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农业》 讲义

《农业》讲义一、农业的定义与重要性农业,这个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简单来说,农业就是通过种植作物、饲养家畜等活动,获取食物、纤维和其他生物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粮食。
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人类的生存将无从谈起。
其次,农业是许多工业原材料的来源,比如棉花用于纺织业,木材用于建筑业等。
再者,农村地区的农业活动还为大量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业的主要类型(一)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包括粮食作物的种植,如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的种植,像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还有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的生产。
不同地区的种植业有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等高产作物;而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则可能以小麦、玉米等耐旱作物为主。
(二)畜牧业畜牧业主要涉及家畜和家禽的饲养。
常见的家畜有牛、羊、猪等,家禽包括鸡、鸭、鹅等。
畜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以及养殖技术密切相关。
一些草原地区以放牧牛羊为主,而在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大的地区,规模化的养猪场、养鸡场较为常见。
(三)林业林业主要是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包括树木的种植、采伐和加工利用。
森林不仅提供木材,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
(四)渔业渔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通过捕捞和养殖鱼类、贝类、虾类等水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三、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一)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不同的土地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以及土壤的肥力、质地、酸碱度等特性,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二)气候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某些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才能生长良好,而有些作物则适应在低温多雨的环境中生长。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农业农业是人类的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繁殖。
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它们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曰农”之说。
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概念,亦即当今所称的“狭义农业”。
其实,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孕育而产生的。
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依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它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的主体。
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的范围。
至于农业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
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其结构的广义农业概念。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多专业、多方面联系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体系。
生态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农业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必然会进一步拓宽、深化。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
农业基础知识

农业基础知识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也逐渐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农业的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的定义、类型、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等内容。
一、农业的定义和类型农业是指人类通过耕作、种植、养殖等方式,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农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
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和畜牧农业两大类。
植物农业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种植谷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等植物来获得农产品。
畜牧农业则是通过养殖家禽、家畜、水产品等动物来产生农产品。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1. 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于人类的定居生活。
史前时代的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学会种植和养殖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2. 农业革命在农业革命时期,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种植和畜牧技术,并开始农田的规划和农业生产的系统化管理。
3. 农业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后,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机械设备的引入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益。
4. 现代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形成。
现代农业利用农业科技手段,包括生物技术、化学肥料、农药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
三、关键技术1. 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应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来完成农业生产过程,包括土地的治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等。
2. 水利工程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是通过水源的配置和控制,提供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使农作物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和排除过剩的水分。
3. 植物育种和遗传改良技术植物育种和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选择和育种改良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4. 农药和化肥技术农药和化肥技术是农业中常用的生产辅助手段。
农药可以用于防治病虫害,化肥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1.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食品安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本课件 将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什么是农业?
农业的定义
农业是指种植和饲养农作物、家畜家禽等生物,以获取食品、纤维等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的分类
农业可以根据经济目的和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的起源
1 农业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地区,如今的叙利亚、伊 拉克、伊朗等地。
2 农业的起源原因
农业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和环境变化。人类开始发展农业以解决食物获 取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耕到工业化农业的演变过程。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不断 改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2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得术的进步
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如灌溉系统、化肥、农药等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作物 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农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据 重要地位,为国家提供食物和 贡献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生活 方式、文化传承和人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趋势
农业面临着资源有限、气候变 化等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包 括可持续农业和精细农业等。
结论
1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
2 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
农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是确保食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农业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比如小麦、大麦、豆类等。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农业生产逐渐从采集和放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
农业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早期农业社会、封建农业社会和现代农业社会。
在早期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们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为生。
在封建农业社会阶段,封建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地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在现代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科技和机械化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二、农业生产技术1. 土壤管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土壤管理措施。
