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外科的最新进展分析

合集下载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治疗新进展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治疗新进展
的 外 侧 扭 伤 和 韧 带 功 能 减 弱 可 能 导 致 习 惯 性 不 稳 定 , 韧 带 松 而
足跟 楔 形 垫 高 ) 腓 骨 肌 力 量 训 练 、 体 感 受 训 练 等 。 腓 骨 肌 在 , 本 踝 关 节 遭 受 内 翻 应 力 时 提 供 关 键 性 的 动 力 支 持 。而 支 持 效 率 与腓 骨肌 反应 时 间 (h eo e l e cint , R 有 关 l t ep r n a ra t i P T) o me _ 1 。
Ab t a t The s a nofan e c sr c : pr i kl oul e ul n c oni ns a lt ih d r s ti hr ci t biiy w t outa ppr ra et e t e t So e n w ur e a e hni ea op it r a m n . m e s g r lt c qu nd l g t r r s t ff lw— h on - e m e uls o olo up s ow e n a tv fe ton t e an e f n i n r c ve i t h d a c i e e f c h kl u cto e o rng wih t e kno ldg v l m e ff ota w e e de eop nto o nd a l u ge y. Thi e iw u m a ie h pd t e or hi r nk e s r r s r ve s m rz d t e u a e r p toft s p oblm n r c nty a s e i e e e r .
[ 键 词 ] 踝 关 节 ; 伤 ; 稳 定 ; 疗 ; 述 关 扭 不 治 综

关于足踝外科的热点与进展研究

关于足踝外科的热点与进展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47 期2019 Vol.6 No.47197关于足踝外科的热点与进展研究何 毅(舟山广安医院,浙江 舟山 316000)【摘要】足踝外科是一门主要是针对足踝部位疾病的新兴临床学科,近十多年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其国内大部分的城市都有设有足踝外科医疗中心。

然而,足踝外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且发展较为缓慢,对许多医生来说,一些关于足踝外科的专业名词是十分陌生的。

因此,我国的足踝外科专业还是相对较落后的,大部分医院的足踝部相关疾病的治疗水平依然停滞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足踝外科,然后再总结并分析了足踝外科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足踝外科;热点;进展【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7.197.01我国的足踝外科从设立至今,始终跟随着时代潮流,努力借鉴和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足踝外科热点,为我国足踝外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美国早期的足踝外科中,注重和穿鞋相关的足踝部疾病,如拇囊炎以及拇外翻等。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就对足踝部疾病的分型更加精确了,并且对足踝部疾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那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足踝外科又会有什么热点呢?本文在对其热点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其进展进行了研究。

1 足踝外科的简介足踝外科是骨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其具体属于骨科哪一专科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从解剖学方面看来,足踝外科包含着支撑人体的踝足关节、韧带以及神经等结构。

近年来,足踝外科的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人们健身运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足踝部的运动损伤也更为普遍了。

第二,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而拇外翻、跟痛症以及跖痛症等足踝部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张建中 引领足踝外科前沿

张建中 引领足踝外科前沿

甚至面 临截肢 的可能。 多医生顾虑伤 口 很
展” ,抛掉难 占 “ 先机 ”的事情 ,专心做

“ 有舍 才 有 得 。 眼 光 要 长 远 一 点 ,看 愈合 而不敢治疗 , 同仁 足踝 中心采用先 而
件把握最 大的事。
到明天的机 会。 ”张建 中体 会很深。
进 的治疗 方法, 保住 了患者 的肢体 , 使他 们重新返 回工作 岗位 。
张 建 中的 “ 错位发展 ” 战略获得 了认 可。 医院 先后 投资千万 元 , 购置 足踝外科 专用手 术设备和器 械 ,引进 3 O余项 国际
造福患者是最好 的创新
在 足踝 手术 中 ,国内绝大部 分 医院
张 建 中带领 的足踝 外科 ,许 多事 情 仍采用椎管 内麻醉 , 险性 大, 危 术后并 发 症多 ,常需 要石膏 固定 或卧床 2个月休
维普资讯
张 连 申 为 惠者 检 查
孙 謇搬
不 惑之年 , 他突然转而研究足踝外科 。 在研究领域从骨科缩 小
到只针对脚踝 的时候 ,他却开辟 了一个广 阔的新天地 。
张建 中 引领足踝外科前沿
◆ 文 / 本刊记者 孙 馨
张建 中摆 出了三 虑不谋而合 。 在院领导 的支持鼓励 下 , 张 在 一些人看来 , 张建中有些 “ 不务正 岁专研足踝 外科的初衷 , 平均每 人每天行走大约 建中前往美国巴尔的摩联合 纪念 医院足踝 业 ” 年 前 , 放下从事 了 1 年 的骨科 组数据:据统计 , 。8 他 6 随后在 同仁 医院创 建了我 研究 , 前往美国最好 的足踝外科 中心专门 8 0 0 0~1 0 0步 ,人 一 生 行 走 的 路 程 可 外科 中心深造 , 00

