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立,夏王朝的种植业得到初步发展。

- 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推广作物品种,引进水稻和大麦。

- 公元前1850年:夏朝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种植秦岭山区的糯米。

- 公元前1750年:夏王朝开始推行田间排灌系统,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率。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500年:商朝发展灌溉技术,开始兴修大型灌溉渠道。

- 公元前1400年:商朝河南地区实行田地轮作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公元前1300年:商朝引进农业机械,使用木犁进行翻土耕作。

- 公元前1100年:商朝改进种植技术,推广水稻种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各地开始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

- 公元前800年:周朝推行三年两熟的农业制度,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农业发展逐渐停滞。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00年:推广秧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 公元前600年:逐渐推广旱田农业,扩大农田面积。

- 公元前400年:发展火耕农业,推广北方的小麦种植。

- 公元前300年:引进南方农业技术,推广茶树种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推行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

- 公元前210年:兴修灌溉系统,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190年: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大量开垦南方水稻田。

- 公元前140年:发展蚕桑业,推行丝绸制造业。

- 公元前2年:封建制度下的封地耕作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农业停滞,战乱频繁,农田荒废。

-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推广种植茶树,发展茶叶产业。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生命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更是千姿百态,历史悠久,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对于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最早的农业技术是采集果实和种植简单的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等。

这些农作物没有进行人工认养和培育,自然生长,收成也不稳定。

而在这个阶段中,人类还没有掌握灌溉和耕作的方法。

2. 农业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00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村落和农业定居点。

这时期开始,人们逐步学会了利用简易的农具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农业劳动。

在早期,人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农业方法——“旱耕”,即没有灌溉条件下的耕作,这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且收成较为有限。

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田井”,人们挖掘了大量的小沟渠和田埂,利用汲水器等简易工具灌水给农作物浇灌。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之间的巨大压力。

3. 耕种技术的改进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耕种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进。

公元前500年左右,先秦时代的农学家陆贾对耕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对“钩耕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

钩耕法最初只是沿海地区的一种机械耕作方式,后来陆贾提出,应该将其推广到内陆地区。

而后,继承陆贾思想的农学家加以完善,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鸟焙法”,它利用唧筒机将水淋在耕地上,在日晒和土壤中的蒸汽作用下,将地里的杂草杂质烘干,杀死了害虫,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达到节约人力,增加产量的目的。

这种新的耕种方法,使得中国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 农机械的出现到了现代,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改变。

从最早的农具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泵、小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也有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这些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农业阶段(约公元前8000年 - 公元前2000年):在这个时期,人们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也开始饲养动物,如猪、牛等。

人们使用简单的农具,通过耕种和灌溉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耕作农业阶段(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00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使用耕牛、铁制农具等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力和效率。

农业领域的科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农历、畜牧技术、轮耙等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3. 土地制度改革阶段(公元前200年 - 公元700年):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农田的重新划分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使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更加明确,激发了他们改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此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增长,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科技农业阶段(公元700年 - 公元1200年):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进入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农业技术有了许多创新,如造纸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传递和记录水平。

并且,种植技术和工具也有了进步,如水力灌溉、畜力耕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

5. 农业产业化阶段(公元1200年 - 1911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向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村的商业与手工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同时,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引入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如棉花、玉米、茶叶以及家禽等的引种栽培,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耕作农业阶段、土地制度改革阶段、科技农业阶段和农业产业化阶段等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对其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原始农业阶段: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交替阶段,我国农业开始萌芽。

人们通过狩猎和采集活动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

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通过观察和试验,逐渐掌握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动物的驯养技巧。

2.传统农业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石器、骨头等,进行耕种和收获。

这个阶段的农业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种植更多的作物,并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

同时,人们也开始修建简单的房屋、水利设施等,以保护农作物和提供生活条件。

3.精耕细作农业阶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注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精细的耕作技术,如深耕、施肥、灌溉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改良,以及农具的改进和发明。

4.现代农业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也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机械化、电气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农业生产。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农药、化肥、种子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
率和质量,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至约4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尝试。

他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建立了最早的农业聚落,并开始种植谷物,如小麦和稻米。

此时期还见证了糕饼和面食的诞生。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王朝。

农业在商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遍采用了田地轮作制度和积肥培育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也在此期得到了提升,如使用了犁和耙等农具。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们开始广泛掌握灌排水利技术,特别是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和水库。

