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汇总

合集下载

人类寿命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

人类寿命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

人类寿命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

然而,长寿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轻易获得。

有些人甚至长寿到100岁以上,而有些人则仅能活到50多岁。

那么,人类寿命的长短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其中遗传和环境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人类寿命的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家庭存在着长寿的基因。

这些基因能够帮助人体抵抗老化和各种疾病,从而延长寿命。

例如,有一个著名的“百岁家族”,其中很多成员都活到了100岁以上。

研究表明,这些人身上存在某种基因,能够保护细胞免受老化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人天生拥有良好的体魄,比如心肺功能较强、免疫力较好等,这些也能够帮助他们长寿。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在人类寿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

首先,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寿命的延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坚持适量的运动和饮食健康等生活方式都能够帮助人体保持健康,从而延长寿命。

此外,还有一些人把长寿归功于他们的积极心态。

研究表明,心态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很大,情绪稳定的人往往比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长寿。

而社会经济环境也是影响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社会、稳定的经济对人们的生命长短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医疗设施的完善、保障社会福利的制度等,都能够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延长他们的寿命。

除此之外,一些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也可能影响人类寿命。

例如,在亚洲一些国家,长寿的绝大多数老人都信仰佛教或道教,这些宗教倡导严肃自律、吃素养生等生活方式,很可能是延长寿命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寿命的长度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步,我们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寿命。

从小培养正确的运动和饮食习惯、保持心情愉快、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延长你的寿命。

当你寿命延长的时候,也应该想想老人们所拥有的纵深而有意义的生命体验,这才是让我们不断去追求长寿的最终目标。

影响我国各地区人均寿命的因素分析——以每万人医疗机构数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影响我国各地区人均寿命的因素分析——以每万人医疗机构数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归结果 。
人均预期 寿命增 长却明显快于 中国。和那些起点更高 的西方 资本 主义 国家经济 快速增长 时期相 比, 阶段 中 国人居 预期寿命 增长 现
依 旧缓慢 。王 晓耕 (0 1认为 , 21) 究其 原因还 是医疗 保障水 平低下 、
制 度 不 健 全 起 了关 键 的 作用 。
图,人 口预期 寿命 ” “ 也首 次成 为我 国五年规划 纲要 预期性指 标之


但根据联 合国披露 的数据 , 19 到 20 , 从 90年 08年 中国居 民 的
人均 预期 寿命 提高 了 51 , 到 7.岁 , .岁 达 31 但有些 经济发展 比中 国
慢 的 国家 , 括 巴西 、 及 、 塞 俄 比亚 、 度 、 包 埃 埃 印 印度 尼 西 亚 、 朗 等 伊
影 响 我 国各 地 区 人 均 寿 命 的 因素 分 析
— —
以每万人医疗机构数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10 7 ) 0 8 2
汪程 聪
( 中国人 民大学农业 与农村发展 学院
【 摘 要】 国人 均寿命 低 于世 界 平 均 水平 。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民 经 我 在
20 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 , 09 以减 小只有 一期数 据而 造成 的数据 面
济迅 速发展 的 同时 , 均预期 寿命 增 长 明显 放 缓 。“ 二 五 ” 划 中提 人 十 规 出要 在 未来五 年将人 均 预期 寿命提 高 1 的 目 。本 文正 是在 这样 的 岁 标
大 背景 下试 图从 医疗卫 生的 主要 角度 出发 , 通过 分 析 医疗卫 生 服务 中
不够广 , 估计不 够准确 , 本过小 的缺 陷。通过统 计软件 s t1 0 样 ta0 a .

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人口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高低与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涉及生物学、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是生物学因素。

人口预期寿命与个体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变异与长寿有关,如APOE基因的ε2和ε4等。

此外,遗传学还与身体状况和疾病有关,比如遗传性疾病、癌症易感性等。

另外,性别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通常比男性更长。

其次是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空气质量,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如PM2.5、PM10等细颗粒物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人口预期寿命。

其次是水质与供水和卫生设施的改善对预期寿命有显著影响。

第三是饮食,营养不良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免疫力下降导致易感染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第三是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通常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从而具有更高的预期寿命。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发达国家通常具备更好的卫生保健设施和公共健康服务,从而提高了人口预期寿命。

同时,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收入群体通常有更好的饮食、居住和康复条件。

此外,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也会影响到人口预期寿命。

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从而降低人口预期寿命。

综上所述,人口预期寿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要提高人口预期寿命,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改善,如加强遗传研究,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统计报告商务统计结课论文

