
它包含了三个乐章:Adagio、Fuga和Siciliana。
2.2 曲子特点这首曲子以巴赫典型的对位法为特色,小提琴独奏充满着复杂的音乐线索和旋律。
巴赫在无伴奏小提琴曲中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技巧的独到理解和运用。
3. 第一乐章:Adagio3.1 深情表达第一乐章以Adagio的速度开始,给人一种慢慢流淌的感觉。
这一乐章展示了巴赫深情表达的能力,音符间的跳跃与变化展示了他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3.2 音乐线索的穿插在Adagio中,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音乐线索的穿插。
这些音乐线索以巴赫惯用的方式相互呼应和转换,展示了他对音乐结构的独特见解。
4. 第二乐章:Fuga4.1 对位法的展示Fuga是对位法的代表作之一,巴赫在这一乐章中充分展示了他对对位法的理解与运用。
小提琴独奏与自己的回响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有力而富有张力的音乐效果。
4.2 音乐的层次感Fuga中的音乐线索层层叠加,给人一种复杂而有层次感的旋律。
巴赫的音乐构思精妙,他通过对位法的运用展示了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简介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简介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音乐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地影响了音乐史上的后来之辈。
他的作品包括了教堂音乐、管风琴音乐、管弦乐和室内乐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小提琴无伴奏曲集。
小提琴无伴奏曲集是巴赫创作的一系列小提琴曲,它共包含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六首无伴奏小提琴赋格曲。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小提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曲集包括了以下十二首曲目:1. 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 BWV 10012. 小提琴赋格曲第1号 BWV 10033. 小提琴奏鸣曲第2号 BWV 10044. 小提琴赋格曲第2号 BWV 10065. 小提琴奏鸣曲第3号 BWV 10056. 小提琴赋格曲第3号 BWV 10067. 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 BWV 10078. 小提琴赋格曲第1号 BWV 10099. 小提琴奏鸣曲第2号 BWV 100810. 小提琴赋格曲第2号 BWV 101011. 小提琴奏鸣曲第3号 BWV 100912. 小提琴赋格曲第3号 BWV 1012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突破性,而且在技术难度上也极高,被广泛地认为是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境界之一。
小提琴无伴奏曲集中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和第2号。
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是巴赫创作的最早的小提琴曲之一,它被誉为小提琴音乐中的“圣经”,被无数小提琴演奏家和学习者视为必修的曲目。
而小提琴奏鸣曲第2号更是成为了小提琴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恩格利斯曲”更是成为了小提琴曲目中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小提琴无伴奏曲集中的小提琴赋格曲也是不容小觑的。
这些赋格曲之所以被称为无伴奏,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赋格的曲式,而这种曲式使得一只小提琴便可演绎出整个曲子。
这些曲子不仅在构思与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技术与表现力上也非常要求演奏家的技巧和理解力。
除了在技术和音乐表现力上要求演奏家的极高要求外,小提琴无伴奏曲集也因其宗教内涵而被广泛地关注。
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分析与演奏心得——以第一乐章为例

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分析与演奏心得——以第一乐章为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巴洛克时期伟大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
其音乐创作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创作类别主要有两个载体:第一是宗教音乐,第二是世俗音乐。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创作于1720年的复调音乐———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曲目,为小提琴教学和演奏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当时的欧洲乐坛被意大利作曲家以及意大利风格的作品统治着,显然这部作品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的遗忘了这位伟大的人物。
”伊扎克·帕尔曼曾经说过,他一生曾带学生参加过很多的世界级小提琴比赛,多个国际小提琴比赛几乎毫不例外地把《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作为规定演奏曲目,借此来衡量演奏者在音乐上和技术上所达到的水准和取得的成就。
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柔板,是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速度较慢。
与其他作曲家创作的奏鸣曲有所不同,它不是由小提琴启发,而是作者纯灵感和艺术构思的结晶,因此在构思和创作中并没有考虑演奏的技术性、局限性问题。
演奏技巧较难,所以对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求很高。
和弦的理解和表达、多声部旋律的体现都需要对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曲式分析在演奏时,做好曲式分析对于演奏者理解曲目、背诵以及更好地诠释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