手足外科进展情况汇报范文

手足外科进展情况汇报范文

手足外科进展情况汇报范文
手足外科进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
我是手足外科的一名医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向大家汇报我们科室最近的进展
情况。

首先,我们在手足外科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引进了最新
的微创手术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通过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并且创口更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们还加强了团队合作,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这些技术和团队合作的进展,使我们的手术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其次,我们在手足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我们引
进了先进的影像学设备,如CT、MRI等,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各种手足外科
疾病。

同时,我们也不断改进治疗方案,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些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治疗效果。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科研工作,开展了一些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

我们与国内
外一些知名医院和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一些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手足外科在技术、诊疗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
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足踝外科工作总结范文(3篇)

足踝外科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足踝外科作为骨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治疗范围和手段日益丰富。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科室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医疗服务(1)患者就诊量:本年度足踝外科门诊接待患者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住院患者数量增长20%。

科室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手术量:本年度足踝外科完成各类手术500余例,其中微创手术占比达60%。

手术种类包括骨折内固定、关节置换、韧带重建、骨肿瘤切除等,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达到较高水平。

(3)学术交流:本年度科室共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10余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提升了科室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2. 科研与教学(1)科研项目:本年度科室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取得一定成果。

(2)人才培养:本年度科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进修医师3名,实习生10名,为我国足踝外科事业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

3. 护理工作(1)护理质量:本年度足踝外科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护理培训:科室定期开展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

4. 质量管理(1)制度建设:本年度科室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工作有序进行。

(2)质量控制: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对手术、护理、消毒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医疗安全。

三、工作亮点1. 深化医改,优化服务流程为响应国家医改政策,我科室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诊手续,提高患者满意度。

2.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诊疗水平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多学科协作,提高足踝外科诊疗水平。

3. 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优秀团队科室注重人才培养,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足踝外科团队。

四、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1. 不足(1)部分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足踝外科是一门新的临床学科.

足踝外科是一门新的临床学科.

足踝外科是一门新的临床学科。

它主要是诊断治疗足踝部各种疾病。

如足踝部骨折脱位,韧带损伤,神经损伤,肌腱断裂等。

先天及后天性畸形:扁平足、高弓足,马蹄内翻足,拇外翻,锤状趾。

足踝部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糖尿病足病变。

足踝部感染、肿瘤等。

足踝外科近几年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

医生的专业化使其诊断治疗技术迅速提高。

改变了过去只由骨科医生医治时易出现漏诊误诊和治疗方式选择不当等情况。

我国目前只有极少数足踝外科专科医生,足踝外科整体治疗水平和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但我国人口众多,足踝部疾病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常见疾病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拥有一双健康的足有了更高的要求。

单纯由骨科医生诊治足踝部疾病已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

为改变这一状况,北京同仁医院派骨科医生去美国最好的足踝外科中心进修学习,并聘请国内著名专家陈宝兴教授做顾问,于2000年成立了国内首家足踝外科门诊。

医院花费数百万元经费从国外购置了足踝外科专用手术器械,微型骨锯钻,踝关节镜,微型足踝专用可移动X光透视机等设备,使手术室设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两年来已为2千余名患者诊治,并取得良好疗效。

拇外翻是足部最常见疾病之一,尽管现在已有100多种手术方法,但仍无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是一般骨科医生感到困难的问题。

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前认真检查,特殊X线拍片和足底应力分布测量,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手术方案。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透视达到满意位置后方关闭伤口,保证了手术质量。

由于采用了内固定,术后即可下地行走。

大大方便了病人。

新的手术方式使病人痛苦更小,疗效更确切,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踝关节外伤后或长期不明原因疼痛也是足踝外科门诊常见疾病。

原因可能为踝关节严重扭伤后导致慢性不稳定,也可能为距骨骨软骨骨折或距骨局限性坏死,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也是常见原因之一。