关于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统计报告商务统计结课论文

关于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统计报告商务统计结课论文《商务统计学》结课论文(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关于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统计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2013年12月1日关于人口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统计报告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重心从过去的解决温饱问题转移到注重养身保健方面来。

中国人均寿命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生状况,代表着我国的综合国力。

影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怎样影响预期寿命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关键词:人口预期寿命人均GDP 教育程度正文(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最早开始研究收入不平等与人口健康之间关系的学者是Rodgers,他以56个国家为样本,研究了三个基于死亡率的健康指标(出生时的预期寿命、5岁时的预期寿命以及婴儿死亡率)和收入不平等(以基尼系数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论是对所有样本国家而言,还是仅对于其中的欠发达国家而言,收入不平等对于总体人口健康水平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Rodgers的研究得出了与Rodgers相似的结论,其实证结果证明在控制了收入、文盲率和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这三个变量后,不论采用何种测度收入不平等的测度变量,收入不平等均对人口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Waldman(1992)采用47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方程,发现不论是以全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样本,还是仅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在控制了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穷人可获得的医疗服务的数量以及其它解释变量后,富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高,婴儿死亡率也越高。

Waldman指出,收入水平并不是社会福利的一个良好的测度指标,当一国收人分配不公平时,穷人们所享受到的福利可能要比用实际收入衡量的要少。

另外,Wilkinson(1992)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以OECD国家为样本,采用来自LIS的调查数据,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不同国家的收入差别后,收人最低的70,人口的收入比重与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人均寿命变化

中国人均寿命变化

中国人均寿命变化1. 引言人均寿命是评估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均寿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趋势,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 中国人均寿命的历史变化中国人均寿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均寿命仅为35岁左右。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寿命逐渐增加。

到了21世纪初,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0岁以上。

这一变化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和改善: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加强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人们能够更好地获得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逐渐增强,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

3. 当前中国人均寿命面临的挑战虽然中国人均寿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1) 高龄化社会的压力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日益加重的高龄化社会问题。

这给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老年人口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照顾。

(2) 不均衡的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差距。

城市居民的人均寿命相对较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人均寿命较低。

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均寿命也比西部地区更高。

(3)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逐渐增多,如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均寿命并应对现有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设健康中国中国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旨在促进全民健康意识,改善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影响人均寿命的因素的统计分析

影响人均寿命的因素的统计分析

影响人均寿命的因素的统计分析首先,生物学因素是人均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性别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比男性长。

这可能与生物学上的差异以及生理和遗传因素有关。

例如,女性激素分泌的稳定性可能与长寿有关。

此外,遗传因素在寿命的决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长寿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寿命。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人均寿命起着重要的影响。

空气污染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不良的空气质量与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可能会缩短人们的寿命。

一些国家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来提高人均寿命,比如减少工业排放或提供清洁能源。

此外,水质、食品安全和污水处理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健康和寿命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也对人均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通常具有更长的寿命。

教育可以提供健康知识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体在医学保健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教育程度也与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关。

高收入群体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从而有更长的寿命。

贫困是另一个与寿命紧密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会限制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饮食、住房和医疗保健。

因此,贫困人口通常比富裕人口有较短的寿命。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福利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来减少贫困,从而提高人均寿命。

此外,医疗保健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

投资医疗设施、培训医务人员和提供必要的药物是提高人均寿命的有效方式。

总之,人均寿命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因素。

生物学、环境、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等方面都会对人均寿命产生影响。

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提高整体的人均寿命水平。

人类寿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亟待解决

人类寿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亟待解决

人类寿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亟待解决从古至今,人类对于长寿的追求从未停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但仍然有许多影响寿命的因素亟待解决。

首先,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寿命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例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增加患病风险,从而影响寿命。

此外,水污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能在人体内积累,引发各种疾病。

土壤污染则可能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加强监管、企业采用环保技术、个人提高环保意识等。

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缩短人类寿命的重要原因。

如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结构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同时,缺乏运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时间的久坐和缺乏身体活动会降低身体的代谢能力,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另外,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也对健康危害极大。

吸烟是导致多种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过度饮酒则可能损害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

改变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需要个人有坚定的意志和行动,同时也需要社会营造健康生活的氛围和提供相关的支持。

再者,心理压力对寿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挑战。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人们需要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合理规划时间、培养兴趣爱好、进行放松训练等。

社会也应当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人们难以获得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寿命研究报告