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属于古奏鸣曲式结构,由于在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器乐曲目被通称为奏鸣曲,所以巴赫的这一套小提琴作品被称为“奏鸣曲与组曲”。
《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柔板乐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小节———第8小节为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3小节为第二部分,第14小节———第21小节为第三部分。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研究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研究杨薇【摘要】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各种不同的版本,在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疑问,其根本原因是巴赫原稿失传.现在出版社出版的各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组曲曲谱,许多是在各种手抄本的基础上,修订整理而成,或加上一些大提琴家批注的指法、弓法形成的综合体.但仔细一看却又发现版本中鱼龙混杂,优劣并存.为正确了解这首作品的各种版本,于演奏巴赫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6页(P133-138)【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研究【作者】杨薇【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4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为大提琴创作的最著名、内容最宏大的巴洛克风格独奏作品,也是目前国内外大提琴专业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必修经典曲目之一。
关于这首作品的流传背景,研究界一直存在着诸多疑问,其根本原因是巴赫亲笔原稿的失传。
我们今天所演奏的各种版本的“巴赫”,其实是在各种时期流传下来的手抄本的基础上,由出版社做了修订整理,有些还加上一些大提琴家批注的指法、弓法最终形成的这么一种综合体。
在各种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组曲曲谱中,版本鱼龙混杂、优劣并存,怎样选择适当的版本,深入正确的了解这首作品的流传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演奏巴赫作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也正是我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所在。
一、组曲的创作时间要弄清楚巴赫创作这首大提琴组曲的大致时间,在抄本发现之初的原始状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因为大提琴组曲是作为巴赫作品集合中的一部分被发现的,集合中还包括巴赫所写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和小提琴组曲,而这部分小提琴作品是有巴赫亲笔原稿可寻的,这为我们推断大提琴组曲的创作时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小提琴亲笔原稿中出现的标题是:“Sei Solo./a/Violino/senza/Basso accompagnato./Libro Primo./da Joh.Seb.Bach./ao.1720.”大家注意到上面的落款时间是1720年,巴赫研究学家 Hans Eppstein推断出大提琴组曲的创作时间也可能是在1720年前后,他分析:这部作品大约是巴赫在德国中部城市科腾停留的那段时间里创作的,但也不排除巴赫当时在科腾并没有完成全部六首组曲创作的可能性,因为后面三首组曲无论是从创作还是演奏技巧上都要明显难于前三首组曲,所以后面三首组曲的创作时间很有可能会相对晚一些[1]。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
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
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
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
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
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
按照巴赫一生活动的地点,魏玛,克腾和莱比锡,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
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
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还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等等作品。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
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
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
丹尼尔·罗佐科维奇《巴赫小提琴作品》

丹尼尔罗佐科维奇《巴赫小提琴作品》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6月8日,DG旗下最年轻的小提琴家丹尼尔·罗佐科维奇(Daniel Lozakovich)发行了他的首张唱片——巴赫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与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帕蒂塔第二号。
【总页数】1页(P127-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3
【相关文献】
1.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对比研究 [J], 梁寒琰
2.小提琴音乐的巅峰之作谈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演奏 [J], 郑炜珉;
3.浅谈巴赫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法 [J], 常磊
4.试论巴赫作品的小提琴演奏技巧 [J], 刘云涛
5.巴赫小提琴作品的演奏特点 [J], 潘曼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洛克名词解释[教材]
