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合集下载

汕头的农业发展历程

汕头的农业发展历程

汕头的农业发展历程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历史悠久,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汕头曾是海滨渔村,渔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古代汕头地区的居民靠捕鱼为生,他们利用周边海域丰富的渔资养家糊口。

这一时期,汕头的农业主要以渔业为主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汕头的农业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9世纪末,一些商人开始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他们开垦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如糖蔗、荔枝、柑橘等。

这使得汕头的农业产量得到提高,农民收入相应增加。

20世纪初期,汕头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农业,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们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筑水利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耕地,推广农业机械化。

同时,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提供农业相关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这些举措促使汕头的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的农业进一步提升了发展水平。

当地政府推出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投身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如开展农田水利和灌溉系统建设,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规模和水平;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适应当地特点的科学耕作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目前,汕头的农业正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汕头还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创业创新。

这些举措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也为汕头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汕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渔业为主导的古代阶段,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现代化的阶段以及农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当代阶段。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农业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农业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早期农业
早期农业起源于人类定居下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
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从而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

最早的农业形
式包括采集和原始农耕,主要种植谷物和蔬菜。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生活。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培育和选育农作物,并发展了灌溉系统和农耕工具,提高了农
业生产力。

农业的商业化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农业逐渐商业化。

经济上富余的农产品开始流通和交易,农民成为农业生产者和商人。

在这个时期,农业的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科技革命和现代农业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农业通过应用农业科技、机械化和化肥等手段,大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业科技的应用包括基因改良、现代化灌溉、精细化施肥等,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现代农业也在朝着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可持续农业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农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业。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将继续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支持社会的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原始农业时期(约1.2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在原始农业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到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转变。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并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主要的农业作物有小麦、稻谷、谷子、豆类等。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例如用木制的犁、木耒和镰刀。

虽然生产力较低,但这一时期开始了农业的历史。

封建农业时期(公元前2100年-1840年)封建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逐渐形成的封建制度下,农民成为统治者的直接奴隶。

大量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得以形成。

东周时期是封建农业时期的顶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私有制得到了推广。

此时农业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引入新的作物如棉花、甘蔗等。

近代农业时期(1840年-1949年)近代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农业面临严重危机。

农业生产力迅速下降,粮食减产严重,农民疾苦万分。

在此期间,西方的农业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例如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作物的引入,以及机械农具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社会主义农业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通过土地和农业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投入的增加等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田被转变成城市用地。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

同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着极端天气、病虫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封建农业、近代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史)

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史)

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
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

史学家认为,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原始农业时代的特征是:
1、石器农具的应用;
2、动植物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
4、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猎。

二、传统农业即经验农业时代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农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
1、金属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的应用;
2、精耕细作和养殖技术;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如风力、水力。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丰富多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约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点,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动物。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农耕和养殖技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畜牧动物。

这种农耕养殖方式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并且开始进行田地的规划和灌溉。

此外,商朝还有严格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政策,国王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征收农业税来增加国家财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农业杂志,对农业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并且制定了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使用犁耕法和耕作绳等先进的农具,同时加强了灌溉和水利建设。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经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中国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agriculture农业是中国风雨同舟的生命源泉。

从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到现代,农业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一、古代农业初步发展中国的农业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长期居住在大大小小的自然洞穴里,饮食主要是采集天然果实、动物的肉、鱼虾以及根茎类的蔬菜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将石器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用石器制作农具,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发展。

此时,农业主要生产粮食,田地用野生植物取代。

二、区域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商代是中国早期历史的一个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人们已经普遍开始在田地上用牛和马耕田,并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

此时,人们发现种植某种农作物在某些地区效果较好。

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区域分工的模式,将生产和加工分配到不同的地区。

其中,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们发现棉花较适合种植在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较适合种植小麦,小麦种植生产,制做粮食是农业工业。

随着商业的兴起,棉花制品在南方制造卖给了北方,而北方则把谷物和烘干过的食品运往南方。

农、工、商三者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三、汉代时期的农业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汉族是在这个时期确立政权并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农业发展特点,汉代也不例外。

在汉代时期,粮食作物发展迅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粮食仍然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这个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水稻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物,尤其是在南方。

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时期还创造了许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考功法”、“保甲制”等,这些制度为中国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四、唐代的农业发展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期之一,是中国的盛世。

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繁荣繁华的国家。

在唐代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田地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种植谷物和蔬菜外,人们还懂得了栽种柑橘、桔子等水果类,这也成为当时重要的特色产品。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形成农耕文明开始,经历了长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演变。

以下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浅谈:
1. 早期农业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出现了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农耕文化。

人们开始利用种植和养殖来满足日常的食物需求。

2. 古代农业发展:在古代,农业生产逐渐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和商业化。

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开始将农产品交换出售,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 历代农业革新: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有农业技术的革新出现。

例如,在汉代出现了水利灌溉和耕种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唐代时,发明水力磨粉机、种植蔬菜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

4. 农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引导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5. 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和较短时间的快速发展。

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现代化的大规模商业农业,中国农业稳步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和人民需求。

然而,仍然面临着诸如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农村劳动力匮乏等问题,并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历史

农业的发展历史

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最初的原始农业到现代高科技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以下是从八个方面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

