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灵光一现(选段)-高考作文.doc
灵光一现作文

灵光一现作文篇一《意外的发现》我这人吧,有时候脑子就跟生锈了似的,想个作文题目都能想得头疼。
可有时候呢,又会突然灵光一现。
就像那次,我站在我家的小阳台上发着呆。
那阳台不大,也就够放几盆花和一个小凳子的地儿。
我正看着花盆里那株半死不活的仙人掌发呆呢。
这仙人掌是我妈从邻居家掰了一小段回来种的,说是能防辐射啥的。
我就瞅着它那皱巴巴的身子,尖上还有点发黄,就觉得它可能要“寿终正寝”了。
我本来就在想着写点啥,眼睛就一直在这仙人掌上打转。
突然,我就瞧见这仙人掌的刺儿。
那刺儿啊,密密麻麻的,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虽然都是扎人的主儿,但是在阳光下还闪着点微弱的光呢。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点子。
我想啊,这仙人掌在这小盆里,无人问津还长得歪七扭八的,但是它的刺儿还是那么尖锐,就像人在困境中也可以有自己的锋芒。
我赶紧跑回屋里,拿了纸笔,就在那小桌子上写了起来。
我写这仙人掌像个小战士,守护着那一小片土壤,哪怕主人都快把它给忘了,它也坚守自己。
我从它被从大仙人掌上掰下来写起,写它如何适应这个新花盆,中间有枯过几片小疙瘩,就像它失败了几次,但那些刺始终在长。
我把我能观察到的关于仙人掌的所有小细节都写进了这篇作文,从它身上灰尘的分布,写到有些刺尖上粘连的一丁点儿枯皮。
最后歪歪扭扭地把作文写完了,我自己还挺满意的。
这全得益于我站在阳台那灵光一现的瞬间,谁能想到那快死了的仙人掌能给我这么大的灵感呢。
有时候啊,这灵感就藏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里,只要咱用心去看,去感受,就能发现它。
篇二《小巷子里的美食灵感》每回写作文都跟要命似的,不知道今儿个又能从哪儿挖出点灵感来。
我平常就爱闲逛,这天就溜达到了家附近那条小巷子。
那小巷子可有意思,窄窄巴巴的,两边的墙灰不溜秋的,有的地方还掉着墙皮,露出里面不怎么整齐的砖头。
地上铺的石板也是高低不平的,下雨天还能积不少小水洼。
这条小巷子里有个小馆子,店面小得可怜,招牌也破破旧旧的。
我往里面一瞅,就闻到一股混合着油煎味儿和葱姜香的奇特味道。
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2012年全国作文一览1、全国卷Ⅰ:放下顾虑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放下顾虑,保持前进的步伐面对事情时,很多人都会顾虑重重,担心自己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其实,可以这样想:我们无法办到的事情,有时别人也不一定能办得到。
有时看起来很难的事情,我们可能比别人做得还要好。
这样一想,内心就会宽慰很多。
事实上,凡事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在困难面前,不要顾虑,先抛开困扰自己的杂念,直接去行动,就会发现,也许事情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曾经有多少机会就在我们眼前,因为顾虑重重,犹豫了一秒钟,它便成了泡沫;曾经有多少瞬间可以让自己拥有美好,因为顾虑,不敢向前迈一步,它便成了生命中一道无法抹平的悔恨;曾经有多少……所以说,有时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太多,考虑太多。
放下顾虑,就能保持前进的步伐。
你害怕别人,别人也害怕你,你担心的事情,别人也在担心。
放下这种顾虑和胡思乱想,不要在意别人,不要想的太多,你的生活就会轻松得多。
不要顾虑太多,如果你无牵无挂地生活,你的存在就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别人就会喜欢你的存在。
一个行走的路人,某天蓦然回首:呀!原来自己已走出好远了。
这是告诉我们,只要踏上路,就不要担心路的遥远了。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无须顾虑太多,放不下顾虑,就会失去观赏美景的机会,错过一份美好的回忆。
把时间、心智和精力浪费在顾虑上,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许多患得患失的想法,会让我们浪费掉很多机会,错失掉很多时间,而当我们发现时,机会已经失去,年华已经老去,我们也变得碌碌无为,最终一事无成。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上海市考试院关于作文题的评析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舍弃,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为材料的呈现方式。
该材料取自《爱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
二是材料的内涵。
选取的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
考虑到高考参加人数众多,命题在开放与限制之间寻平衡:对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的思考。
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体现。
考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愿意有怎样的“自我”等的思考,不仅对成长是重要的,也较贴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
只有这样,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现,才能在评卷时得到测量,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测量目标。
这条材料,一般比较合适用议论文形式写,也可以用记叙文形式写,将对相关问题的思辨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表现出来,切合题意,文体的适应性也比较恰当。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有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也可以从要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张扬个性的角度来写;反过来,也可以说“认识自我是难的”,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抛弃了自我,鼓励大家追寻自我。
用微光照亮自我(70分)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
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

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这些作文自《文汇报》2012年7月26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文章《高考作文要少一点逐外功夫》。
或许有同学还不明白学习高考优秀作文的意义,我是这样建议的,新高三或者新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写一篇2012高考作文,然后再来阅读高考优秀作文。
只有自己经历过思考和行文的痛苦过程,你才会懂得别人比你高明在哪里或者欠缺在哪里。
高考优秀作文就像我们学习的课文、课外阅读的书籍,会带给我们灵感。
我会在这后面附录一篇2011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和2005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大家可以做个比较。
因为2005全国作文正是2011的上海作文获得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目录第一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复旦徐捷:2012上海高考心灵的微光高分作文分析之《蓦然回首,莫要放手》第二篇《燎原之火,起于微光》第三篇《让微光永驻》第四篇《破茧·重生》第五篇2005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第六篇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两岸》(选自上海教育考试院编的书籍,绝对真实可信)正文:第一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
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
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
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
2012上海高考作文