很多病人辗转数家医院不能确定诊断。

2023年足踝外科总结

2023年足踝外科总结

2023年足踝外科总结引言足踝外科是骨科专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诊断和治疗足踝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2023年,在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研究的推动下,足踝外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视角综合总结2023年在足踝外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突破、诊疗新方法以及医疗市场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研究成果2023年,足踝外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并且在解决临床问题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1. 足踝关节置换手术的进展足踝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2023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相关研究表明,新型的人工关节材料和手术技术使得足踝关节置换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和可靠。

这将为足踝关节炎等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2. 显微医疗器械的应用随着显微医疗器械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足踝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显微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于足踝骨折和关节损伤的修复更加精细,恢复时间更短,术后功能恢复更好。

3. 仿生关节的研究足踝关节的研究正在朝着仿生关节方向发展。

通过仿生关节的设计和制造,可以更好地适应足踝的生物力学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技术突破2023年,足踝外科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为足踝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突破:1. 超声引导下的关节注射技术超声引导下的关节注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可以精确地将药物注入足踝关节,提高治疗效果。

这一技术突破在足踝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三维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中的应用三维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作匹配度更高的人工关节、植入物等。

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成功率。

3. 足踝损伤的早期诊断技术足踝损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2023年,相关研究在足踝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面取得了进展。

新的图像处理算法和技术使得早期足踝损伤的发现更加准确和及时。

对曼氏足踝外科学评价

对曼氏足踝外科学评价

对曼氏足踝外科学评价对曼氏足踝外科学的评价曼氏足踝外科学是一门关于足踝领域的专业学科,它涵盖了足踝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曼氏足踝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曼氏足踝外科学进行评价。

曼氏足踝外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足踝是人体负重最重的部位之一,也是日常活动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

曼氏足踝外科学的发展为足踝病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足踝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无论是足踝骨折、扭伤还是足踝关节炎,曼氏足踝外科学都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曼氏足踝外科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受到了广大医生的认可。

曼氏足踝外科学在足踝疾病的诊断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X线、CT、MRI等,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足踝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在治疗方面,曼氏足踝外科学不仅运用传统的手术方法,还发展了一些微创技术,如关节镜技术、激光治疗等,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

曼氏足踝外科学还注重研究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曼氏足踝外科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曼氏足踝外科学开始应用干细胞治疗足踝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总的来说,曼氏足踝外科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它为足踝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手段。

曼氏足踝外科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更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曼氏足踝外科学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踝外科的最新进展摘要本文概述了足踝矫形外科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均为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间出版或发表的文章,来源包括JBJS-Am、JBJS-Br,FAI,2010年AAOS(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年会(此次年会于2010年3月13日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召开)上的专题日会议记录以及AOFAS(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学会)夏季会议(2010年7月7日到10日在马里兰州国家港湾区召开)论文。

胫骨Plafond骨折(译者注:胫骨Plafond骨折,1911 年法国放射科医生Destot 首先提出“tibial Pilon”一词, 1950 年Bonin 称之为“tibial Plafond”,因此Pilon 骨折又称为Plafond 骨折。

)由于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覆盖薄弱,开放性胫骨Plafond骨折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常常会出现相关的软组织并发症。

Boraiah等报道了其开放性胫骨Plafond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策略包括早期外固定,细致的处理软组织,分期进行确定性固定手术及软组织覆盖手术。

59例患者中52例得以治愈,6例患者由于骨不愈合,在二次手术时需要进行植骨,1例患者由于游离组织转移手术失败需要截肢。

所有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3%)出现伤口深部感染,3例出现浅表感染,无发生慢性骨髓炎的病例。

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分期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成功地治疗高能量开放性胫骨Plafond损伤,并可进一步降低软组织并发症。

踝关节骨折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标准手术方式是通过坚强的内固定维持骨折的复位。

然而,有时却很难确定踝关节的不稳,特别是单纯腓骨骨折的病例,对于这些病例,不好确定其深部的三角韧带损伤是否损伤,其深部三角韧带撕裂诊断的影像学依据是明显的内侧踝关节间隙增宽。