1.作物起源与演化作物的起源和演化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大约始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作物包括小麦、大麦、豆类和棉花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物不断演化,适应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为人类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来源。

2.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主要依靠简单的工具和畜力进行耕种。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涌现,包括机械化的种植、收割和管理技术,以及化学肥料、农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农作物的种植与驯化农作物的种植和驯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种类,并通过选种、育种等方式对其进行改良和驯化。

同时,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人们还发明了轮作、间作等技术,以及灌溉、排水等水利工程设施。

4.农业工具与机械的发明农业工具和机械的发明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最初的犁、锄头等简单工具,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机械,农业工具和机械的发明不断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些工具和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

5.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注重保护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模式,以及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6.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史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

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

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1)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

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

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

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

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

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

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

(2)粗放农业阶段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

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

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

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

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

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夏代后期,青铜器已经出现,对后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产生了划时代影响。

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它持续了6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农具制作较夏代更为精细。

商后期农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少量青铜农具。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朝,中国步入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西周继续实行分封政策,促使封国户口增殖,田地扩大,富源开阔,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周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沟洫制。

木制农具和青铜农具均有大量增加。

随着中原人口的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化。

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内外科病症的治疗也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林业方面,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了规定。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

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

(1)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秦灭六国后,结束了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秦汉王朝继承了春秋战国时的农本思想,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行轻徭薄赋、垦荒实边、兴修水利、奖励力田、劝业农桑等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汉武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汉代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

仅国都所在的陕西关中就兴建了六辅渠、龙首渠和灵轵渠等水利工程(图9-2)。

山西引汾水和黄河水,河南汝南和安徽西部引淮水,山东引巨定泽水和汶水,等等。

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此期铁农具的种类大为增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农具已完全铁器化。

秦汉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汉代我国还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条播机—耧车。

它改原先的撒播为条播,将开沟、下种甚至施肥等作业合而为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播种均匀且节省种子。

《齐民要术》称之为“省力过半,得谷加五”。

耧车18世纪传入英国,经塔尔改进后成为当时通行于欧洲的畜力条播机。

畜牧业方面,相畜术、畜禽良种的选育、牲畜杂交和杂交优势的利用,以及畜禽的饲养管理均有一定进步。

在中兽医方面,脉学和症治、阉割去势、本草学方面都有进展,并且制定了一些防疫制度。

养蚕业与蚕桑技术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织品和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亚。

总之,秦汉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无论从经营思想、农学理论,还是技术体系均已基本形成。

(2)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秦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

但此期国军事的需要,屯田制有较大发展,如曹魏时期的军屯与民屯和南北朝的屯田。

无论军屯还是民屯,土地所有权都属国家。

屯田按军事组织进行,屯垦工作与军事活动相结合。

这一时期传统农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谷田必须岁易”,连作“莠多而收薄”等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轮作的必要性。

合理轮作不仅有利于消灭杂草,减轻病虫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一时期还创建了“种子田”,进行良种繁育。

单种单收、精心管理、防止混杂,较汉代“穗选法”有了一定的进步,奠定了我国传统选种和良种繁育的基础。

据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粟的品种有11个,稻的品种有13个。

《齐民要术》中粟的品种增至86个、水稻品种为24个。

这一时期我国蚕丝生产在农业中仍占较大比重。

敦煌为丝绸商业交易之地,南方蚕丝业发展更为迅速。

这时人们认识到了孤雌生殖现象;学会了用低温控制蚕卵化性;发明了盐渍杀蛹储茧法。

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经济重心一向在黄河流域。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公元3世纪时依然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农业生产基本上仍然是“火耕水耨”的粗放经营。

虽经汉、晋、南朝的持续开发,经济渐成规模,但与同时代的北方相比,仍逊色许多。

这种状况直到隋唐五代时始有改变。

(1)南方传统农业的兴起唐朝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

但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崩溃,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南方因未受战乱直接侵害,社会生产相对稳定;而大量北方人南下,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南方农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西汉以前我国的灌溉工程大都在北方,东汉后开始向南方推进。

水利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日益繁荣,出现了“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局面。

在农具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增加了犁评,可调节深浅,犁壁与犁铧面不连续,可以起到碎土和翻土的作用。

中国犁自此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发展。

经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

这一时期,随水田冬作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初步发展。

在畜牧业方面,相畜术进一步发展;创立了马籍和马印制度;引进了大宛马、康居马和波斯马等国外优良畜种。

在兽医方面,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兽医教育机构,仅太仆寺中就有600余位专职兽医。

解剖、针灸、脏腑学说及兽医外科等方面均有进展。

(2)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东南太湖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农业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

唐代后期,南粮北济最高年额不过300万石,北宋则超过700万石。

宋元时期农具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主要表现在新农具的大量涌现和农具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上。

可以说,传统农具到这时已基本完备且趋于定型。

宋元时代,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

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物种植范围扩大。

麦在南方长足发展,有不减“淮北”之势,成为稻田的主要冬作。

因大豆需求增加,大豆种植日渐普遍,以至王祯《农书》称之为“济世之谷”。

畜牧业在宋代北方汉族地区远不如汉唐,但元代有一定发展。

南方畜牧多养牛、羊、猪、鸡,并以猪、鸡最多。

此期,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鱼业也有较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