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长的必然选择 。朱甲羽通过对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变 J
动和经济增长 的实证分析 ,指出中部 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

这里 ,y 总产 出 ; ( = , ,… ,n 表示 第 f 为 置 i 1 2 ) 个部 门的产 出。将 ( )式对 时间求导 可得 : 1
收稿 日期 :2o 0 8一l 0—1 1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 济增长 的基础 ,不同的产
业结构有 不同的整体效益 ,从而可以导致经济 以不同的速
度增 长 ;而 不 同速 度 的 经济 增 长 又 对 产 业 结 构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从 而促进产业结构 由低 级向高级演进 。因此产业结 构 是由经济发展 的现状所决定 的 ,产业结构必须要与经济发 展 的速度 以及社会经济总体水平 相适应 J 。 近年来我 国对于产业结 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 分别用不 同的指标衡量产
构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 实证分析 ,得 出我 国 自改革开放 以来产业结构调 整和经济增长 率的相
关关系。并对 两个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 明,我 国当前对 G P增长率贡献最大的 D 是 第二产业 ,其次是第三产 业;改革开放 以来的产业结构调 整主要 集 中在 第一产业 比重的减 少 和第三产业 比重的增加 ,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 。
平 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因此 ,促进第二产业 的发展
模 式从粗放 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及引导第 三产 业的尽快发 展 ,是实 现 中部 崛 起 的关 键 。罗 光 强 通过 对 湖南 省 15 92年 到 2 o 0 5年三次产业 的波动情 况与 国民经济的波 动 情 况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湖南省第二 产业 是影 响国民经济 整体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三产业还处于很低水 平 ,有 很大发展空间 ,第一产业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 响一 直处 于 下降趋 势 ,第三产业的影响则逐年上升” 。 』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产业 结构通过 优 先发展轻 工业 ,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者:郑蕊何珊王晓娟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8期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结构偏离度改进视角测算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首先统计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较高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会促进经济增长,在中西部地区,较低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抑制经济增长。

其次构建了二者的计量模型,基于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和1998-2014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全面FGLS估计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吻合。

最后依据统计与实证结果,结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构偏离度全面FGLS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引言探寻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主流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资本、劳动和技术等作用的结果,没有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做深入探讨。

胡晓鹏(2003)指出现实经济中各行各业的生产要素一直在流动,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始终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提出并证明: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

王智勇(2013)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产业效率的提升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法也存在分歧,干春晖等(2009)指出尽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逐渐减弱。

干春晖等(2011)在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指出,产业结构变迁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并引入泰尔指数对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改进,发现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综上,为了探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先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由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预期假设,最后选取相应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作为控制标量,对预期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区域经济 | Regional Economy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 实证分析
□朱晓华
[摘
邓宝义

要 ]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市场 经济 主 导了 世 界范 围 内的 经济 体 制 改 革 大 潮 。 作 为 一 个 维 持了 30 多 年 经济 高 速 增长 的 发 展 中 国家 , 我 国 的 经济 发 展成 就 举 世 瞩 目 。 古 典 经济增长 理 论 观 点 认 为, 在均 衡价 格 的 假 设下 , 经济 总 量 的 增长是 由 资本积 累、 劳 动 力 增 加 和 技 术 进步 这 三 种因素 共 同 长 期 作 用的 结 果 。 但 是 , 我 国 的 经济 制 度 现 实 告 诉 我 们 , 均 衡价 格 这 一 传统 经济增长 理 论 的 假 设 在 当前 的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中 并 不 成 立 。根 据 结构 主 义 的 观 点 , 在资源 配置 最 优 的 假 设 前 提 并 不 成 立 的 情况 下 , 我 们 需 要 着 重 考 虑 经济结构 变 化 对经济增长 的 作 用 。本 文 简 要 阐 述 了自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产业 结构 的 演进 过 程 , 即 三 大 产业的 发 展过 程 , 并 结 合 对 1990 年 至 2009 年 这 20 年 的相关 数 据 的科 学 应用和 处 理, 重 点研究了 产业 结构 调 整 对经济增长 的 影响 , 并 通过 建 立 回归 方 程测算 了三 大 产业 对经济增长 的 贡 献 。
Enterprise Economy 2013 年第 7 期 ( 总第 395 期 )
132
我 国 产业 结构对经济增长 影响 的实 证 分 析
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 ( 二 ) 产业 结构 变 动 的 阶 段 分 析 本文把我国从 1952 年到现在的三大产业结构按照 不同结构类型划分成若干段 。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内在动因影响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内在动因影响实证分析

