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释: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合集下载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希望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以简洁明快、韵律和谐的文字,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几句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它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这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持之以恒,要有专注和耐心。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这个故事强调了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严格的态度。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这表明了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这提醒了父母和老师都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它强调了学习要从小抓起,珍惜时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这说明了学习和磨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

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

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

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

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的全文以及全文解释,欢迎阅读学习。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原文及译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实行的。

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原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三字经课件08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

三字经课件08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 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 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 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饲:喂养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统称为 “六畜”,人们家家饲养。






惧:害怕
恶:厌恶,憎恨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欲:欲望,贪念
具:具备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爱、厌恶、贪念 这七种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喜悦
发怒
哀伤
恐惧
喜爱
厌恶
欲望
杯弓蛇影
晋朝时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一天, 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他朋 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 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
商鞅当众兑现了赏金。这件事引起了全 城轰动,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梁:古人也称粟,即 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菽:大豆,也泛指豆类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稻粱菽,麦黍稷。
稻米、小米、大豆、小麦、黍、稷,这六种
此六谷,人所食。 谷类统称为“六谷”,是人们食用的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统称
为“六畜”,人们家家饲养。 此六畜,人所饲。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爱、厌恶、贪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解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mǎniúyáng
马牛羊
jīquǎnshǐ
鸡犬豕
cǐliùchù
此六畜
rénsuǒsì
人所饲
【注释】
马牛羊:属上珍三品。

鸡犬豕:属下珍三品。

豕即猪。

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

饲:饲养。

【解释】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启示】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
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赏析】
“畜”指百姓家养的动物,一般说“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

“六畜”是被人驯养的家畜。

“六畜”与人关系亲密,不同于野生的动物。

据说上古时代,伏羲氏是最早驯服“六畜”的人。

他教人们饲养捉来的野生马、牛、羊、鸡、犬、猪,同时使它们不断繁殖。

农家的庭院中,常常见到“六畜”的身影。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

”农家小院中,常有马棚、牛屋、羊舍、鸡笼、狗窝、猪圈等。

人与六畜相依为命。

六畜与人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当然现在很少有人再去饲养“六畜”》“六畜”被割成各个单一品种,在饲养场里采用大规模的单
一饲养方式,古代的六畜是人类耕种的工具,也是餐桌上的美食。

而今大部分的六畜已经作为庖厨之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盘中餐。

牛能运货耕田,现在只用于挤奶吃肉;马有负重至运之能,现在只有食用一个功能了;鸡、猪、犬等被作为肉食或宠物饲养,功能也发生了退化。

但在农村里,还偶有农户以鸡鸣晓,以犬守夜,如此情景可能在山区小村常见,这样的风景当是机械化大时代一个温馨而惬意的镜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