2012上海高考:我心中的微光2012年,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夏天。
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高考的征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心中的微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书桌上。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开始了新一天的复习。
高考倒计时,一天天减少,压力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我的心头。
在这关键时刻,我偶然翻到了一句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让我坚信,只要心中有光,就能驱散黑暗。
那天下午,学校举行了一场模拟考试。
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我紧张得手心冒汗。
当我看到作文题目时,心中不禁一颤:“2012上海高考,我心中的微光。
”这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束光吗?我提起笔,思绪如泉涌,将心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天空中飘着雪花,北风呼啸,让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突然,我发现路边有一个小女孩,她穿着单薄的衣物,颤抖着站在雪中。
我走过去,关切地问她:“小朋友,你怎么了?”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那一刻,我心头一紧,脱下外套披在她身上,牵着她的小手,帮她寻找回家的路。
在寒风中,我们相互依偎,那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彼此的心灵。
终于,我们找到了她的家,看着她欢快地跑进家门,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那一刻,我明白了,善良和关爱就是我心头的微光。
高考前夕,我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信。
信中,那位小女孩用稚嫩的字迹写道:“谢谢你,哥哥,是你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我希望你高考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
”看完这封信,我泪流满面,心中的微光愈发耀眼。
高考那天,我带着这份信念,勇敢地迈入了考场。
当我遇到难题时,我会想起那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终,我顺利完成了高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
正是那心中的微光,让我在困境中不断前行。
正如古人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

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这些作文自《文汇报》2012年7月26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文章《高考作文要少一点逐外功夫》。
或许有同学还不明白学习高考优秀作文的意义,我是这样建议的,新高三或者新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写一篇2012高考作文,然后再来阅读高考优秀作文。
只有自己经历过思考和行文的痛苦过程,你才会懂得别人比你高明在哪里或者欠缺在哪里。
高考优秀作文就像我们学习的课文、课外阅读的书籍,会带给我们灵感。
我会在这后面附录一篇2011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和2005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大家可以做个比较。
因为2005全国作文正是2011的上海作文获得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目录第一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复旦徐捷:2012上海高考心灵的微光高分作文分析之《蓦然回首,莫要放手》第二篇《燎原之火,起于微光》第三篇《让微光永驻》第四篇《破茧·重生》第五篇2005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第六篇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两岸》(选自上海教育考试院编的书籍,绝对真实可信)正文:第一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
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
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
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
2012上海语文高考作文

2012上海语文高考作文2012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篇一: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用微光照亮自我(70分)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
(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
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
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
)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才能”,表示是无可奈何的。
)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
(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
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
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
(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所在。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
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
于是,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
(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
“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
2012年上海市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不要舍弃那一瞬微光_议论文

2012年上海市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不要舍弃那一瞬微光面对自己心中闪过的微光,有的人舍弃之,只因为那是自己的东西,从此注定平庸;而有的人却保有之,因为他们知道每一瞬微光都是一份机遇,于是,他们成了天才……不要舍弃那一点微光——微光,在起初黯淡而贫弱,却潜藏着无穷的能量,最终散发炽热而耀眼的光芒,它就是灵感。
灵感就是那一瞬的微光,在经受打磨后变得饱满而丰盈,诗人便给了它这个美丽的名字,微光。
没有微光?不。
生命的长河缓缓流过,沿途总会遇到别样的风景,那一瞬瞬微光也总会隐在那里。
所以我们从来不缺少微光,缺少灵感,只是我们总任由那微光一闪而过,不曾想过要在它闪现的时候抓住它。
后来,生活又回归原初,回归平庸,我们仍然是平凡的生命,丝毫没有因为曾经闪过的那点微光而有所改变,孰不知我们失去了一次次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任那一瞬微光逝去,舍弃它,凡人终究不会成为天才。
于是,我们需要改变,不要舍弃那一瞬微光。
天才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超越了常人,变得更有价值。
微光虽然浅浅的、淡淡的,但天才并不会因此搁浅它,天才会坚信,微光的生命力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更恒久。
这让我想到了《陆犯焉识》的作者严歌苓。
她把祖父的影子投射在主人公陆焉识身上,反映的是她的家族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这份灵感是她在回忆祖父的过程中闪现的,但她没有舍弃那一点微光,而是用笔记录下来,诉说一份高贵的做人治学的态度,摈弃社会的功利与投机??她不是天才,却和天才一样有价值,只因那一瞬微光。
天才不仅仅能够保有那一瞬微光,更能让这微光的光和热更耀眼,更炽热,激发更多人心中闪过的微光。
他们的伟大,就在于把微光的价值无限扩大。
微光便从此不再黯淡和贫弱,却蕴藏巨大的力量。
著名的思想家陈寅恪先生,其一生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他在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上题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词,这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萌生,但陈寅恪先生却抓住这一瞬微光,终生以此为治学准则。
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为无数知识分子的人生标榜,延续和发扬微光的光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灵光一现(选段)-高考作文2012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灵光一现(选段)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题记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
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
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
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
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
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
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
凭吊过。
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
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生而平凡,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
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
“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
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