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第一节 新型隐球菌病

传染病学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第一节 新型隐球菌病

(四)病原学检查
凡从人体的各种组织活检标本、尿液、血液、骨髓或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 均提示有侵袭性隐球菌感染。 1. 直接检查 脑脊液墨汁涂片直接镜检是隐球菌脑膜炎最简便、最快速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隐球菌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
(四)病原学检查
2. 分离培养 从脑脊液、痰液、皮肤病灶的分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多正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轻至中度贫血。
(二)T淋巴细胞检测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1。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脑脊液外观澄清或稍为混浊,细胞数一般在(40~
400)×106/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葡萄糖和氧化 物水平下降。
➢ 采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37℃培养,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在几天内可形成光 滑的褐色菌落,非致病性的隐球菌菌种生长不良或几乎不生长。
➢ 隐球菌对紫外线敏感,日晒可以杀死隐球菌。
经由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包围新型隐球菌的白色荚膜使新型隐 球菌突出,它的中央是一圆的白的核。这里可见两个隐球菌
肺隐球菌病HE染色1000倍
离到,并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 ➢ 该菌主要引起人的脑膜炎和肺炎 ➢ 鸽是隐球菌的自然宿主,但并不引起发病

病原学
二、病原学
➢ 隐球菌属于酵母型真菌,至少有38个种。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5~ 10µm,外周围绕着一层宽厚的多糖荚膜。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特异性的差 异可分为A、B、C、D和AD五种血清型,以A型最常见。
隐球菌阿申蓝染色
隐球菌PAS染色
(六)血清学检查 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护理

03 腰穿术护理
• 术前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腰椎穿刺术的必要性,腰椎 穿刺术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并 签署知情同意书。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 术后护理: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去枕平卧6小时,告知卧 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以防发生头痛、腰痛、 脑疝等并发症。适量饮水补充水分,告知患者 及家属穿刺口防污染、潮湿,且24小时内不宜 碰水,以免引起穿刺口局部皮肤软组织、椎管 或颅内感染。
2 诊断治疗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 了解是否存在暴露于鸟类,特别是鸽类病史 • 了解是否存在影响免疫防御功能的基础疾病和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表现 • 发热、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甚至出现颅神经受损、精神异 常、意识障碍等
新型隐球菌感染证据 •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
相关检查
脑脊液检查 (腰穿术)
04 一般护理
① 头痛评估及护理 ——由于颅内高压引起
1、评估工具 评估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FPS-R)
数字评分法 (NRS)
04 一般护理
① 头痛评估及护理
• 缓解头痛主要还是依靠病因治疗, 除了积极进行的抗真菌治疗之外, 使用甘露醇脱水是降低颅内压以 缓解头痛的主要手段。
隐球菌性脑膜炎观察与护理
1 疾病概述 2 诊断治疗 3 护理措施
疾病概述1
定义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
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主要侵犯 中枢神经系统,多数发生在全身免疫 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鸽 (鸽粪)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多数有呼吸道吸 入 ,另有1/3患 者经皮肤、黏膜、 消化道传染

隐球菌病ppt课件

隐球菌病ppt课件
服)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d,分4次口服)(B-III) ◆不推荐鞘内注射AmBd,并且通常没有必要(C-III) ◆持续感染以及复发的患者,建议测定最初分离菌株的MIC
46
治疗隐球菌病并发症
• 复发
◆重新开始诱导治疗(参见“持续感染”)(B-III) ◆测定复发菌株的敏感性(参见“持续感染”)(B-III) ◆补救的巩固治疗(B-III)
53
54
55
56
57
• 初始诱导治疗采用氟康唑,可能会发生原 发及继发性耐药,建议检测MIC(B-III)
• 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um ,个别 可达20um
• 菌体外围形成荚膜(具致病性,不被墨汁 所染色)
• 不形成菌丝及假菌丝,芽殖,不产生子囊 孢子
• 荚膜的主要成分荚膜多糖
◆确定血清型 ◆与其毒力、致病性及其免疫性相关
5
经由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包围新型隐球菌的白色荚膜使新型隐球 菌突出,它的中央是一圆的白的核。这里可见两个隐球菌。
11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 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 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 各种眼部征象25% (有视力模糊、眩晕、 复视、畏光、眼球麻痹、震颤、弱视等)。 常伴眼底水肿及视网膜渗出性改变。
12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 10%无症状表现; • 15%有神经系统体征出现; • 10%--40%无神经系统症状表现; • 20%检测脑脊液无异常; • 25%产生脑膜刺激症状; • 40%有精神改变; • 65%有发热; • 75%有头痛。
– 慢性毒性
• 最严重的是肾损伤,大剂量时可致肾小管坏死、钙化。
– 可以补充钠盐如用生理盐水输注,并定期监测肾功能以及水 电解质平衡

