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贝聿铭经典作品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

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

用建筑装点世界——记世界著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起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 可能无人不知。

但说到它的设计者——美籍华人贝聿铭, 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张荣誉表开始, 来看一看大师贝聿铭的精彩人生吧: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国际普茨克建筑奖(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 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的代表作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旧金山公共图书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埃佛森美术馆、日本美秀博物馆、梅尔森音乐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 都将永垂建筑史册。

一、成长的历程1917年,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出生于广州。

1927他随调职上海银行的父亲到上海去读书。

他中学毕业讨论未来职业时, 父亲推荐了金融或医学。

然而, 贝聿铭对两者都不太感兴趣, 就决定寻找自己的目标。

一天, 贝聿铭和叔父一起去刚竣工的当时远东最高的26层楼的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

突然,贝聿铭停下脚步, 在一张纸上勾画出了饭店的轮廓……后来, 贝聿铭回忆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这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就这样, 他又一次违抗了父亲的意志——让他去英国读书, 最终选择了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后来又转入了麻省理工学院。

二、成名前的准备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 后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其间,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 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 32岁的贝聿铭作出令人惊讶的选择, 离开哈佛, 到房地产公司去。

理由是觉得学校的事业不美丽, 希望学点新东西。

跳槽后的十二年中, 贝聿铭为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与住宅群的设计, 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 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 改善采光, 在楼与楼之间留出空地作为公园, 这成为影响全世界住宅区建设几十年的新模式。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实为卢浮宫博物馆入口,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

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5年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

整座超级建筑结构在16个月内完成。

”并成为香港地标性建筑。

共70层,高367.4米,这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其外形正如贝聿铭所形容,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即使如今中环超高建筑林立,亦难掩其锋芒。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并考虑到香山幽雅的环境以及众多历史文物,刻意设计成与周边环境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BEI贝聿铭作品解析

BEI贝聿铭作品解析

谈贝聿铭摘要: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贝老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此外他本着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为人类服务等原则,设计了大量被世人赞颂的、划时代建筑。

其代表作有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苏州博物馆等。

本文就贝氏设计理念,以及他的著名作品日本美秀美术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进行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建筑设计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美籍华人,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他的作品以抽象形式为主,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老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设计理念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贝老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2002年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般的 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多用光 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 间 采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及手法光, 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师贝聿铭 的名言。
日本MIHO博物馆
• 在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中琵 琶湖西侧,有一座世界闻名的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他被秀丽的湖南峰山脉所围 绕。虽然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有 一小时路程,但是自从竣工以 来 ,除馆休之外,每天都接 待大量参观者。到了春秋,美 秀美术馆四周有大户川及田代 川等美丽河川,在途中可享受 传入耳朵的流水声及瀑布声。 信乐这一个地方得天独厚,拥 有很多历史及文化的遗迹,因 此信乐也被称为天然美术馆。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 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 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 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贝氏以中国人的坚忍不拔证明了华人建筑师也能在西方创造奇迹。贝氏的中国风精神深深影响了建筑界甚至是整个世界。 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 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

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本文着重介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部分经典建筑作品。

一、澳门科技馆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于2009年竣工。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

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并有玻璃幕墙的设计,主要是引入自然光线到科学馆之内,充分显示出善用天然资源,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从而体现了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展览中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由一个倾斜圆锥体及其顶部的一个斜切圆柱体所组成。