![巴洛克名词解释[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de3529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4e.png)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一.代表作品:一声乐作品宗教康塔塔:《基督在垂死的桎梏中》《我心中充满忧虑》《宗教改革康塔塔》《心和手,事业和生命》《有个声音在高喊,醒来吧》世俗康塔塔:世俗康塔塔不包含众赞歌,而像歌剧一样,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以及合唱和管弦乐组成,是巴赫音乐中最生动活泼的部分。
23首世俗康塔塔中较著名的有:《咖啡康塔塔》(第211)《农民康塔塔》(第212)《狩猎康塔塔》(第208)《菲勃斯与潘的争吵》《溪水,轻轻的流淌》《太阳神与牧神的争斗》清唱剧:三部清唱剧《圣诞清唱剧》《复活节清唱剧》《升天节清唱剧》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弥散曲:《b小调弥散曲》二.器乐作品管风琴音乐:143首《众赞歌前奏曲》6首《管风琴奏鸣曲》《前奏曲与赋格》《变奏曲》《幻想曲与赋格》《托卡塔与赋格》《帕萨卡里亚与赋格》《管风琴协奏曲》古钢琴音乐:《创意曲》30首《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托卡塔与赋格》《托卡塔》7首3集组曲6首《法国组曲》 6首《英国组曲》 6首《帕蒂塔》管弦乐和室内乐:《6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4首乐队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独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戈德堡变奏曲》最后的作品:《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二.艺术成就:(1)《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的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2)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3)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4)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5)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顶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德国作曲家,,歌剧和清唱剧最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
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
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
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
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
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
按照巴赫一生活动的地点,魏玛,克腾和莱比锡,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
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
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还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等等作品。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
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
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
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
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
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
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
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
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第一位为巴赫写传记的作者福克尔在1802年写道:巴赫的时代,在教堂里演奏一件独奏乐器是司空见惯的事。
不过,这些小提琴独奏作品是否为教堂使用是很有疑问的。
巴赫在克藤宫廷期间没有为教堂服务的责任。
同时,在他周围也没有第一流的小提琴家。
巴赫自己是一位技艺颇可观的小提琴家,但在乐器上示范他写的这些难得要命的作品恐怕未必称职。
这样看来,巴赫写作这些作品缺乏直接的动因。
不过我们不应该忘记,巴赫曾经为键盘乐写下了大量的练习用乐曲,包括平均率。
那么,巴赫为什么不可以为优秀的小提琴家写下迈向新的艺术台阶的作品呢??1720年,巴赫完成了这6首独奏乐曲的手稿。
有80年之久,它们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专业人员之间私下交流。
1798年,在一本名为《小提琴的艺术》的曲集中,第一次发表了其中一个乐章。
1802年,发表了3首奏鸣曲的初版本。
1814年有人在圣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装纸堆中发现了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
1839年,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德·大卫予以编订出版。
?实际上,小提琴独奏作品算得上是德国音乐的一个传统。
一位与巴赫会过面的小提琴家韦斯特霍夫1682年曾在法国宫廷中演奏过他自己创作的独奏组曲,引起了阵阵赞羡之声。
1696年,韦斯特霍夫发表了6首独奏小提琴帕蒂塔,每首都由4个乐章组成,这些珍贵的文献现存匈牙利图书馆。
再往前溯,1676年比贝尔为独奏小提琴写下一首帕萨卡里亚,这是独奏小提琴乐曲中第一首成模成样的作品。
它是巴赫《恰空舞曲》的前驱,两者都建立在主题变奏的基础上。
?巴赫的这套作品大大地超越了前人的这些成就。
一把单薄的乐器,在巴赫的手中发出两个声部(甚至三个、四个声部)的声音。
主旋律有时出现在高声部、有时在中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几个声部同时进行或穿插进行。