比如对于贫瘠的土地,可以采取施肥、灌溉等措施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而对于肥沃的土地,可以适当减少施肥量,防止土壤肥力过度,导致土壤污染。
2. 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它包括了选种、育苗、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选种是指挑选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种子进行种植。
育苗是指在育苗箱中培育良好的苗种,为后续的移栽和种植做准备。
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措施。
科学地施肥和浇水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科学地防治病虫害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农产品收获与贮藏农产品的收获与贮藏是农业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农产品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收获,避免坏种现象的发生。
同时,在收获后需要进行贮藏,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和保质期。
不同的农产品需要采取不同的贮藏方式,比如蔬菜可以采用冷藏的方式进行贮藏,而水果可以采用打蜡的方式进行贮藏。
4.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
农业机械化包括了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等方面。
农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农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农业这个词汇可以说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对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农业的名词解释,并深入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现象。
一、农业的定义和历史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家畜等方式,生产食物、纤维、能源等物质,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它从人类社会的诞生起就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的人类开始从采集和狩猎的方式转变为种植和养殖的方式。
通过农业活动,他们能够在特定地点定居并增加食物供应,有效避免了随处迁徙的狩猎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转变为农耕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的重要概念1.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指农民或农业生产者利用农业资源进行农田种植、养殖动物、种植果树等活动,以生产农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密切相连,它需要依赖土地、水源、气候和农业科技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农民需要掌握科学的农业管理知识,合理利用资源,以提高产量和效益。
2.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在技术、产量、效益、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如优质种子、高效育种、现代化农业机械和设备等,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发展也包括农民的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等。
3. 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注重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农民可以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注重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三、农业的发展挑战尽管农业在过去几千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农业起源与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在中国的黄河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放牧和采集,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进行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农田开垦和耕种技术,开始种植农作物,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中,人们通过插秧、耕种和除草等劳动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牲畜和农具等简单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后,农田的大小和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农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在作物种植方面,人们掌握了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的技术,并发展了灌溉设施和农田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农事活动方面,人们逐渐发展了施肥、灌溉、除虫和除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的生长难题。
同时,人们还通过集约化经营、改进农具和引进新作物等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畜牧业方面,人们通过选育和改良畜禽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畜牧业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成为商品,通过贸易和交换活动流通到各个地区,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
农业综合基础知识

农业综合基础知识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展的生产活动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从农业的定义、历史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农业机械化、农业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以农牧业为基础,通过种植农作物和畜牧养殖,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一种生产方式。
农业主要分为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两大类,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的历史起源农业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从当时的采集、打猎阶段逐渐过渡到农耕、养殖阶段,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种。
传统农业依靠人力、畜力、手工农具等进行生产,生产效率较低。
而现代农业则依赖于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机械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作物农作物是指人类种植和收获的植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
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等,用于工业生产;蔬菜水果则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重要补充。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运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率和生产力。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种植、施肥、灌溉、收割等环节,为农民减轻了体力劳动负担。
农业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均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应注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保护土壤质量和水质安全;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总结农业综合基础知识是研究和理解农业的基石。
本文从农业的定义、历史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农业机械化、农业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截了当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按营养学的差不多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坚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育后代。
而历史上的饥饿和当今世界部分地区的缺粮危机,则从反面说明了食物生产的重要性,它的不足,势必导致社会动乱,产生严峻的政治经济后果。
能够认为,在人类尚不能用化学方法合成比农产品更为廉价优质的全部营养物质往常,农业作为最差不多、最要紧的食物生产部门的职能,将不可能被别的生产部门所取代。
因此,人类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食物以外,还需要衣着、住房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生活需要不但更趋多样化,而且要求优质、方便、舒服。
手工业和商业,以及现代工业和可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的进展,适应了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
同时,除了物质资料之外,各种“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日益进展起来。
然而,不但许多工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的原料直截了当来自农业,而且工、商业赖以进展的市场和一部分资金来源,也离不开农业。
从历史上寻根溯源,只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进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食物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逐步地有了剩余,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这是手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上层建筑得以产生和进展的全然前提。
正是在那个意义上,马克思十分精辟地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产生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历史差不多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世界的现实也仍旧说明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
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几乎差不多上农业技术比较先进、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国家。
也有少数发达国家农业并不发达,但它们都必需进口农产品,才能满足进展本国经济的需求。
这种情形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繁荣和进展,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不是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必定要依靠他国农业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而赢得独立的一些进展中国家,有的曾经一度把进展工业放在优先地位而忽视农业;或者仅仅注意进展经济作物,用以出口换取工业品,而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却依靠进口。
