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梳篦
梳篦的由来

梳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
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
苏轼有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据考古学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头做的原始发梳,用以梳理和挽结头发。
在新石器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器上,还发现先民们以篦子作工具,将陶器印上一列一列的纹饰。
商周时代,出现了铜梳篦。
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
以后,木梳才逐渐多了起来。
竹料的篦子,则比木梳要晚。
但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数百年以前,江苏常州就以生产梳篦驰名国内,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梳篦之乡”。
在清代,每年向皇室进贡60张黄杨木梳和60张象牙梁高档篦箕,作为御用品,被称为“宫梳名篦”。
在1915年和1926年举行的巴拿马和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常州梳篦分别荣获银质和金质奖章。
如今,常州梳篦的花色品种日益增多,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古代对梳子的雅称

古代对梳子的雅称
梳子是一种古老的生活工具,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梳子的雅称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国,梳子被称为“木篦”,这是因为当时的梳子大多是用木头制成的。
在《诗经》中也有“木瓜”,“木瓮”等诗句,都是指梳子的雅称。
在古代日本,梳子被称为“櫛”,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乐器。
在日本的传统音乐中,使用梳子演奏的乐器被称为“櫛笛”,这种乐器由梳子和竹子组成,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被认为是一种雅致的音乐。
在古埃及,梳子被称为“shesh”,这个词汇在古埃及文字中也被用来描述发型的造型和设计。
在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发型和发饰,这些细节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发型的重视。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梳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雅称和用途。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梳子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打理头发,还可以代表着一种文化和美学。
- 1 -。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梳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不仅用于梳理头发,还与人们的仪容整齐、美化发型、调节身心有密切关系。
梳篦艺术突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梳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女性注重发型的整齐和美观,梳篦成为衡量女性仪容的重要标准。
古人用梳篦来修饰发型、表达个性和身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魅力和内涵。
古人对梳篦的造型、材质、纹饰等均有严格的要求,精心挑选和制作,使之成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梳篦艺术的研究,涉及到梳篦的分类、工艺技法、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
从分类上看,梳篦可以分为菜花梳篦、兽形梳篦、文房梳篦等多个种类。
它们形态各异,装饰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点。
从工艺技法上看,梳篦制作需要经历材料选取、雕刻、镶嵌、涂饰等多个工序,需要工匠们有着高超的工艺技巧和细致入微的手工艺。
从装饰纹样上看,古代梳篦通常采用龙凤、麒麟、花鸟、山水、吉祥如意等传统纹样,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梳篦艺术的研究还涵盖了梳篦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文化内涵。
古代社会中,梳篦不仅是装饰品,同时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梳篦是婚嫁仪式中的必备之物,代表着新娘进入婚姻的象征。
古代文人雅士以梳篦来表达对君主的欣赏和敬意;宫廷内外的女性也用梳篦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妆饰。
梳篦艺术对中国传统礼俗、婚姻家庭文化、宫廷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当代文化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梳篦艺术受到了学者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实际工艺制作的实践,深入探讨了梳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化研究体系之中。
也有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建立了梳篦艺术的专题陈列和研究中心,推动了梳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碧琼梳拥青螺髻——历代梳篦发展及其特征之五

碧琼梳拥青螺髻——历代梳篦发展及其特征之五朴素的宋元梳篦北宋时期,以朱熹为首的士人对唐人思想上的过度开放、自由与奢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
自此,在唐代较为常见的风格各异的女性装扮渐趋统一,女性的装扮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
对于梳篦来说,“满头行小梳”的插梳风气不复流行,梳篦的形制也因此再次发生了改变。
宋描金骨梳一对长10厘米宽4.3厘米南京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墓出土玉梳篦2010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又征集到一对描金骨梳篦,为半圆形,梳背部分镂空雕刻花草纹饰,残留有描金装饰,其中一件的齿部有残损。
这对梳篦初看从风格上仍有唐之遗风,但其造型则与唐代梳子已相差很大。
唐代梳篦为宽扁马蹄形,梳背与梳齿上下相接,而这件梳篦整体为半圆形,梳背与梳齿部分均为半月牙形,梳背将梳齿完全包裹住。
南京市博物馆2004年在南京市郊江宁镇发掘了一座大型装饰结构墓葬,据墓葬出土的铭文砖显示,墓主下葬于大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宋代玉梳篦,这件玉梳篦与上述描金骨梳篦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风格均非常接近,因此亦应为宋代之物。
通过与唐代梳篦的比较可以看出,宋代梳篦的形制由宽扁马蹄形变为半圆形,梳背变窄,梳背与梳齿均变为月牙状,且梳背与梳齿的连接形式由上下相连变为梳背半包梳齿;装饰风格上部分延续了唐代对梳背部分的精雕细琢,但总体风格上渐趋淡雅朴素。
元包金木梳篦长8.3厘米宽3.8厘米元代是马背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其简洁质朴、不事雕琢的草原性格也体现在梳篦的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气息与民族风格。
2010年10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西安南郊凤栖原出土的一件包金木梳篦,长8.3厘米,宽3.8厘米,半圆形,梳背窄薄,外包以金箔,造型非常简洁。
1994年河北石家庄后太保村发掘了一批元代墓葬,其中第二号墓中发现一件金梳背,呈拱形,由金包制而成,内侧有镶嵌梳体的卡槽。
此外,1982年山东嘉祥县曾发掘一座元代纪年墓葬,墓主曹元用在《元史》中有传,卒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在其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包金木梳篦,其形制、工艺均与西安凤栖原出土的包金木梳篦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技艺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梳篦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它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对梳篦艺术有着
深入的研究。
梳篦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证,我国的最早的梳子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夏代和商代,梳子的材料主要是玉石和龙骨,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
梳子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样式,衍生出了梳子制作的不同流派和风格。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注重形式与意境的结合。
在制作工艺方面,梳子的形状、大小、图
案和材料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梳子的形状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人梳头时更加舒适。
梳子的图案和雕刻也非常讲究,有的梳子上雕刻了花鸟图案,有的则雕刻了人物故事。