行对数化 处理 。据此 ,可 以建立 以下两个
模型 。
产业结构合理化演变模型 :
L N ( T L | ) =a 。 +0 c L N ( T L . . . ) +o ( , L N ( A )
+a 3 L N ( K ) +o 【 4 L N( L ) +u
(二 )模 型 的设 定
考虑到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连续性 的
过程 , 其 往 往 受 到 自身 已有 状 况 的影 响 。 因
此 ,本文 以各主要 内在动 因为白变量 ,分
别 以产 业 结 构 的合 理 化 和 高 级 化 为 因 变量 建 立 分 布 滞 后 一 期 方 程 ,来 考 察 这 种 影 响 作 用 。 为 了减 少 异 方 差 性 ,先 对 各 变量 进
资本 、劳动力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 泉 ,它们的 变动也必然是导致产业结构演 变的主要 内在动 因。这是 由于 :首先技术 进步一方面创造新产 品、开拓新领域 ,从 而使新产业不断 出现 ;另~方面也创新工
艺 ,推 动 现 有 产 业 不 断优 化 升 级 。其 次 劳

合理化程度; Y表示产值;L 表示就业;I 表
本 文采用 1 9 7 9 — 2 0 1 0年 区间的样本
数据 ,来研 究 主要 内在 动 因 对我 国产 业 结
) I n
式中, T L 为 泰 尔 指 数 ,表 示 产 业 结 构
构演变的影响。所有数据均来源于 《 中国
统计 年鉴 2 0 0 1 、2 01 1 》 ,其 中 各 变 量 数 据 的选 择 及 处理 如 下 :
4) 分别表示弹性系数,a 、 1 3 表示 常数 项 ;A 。 表示科技成果登记数 ;K . 表示 资本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柳州市为例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柳州市为例
Ab t a t B o r lt n a ay i a d c u aiya ay i,t er lt n hp b t e d sra tu t r n c n mi g o h wa e r h sr c : y c rea i n lss n a s l n lss h ea i s i ewe n i u til r c u e a d e o o c r wt s tf t o t o n s s o
Em pi i a n l ss o l to s p b t e n u t i l r c lA a y i f Re a i n hi e we n I d s r a
S r c u e a d Ec n m i r w t t u t r n o o cG o h
经 济 增 长 在 物 质 形 态 上 指 的 是 一 个 国 家 在 一 定 时 间 内 生 产 的 产 品 和 劳 务 总 量 的 增 加 ,在 价 值 形 态 上 是 指 一 定 时 间 内 国 民 收 入 的 增 加 。 国 民 收 入 的 增 长 是 第 一 、 、 产 业 共 同 增 长 的 结 果 。 产 业 结 构 二 三 是 指 生 产 要 索 在 各 产 业 部 门 之 间 的 比 例 构 成 和 它 们 之 间 相 互 依 存 、 互 制 约 的 联 系 , 映 着 经 济 发 展 相 反 的 方 向 和 总 体 水 平 。 在 现 代 经 济 发 展 中 , 个 国 家 一 和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 仅 表 现 为 经 济 总 量 的 增 不 长 , 与 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化 息 息 相 关 。 不 同 的 产 业 结 还 构 具 有 不 同 的 整 体 效 益 , 而 导 致 经 济 以 不 同 的 速 从 度 增 长 。 合 理 的 产 业 结 构 能 够 使 各 类 产 业 按 一 定 比 例 协 调 发 展 , 进 技 术 经 济 的 进 步 和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促 的提高 , 时还 决定 着 经济 增 长 的质量 。 同 柳 州 作 为 广 西 最 大 的 工 业 城 市 , 负 着 在 广 西 肩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意义检验 β1= 0.045,表示当三大产业增加值为 0 时,我国 GDP 仍 然存在正值,这符合经济意义,因为三大产业的加总只是近似 等于 GDP,但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此可见, 本文构建的实证模型具有经济意义,并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二)统计检验 原 假 设 H0:βj=0(j=1、2、3、4), 给 定 显 著 性 水 平 α=0.05,通过查表可知,自由度为 18 的 tα/2(n-k) 值为 2.101。 根据回归结果,β1,β2,β3,β4 对应的 t 统计量分别为 1.089、
图 1 GDP 与各产业散点分布图
通过散点图可观察出:Y 和自变量 X1,X2,X3 分别存在
线性相关关系,故其模型表达式为:
Y=β1+β2 X1+β3X2+β4X3+et
式中:Y 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解释变量 X1、X2、X3 分
别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值。βi 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
增长中的权数;βiXi 则代表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
(二)模型的建立 利用统计软件,对表 1 中数据处理,得到 GDP 与各个产 业增加的散点分布。如图 1 所示:
一、引言 2015 年,伴随全球经济回暖,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稳步推 进的背景下,GDP 年增长率为 6.9%,略低于 2014 年,但依然 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一系列 的世界奇迹,经济总量连续攀升,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与 此同时,产业结构也经历了改善,与之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克 服了“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 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中的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针对调整和优化产 业结构,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脚步,如何有效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攻坚克难,逐渐受到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的重点关注, 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多项有关政策,调结构,促改革,谋发展, 来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项疑难杂症。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多研究产业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转变作为重要变量来区分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经济 发展,也是后发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henery et al.,1989)。众多因素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有:一是 技术更新速度不同步,导致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协调;二是 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国家主导产业不尽相同。众所周知,一 方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会对生产、消费、投资产生直接性 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发展的进程当中,产业生产率 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而产生的结构红利促进了经济的持 续增长(Peneder,2002)。此外,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其 他问题。 就文献而言,运用协整理论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 是目前学界主流方法。国内研究这类问题的学者大多数都采用 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结构与 GDP 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最新相关结论认为第二、第三产业是经 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数据和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的搜集 本文使用到的数据为 1980 到 2015 年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