同时,农作物的品种与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粳米和豆类成为主要的农业产品。

农民还开始养殖家禽家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

大规模的农业耕地修复和土地整理项目得到了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加强。

对肥料的使用和人工授粉的技术也有所改进。

此外,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普及。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完善。

水车和风车的使用使得农田的灌溉和谷物的磨制更加便利。

农田制度以及农业税收政策也得到了修订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宋元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推进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翻耕、灭草和种植耐旱作物等新农业技术。

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组合经营更加普遍,新的农业业态开始形成。

7.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农民对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积极探索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比如土地轮作制度的进一步普及。

同时,农业生产与农民福利的关系开始引起关注,视农民为国家根本的思想逐渐形成。

8. 当代农业(公元1912年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丰富多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约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点,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动物。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农耕和养殖技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畜牧动物。

这种农耕养殖方式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并且开始进行田地的规划和灌溉。

此外,商朝还有严格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政策,国王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征收农业税来增加国家财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农业杂志,对农业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并且制定了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使用犁耕法和耕作绳等先进的农具,同时加强了灌溉和水利建设。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经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史前时期:大约距今8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尝试,出现了以黍、稷、稻、豆等为主的农作物栽培,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驯养。

此时期还有不少祭祀农业的活动,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农业的重视。

夏商周时期:夏朝至殷商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以汉水灌溉为主要特点的水利农业,还有一定规模的畜牧业。

商朝时期,农业管理不断完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周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农耕社会逐渐成型。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高峰期之一、秦朝统一后,进行了很多农业制度的,如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等,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

汉朝时期继续进行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如发展农具、推广良种、推行多年两熟制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仍然有一定的发展。

北朝时期,永定、寒谷、单温等农书的出现,使农业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

南朝时期,经济上的萧条和动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唐朝时期,推行了均田制和法度制,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宋朝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如翻修运河、开挖水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农业著作,如齐民要术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仍然有一些重要进展。

明朝时期,开始了山泽田园综合经营和水稻种植技术的完善。

清朝时期,推行了丁改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农业技术也有所提高。

总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现代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环境污染等,需要通过继续和创新来解决。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从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方式。

最早期的农业实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邓庄文化。

这些文化表明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并养殖猪、牛等家畜。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并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代人民利用灌溉系统改良土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使用犁、耒等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周天子通过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封地制度,鼓励农业的发展。

大量土地分给贵族,贵族们则带领农民种植庄稼,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周代还建立了官僚制度,负责管理农业和灌溉工程。

这些措施使农民的耕作更有秩序,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应用铁器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灌溉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推广,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耕作。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见证了种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肥料的应用和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田亩制度,规范土地面积和农业税收。

为了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人们普遍采用了轮作和间作种植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人们还开始广泛使用饲料,养殖家禽家畜,以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中国农业通过灌溉技术、农具改良、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进,逐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6-15
2014-6-15
• 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此期铁农 具的种类大为增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农具已完全铁器 化。犁壁的发明使犁在破土松土的同时增加了翻土、灭茬、 压草、开沟、作垄的功能,使得耕作更有效率。秦汉时牛 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搜粟都尉赵过在陕西关中推行“代田 法”时,用的就是“二牛三人”的牛耕。铁犁的广泛应用 和牛耕的大力推广是汉代农业发展的两项重大措施,对我 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汉代 我国还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条播机—耧车。它改原先的撒播 为条播,将开沟、下种甚至施肥等作业合而为一,不仅大 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播种均匀且节省种子。《齐民要 术》称之为“省力过半,得谷加五”。耧车18世纪传入英 国,经塔尔改进后成为当时通行于欧洲的畜力条播机。
2014-6-15
都江堰全景
鱼 嘴
2014-6-15
宝瓶口
2014-6-15
• 此期畜牧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在西部游牧区,牧业渐成 规模,战争中俘获的牲畜常以万甚至10万计。在广大中原 地区,因战事、犁耕和积肥等多种需要,六畜被普遍饲养。 以外形来鉴别家畜优劣的相畜术已具相当水平。名传千秋 的相马专家伯乐和相牛专家宁戚就活跃在这一时代。为了 保障畜牧业的发展,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牧业机构和“牛 人”、“羊人”、“校人”等畜牧官员,同时还制定了各 种畜牧法规。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厩苑律”竹简堪称世 界最早的畜牧法规。
2014-6-15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 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 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 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 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 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2014-6-15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 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 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 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 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 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 的动力。
2014-6-15
•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 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 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 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大汶口和龙山 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至此,在我国 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 雏形。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 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 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
2014-6-15