隐球菌病诊治课件

隐球菌病诊治课件
消毒感染环境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隐球菌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
隔离患者
确诊为隐球菌病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 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开展宣传教育
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行彻底消 毒,以消灭隐球菌。
注意事 项
关注高危人群
老年人、儿童、身体虚弱者和免疫系 统受损者更容易感染隐球菌病,应特 别关注。
避免自行购药治疗
03
口吐白沫、意识丧
失等症状。
精神症状
如烦躁不安、胡言 乱语、抑郁等。
晚期症状
1 3
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瘫痪
2
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脑实质受累,可能出现偏瘫、截瘫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
如肺部感染、褥疮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后 果。
03
隐球菌病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症状缓解
针对发热、头痛、咳嗽等 症状,采取适当的对症治 疗。
营养支持
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 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营养 供给。
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
使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等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辅助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可联合使 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 素等辅助药物。
药物剂量与疗程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 因素调整药物剂量,治疗 时间需持续足够长以确保 疗效。
MRI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病变,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
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隐球菌 病的重要方法。
病理组织培养
将病变组织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 培养,可分离出隐球菌,有助于 确诊。
04
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

肺隐球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肺隐球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形态,判断病变性质 细胞病理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病变性质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免疫反应,判断病变性质 基因检测:观察基因突变,判断病变性质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 胸痛、呼吸困难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 等
实验室检查:痰培养、血 清学检查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肺隐球菌病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肺隐球菌病的概述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病例分析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肺隐球菌病的概述
定义与背景
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隐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隐球菌是一种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鸟类粪便和腐烂的植物中 肺隐球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 肺隐球菌病可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诊断方法:痰液检查、血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
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复 发性
治疗方法:抗真菌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03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 发现肺部阴影, 但无法确定是 否为隐球菌病
CT检查:可发 现肺部结节、 空洞、肿块等 病变,有助于 诊断隐球菌病
MRI检查:可 发现肺部病变, 但较少用于隐 球菌病的诊断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
鉴别诊断:与其他肺部疾 病如肺结核、肺炎等相鉴 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泼尼松等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
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他 克莫司等

新型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病
总结与展望
新型隐球菌病研究进展回顾
01
病原学研究
新型隐球菌病的病原学特征、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02
诊断技术提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型隐球菌病的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使得
疾病的确诊更加准确、快速。
03
治疗方案优化
针对新型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包括药物治疗、手
新型隐球菌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概述 • 新型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应用 •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原则 • 免疫抑制者中隐球菌病管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概述
隐球菌定义及特点
隐球菌是一种病菌,属于隐球 菌属,其中仅新生隐球菌及其 变种具有致病性。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 定期清理鸟粪等污染物

提高免疫力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提高自身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避免密切接触
避免与携带隐球菌的动 物密切接触,如鸽子、
鹦鹉等鸟类。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戴口罩等个人 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新
型隐球菌病的传播。
0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应用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隐球菌病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在临床 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病原学检查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02
新型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
01
新型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
气候影响
02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隐球菌的生长和传播,因此热带和亚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为常见。

随着HIV感染的增加,隐球菌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在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高达50%~77%的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因此,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认识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诊断标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方面,隐球菌菌抗原检测、真菌培养和PCR检测等方法可以用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面,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在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部分治疗原则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对于抗真菌治疗,目前推荐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包括氟康唑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免疫调节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于其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规范和科学的管理。

本文介绍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希望对临床医生在诊治该疾病时有所帮助。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管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引起的疾病,隐球菌属包括至少30多个种类,其中大多数有致病性,如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则很少引起人类感染。