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经 济 增 长 和 市 场 因 素 自发 作 用 的 结 果 , 因此 这 一 时 期 的
( 9 0 运用 2 16 ) 7个变量定义 了 1 0个基本过 程来描述 经济 发 展中结构转换 的一般 过程 , 出: 济总量 的增长依 赖 得 经 结 构的转换 ; 在一定 条件 下 , 产业结 构 的转换 率越 高 , 经 济总量的增长率越 迅速 ; 发展 中 国家的增 长进 程 理解 把
为了体现产业结构变动所反 映的产业 间技术效率 差 异 及其 导致 的资源流动 , 文从 产业 间投 资结构 转变这 本

和经济发展 阶段 差异 的关 键 因素。在此 基础 上 , 拉克 克 ( 9 0 通过 多个 国家不 同时期三次产业劳 动投 入和总产 14 ) 出的 比较研究发现 : 随人均 国民收入 的提高 , 伴 就业 人 口 由第一产业 向第二 产业 转移 , 并进一 步向第三 产业转 移。
该 结 论 被 称 为 配 第 一克 拉 克 定 律 。 此 后 , 兹 涅 茨 运 用 库 现 代 经 济 统 计 方 法 研 究 了 各 国产 值 份 额 与 就 业 份 额 的 大 量 统计 资 料 , 一 步 验 证 了 配 第 一克 拉 克 定 律 。 钱 纳 里 进
新 的视 角和投入与产 出相 结合 层面 , 我 国产 业结构 对
引 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2—2 8 (0 0 0 8 0 2 1 )8—06 0 0 1— 2 进 步因素对 比 , 度量 了产业 结构 变迁 对 中国经济 增长 的
贡献。


