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音四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牧羊姑娘》背景介绍

合集下载

人音版(五线谱)四年级下册音乐2《牧羊姑娘》︳教案(表格式)

人音版(五线谱)四年级下册音乐2《牧羊姑娘》︳教案(表格式)

《牧羊姑娘》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

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

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枯黄,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歌,这个影片中的主人公呢是一个德国小朋友,他非常的聪明,还很爱唱歌。

他的父亲被人诬陷,被判入狱,海因策和坏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

最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了父亲。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

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

选材颇有新意,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这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

这首歌曲4/4拍,弱起节拍,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结构。

第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的变化上作了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旋律坚定明朗,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三、第四乐句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现,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使音乐更为丰满,与前形成了对比,旋律同样是变化重复,曲调舒展而又起伏,在歌中虽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此时此刻他仍然表达了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后。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牧羊姑娘》教案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牧羊姑娘》教案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牧羊姑娘》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1、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课通过欣赏歌曲《牧羊姑娘》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短暂的教学课堂中感受音乐的艺术熏陶。

通过你有趣生动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采用简洁、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材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双簧管与乐队《牧羊姑娘》是根据金砂的同名歌曲创作而成。

原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

歌曲共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枯黄。

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乐曲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

双簧管奏出充满辛酸哀怨的主题:双簧管的声音带有忧郁的色彩,这四个乐句曲调又都是由高向低进行,使音乐更显得苍凉和悲伤,令人为牧羊女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

第二部分的音乐是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发展的:这一部分在旋律上略有上扬,音乐的色彩略显明亮,这也是牧羊女对往日曾有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也许是牧羊女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可是,末尾句的渐慢、旋律的下行使回忆中断,憧憬破灭、似又回到了现实的凄凉。

在主题旋律之后加入了一个双簧管独奏的华彩乐段,节奏紧凑、宽松交织、旋律进行自由、舒缓,似是一种思绪的随想,展现了双簧管丰富的演奏技巧。

第三部分是悲凉的主题旋律重现,将孤独的牧羊姑娘和饥饿的羊儿留在那暮色降临的山坡上。

3、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积极向上。

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的歌——牧羊姑娘教学设计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的歌——牧羊姑娘教学设计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的歌——牧羊姑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的歌——牧羊姑娘》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歌曲《牧羊姑娘》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歌词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歌曲的旋律分析、歌词理解、节奏训练、合唱练习以及音乐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模仿等方法,深入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通过分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牧羊姑娘》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合唱练习中,学生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音乐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音乐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歌曲《牧羊姑娘》的旋律演唱和节奏掌握。

2. 理解歌曲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合唱部分的协调和音准控制。

难点:1. 歌曲中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的演奏技巧。

2. 合唱中多声部的和谐配合。

3. 对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示范和分组练习,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旋律和节奏,提高演唱技巧。

2. 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3. 分组练习合唱,采用分组指导和合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合唱的协调性和音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演唱、演奏和合唱等形式,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3课时 《牧羊姑娘》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3课时 《牧羊姑娘》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带来的不同表现力。聆听《牧羊姑娘》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旋律和音色这两个音乐要素在音乐情感表现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少年的歌》中,聆听双簧管与乐队演奏的《牧羊姑娘》,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通过与歌曲的比较感受旋律和音色这两个音乐要素在音乐情感表现中的作用,结合聆听乐曲《牧羊姑娘》,认识西洋木管乐器“双簧管”,让学生在作品聆听中感受双簧管的音色特点。
4、作者介绍:金砂,重庆铜梁县巴川镇人,本名刘瑞明,中国著名音乐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
5、教师播放双簧管与乐队演奏的《牧羊姑娘》音频。乐曲分为4个部分,接下来我们进行分部分欣赏。
6、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频并讲解:双簧管的音色带有忧郁的色彩,这四句曲调又都是由高到低进行,使音乐更显得苍凉而悲伤,令人为牧羊女的不幸而感到同情。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对本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7、教师播放第二部分音频并讲解:第二部分音乐是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发展的,这一部分音乐在旋律上略有上扬,节奏也较活泼,音乐的色彩略显明亮。
8、教师播放第三部分音频并讲解:第三部分是由双簧管独奏的华彩乐段,双簧管的音色带有忧郁的色彩。
9、教师播放第四部分音频并讲解:在双簧管独奏的华彩段之后,悲凉的主题旋律重现,梦境破碎,回归现实,将孤独的牧羊姑娘和饥饿的羊儿留在那暮色降临的山坡上。
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歌曲版《牧羊姑娘》。指导学生为乐曲主题创编新的歌词并唱一唱。
小组合作编唱歌词:各组对照《牧羊姑娘》歌词,根据乐曲的情绪,为乐曲的主题编创新的歌词并唱一唱。
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课堂小结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牧羊姑娘-人音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牧羊姑娘-人音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蒙古族音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牧羊姑娘》这首歌曲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播民族音乐。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牧羊姑娘》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学生在学习蒙古族音乐时,对于特殊的旋律和节奏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蒙古族音乐相关的问题,如音乐风格、节奏特点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和舞蹈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蒙古族音乐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舞蹈表演。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准确。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感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挖掘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举例:歌曲中的长调拖腔部分,以及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对比。
2.教学难点
(1)音准控制:学生在学唱过程中,音准控制是一个难点,尤其是高音和特殊音程的准确演唱。
举例:歌曲中的一些高音部分,以及大跳音程的演唱。
(2)音乐节奏感培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掌握节奏中的附点音符、切分音等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年级音乐下册牧羊姑娘人音版