因汉武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汉代农田水利建设蓬勃 发展。仅国都所在的陕西关中就兴建了六辅渠、龙首渠和 灵轵渠等水利工程(图9-2)。山西引汾水和黄河水,河南 汝南和安徽西部引淮水,山东引巨定泽水和汶水,等等。 井渠法传到新疆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地下灌溉渠 道—坎儿井,解决了干旱地区开渠塌方或沙土漏水和蒸发 量大的难题。此外,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放淤压碱,成为后 来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4-6-15
二、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
•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 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 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 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 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 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 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2014-6-15
• 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它持续了600多年,是我国历 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 化都有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农具制 作较夏代更为精细。商后期农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 少量青铜农具。商代还开创了井田制,以630亩地划为9区。 1区70亩为公田,其余8区各授一家,借8家之力助耕公田, 私田不再纳贡。这一赋税形式,对解放奴隶生产力无疑具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4-6-15
三、粗放农业阶段
•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 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 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 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 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 区域的差异与交融分布如下图
2014-6-15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 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 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周朝东迁后,国力日趋衰 弱,不再有控制分封诸侯的力量,从而出现了大国争霸的 局面,而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催化了奴隶制 向封建制的嬗变。战国时期,“七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为了能在兼并战中取得胜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变法和改 革。在政治上,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被废止或削弱, 封建地主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2014-6-15
•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 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 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 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 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 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 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 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2014-6-15
区域的差异与交融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2014-6-15
•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 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 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 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于国家统治形式的确立及分层 分区管理,从而在制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夏代政 府机构中设立有专门掌管水利灌溉的官职。有组织的奴隶 劳动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因此,夏 代大规模治河导水及沟洫体系的建设,对当时农业生产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这一历 史的生动写照。夏代人民还首开天文科学,并根据农耕经 验,结合农事发展,制定了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的历书和 历法。
2014-6-15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 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秦灭六国后,结束 了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和文字,大规模移民西北和 五岭,修筑堤防,疏浚河道,这一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王朝继承了春秋 战国时的农本思想,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行 轻徭薄赋、垦荒实边、兴修水利、奖励力田、劝业农桑等 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在低温田中将庄稼种在垄青以防涝。由于积累了这些经验, 西周时那种垦种休闲交替的易田制渐被废弃,耨地实行连 种,一年一熟,部分发达地区还试行复种,两年三熟,从 而实现了耨作制度上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园艺业也有 了较大发展,周以前虽然也有蔬菜和果树栽培,但多作为 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春秋战国时,农圃已经分工。当时栽 培果树有20种以上,食用蔬菜有40余种,其中人工栽培者 十余种。由此,独立的园艺业初步建立。
2014-6-15
• 。在土地制度上,长期沿袭的井田制逐渐消亡,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在赋役制度上,奴隶主贵族的“贡、 助、彻”被废除,代之以按地亩征税的赋役制度。在经营 方式上,改“千耦其耘”为个体经营。所言这一切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较 普遍。与铁犁相配,牛马被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 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铁犁与牛耕并 举,相辅相成,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 如《吕氏春秋· 上农》所言:“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 畜皆在其中矣。”这些进步均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创造 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014-6-15
•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 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 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 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 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 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 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 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 的地区之一。
2014-6-15
← 左图为 打制石器。 → 右图为 磨制石器。 云南的刀耕火种。 骨 耜
2014-6-15
•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朝,中国步入一个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西周继续实行分封政策,促使 封国户口增殖,田地扩大,富源开阔,农业生产有了长足 的进步。 西周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 沟洫制。木制农具和青铜农具均有大量增加。随着中原人 口的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化。除谷、豆、麻之外, 蔬、果种植发展迅速。蔬菜品种有直根类、薯芋类、嫩菜 类、葱类、柔滑及香生菜类多种。果树有落叶果树带和落 叶常绿果树混交带果树品种40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