寿命研究报告

寿命研究报告寿命研究报告人类的寿命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均寿命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本研究报告旨在分析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以及探讨延长寿命的可能途径。

一、寿命影响因素的分析1. 遗传因素: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寿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可以遗传父母的长寿基因,从而延长自身的寿命。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人类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生活在污染少、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或是生活在社交圈广阔的社区中,都有助于延长寿命。

3. 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寿命有重要影响。

多运动、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都是延长寿命的关键。

4. 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对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利于长寿。

二、延长寿命的可能途径1. 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心血管功能,延缓衰老进程,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效果。

2. 饮食:均衡饮食对延长寿命有重要影响。

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对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3. 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减缓衰老进程。

4. 积极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

5. 预防疾病:积极预防疾病是延长寿命的重要途径。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降低患病风险。

三、结论通过对寿命影响因素和延长寿命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遗传、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状态都对寿命有一定的影响。

2. 运动、合理饮食、良好的睡眠质量和积极的心态是延长寿命的关键。

3. 积极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同样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

总之,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来延长寿命。

这些调整将有助于改善整体生活质量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寿命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方法来延长人类的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院学年论文题目: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班级:2013级统计学班*名:***学号:************指导老师:**二○一五年六月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不同地区之间平均期望寿命最大可差10岁。

文章从环境因素,日常生活方式,医疗条件三方面选取了十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影响人均寿命的显著性因素。

文章得出结论,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以及饮食习惯对人均寿命产生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人均寿命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人均GDP教育水平一、引言人均寿命主要用平均人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衡量。

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已经活到一定岁数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

它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一些国际对比指标比如人口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的基础。

温家宝总理曾经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目标。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压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迅速发展,人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医疗技术和条件的空前完善和提高,使得人们的人均寿命由20世纪50年代的40多岁增加到近年来的70多岁。

中国的人均寿命在不断的增长,但新阶段的人均寿命水平在全球仅排第80位。

由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健康中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东西部人均寿命相差15岁。

由此可见,提高中国人均寿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个任务在现阶段还很艰巨。

因此,充分了解中国人均寿命的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并且可为制定提高人均寿命的措施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民生福利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影响我国人均寿命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

我国现在对人均寿命的研究并不多。

乔轶娟(2009)以全国31个地区数据为基础,选取了经济,卫生,教育等十多个因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均GDP和出生率这两个因素最显著。

郝勇(2003)通过对影响上海人均寿命与综合环境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主要研究了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其中作者引入了人居用水量这一因素,并得到显著性结果。

徐鑫(2011)引入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人均寿命的多个影响指标进行信息加权集结分析。

其中医疗水平是对各省份诊所,医疗室,卫生院,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机构的个数进行信息集结,以最后的加权值来解释,教育水平是选取各类学校在校人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集结,以最终的各类学校在校人数加权值解释。

童丽珍,李春森(2009)选取了我国2007年29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用计量分析对国民寿命与GNP、文化程度关系做出了具体的实证分析。

鲁小博,陈晓颖(2006)选取八大类因素,结合中国各省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现状,将人均预期寿命与这些因素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中,由于每个学者选取的影响因素不同,得出的影响预期寿命的因也不同。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的选择上。

由于数据的局限性,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2000年的数据。

而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大多数学者都是选择了个别因素,且现有的研究主要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而对于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研究较少。

三、实证分析(一)影响因素分析德威尔(Dever)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包括风俗习惯,日常行为方式(吸烟、饮酒等嗜好,体育锻炼等);(2)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和气候等环境因素(3)医疗卫生因素,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是资源的供给、分配、利用情况)、公共卫生(如安全饮水角度、卫生厕所使用状况)等;(4)遗传生物学因素。

除人类生物学角度外,本文从后三种因素出发来研究影响人均寿命的主要因素。

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由于数据较难获得,一般研究中很少涉及此因素。

但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对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肉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蔬菜价格指数来作为饮食习惯这一因素的指标进行研究,生活方式方面选取烟酒价格指数。

城镇居民肉制品价格指数等指数可以反映商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2.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标志性的指标是人均GDP。

相较于地区GDP,人均GDP能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除此之外,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往往与其收入呈正比,消费水平高的人通常收入水平都高,较高的收入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更高,用于食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的支出更多。

不同水平的消费支出也代表了生活方式的差异。

自然环境方面,一是人工不可改变的地理位置,二是目前居民所处环境的宜居程度。

前者的衡量引入虚拟变量,将我国分为东部,中西部两大地区。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1省区。