早在 1 7世纪 , 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创始 人威廉 ・ 配第
(6 2 就 发 现 产业 结 构 的不 同是 造 成 世 界 各 国 收 入 水 平 17 )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阳市为例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阳市为例
经济研究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贵阳市为例
胡婷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本文通过从贵阳1997年至2008年的三次产业发展状况以及GDP的增长情况入手, 采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 对贵阳市在不同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结合贵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点, 而一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 8%左右, 平均拉动经济0. 33个百分点;
第二个阶段: 2005年—2008年。在这4年间, 第一产业是基本保持平 衡, 而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 直
到2008年, 两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基本持平, 分别为48. 67%、 49. 36%, 拉动经济增长5. 65和8. 95个百分点, 成为贵阳市经济快速增长的
1299、0. 4855和0. 4084。也就是说, 贵阳市的经济增长中, 第一产业的
产出量每增加1%会使国内总产值GDP增加0. 1299%, 第二产业的产出量
每增加1%会使国内总产值 增加0. 4 85 5%, 而第三产业的产出量每增 加
1%则 会使该地区的国内总产值 增加0. 4 08 4%。由 此可见, 在三次 产业
D- W值为2. 1468, 这说明方程( 6) 中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 即方程的
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成立的, 该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高, 可以用
估计出来的方程( 6) 来分析贵阳 市的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
根据方 程( 6 ) 可以 看出: 贵阳市 三次产 业的产 出弹性 分别为0 .
来可以 看出, 工 业产值 每增加 1 %, 贵 阳市的 国内生产 总值将 增加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2012级管理学院会计系1班申路平)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本文采集1981年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基于Eviews,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得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三大产业经济增长多元线性回归可持续发展目录:0引言 (2)1问题提出 (3)2数据说明 (3)3模型设定 (5)4参数估计 (7)4.1建立工作文件 (7)4.2导入数据 (7)4.3估计参数 (8)5模型检验 (10)5.1经济意义检验 (10)5.2统计推断检验 (11)5.3计量经济学检验 (12)5.3.1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12)5.3.2随即扰动项序列相关检验 (13)5.3.3随机扰动项异方差性检验 (17)5.3.4随机解释变量问题 (21)5.3.5Granger因果检验 (21)5.4回归模型的其他函数形式 (23)6结论 (23)7建议 (25)8参考文献 (26)9致 (26)0引言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也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如何跳出现有的产业框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今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1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就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转移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有机统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供求失衡,而且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劳动和资本使用的收益差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与流动,改变市场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总产出的增加。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或国家发展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会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我国2014年统计数据,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均低于全年GDP增速,唯有第三产业高出全年GDP 7个百分点。

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但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仅为48.2% 。