Saldua等的研究证实了内侧踝关节间隙测量中踝关节位置的影响。

25名健康志愿者在踝关节的4个跖屈位置(0_, 15_, 30_, 及45_)投照其踝穴位X线片。

随着跖屈的逐渐增加,内侧踝关节间隙也逐步增宽,并同时伴有距骨后面对于踝穴的占据空间变窄。

内侧间隙增宽的显著性水平出现在跖屈45度时,此时内侧踝关节间隙平均增宽0.38mm。

另外,将内侧间隙与后侧间隙的比率作为诊断依据时,三角韧带损伤的假阳性发生率会随着跖屈的增加而升高。

该研究重点强调了踝关节跖屈位置对踝关节内侧间隙测量的影响,这会在更大程度上用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推荐在踝关节中立位下进行X线检查,以确保内侧间隙测量的准确性。

当不能确定深部三角韧带是否完整时,应进一步进行自重应力试验检查,该试验可进行人工应力测试,也可应用MRI进行检查,对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手术中,踝关节骨折固定后进行联合韧带的探查可用于指导下胫腓关节的固定。

联合韧带确切的诊断标准及术中外旋试验和外侧应力试验的意义尚不明确。

Stoffel等为了确定这两项应力试验用于诊断联合韧带不稳的准确性实施了一项尸体研究。

其结果证实,外侧应力试验(可应用骨钩对于腓骨施以外侧应力)及胫腓关节间隙的测量用于检查联合韧带损伤是最适合地。

外旋应力试验用于联合韧带损伤的检查只能测量内侧间隙;然而,在单纯三角韧带损伤的病例中也会出现内侧间隙的增宽。

该研究表明,术中外侧应力X线相上,胫腓间隙>5 mm对于联合韧带断裂的诊断是最准确地。

为了明确创伤后关节炎发展中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Stufkens等通过一项长期研究考察了急性踝关节骨折固定中关节镜下可见的关节内软骨损伤情况。

临床效果的评价应用AOFAS后足评分,影像学疗效评价应用改良Kannus关节炎评分,平均12.9年后发现原来关节镜下发现的软骨损害与临床评估及影像学评估结果相关。

在实施踝关节骨折固定时所发现的软骨损害是创伤后踝关节炎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距骨前、外侧面及内踝的软骨缺损与较低的临床评分相关。

深度缺损的定义为软骨缺损超过软骨厚度的50%,这也较差的长期疗效相关。

这一研究提供了一项创伤后踝关节形成的相关证据,即其发展与踝关节骨折所致的软骨损害持续存在有关。

为了获得最佳的长期治疗效果,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依然是手术固定要实现的目标。

关节镜检查及其改善踝关节骨折所致持续性软骨损伤远期疗效的能力仍然在未来的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骨科中右腿的损伤及制动对于驾驶能力的影响在医学及法律中的意义仍未明确。

Tremblay 等在模拟驾驶状态下考察了不同制动方式对健康志愿者刹车能力的影响。

对志愿者分别在三种情况实施测试:穿跑鞋时;穿泡沫透气旅游鞋时;穿短腿防滑徒步鞋时。

紧急刹车时,在刹车反应时间和整体刹车时间上,穿跑鞋制动者明显短于其他两种穿鞋方式制动者。

另外,在最大刹车力量方面,防滑鞋组显著低于跑鞋组和旅游鞋组,这之前已经提出了充分刹车所需的力量,但研究中三者的平均值仍高于这一数值。

尽管这项研究表明骨科中的制动的确会对驾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尚不足以证明这一负面效应与临床相关,也不表示这几种制动方式就是危险地。

骨科中损伤及制动对驾驶能力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证实,以便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规划和实施相关治疗方案。

跟骨骨折及后足创伤Potter and Nunley报道了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这是此类报道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项患者列队研究。

疗效的验证措施包括校正AOFAS踝-后足评分,足功能指数评分以及跟骨骨折评分系统。

通过这些验证措施对73例患者进行临床评价,评估时患者的损伤后中位数时间为12.8年。

平均校正AOFAS踝-后足评分为65.4分,平均足功能指数评分为20.5分,平均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评分为69.3。

将这些评分结果与之前一些较小的相似患者列队研究比较后发现,在长期疗效方面,由于交通意外所致的跟骨骨折较跌落伤所致的跟骨骨折效果为差。

令人感兴趣地是,接受工伤补偿的患者其疗初次手术效与未接受工伤补偿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

较早的研究报道称,接受工伤补偿的患者其短期手术效果很差,但此次列队研究对患者长期随访观察后未发现这一结果。

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中接受工伤补偿的人数相对较少(12例),损伤的低能量机制(跌落伤),缺乏多报写残疾的鼓励机制,或对于二次补偿的限制等因素有关。