四年级音乐下册牧羊姑娘人音版
牧羊姑娘
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 泪水湿透了妳的衣裳,妳为什么这样 悲伤 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 这样枯黄,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 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对面山上的姑娘,那黄昏风吹得好淒 凉,穿的是薄薄的衣裳,妳为什么还 不回村庄 回村庄,北风吹得我冰凉, 我愿靠在羊儿身旁,再也不愿回村庄, 主人的屠刀闪亮亮要宰我的羊
• 作品简析: • 金砂生于1922年,四川铜梁人,作曲家。1946年毕业于国 • 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后在江苏省昆剧团从事编导,创 • 作有歌曲《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歌剧《江姐》 • 音乐等等。《牧羊姑娘》是已故音乐家金砂先生1946年在 • 国立音乐院就读的毕业作品,也是第一部作品,被誉为世 • 界级民歌。这是一曲曾风靡全国、流传世界各地的旋律。 • 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四十年代经由 • 金砂谱曲后,在五十年代真正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流传.创作 • 这支曲子时,年仅19岁金砂正在当时四川国立音乐院作 • 曲系学习。
•• 行悠长,质朴,充满 • 伤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 • 起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
• 牧羊姑娘表现的是极为软弱善良的下层劳动者, • 她因山地“荒凉”喂不饱羊儿遭“地主”皮鞭。“羊儿”
的命运更惨,它们将遭受屠夫的宰割。作品通过 如泣如诉回肠荡气,即在悲凉的气氛中写出了弱 者的孤苦无靠,通过牧羊姑娘对羊儿的依赖与其 相依为命的描述,反映了羊儿和牧羊姑娘的无助 凄苦。这部作品是时代的旋律,意象鲜明,节奏 跌宕起伏,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反映出当时中国 的特点,牧羊女的不幸与哀怨恰好表达出那个时

【精品】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2牧羊姑娘_人音版

聆听《牧羊姑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器乐曲及歌曲《牧羊姑娘》,使学生1. 在聆听乐曲的同时能记住双簧管的音色。

2.。

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能有感情地哼唱乐曲主题3. 能根据乐曲的情绪,为主题填词并唱一唱。

4、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的突破方法:1. 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能感受乐曲的情绪,哼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师: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板书)。

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你们仔细听,通过这段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忧伤生:我觉得有点凄凉……二、了解背景记住双簧管音色1、师:这首有点悲伤的乐曲,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牧羊姑娘》。

其实它还有一个忧伤的故事,想听吗?2、讲故事,介绍乐曲背景。

PPT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我觉得这个牧羊姑娘太可怜了。

生:那个地主太坏了……4、师:是啊,万恶的旧社会,可恶的地主老爷,就因为牧羊姑娘因山地“荒凉”喂不饱羊儿而鞭打她,“羊儿”的命运更惨,它们将遭受屠夫的宰割。

这样的命运向谁诉说,这样的清凉向谁表达。

你知道音乐中演奏出乐曲这种悲伤感觉的乐器是什么吗?生:不知道师:那老师就告诉你,它是双簧管PPT介绍双簧管2、猜一猜师:老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这里还有几首音乐,仔细听,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三、有感情地哼唱为主题填词1、师:抒情的双簧管演奏出了牧羊姑娘的悲伤、凄凉,那你们愿意帮牧羊姑娘表达出她内心的苦吗?生:愿意师:请大家跟着音乐有感情地哼唱。

