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

3

朱 玲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强化经济系研究生与科研新人专业

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针对研究生基本功欠缺的问题,借助案例分析,说明“从学习中研究”和“从研究中学习”的“补课”方法。其次,以专题调研项目执行中的能力建设为例,阐述如何通过以“干中学”为主的团队专业训练方式,对科研队伍新人加以引导

。最后,对于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要领,引用范例加以扼要提示。关键词:经济学教研 能力建设 专业写作

3 朱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邮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zhuling @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办学机制,经济系设置在经济所,依托经济所的科研队伍、学术资源和基础设施办学,接受研究生院和经济研究所的双重领导。

如今,经过大学本科训练的青年经济学人,一般已经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又浸泡于各类高级课程,专注学业的人多半还曾博览群书,或者阅读过不少经典文献。可是,到了写作学位论文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非但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反倒惶惶然不知如何入手。这是我从不同高校的博士生来信和他们的开题报告中注意到的现象。此外,在科研项目评审的过程中也时常看到,不少已经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虽然掌握了一些写文章的“套路”,却难以写出厚重扎实的研究报告。在国内最近20多年来的经济学科研成果类别中,以专题调研为基础的研究报告日益普及。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系研究生选择中国某个特定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加以探讨,逐步写出系列专题研究报告,然后将其顺理成章地编辑成学位论文。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报告写作中的困难和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障碍是相通的。为了帮助青年学者克服这些困难,笔者曾多次求教于周围的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专业写作困难的根源,在于基本功欠缺,专业训练不足,写作不得要领。出于这种理解,以下拟将依据众人的智慧和自己的经验,借助案例分析,着重讨论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的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从自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基本功训练方面“补课”。其次从教学的角度说明,怎样有效地组织专题研究培训。最后,从寻找写作入门路径的角度,对构建研究报告的要领加以扼要提示。

一、基本功训练

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牵涉到整个研究过程,并非仅限于组织文字,因而需要作者至少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在能力薄弱或者欠缺的情况下,只能靠基本功训练来弥补。我们经济研究所的赵人伟教授曾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功表述为六个要点,这恰好可以用来探讨本文的主题。于是笔者试图依据自己的认识,从最熟悉的情境中顺手拈来一些案例,将这些要点逐一阐释如下。

(一)奠定坚实的理论功底。经济学理论首先能够为研究者提供观察和认识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舍此无以构建分析框架。其次,它好比高效的“搜索引擎”,有助于研究者针对特定问题,探寻可行的研究路径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有鉴于此,研究者即使面临不同于自己原有专业方向的任务,

3

41

也有可能借助缜密的经济学逻辑这个“导航仪”,尽快进入相对陌生的专题领域。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研究者多半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创造性。那些经历了本科经济学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生特定专业理论训练的人,倘若做起研究来依然找不到头绪,或者落笔之时不知所云,写出的作品了无新意甚至不着边际,很可能是欠缺运用经济理论思考的能力。如此看来,在理论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吸收知识,或者说知道所学的理论“是什么”;更要学会思考,弄清楚理论的内在逻辑,或者说领会理论“为什么”如此构造;还要尽可能透彻地理解和分析,所学的理论是“怎样”构建和演化而来的。这样,就有可能把理论的学习和方法的把握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吸纳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对此,这里列举余永定教授和杨春学教授的学习方法供读者借鉴。余教授20多年前学习再生产理论时写过几篇论文,①其中有一篇把马克思再生产模式表达成一个差分方程,通过求解和分析来演绎其中包含的内容;还有一篇则用数学表达式概括列宁的再生产理论,揭示计划经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与这一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用研究的方式学习理论。杨春学教授的做法,更接近于在学习中研究理论。杨教授199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专门分析

“经济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②围绕这一主题,他阅读了400多篇经典文献。在论文中,从经济理

论史的角度把“经济人”归纳为三种类型,又将这三种类型的发展与微观经济学的三次重大发现联系起来,具体考察“经济人”假说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中的作用,同时探讨个人利己的本性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杨教授的专业是经济思想史,其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未必需要如此深入地钻研这个领域,但是这种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的办法,无疑有助于个人把握理论的真谛和积淀理论功底。

(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分析技术。研究方法可分为规范(normative )和实证(positive )两大类。前者用于研究事物“应当是什么”,后者用来分析事物“是什么”。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学界有不少争论是围绕着“应当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展开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差异上,各方的立论往往都缺少事实和数据的支持。最近20多年来,虽然类似的争论依然存在,但关于现实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已日益增多,所用的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赵人伟老师又把实证研究细分为理论实证(theoritically positive )和经验实证(em pirically positive )研究。划分的标准,是研究中主要采用“抽象事实”还是“真实数据”展开分析。“用事实”的一个典型是科尔奈的短缺经济研究,③“用数据”的案例在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比比皆是。至于研究者经常提到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实质上是从分析技术的角度来对研究方法做区分的。时下在一些以现实经济问题为对象的课题设计和研究报告中,常会看到作者对所使用的方法做如下表述:“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至于怎样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研究选定的专题,作者并不交待。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原本就不大清楚,怎样针对特定问题选择可行的研究路径,并借助恰当的分析工具来“解剖”观察到的事实,因而只好采用笼统的术语来搪塞。还有一些作者并未忽略研究步骤的设计,但也许分析技术有限,虽然选择了新的研究领域,却仅仅是“坐而论道”,缺少扎实深入的分析,结果“唱的还是古老的歌谣”。

研究路径(research approach )是一个多义的外来词,它既接近于“研究思路”的概念,又有具体分析方法的含义。研究路径和分析工具的关系,可用“庖丁解牛”的比喻来形象地解释:“解牛”的套路

4

41①②③科尔奈,1985:

《短缺经济学》(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杨春学,1998:《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

余永定,2005:《一个学者的思想轨迹》第34—74页,中信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