这些国家在国际爱护主义和不等价交换的情形下,不但本国的农村经济不能振兴,工业也难进展,有的甚至负债累累,一遇天灾人祸,便饥饿频仍。
这说明,进展中国家的经济假如依靠外国农业为基础,是专门不牢靠的。
在中国如此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里,农业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
建国近四十年来的体会证明,只有实现农业的稳固进展,才会有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固,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连续和谐进展。
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特性和进展时期农业是如何样进展起来的,它又如何样逐步迈向更高的水平?回答那个问题,第一要分析农业的性质和特点。
农业生产,如同一切社会生产一样,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的过程。
在那个过程中,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就这一方面来说,农业生产具有一切社会生产的共性,即按照经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而进展。
但农业生产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生产的专门性质,即它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
它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错在一起的。
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育的过程。
在那个过程中,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育后代,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一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种类繁多的植物产品又可为动物提供它们赖以生长、繁育的食物,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二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动物世界。
植物、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回复到土壤中以后,能够再一次成为植物的养料来源,如此循环不已。
那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按照自然界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而进展。
明显,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构成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但并不是农业生产。
作为农业生产,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
这种干预必须既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进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定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如此就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重性。
把握了这种二重性去观看农业,就能够发觉:农业的经济再生产的规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而不断扩大的,人类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经济进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农业生产正是在经济进展和科技进步二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由较低水平上升到较高水平的。
从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看,农业的进展历程,能够大体概括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4个时期。
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当原始农业在亚洲西部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即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其他一些被誉为古代文明起源的地区开始形成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是极其柔弱的。
凭借的生产手段,只是石刀、石铲、木棒等最简单的工具。
单个劳动者力量不足,就靠许多人集合劳动。
他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将种子播到地里,靠草木灰和土壤中固有的肥力而生长发育。
那个地点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栽种,到另一块土地上再放火烧荒。
这种所谓“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比起纯粹依靠从自然界采集现成生物资源的活动来说,虽有所进步,但生产力水平相距不远。
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各种自然因素。
在原始农业时期,在更为广泛的地区还产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农畜等产品多在氏族公社内部分配和消费,专门少有剩余可用以进行商品交换。
到了古代农业(也称传统农业)时期,人类对自然条件如季节变化、土壤肥瘠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产品由于因时因地种植而获得增加。
但初期受奴隶制的束缚,生产的进展是缓慢的。
在奴隶制解体并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铁制农具的显现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凭借铁犁、畜耕等新的生产手段,人们有了改善动植物生育环境的较大能力。
长期生产体会的积存,又使人们有可能摒弃“刀耕火种”而采取新的耕作方法。
在欧洲,显现了以休闲轮作为要紧内容的二圃制或三圃制农业;在中国,则较早地势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等措施紧密配合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与之同时,在有的地区还显现了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剩余农畜产品的增加,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商品交换逐步进展起来。
这种情形,反过来又要求农业提供更多可供交换的农产品,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连续进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古代农业突破了原始农业的局限,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
但古代农业仍旧有专门大的局限性。
作为差不多动力来源的人畜力,是靠农业生产的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坚持的;施入土壤的自然肥包括绿肥和动物排泄物等,也来自农业本身。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要紧是在农业系统内部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这种半封闭式的循环由于不能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取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补给而限制了农业的进展。
同时,封建地主阶级对农业劳动者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更是严峻地束缚了农业生产力。
商品经济的进展也仍专门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古代农业的这种局限性,只是由于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勃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得以被打破,从而促成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生产力显现了又一次飞跃。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条件为前提的。
纺织和其他工业的进展,工商业人口的大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刺激。
领先显现的,是畜力牵引的改良农具和化学肥料,这是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进展的成果。
相应发生的是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或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
这能够说是现代农业的先行时期,也能够说是农业进展的近代时期。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达,人畜力农具为动力机械所取代,多种化学肥料和农药被广泛使用,农业中投入的物质能量大大增加。
农业同工业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从而打破了古代农业的半封闭式循环。
专门重要的是,各门自然科学纷纷被引入农业领域,形成了栽培、饲养、育种、病虫害和兽疫防治、农业工程以至生物工程等应用学科。
这不仅使人们在调剂操纵作物和畜禽的生产环境方面逐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而且获得了“改造”动植物本身遗传特性的能力。
再加上电子运算机、原子能、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农业中的应用,人们对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农村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化,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农业生产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同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又促进了各种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形式的产生。
所有这一切,都为农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现代农业的生产水平远远超越了古代农业。
在当今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以美国为例,每公顷玉米的产量在1800~1940年的140年间,始终停留在1.5吨的水平上,而1941~1981年的41年间却增加了近4倍。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870~1910年和1910~1950年的前后两个40年间,分别增长0.5倍和1.4倍,而1950~1975年的25年间增长了2.4倍;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供给的人数,1840年为3.9人,1910年为7.1人,1975年增加到54人。
农产品的商品率1910年为70%,1979年已达到99.1%。
再从世界范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农业也在加速进展。
1950~1981年的世界谷物总产量增加了1.5倍,差不多超过了同期世界人口增加77%的增长速度。
农业加速进展的事实,否定了180多年前马尔萨斯关于粮食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预言。
然而,世界农业的进展专门不平稳。
宽敞的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而且不同国家转化的程度和所需条件的完备程度还相差悬殊。
1981年世界按人口平均的谷物产量达368.5千克,但占世界人口74%的进展中国家的人均谷物产量只有243.5千克。
营养不良还在阻碍着宽敞人民的健康,饥饿还在剥夺许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