这
些图案和雕刻不仅是装饰,更是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梳篦艺术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梳子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以表达情谊和祝福。
在婚礼和生日庆典上,梳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礼物。
这种传统的习俗表
明了梳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梳篦艺术还与时尚、医学以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梳篦来
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梳篦风格。
梳篦也
被运用于医学上,比如通过梳子按摩头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头痛等症状。
在宗教信
仰方面,梳篦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比如佛教中的梳篦,常常用于祈福、念经和清净心灵。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手工艺术,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
化内涵。
梳子和篦子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体现了人们对
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表现。
在中国梳篦艺术中,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历史变迁
秦汉时期,梳子和篦子在生产和军事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梳篦的
材质和形状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唐代时期,梳篦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很多造型别致,手工精湛的梳篦,例如玉梳、象牙篦、银梳、金篦等。
明清时期,梳子和篦子成为了明清
时期的贵族礼仪用品,造型更加精美华丽,流行了许多挂件、珐琅、镶嵌、雕刻等工艺技术,瑰丽的图案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艺的珍品。
二、工艺技法
梳篦制作所用的材料,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使用金属、竹、木、牛角、玉石、骨头
等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其中,牛角因其质地坚硬、细腻透气而被广泛应用,制作出的梳篦
外形线条流畅,纹理细腻清晰。
在梳篦制作中,重要的一环是雕刻,雕刻技艺的高超程度
直接决定了梳篦是否精美。
梳篦雕刻大多以传统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引用了很多神话中的
人物和图案元素,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底蕴。
三、玉梳篦艺术。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梳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之一,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它涵盖了多种不同的材质和风格,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门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艺术价值。
一、梳篦的历史渊源中国梳篦始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和演变,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
梳篦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梳篦多以贵重材料制成,如象牙、玉石、珍珠等。
而到了汉代以后,梳篦的材质逐渐多样化。
唐代时期,梳篦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宋代之后,梳篦制作的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明清时期,梳篦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其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竹篾编制、木刻、银器镶嵌等等。
二、梳篦的种类和特点梳篦种类繁多,包括手梳、挂梳、带齿梳、梳尖、樽梳、画梳、笔梳等。
这些梳篦各具特色,具体如下:1、手梳:手梳主要以竹子和木头为原料,制作简单、容易携带,主要有滴梳、扇形梳、杏仁梳、五边形梳、硬币梳等多种型号。
2、挂梳:又称挂子梳,是一种悬挂在腰间的梳。
挂子梳的特点是毛茸茸的柄,悬挂在腰间时触感很舒适。
3、带齿梳:带齿梳的特点是齿多而疏,通透性好,适合梳发发尾,保护发丝。
4、梳尖:梳尖又叫插梳,是一种种在头发中,用来增加发型效果的梳子。
5、樽梳:是一种外形类似于瓶子的梳,它的特点是柄上有凹槽,方便握住。
6、画梳:画梳是精致的艺术品,梳柄往往是以金银相间、宝石嵌饰的,颜色多彩。
7、笔梳:笔梳通常是由写毫笔制成,梳齿细小修长,适合梳理细密的头发。
三、梳篦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梳篦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梳篦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梳篦代表着家庭的和睦、团结,是婚礼上必备的礼物之一。
在《红楼梦》中,梳篦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表示女子的美丽和高洁,如黛玉常以善梳之姿示人,体现了她的文化素养和家族的门风。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梳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梳篦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美学和审美观念,还可以在当代社会中挖掘其艺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中国传统梳篦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中国梳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早在商周时期,梳篦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根据考古发现,那个时期的梳篦主要由骨头和玉石等贵重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梳篦的制作工艺逐渐改善,材质也逐渐丰富,例如竹篦、木篦、象牙篦等,都成为了古代人们使用的梳篦材料。
中国古代的梳篦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梳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红楼梦》中,就有很多关于梳篦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梳篦的习俗,还反映了梳篦在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梳篦以及与梳篦相关的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梳篦的日常用途,还体现了梳篦与古代文化、美学的紧密联系。
中国传统梳篦除了在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有所体现外,在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比如在中国的婚礼仪式中,梳篦就是十分重要的道具之一,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对婚姻生活的期许。
在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人们也会使用梳篦进行装饰和礼品交换,反映了梳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符号意义。
中国传统梳篦不仅具有日常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精神价值。
二、中国传统梳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蕴中国传统梳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审美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器物本身的造型、材质和工艺等方面。
中国传统梳篦在造型上非常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稳重,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气韵和审美理念。
古代梳篦的造型多样,有的造型简洁大方,有的造型精致优雅,而且还有些梳篦还配有珍贵的宝石和贵重的金银,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于梳篦艺术的极高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篦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
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
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
”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徐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
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