隐球菌抗原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

隐球菌抗原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

• 2018年5月7日外院胸部CT
结论:1.右下肺多形病变:结核?2.左侧肾上腺内侧支结节灶:腺瘤?其它?
第一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核科2018-05-14)
• 血常规:WBC 7.49× 109/L,N 79.7%;RBC 4.42× 1012/L,Hb 125g/L;PLT 251× 109/L
收录指南
共识中声明,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存在是肺侵袭性隐球菌病的的确诊证据之一。
隐球菌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原理(美国IMMY公司)
特点
• 无需样本预处理 • 10分钟得到结果 • 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 结果客观 • 血清,脑脊液,血浆
样本收集及制备
• 按照无菌操作收集脑脊液、血浆和血清样本。 • 样本最多可以在 2-8℃放置 72 小时。 • 不反复冻融的情况下,样本可以在-20℃以下保存更长时间。 • 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在 2-8℃或者-20℃以下。
1. 墨汁染色:
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最简便快速的方法,但敏感性差,阳性检出率很低。
2. 脑脊液或血液培养(金标准):
阳性检出率低,培养(2-10天)及鉴定时间长,易误诊。
3. 抗原检测试验:
脑脊液和血清样本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可达到97%和87%*,能实现早期快速诊断, 但费用高。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GXM (Glucuronoxylomannan, GXM) :
病 学
早期隐球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变化不典型,但是当 发展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时,死亡率可达到20%。
新型隐球菌感染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最常见的感染主要发生在 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皮肤等。
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很有必要!
病原1 体穿越血2脑屏障的方式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221例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 临床症状
于洪志,等. 西南军医 2009; 11:606-608.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21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病 例 数
黑线:总例数 黄线:无易感因素 蓝线:存在易感因素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例数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P=0.003)
22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临床特点
• 头痛(100%) • 发热(81.2%) • 脑膜刺激征(71.4%)
• • • • • • •
呕吐(63.4%) 意识障碍(46.8%) 癫痫发作(28.6%) 听力下降(24.7%) 视力下降(21.4%) 脑疝(19.5%) 肢体活动障碍(18.2%)
在AIDS患者中,感染率高达30%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感染率约为十 万分之一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4月第5卷第2期
3
CHIF-NET 2010
• 时间:2009-2010年
• 全国多中心酵母菌流行病学及药敏监测研究
• 为研究者发起研究,主要研究者徐英春教授 • 研究中心:12家(2011新增9家) • 药敏测定方法:CLSI M44-A纸片扩散法 • 截至2010年已收集菌株829株
31
晕征
32
晕征
33
34
空洞
35
空气 支气 管征
36
37
38
肺隐球菌病(N=21)
男﹕女 15﹕6(例) 年龄:16~63岁 体检 11例 因症状就诊10例 咳嗽咳痰 4例 胸痛 2例 干咳 1例 胸闷气急 1例 发热 1例 手术病理 6例 CT引导下活检 14例 纤支镜活检 1例 肺+脑 2例
• 221例患者中,仅有59例(26.7%)存在基础疾病
• 基础疾病包括 (1) 糖尿病 14例 (2) 恶性肿瘤 11例 (3) 肝炎、肝硬化 7例
(4) 肺结核 7例
(5) 血液病 4例
(6) 风湿免疫病、肾病综合症 4例
(7) AIDS 3例
42
于洪志,等. 西南军医 2009; 11:606-608.
于洪志,等. 西南军医 2009; 11:606-608.
40
国内221例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 确诊手段
病理活检确诊(81.0%)
脑脊液涂片或培养(10.4%)
呼吸道标本涂片或培养(7.2%)
于洪志,等. 西南军医 2009; 11:606-608.
41
国内221例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 基础疾病或易感因素
25 HIV 10 -/+ 男 头痛发热10天 19 5:头痛1月,发现肺占位,考虑肺肿瘤行穿刺提示隐球菌,1月后腰穿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1997年-2007年,154例
年龄9~75岁(中位年龄38.5岁)
从发病到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2天
(提示本病极易误诊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9.1%(14例)合并肺隐球菌病 2.6%(4例)合并隐球菌血症 1年总死亡率28.7%,归因死亡率19.6%
39
国内221例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
• 检索分析国内资料较全的59篇文献,共221例患者 • 男女比例 2.4﹕1,平均年龄40.2岁(20个月~78岁)
• 死亡率7.2%,治疗后痊愈92.7%,1例自愈
• 并发隐球菌脑膜炎者占24.0%
• 误诊率高达88.6%
主要误诊为肺癌(44.1%)、肺结核(19.4%)、细菌性肺 炎(11.8%)
10
乳胶凝集试验(1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
是以高效价的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体吸附
于标准大小的乳胶上,检测血清或脑脊液标本
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国外研究其灵敏度
和特异度为93%~100% ,国内报道其灵敏度
和特异度均为100%。
11