展厅地面以下建有机电房及物资储存地,至三楼有设有14个展览厅,四楼及五楼分别是观景亭及观景台。

展览中心内部还设有咖啡厅、精品店等休闲消费场所。

会议中心曾称多功能厅,以菱形为基座,划分为设备区和多功能活动区。

天文馆主体构造由一个直径为19.35 m的圆柱及半球形的屋顶组成。

馆内一楼为半圆形的电设备机房,二楼是一个多功能的环幕影院。

裙楼是科学馆的附属配套建筑,由商店、咖啡室、售票处、办公室大厅等组成,与展览中心、天文馆、多功能厅及室外扶手电梯有走道相通。

裙楼正门入口的雨篷为钢质,呈双伞形,并以玻璃幕墙作为顶盖。

二、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检索地址(二): /interview/2007-3-4/_15.htm • 1: 1919 父亲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举家迁居 香港。 1927 全家自香港搬家回上海,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 1935 赴美国宾州费城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1936 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住在353Massachuetts Ave. 1940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在校时曾获Alpha Rho Chi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奖旅行奖学金 1941 在波士顿史威工程公司的混凝土设计部门工作。 1942 与陆书华结婚。 1943 在国防研究委员会工作。 1945 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助理教 授一职至1948年止。 1946 获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毕业后在波士顿Hugh Stubbins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工作。 1948 赴纽约,担任威奈公司的建筑主管,直至1955年方离职。 1951 获哈佛大学旅行奖学金,至希腊,意大昨,法国与英国旅 行。
4 巴黎卢浮宫门前的透 明金字塔1989年 明金字塔 年
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 创作,把这份科学与 艺术相结合的美带入 人们的生活。建筑与 自然相融合的空间理 念,主导着贝聿铭一 生的作品,这些作品 的共同点是内庭,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人 们行径在他设计的建 筑中,自然的阳光透 过窗棂交织的光影仿 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 动起来。
• 4: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 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 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 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 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 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 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 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 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 3: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 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 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 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 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 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 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 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 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 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 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 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 是贝氏的名言。
• 2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 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 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 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 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 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 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 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 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1 重复性的细部构 造 ,形成巨大的 几何 形体 2 玻璃与钢材的结合, 使自然光线得以最 充分的利用。夜间 灯光的投射,使得 他成为卢浮宫前的 一颗钻石 3 宽广的中庭,仰视 可见地面周遭的景 观
“ 金字塔”南北剖面图 金字塔”
卢浮宫配置图
启示
•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应用 • 从客观实际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 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 富室内空间 采用现 今建筑材料,诠释江 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 及手法
光,是建筑的色彩。 让光线来设计是建筑 师贝聿铭的名言。罗 浮宫的金字塔入口就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 气沉沉的博物馆里, 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 天的阳光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几 十年,贝聿铭始终不离 一个“人”字:“我的思维 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 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 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 为建筑设计中人的比例 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 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 点。”
2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 年 人堂, 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 兰
• 贝氏于11月13日至11月16日之间回台,为日本万国博览 会中国馆,与中国馆设计小组共同呈现设计成果。 贝氏建筑师事务所获得该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最佳事务所 奖。 • 3:1970 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 宾州大学颁予荣誉博士。 获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担任美国建筑师学会年度建 筑奖评审委员。 1972 纽约都市俱乐部的纽约奖。 1973 荣获纽约都市俱乐部的纽约奖。 1974 4月与美国建筑师学会,一行十五人访问大陆。 1975 荣任美国学院院士。 1976 日本《A+U》杂志1月刊行贝氏作品特集。 荣获杰佛逊建筑奖,同时在维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举行 小型建筑展。 1978 荣任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这是有史以来第一 位建筑师担任此职,任期两年。 获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学位。
香港中银大厦 1982年 - 1990年 年 年
贝聿铭认为, “建筑和结构” 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建筑师如果 不能意识到结构 所蕴藏的力量, 就不可能有好的 设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 中,贝氏采用了严格 的“模数制”(统一模
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 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 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 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 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 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以毫米为单位),所有的
立面柱顶端有白色菱形石饰
中银大厦第七 十层的七重厅
贝聿铭
• • • • 主题词:贝聿铭, 贝聿铭作品,贝聿铭作品分析 搜索: / 一级检索:关键词---贝聿铭 /s?wd=%B1%B4%ED%B2%C3%FA &cl=3 • 关键信息:检索地址(一): /view/26448.htm • 1: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建筑 贝聿铭 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 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 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 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 休。
• 2:1954 2月贝聿铭来台勘察台中东海大学地形。 1955 在纽约市Polo Grounds宣誓归化为美国公民,成立贝聿铭建筑师 事务所(I.M.PEI%ASSOCIATES) 1956 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教育客座委员至1959年止。 1958 担任联邦住宅署委员至1960年止。 1959 位在非金属罗拉多州丹佛市的里高中心,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奖, 这是贝氏获得的第一个建筑奖。 1960 8月时与威奈公司终止专属建筑师之关系。 1961 荣获美国文艺学院院士建筑纪念奖。 1963 4月时被选为美国设计院中的仲会员,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 分会荣誉奖。11月贝氏为路思义教堂落成访台,在东海大学建筑系演 讲“现代建筑之动向”。德州休士顿莱斯大学创校五十周年纪念,推 崇他在住宅设计方面之贡献。贝氏被推选为“民众建筑师”。 1964 荣任美国建筑师学会院。1月贝氏访台。3月6日至3月28日,路州 大学举办贝氏作品展,展出作品十四件,担任美国建筑师学会年度建 筑奖评审委员。 1966 事务所改组为I。M。PEI&Partners,合伙的建筑师为雷纳德与考 柏等。担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至1970年卸任。 1967 膺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担任纽约市都市设计委员一职至 1972年止。 1968 7月9日台湾省建筑学会台北市建筑师公会,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台北市建筑艺术学会共同在国宾饭店举行茶会,欢迎贝氏来台.
小结
• 作品共同之处:针对每一个即将设计的作 品,之前都要从历史,政治,和人文等多 角度进行考察,按照“以人为本” 和独特 的自然建筑的理念,创造出伟大的建筑艺 术品。
“自然”与其建筑作品的融合
苏州博物馆
2002年 年
眼前一面落地大窗,映照 出内庭的风景。这种透视 法的处理方式,我们成了 观画人,走到内庭,就成 了画中人,这双重角色的 转移,人和画就不分你我 了。贝聿铭的作品很重视 光线和大自然,其中不少 传世之作,都设计了让人 活动的内庭,通过大自然 和游人的活动将钢骨水泥 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念 的新。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 混入了当地花岗岩的碎石 骨材,外表经过锥击的特 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 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 形组织展览空间是环绕主 体空间,当人们到达美术 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 不能穿越,人们只能环绕 这个空间,就象岭南庭园 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过 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 大限度的信息量。另外美 术馆不同的展厅角部的连 接与庭园中角部的转折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贝 聿铭赋予伊弗森美术馆以 强烈的现代几何特征,但 是它的空间观念却与中国 庭院十分接近。”
模数都基于装修,所 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 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 式:主要空间的轴线 都与装修线对齐,而 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 的关系。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 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以中 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 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 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 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 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 撼人的艺术效果。贝氏在设 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 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 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 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 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 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 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 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 构上的潜力。所以,贝氏的 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 结构、表现结构。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刘晓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30600674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 ) (1917-)简介 )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4月26日生于 广州。初中就读上海 青年会中学,高中毕 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 中学,后来赴宾州大 学攻读,因为认为自 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 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 学院。努力吸收欧洲 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 1939年毕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