’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
”唐罗隐《白角篦》诗:“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
”宋陶谷《清异录》洛阳少年崔瑜卿,多赀,喜游冶,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外五色梳,费钱近二十万。
”梳篦是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5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常州梳篦(20张)有“宫梳名篦”之称。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
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
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
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
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赫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
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
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
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
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
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
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
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
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
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
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
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的诗吟。
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
明代关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记载,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
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
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
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我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
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
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
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
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
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
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
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
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1]编辑本段历史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
《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因为清代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编辑本段相关画作·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
·插戴方法,在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
·《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
·《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
·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
·榆林窟五代女供养人壁画曹议金眷属头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银花钗,金钿花及珠玉项链。
编辑本段起源梳篦总称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常州梳篦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
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
编辑本段特点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常州梳篦精工细作。
齿尖润滑、下水不脱。
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工序精制而成。
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
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编辑本段发展解放后,常州梳篦生产走上了集体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
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人爱不释手。
美国电影《星辰女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蓖作胸饰,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回国也将两张常州篦箕作纪念品带走。
海内外传播媒体赞不绝口,各界旅游人士更是倍加青睐。
编辑本段荣誉公元1915年美利坚合众国。
在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
召开巴拿马和平展览会,常州梳篦展品,经国际评奖委员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银质奖公元1926年纪念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一百五十周年,在费城召开国际博览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金质奖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大臣物产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劝业会,农工商部颁发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常州工业奖进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农商部国货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江苏第二次物产展览会和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江苏第三次物产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银质奖章1934年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产品奖牌一枚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给常州梳篦优质产品证书1979年常州梳篦厂白象牌梳篦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证书1981年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流会,工艺造型梳“西厢记”荣获优秀作品奖1981年“白象牌”篦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银质奖章常州梳篦1983年“白象牌”梳篦荣获江苏省轻工科技成果四新奖1983年“长寿梳、人物梳、童娃梳”等荣获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1988年常州梳篦厂篦箕、木梳荣获全国轻工业出口展览会银质奖1991年常州梳篦厂旅游镶拼梳项目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优秀专利实施项目“佳利奖”1991年常州白象牌工艺梳篦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白象”商标被评为常州名牌知名商标1995年“白象牌”梳篦荣获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1995年常州梳篦厂“宫廷梳篦”作品入选参加`95常州民俗风情旅游节民间艺术精品展览获精品奖1997年常州“白象牌”梳篦荣获常州知名商标1997年荣获江苏省市场旅游购物消费者首选工艺品2002年获中国(芜湖)旅游商品博览会特别推荐的旅游用品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设计大赛”活动中“造型工艺梳篦”作品荣获金奖,“梳篦钥匙圈”作品获银奖2003年“首届中华龙城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黄杨工艺梳”作品荣获特等奖。
2004年“五代仕女”梳荣获“江苏省大阿福”奖银奖。
2005年“京剧脸谱”梳荣获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