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2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概况
涂片阳性率88.4%
培养阳性率79.0%
CT和/或MRI(磁共振)异常率77.9%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24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研究结论
• 非AIDS相关性隐脑在中国并不少见,发病率逐步增加 • 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长达1个月,提示本病极易误诊 • 多数患者是免疫功能正常患者,无易感因素 无易感因素者诊断时间更长,临床表现更严重 • 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诊断价值高 (本研究中在疾病早期检测阳性率为100%) • 死亡率高(治疗后1年总死亡率28.7%,归因死亡率19.6%)
• 与ARTEMIS研究主要区别:
仅收集血液、无菌体液等与感染相关的菌株,上呼吸道标 本不予收集,排除定植部位的菌株
4
酵母菌菌种分布(含隐球菌,N=805)
克柔念珠菌 其它酵母菌 2.4% 5.8% 新型隐球菌 8.9% 热带念珠菌 14.5%
白色念珠菌 34.4%
白色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克柔念珠菌 其它酵母菌
盛华,瞿介明。肺隐球菌病的诊治和治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年1月第9卷第1期
29
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各异,与患者的免疫状态相关
免疫健全者肺部结节最多见约占66%
免疫缺陷者表现为各种异常阴影,80%表现为渗出影
易误诊为肺癌、肺炎或肺结核
30
盛华,瞿介明。肺隐球菌病的诊治和治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年1月第9卷第1期
• 主要表现:发热、渐进性头痛、精神和神经症状
(精神错乱、易激动、定向力障碍、行为改变、嗜 睡等)
• 病情进展可出现脑神经麻痹(听觉、视觉障碍)和视 乳头水肿 • 约20%患者有意识改变,13%的患者伴视力丧失
• 1/3的患者合并有肺、肾脏及皮肤等其他部位感染
14 杨晓苏。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进展。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年5月第9卷第3期
牟向东。肺隐球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8期第24卷总第350期 卢水华。肺隐球菌病的诊治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09年9月第12卷第9B期
27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
•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无症状型 慢性型
急性型
盛华,瞿介明。肺隐球菌病的诊治和治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年1月第9卷第1期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4月第5卷第2期
隐球菌脑膜炎极易被误诊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极高
• 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居多
• 结核性脑膜炎和部分治疗后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大多
缺乏临床特异表现,且病原学诊断困难
施光峰。隐球菌脑膜炎146例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年4月第25卷第4期
性粒细胞难见。
岑玉兰 ,李勇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 Apr;26(2) 237-238 8
隐球菌病组织病理诊断
9
岑玉兰 ,李勇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 Apr;26(2) 237-238
隐球菌病诊断
• 血或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
(1) 确诊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2) 抗原滴度与疾病转归呈正相关,可指导治疗与 判断预后 (3) 方法包括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单克பைடு நூலகம்抗体法
28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 常见于免疫健全患者,大多在接受胸部X线检查时偶 然发现 (2)慢性型 常隐匿性起病,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 夜间盗汗、气急、体重减轻、全身乏力和咯血等 (3)急性型 表现为急性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导致急性呼吸衰竭 (ARF), 尤其多见于AIDS患者,表现为高热、显著的气促和 低氧血症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25
肺隐球菌病
26
肺隐球菌病概况
• 肺隐球菌病在肺部真菌病中占20%,排第2位(仅次 于肺曲霉病) • HIV/AIDS患者肺隐球菌病发病率为6~10% • 国内报道主要为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病率约为 0.4~0.9/10万 • 国内1956年报道首例患者,近年来报道有上升趋势 • 发病率男女之比约为2:1, 发病年龄为20~65岁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20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154例患者中,仅有51例(33.1%)存在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包括
(1)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1例
(2) 自身免疫疾病 17例
(3) 糖尿病14例 (4) 使用免疫抑制剂 13例 (5) 肝硬化 12例 (6) 慢性肾病 11例
•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 的真菌感染 • 包括脑膜炎型(临床最常见)、脑膜脑炎型和肉 芽肿型 •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HIV相关性隐脑患者 • 国内多以散发、非AIDS人群为主
13
杨晓苏。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进展。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年5月第9卷第3期
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
• 一般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迁延,缓慢进展
23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