巴赫创造了一种旋律的进行是有低声部伴奏的听觉效果,和声的进行是镶嵌在单一的水平线上。
怎样把这些听觉效果转变成实在的音响,就是摆在小提琴家面前最具挑战性的难题。
这需要高超的技巧是不消说的,但仅有技巧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演奏者具备深刻的洞察力。
他必须把旋律从伴奏声部中分开:有时还要注意和弦音的相互配合。
特别是在赋格曲中,他必须把嵌在低声部中的主题带出来。
最后,还要把各个乐章连接成一个有说明力的逻辑的整体。
在演奏连续的和弦进行时,现代的小提琴会产生许多困难。
这是因为,在巴赫的时代,弓子是弯弓形的,马尾(弓毛)绷得不是很紧。
这样在演奏和弦时就能使三个音或四个音同时发声。
因此,现代就不得不采取变通的手法。
有人认为演奏巴赫作品必须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应当有现代的时代精神。
好的演奏应当体现两者的结合。
1. 海菲兹的版本他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之王”!海菲兹个性中的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的特点与巴赫作品中包罗万象、谦卑宽容的内涵与神髓并不矛盾。
相反,因为伟大的冲击和对比而更动人心魄。
海飞兹以舍我其谁的惊人绝技、速度及精准而极其完美的演奏著称于他对此曲目的演奏,《企鹅唱片》评介为“深思熟虑、富有灵感”,“梦幻一样的运弓手法产生出比巴赫时代更加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微妙的力度变化”。
如第二帕蒂塔的“阿勒曼德”和“吉格”,著名的“夏康”细节清晰完美,力度撼人心魄。
这种十分自然的效果给人以无比的愉悦,而轻快活泼的段落又惹人喜爱……我觉得海菲兹展现了巴赫音乐圣洁纯粹的一面,MONO登峰造极的伟大演绎!2. 克莱默的版本印象中克莱默只录了两次小无,一次在菲利普,第二次在ECM。
这版总体风格可用神清气爽来形容。
音色偏冷。
注重的是层次感,强调的是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不论是巴赫的大无或小无,我个人有个偏好。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风格柔美的类型,我喜欢朴素,沉稳,注重内在张力的演绎。
对作品的解构,强调层次感等要素是我关注的……也请听过的朋友一起讨论。
3. 克莱默在菲利普这版也非常出色。
我觉得菲利普这版和ECM那版是难分伯仲的。
这两版好象用的是不同的提琴。
那位朋友说说?4. 谢林单声道版本这个版本是网友下海兄送的,感谢!这个谢林单声道索尼版不是很常见。
市面上流行的是米而斯坦的立体声DG版和EMI单声道版,谢林的DG立体声版,格罗米欧和克莱默的菲利普版,还有西盖蒂、海菲兹、敏茨、郑京和、波洁等人的版本。
其实这个谢林单声道版很有个人魅力。
风格古朴雅致,不像DG版那般充满柔情,更多的是体现了巴赫的风骨。
整体风格质朴,洗练且耐人寻味……5. 谢林DG版谢林为DG公司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富于个性,一方面气度不凡,线条清晰,另一方面又激情四逸、灿烂辉煌。
谢林在演奏中采用的揉弦较少,比较符合巴洛克时代的本真演出方式,但音色较为柔美甚至色彩斑斓。
最喜欢的版本之一。
6. 波洁的古乐版Rachel podger 是Sigiswald Kuijken的优秀学生.她的维瓦尔第曾获2003年留声机大奖,水平有目共睹,是一位巴洛克专家.她的巴赫小无技法非常流畅,琴声非常饱满,录音水平更是超一流.至于演绎就见仁见智了。
喜欢巴赫小无的朋友可找来听听,它也是我最近听得比较多的一张唱片。
7. 库依肯的版本希吉斯瓦德·库依肯(Sigiswald Kuijken)是比利时著名的当代乐器演奏大师家族里面最著名的一位。
他详细地研究了早期乐器演奏技巧和作品诠释。
并由此提出,小提琴的最正确的演奏方式,不是将琴夹在下巴下,而是自如地搁在肩膀上。
这种方式在其失传了二百余年后,被库依肯发掘并倡导,这对所有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真实演绎和完美体验起了极巨大的影响。
这种演奏方式从70年代初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演奏家所接受。
他的巴赫小无是古色古香的,琴声幼细,也许是最本真的演绎。
我听后不觉得偏干,相反,音色很好。
这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版本,即使是盲听,也很容易识别。
8. 梅纽因30年代版梅纽因,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家、指挥家、国际音乐活动家,1969年起,三次连任国际音乐家理事会主席。
他的小无演奏技巧高超、感情丰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梅纽因用其率真的琴声直截了当地就将巴赫作品里常常被成人们忽略的惹人爱怜的许多因素牵引了出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
拉巴赫的众大师若论以情动人这一条,的确还数少年梅纽因。
9. 梅纽因50年代版是交流版,无意中觅得,大喜过望。
比30年代版更成熟老练,技术是否衰退有争议。
而30年代版会更多一些青春气息,最好两版都听听。
10.?格罗米欧的版本格雷米欧与谢林不一样,较多的揉音使得表情丰富一些,加上合理的节奏因素,使得格雷米欧的巴赫无伴奏给人一种高贵大方,却又和蔼可亲的感觉。
我觉得巴赫的这部小无,初听可能要属格雷米欧的更容易接受。
11. 敏茨的版本敏茨1957年出生于莫斯科。
两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到以色列。
大约5岁的时候,他迷上了小提琴,开始随匈牙利籍著名小提琴教授依罗娜·菲赫尔(Ilona Feher)学琴。
敏茨在依罗娜的指导下,演奏技艺进步很快。
谢林对敏茨的天赋和才华十分看好。
敏茨9岁首次登台演奏,10岁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合作,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
在斯特恩的帮助下,敏茨很幸运地成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罗茜·迪蕾的学生。
1973年,年仅16岁的敏茨首次登上纽约卡内基大厅,他与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
其精湛的琴韵被《纽约时报》说成是“可以和任何一位小提琴演奏名流相媲美的琴声。
”此后,他便开始了自己国际性的演奏生涯。
1980年,应卡拉扬之邀,他首次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从那时至今,敏茨的琴音始终不辍,录下了大量的精彩录音。
我喜欢敏茨巴赫小无的朴素沉稳,少年老成。
12. 郑京和的版本韩裔小提琴家郑京和可以说是女性小提琴家中最出类拔萃的巾帼英雄,她的巴赫无伴奏弓法精准利落,琴声纤细但柔韧绵密,优雅纯净且情感丰富,如此出色的表现即使很多男性小提琴家也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