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4)

合集下载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怒触不周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

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缺乏(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 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宏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答复: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说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3、说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怎样理解这一行为?这一行为表达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1)夸父与日逐走() (2)饮于河、渭()(3)怒而触不周之山() (4)地维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3、从这两篇短文可看出夸父和共工性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答案1、(1) 跑 (2)到 (3)碰、撞 (4)断 (4分)2、(1) 他丢下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分) (2)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

(2分)3、他们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分)《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2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夸父与日逐走欲得饮2、翻译句子。

(4分)(1)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3分)答:5、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参考答案:1、竞跑,赛跑想要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阅读文言文《短文两篇》,完成小题。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1)夸父与日逐走()(2)饮于河、渭()(3)怒而触不周之山()(4)地维绝()【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小题3】从这两篇短文可看出夸父和共工性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答案【小题1】(1) 跑(2)到(3)碰、撞(4)断(4分)【小题1】(1) 他丢下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分) (2)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

(2分)【小题1】他们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分)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1句翻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2句翻译时注意“故、焉”等字,同时注意到句子的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根据两个人物的具体描写详细的分析他们性格的共同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昔者,共工与颛顼①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②,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曰: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列子.汤问》)【注】①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②不周之山:山名,即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怒而触不周之山触:___________________(2)天柱折,地维绝绝:___________________(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为:___________________(4)故水潦尘埃归焉归: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共工在颛顼为帝之后。

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请写出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碰,撞;(2)断;(3)做;(4)归向,这里指流向2、(1)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

(2)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3、示例:共工心想:同为帝之后裔,凭我的本事足以治理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4、答案: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原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还记得初中学过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文言文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赏析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西汉·《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
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7.维:绳子。

8.绝:断。

9.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10.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11.潦:积水。

12.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3.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阅读理解:为什么江河都向西南流淌:“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感受到了震天动地的力量和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