2、指名有感情地哼唱乐曲主题,教师适时指导。

3、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乐曲,想象一下,牧羊姑娘在诉说着什么?生:地上寸草不生,羊儿吃什么。

四年级下册音乐课件-第2课《牧羊姑娘》| 人音版(简谱)(秋) (共9张PPT)


对面山上的姑娘 你为谁放着群羊 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 你为什么这样悲伤悲伤 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 你为什么这样悲伤悲伤 你看看山上这样的荒凉 草儿是这样的枯黄 羊儿再没有食粮 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羊儿再没有食粮 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对面山上的姑娘 那黄昏风吹的好凄凉啊 穿的是薄薄的衣裳 你为什么还不回村庄回村庄 穿的是薄薄的衣裳 你为什么还不回村庄回村庄 冷冷的北风吹的我冰凉 我愿靠在羊儿身旁 再也不愿回村庄
主人的屠刀闪亮了要宰我的 羊 再也不愿回村庄
主人的屠刀闪亮了要宰我的 羊
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大家在听 的时候带着歌词去听,想一想如果同 学们是牧羊姑娘,我们会是什么样的 心情。
这是一首双簧管演奏的歌曲,我们来学习一下双簧管的知识。
我们学习了这首歌的歌词,也学习了双簧管 的相关知识,现在我们来完整的欣赏一遍这 首歌曲,好好地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22021/8/22021/8/28/2/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22021/8/2August 2,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22021/8/22021/8/22021/8/2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22021/8/22021/8/2M onday, August 02,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22021/பைடு நூலகம்/22021/8/22021/8/28/2/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2日星期 一2021/8/22021/8/22021/8/2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牧羊姑娘》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牧羊姑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表现了牧羊姑娘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二乐段则以缓慢的节奏和柔美的旋律展现了牧羊姑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曲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谱和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日益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

然而,四年级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引导来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牧羊姑娘》,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牧羊姑娘》,把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2.教学难点:歌曲第二乐段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准确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牧羊姑娘》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2.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重点讲解第二乐段的演唱技巧;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乐段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4.展示环节:每组学生轮流演唱,展示学习成果;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牧羊姑娘》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牧羊姑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明快的旋律表现牧羊姑娘的喜悦心情,第二乐段以抒情的旋律表现她思念远方的心情。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旋律简洁,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他们喜欢唱歌,对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谱的阅读和音乐的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牧羊姑娘》的旋律,能够流畅地演唱这首歌曲。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3.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欣赏法:学生聆听歌曲,感受音乐的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示范等。

3.乐谱:分发给学生,方便他们学习和演唱。

4.教学道具:如草原、牧羊姑娘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牧羊姑娘》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牧羊姑娘的心情。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讲解歌曲中的重点音符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音准和节奏的正确把握。

分组让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整理版可编辑
《牧羊姑娘》背景介绍
这是一曲曾风靡全国、流传世界各地的旋律。

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四十年代经由金砂谱曲后,在五十年代真正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流传。

创作这支曲子时,年仅19岁金砂正在当时四川巴县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

曲子如泣如诉地倾诉了对生活与知音的爱恋。

上海歌唱家喻宣萱率先一唱,倾倒无数歌迷。

民间流传开而常常被误认为是四川、青海或内蒙民歌。

前苏联、捷克、罗马尼亚等国的音乐演唱团争相演唱,日本灌制的唱片中此曲翻译为《养花姑娘》。

《牧羊姑娘》的成功在于表达出作者的绵绵情思和美好人生的向往,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特点,牧羊女的不幸与哀怨恰好表达出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感情:“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当时,作曲的稿酬甚至不够买上一本杂志,金砂生活贫困。

这位身材瘦弱而心比天高的青年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灰布大褂。

他借给学校刻钢板、参加民歌伴奏、深宵不眠写曲挣钱,维持艰苦求学。

瘦弱的身体单薄憔悴,后不得已辍学回老家铜梁养病。

康复后发奋考入民国四川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教系学作曲。

这所学院后来迁到江南古城姑苏。

别亲抛故,出川求学的金砂,随学校继续就读,从而奠定了坚实的音乐知识基础。

参考资料学习帮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