距下关节脱位相对少见,常伴有骨折。

Jungbluth等结合两个重点大学创伤中心超过13年的研究数据,报道了23例不伴骨损伤的距下关节脱位的研究结果。

平均随访58.3个月,应用AOFAS踝-后足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等评估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16例患者的脱位发生在内侧,6例在外侧,1例为后脱位。

对于闭合复位成功者应用短腿石膏固定6周进行治疗,之后逐步实施理疗措施和负重。

7例开放性脱位患者通过闭合复位难于复位,均实施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6周进行治疗,之后同样逐步实施理疗措施和负重。

平均AOFAS踝-后足评分为82.3分,测得的平均距下关节活动度为41.3_,这在最初的脱位方式间无差异。

只有6例患者被证实存在轻微的放射学改变。

损伤时有工作的患者最终可返回工作岗位中。

损伤前参与体育运动的所有患者均能恢复到无限制时的相同竞技水平。

对于所有距下关节脱位的病例均应实施CT扫描以便能准确地认识距下关节的脱位特征。

最终的结果表明,距下关节的单纯软组织脱位其临床及影像学预后良好。

冲击波疗法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无创等特点,可选择应用于骨折手术后不愈合的治疗。

在一项回顾性前瞻列队研究中,Furia等比较了髓内螺钉固定与高能量冲击波疗法对于不愈合愈合的治疗效果,研究对象为50例跖骨近侧干骺端骨折不愈合的患者。

23例经3个月的高能量冲击波(2000-4000冲击量,每脉冲能量通量密度为0.35 mJ/mm2)治疗之后,20例患者的骨不愈合得以治愈。

另一组患者的骨不愈合应用6.5或4.5的髓内半螺纹螺钉进行固定,这一组20例患者中有18例的骨不愈合得以治愈。

冲击波治疗组中3例未治愈的患者,1例在6个月后得以愈合,另外2例患者经第二次冲击波治疗后得以愈合。

两种治疗方式的整体治愈率相似,但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不同。

总体上,冲击波疗法的耐受性良好,只有1例报道有微小的并发症,出现暂短性瘀斑。

在髓内螺钉固定组中,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9例的症状与内固定物的置入相关,1例出现再骨折,另有1例出现浅表蜂窝织炎。

尽管冲击波疗法促进不愈合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对于骨不愈合的治疗而言,这一治疗方式却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治疗选择。

踝关节扭伤及其失稳对于翻转性踝关节扭伤的预防,预防性踝关节支具的作用和效果还不明确。

在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中,Frey等将高校排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运动员在所有运动活动中都穿戴支具,而对照组运动员不戴支具;比较两组的踝关节扭伤发生率。

共有957名运动员在整个赛季中随机地接受了商用支具预防措施,应用的支具分为硬式,半硬式,非硬式等几种类型。

总体上,该研究不能证明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预防性踝关节支具都没能显著降低翻转性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

然而,将既往曾有踝关节扭伤病史的运动员从研究中剔除后,再次分析显示,踝关节主动活动训练器和气垫式运动蹬形支具分别作为硬式支具和半硬式支具可降低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

戴非硬式支具的女性其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戴相同类型支具的男性。

同样是女性,戴非硬式支具的运动员其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戴半硬式支具的运动员。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硬式支具或半硬式支具有助于降低首次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

距骨的骨软骨缺损距骨大块的囊性骨软骨缺损是目前的一大治疗难题。

Raikin前瞻性的考察和收集了15例距骨大块囊性骨软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大块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进行手术治疗。

距骨缺损平均体积为6059 mm3,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54个月。

平均AOFAS 踝-后足评分从术前的38分提高到术后的83分,然而直观类比标度(VA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8.5分变为术后的平均3.3分。

影像学结果显示,1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经证实存在移植物的吸收或塌陷,另有10例踝关节出现移植物上方的关节间隙狭窄。

2例患者因移植物塌陷或关节炎而接受了关节固定术。

总体来讲,11例患者的效果评价优良,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手术的所有15例患者均感满意。

通过大块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大块的囊性骨软骨缺损似乎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手术治疗选择。

但其移植物的长期生存率及患者的长期疗效尚不清楚。

两项相似的研究评估了同种异体新鲜骨软骨移植治疗症状性距骨骨软骨损害的治疗效果。

Hahn等的研究中共有13例患者接受了同种异体新鲜骨软骨移植治疗,研究报告显示,患者的平均AOFAS评分从术前的45分提高到术后的81分,平均足功能指数(FFI)从术前的5.56改善为术后的2.0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