后者居民的宜居程度有绿化覆盖率指标,居民人均用水量。

3.医疗卫生保健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疗水平发达的城市与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相比较,在发达地区,大型医院数量更多,医疗设备先进,卫生技术人员充足,人均期望寿命更高。

在衡量医疗卫生方面要考虑两个方向,一是医疗卫生条件普及情况,用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来衡量;对于医疗卫生条件利用率,用医院病床利用率来衡量。

(二)模型建立及估计1.根据前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将理论模型假定为以下形式:εβββββ++++++=10103322110x x x x y ,其中Y:各地区人均期望寿命 1x :肉制品价格指数 2x :蔬菜价格指数3x :烟酒价格指数 4x :人均GDP 5x :人均消费性支出6x :绿化覆盖率 7x :居民人均用水量 8x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9x :医院病床利用率 10x :文盲率 ε:随机误差项。

2.用2014年我国各地区的数据估计理论模型,估计结果如下:5$32100001.000007.01257.01098.022931.00253.56x x x x x y ++++-=∧(58.4593) (0.1495) (0.1476) (0.3816) (0.00003) (0.0002)1098761029.00579.00798.00002.00077.0x x x x x -++++(0.0956) (0.0008) (0.0732) (0.0732) (0.0701)n=31 8491.02=R F=11.6365 DW=1.9062注:括号内为估计结果的标准误差,下同。

四,模型的检验及修正1.经济意义检验:肉制品价格指数、文盲率均与人均寿命成负相关,其余变量与人均寿命成负相关。

肉制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行为,当肉制品消费过多时,对人均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相比较,烟酒价格指数系数为正,不符合经济意义。

文盲率越高,居民生活方式越落后,其中包含不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人均期望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而其余变量都会对生活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系数为正符合经济意义。

2.由 F 检验的P 值(P=0.0000001),可得所设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存在。

由2R =0.8329得人均寿命的变差可由所设变量解释,但各个变量对应的P 值较小,无法通过T 检验。

因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3.逐步回归去除多重共线性:(1)Y 对每一个解释变量做一元回归,人均GDP ,文盲率,绿化覆盖率,医院病床利用率,肉制品价格指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均消费性支出,烟酒价格指数,,蔬菜价格指数,人均用水量对应的分别为0.6014,0.4367,0.3853,0.0946,0.1406,0.4465,0.6152,0.0136,0.03343,0.08753。

再对医院病床利用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尝试取对数,得到两组数据对应的分别为0.1002,0.5099。

(2)根据结果,再用Y 对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GDP 回归,回归结果为4500004.00002.06095.69x x y +-=∧(0.8233)(0.0001)(0.00003)n=31 2R =0.6368 F=24.5550 DW=1.1366整体能通过F 检验,但两个变量均不能不能通过T 检验,证明人均GDP 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相关性较强,剔除人均GDP 这个变量。

(3)Y 对人均消费性支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对数做回归,剔除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对数这个变量(4)类似的,逐步回归,得到线性回归模型11051366.01436.00003.09499.85x x x y --+=∧(8.3919)(0.00004) (0.0388) (0.0802)n=31 2R =0.8015 F=36.3481 DW=1.64264.引入虚拟变量,做回归得:SS r R =44.9354,SS 1R =3.9502,SS 2R =33.4702,则F 值为1.6731,小于99.2)25,3( F , 因此虚拟变量无需引入。

5.自相关检验:DW=1.642568,,而k=3,T=31时,DW的临界值分别为1.23,1.65,因此,模型通过自相关检验。

6.对模型进行BP 检验和White 检验,P 值分别为0.4539,0.3821,大于0.05。

因此该模型不违背同方差假定,模型通过检验。

模型最终结果如下:11051366.01436.00003.09499.85x x x y --+=∧(8.3919)(0.00004) (0.0388) (0.0802)n=31 2R =0.8015 F=36.3481 DW=1.6426五、结论与建议由最后的模型来看,影响人均寿命的主要因素是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

肉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对人均寿命同样也存在显著性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个单位,人均期望寿命增长0.0002岁。

其他条件不变时,文盲率每下降一个单位,人均期望寿命增长0.3762岁。

其他条件不变时,肉制品价格指数每下降一个单位,人均期望寿命增长0.1465岁。

与以往的结果比较,医疗条件的利用率和普及率并没有出现在模型中,表明我国医疗条件水平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