2数据说明以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年份国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增长率(%)第一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1981 4891.6 1559.5 2255.5 1076.6 5.2 7.0 1.9 10.41982 5323.4 1777.4 2383.0 1163.0 9.1 11.5 5.6 13.0 1983 5962.7 1978.4 2646.2 1338.1 10.9 8.3 10.4 15.2 1984 7208.1 2316.1 3105.7 1786.3 15.2 12.9 14.5 19.4 1985 9016.0 2564.4 3866.6 2585.0 13.5 1.8 18.6 18.2 1986 10275.2 2788.7 4492.7 2993.8 8.8 3.3 10.2 12.0 1987 12058.6 3233.0 5251.6 3574.0 11.6 4.7 13.7 14.4 1988 15042.8 3865.4 6587.2 4590.3 11.3 2.5 14.5 13.2 1989 16992.3 4265.9 7278.0 5448.4 4.1 3.1 3.8 5.4 1990 18667.8 5062.0 7717.4 5888.4 3.8 7.3 3.2 2.3 1991 21781.5 5342.2 9102.2 7337.1 9.2 2.4 13.9 8.9 1992 26923.5 5866.6 11699.5 9357.4 14.2 4.7 21.2 12.4 1993 35333.9 6963.8 16454.4 11915.7 14.0 4.7 19.9 12.2 1994 48197.9 9572.7 22445.4 16179.8 13.1 4.0 18.4 11.1 1995 60793.7 12135.8 28679.5 19978.5 10.9 5.0 13.9 9.8 1996 71176.6 14015.4 33835.0 23326.2 10.0 5.1 12.1 9.4 1997 78973.0 14441.9 37543.0 26988.1 9.3 3.5 10.5 10.7 1998 84402.3 14817.6 39004.2 30580.5 7.8 3.5 8.9 8.4 1999 89677.1 14770.0 41033.6 33873.4 7.6 2.8 8.1 9.3 2000 99214.6 14944.7 45555.9 38714.0 8.4 2.4 9.4 9.8 2001 109655.2 15781.3 49512.3 44361.6 8.3 2.8 8.4 10.3 2002 120332.7 16537.0 53896.8 49898.9 9.1 2.9 9.8 10.4 2003 135822.8 17381.7 62436.3 56004.7 10.0 2.5 12.7 9.5 2004 159878.3 21412.7 73904.3 64561.3 10.1 6.3 11.1 10.12005 184937.4 22420.87598.1 74919.3 11.35.2 12.1 12.22006 216314.4 24040.103719.5 88554.9 12.75.0 13.4 14.12007 265810.3 28627.125831.4 111351.9 14.23.7 15.1 16.02008 314045.4 33702.149003.4 131340.0 9.65.4 9.9 10.42009 340902.835226.157638.8 148038.0 9.24.2 9.9 9.62010 401512.8 40533.6187383.2 173596.0 10.44.3 12.3 9.82011 473104.0 47486.2220412.8205205.9.34.3 10.3 9.42012 519470.1 52373.6235162.0 231934.5 7.74.5 7.9 8.12013 568845.256957.249684.4262203.87.74.0 7.8 8.3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年鉴3模型设定分别绘制Y与X1、X2、X3的散点图。

由散点图,Y 与X1的线性关系不是很明显,但Y 与X2、X3的线性关系显著。

根据相关计量经济理论和对我国国生产总值和各产业产出值的搜集,本文利用1981年至2013年间的统计数据,决定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模型表达式为:μβββαiiiiiXXXY++++=332211其中: Y----表示国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表示第一产业的年增长率 X2---表示第二产业的年增长率 X3---表示第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μi--表示随机误差项可近似认为,表明国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

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4参数估计4.1建立工作文件4.2导入数据4.3估计参数运用Evi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对所建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从回归分析结果可得模型:X XXY 3212841.04529.01832.08065.0+++=其残差值、实际值、拟合值图形如下:5模型检验5.1经济意义检验1)α=0.8065,表示当三大产业保持原有规模,我国GDP仍能增加0.8065个百分点。

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合理。

2)β1=0.1832,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1832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1832,符合经济现实。

3)β2=0.4529,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4529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4529,符合经济现实。

4)β3=0.2841,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2841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2841,符合经济现实。

综上,该模型符合经济意义,检验通过。

5.2统计推断检验1)拟合优度检验①样本决定系数R^2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

由参数估计回归结果可得,样本决定系数R^2=0.9649>0.8,拟合优度良好。

②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因解释变量为多元,使用调整的拟合优度,以消除解释变量对拟合优度的影响。

调整后的R^2=0.9613>0.8,拟合程度仍然很好,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绝大部分离差做出了解释。

2)方程显著性检验由模型可知总离差平方和TSS的自由度为32(n-1),回归平方和ESS的自由度为3,所以,残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29(n-k-1)。

H0:βi=0 H1:βi≠0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统计量F=(ESS/k)/(RSS/(n-K-1))=266.0999而在α=0.05,n=33,k=3时,查表得F0.05(3,29)=3.93<266.0999,拒绝原假设,接受H1,认为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3)变量显著性检验H0:βi=0 H1:βi≠0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统计量Ti=(ββii-ˆ)/S(βˆi)分别为4.023、15.510、7.044在α=0.05,n=33,k=3时,查表得T0.025(29)=2.045,故Ti >T0.025(29)=2.045,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认为βi显著不为0。

4)除此之外,将p 值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比较,可以更为迅速作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