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代他,指扁鹊);“策之不以其道”(代它,指千里马);“渔人甚异之”(代这件事)。

2. 用作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忘路之远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凑足音节,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如“辍耕之垄上”。

二、其1. 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

2. 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而1.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2.连词
(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助词
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 地”。(不常见的用法)
(七)若
4.动词
(1)译为“像、好像”。 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 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
(二)何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 、 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 、 凭 借什么”。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 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 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 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 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七)若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 郎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整理故1、<形>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副>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及1、<介>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 到,至。

《湖心亭看雪》:“及郡下,舟子喃喃曰”。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连>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乃1、<代>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2、<副>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副> 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4、<副> 竟然,却。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动> 是。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指海。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相当于“它”。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其:指潮。

)(3)相当于“他们”。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代> 第一人称代词。

相当于“自己的”。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4、<代> 指示代词。

相当于“这”,“那”。

《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这家。

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代> 指示代词。

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6、<副> 表推测。

相当于“大概”。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副> 表肯定。

相当于“其实”。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8、<副> 表反问。

相当于“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9、<助> 用来加重语气。

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且1、<副> 犹,尚且。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副> 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连> 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连> 况且。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唐雎不辱使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5、<副> 将近。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然1、<代> 这样,那样。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伤仲永》:“父利其然也。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公输》:“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形> 是的,对的。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3、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地(的)”,也可以不译出。

《咏雪》:“公然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闻之,欣然规往。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记承天寺夜游》:“欣然起行。

”《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4、<连> 然而,但是。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公输》:“然胡不已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地名中的字。

《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若1、<动> 像,好像。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若夫: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近似“像那”)2、<动> 及,比得上。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代> 称。

《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代> 此,这样的。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5、<连> 假如,如果。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公输》:“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为(一)wéi1、<动> 做,干。

《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为:指雕刻。

)《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为:酿。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