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塔剖析

中国古代的佛塔剖析

佛塔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一、楼阁式塔1、玄奘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

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

北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玄奘塔高约 21米,以腰檐划分为5层。

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

各层表面都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

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为“把头绞项”,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

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玄奘塔内的玄奘彩绘泥塑像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

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

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

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

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

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2、栖霞山舍利塔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而得名。

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313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

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建筑方面一直注重传承与创新,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建筑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木材、土坯和石头等材料进行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如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寺庙和庭院建筑等。

其中,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皇帝们都住在宫殿里。

宫殿建筑通常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宫殿建筑的特点是布局严谨、简洁,注重对称和平衡。

城墙和门楼常常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代表着权势和尊贵。

陵墓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帝王将自己的陵墓建在一座山上,以示尊贵和权威。

陵墓建筑通常由多个建筑组成,如山门、神道、碑亭、墓道、墓室等。

陵墓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形式庄重肃穆。

例如,中国最著名的陵墓之一是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德陵,建筑风格严苛庄重,体现了帝王的尊贵和权威。

佛教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寺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

佛教寺庙通常由大雄宝殿、山门、钟楼、鼓楼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山水为背景,注重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例如,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是峨眉山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高约71米,建于唐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庭院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的特色之一。

庭院建筑通常是以一个四方形的院子为基础,围绕着主要建筑物布置,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群。

庭院建筑注重布局和空间的利用,注重对称和平衡。

庭院建筑常常是私人住宅的一部分,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府邸中。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110124369 徐奕颖11计算机(师范)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大成,古代宫殿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深厚的影响。

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

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布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遵循前朝后寝的规律。

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

一、宫殿建筑特色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为突出皇权的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历代帝王们都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巩固他们的政权。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

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

宋代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

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

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

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

故宫面积0.73平方公里,普通人从南到北走完这座巨大的宫殿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考古实践证实,中国历代宫城规模呈日渐缩小趋势,清故宫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是3.3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长乐宫6.6平方公里,秦咸阳宫大小尚未明确,令人难以想象。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

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

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

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

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

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

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

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及鉴赏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及鉴赏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 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的并且很有艺 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建于宫殿正门前的 “阙”。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 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 石狮等。 3色彩的应用 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 宫殿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 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朱红色;房 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 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门窗和檐下 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 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 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 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 和栏杆显出庄重。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 “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 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木构架结 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 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 性。又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 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 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 的特点,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 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 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 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 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 “柔”的力量。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师们注重利用地形地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

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因此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构架,使建筑更加轻盈灵动。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对称和平衡,以及色彩的运用,使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先说说中国古代建筑的早期风格,主要是指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建筑。

这个时期的建筑以祭祀和宗教活动为主,代表性建筑有商代的祭祀建筑和西周的宗庙。

这些建筑多采用方形平面,屋顶以悬山顶为主,屋檐上有独特的斗拱装饰,整体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接下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期风格,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的建筑。

这个时期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宏伟气势,代表性建筑有秦始皇陵和汉长城。

这些建筑多采用方形平面,结构严谨,墙体厚实,给人一种坚固和厚重的感觉。

在建筑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彩绘,使建筑更加华丽精美。

再来说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后期风格,主要是指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这个时期的建筑注重艺术性和精细工艺,代表性建筑有唐代的大雁塔和宋代的大观楼。

这些建筑多采用多层和重檐结构,屋顶上有独特的瓦当和脊饰,整体给人一种宏伟和精致的感觉。

在建筑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使建筑更加富丽堂皇。

除了以上几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还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如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和南方水乡的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色。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价值作为文类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建筑以其自身形象反映着历代生活的主题,体现着我们祖先的惊人智慧,。

从70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和陕西半坡村的房子发轫,到商都、周城、秦关、汉宫及至明清辉煌的紫禁城,数千年来中国的建筑文化发展迅速。

各种建筑巨构遗物也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令众多的旅游者流连忘返。

一古代建筑的突出特点(一)地域性突出我国的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有巨大的差别。

为了适应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建筑在统一风格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墙体薄,屋面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形相应轻巧玲珑,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墙体厚,墙面重,木材用料粗,建筑外形显得浑厚稳重。

这是大体的粗划分,实际上由于各地的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的作法,建筑结构和外形更是多种多样,呈现千姿百态特点。

(二)民族性突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各民族聚居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建筑材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和文化艺术传统不同,因此,在建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中国传统的建筑采用土木材料,但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各种石料被广泛采用;蒙古族聚居区,则用毡塔包。

福建客家地区建筑的圆形土楼,云南傣族地区采用干栏式等。

(三)美妙优雅的艺术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突出表现位造型优美。

这一特色尤为表现在屋顶的建筑造型上,西晋时的屋顶像飞鸟展翅,到了汉朝,已有五种屋顶样式:四面破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面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时是西面坡歇山顶。

发展至清末,屋顶选型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卷棚等。

无论是庑殿还是歇山,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水,而且曾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四)富于弹性的结构体系木材造房是我国建筑上最早的传统,所以木结构成为我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 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种阙,墓 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 的形象。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 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 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 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 工匠们个人的摸索。后世中成熟 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下一节 返回目录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拱 一斗三升斗拱
一 斗 二 斗 拱
拱多 层 斗
拱 一 斗 三 升 斗
一斗二升斗拱
拱曲 臂 斗
八角柱和 柱础如倒置的栌斗
汉墓石祠上的栌斗和八角柱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
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
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
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
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 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 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 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 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 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 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 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 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 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 美。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 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 型。
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
(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
教化圆满不绝。
下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 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 • 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 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 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 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 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 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 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 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 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 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 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 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 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 柱有直柱和 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夏商周有关建筑字体的演示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掘的「奠基坑」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 建筑附有设排水设施。
建筑屋顶主要覆以芦苇和草拌泥,屋脊、檐口和 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用了瓦.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三、秦汉建筑
•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 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 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 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 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 政治、经济、宗法、礼 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 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 要——中国建筑体系已 大致形成。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长江流域的干阑系列 ➢ 干阑系列的发展历程 ➢ 树居--巢居--干阑地面建筑 ➢ 现知的最早干阑遗址 ➢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 发现榫卯sǔn mǎo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原始宗教信仰的与特殊性质的建筑
➢ 万物有灵观念 ➢ 山顶洞人的思索 ➢ 氏族社会的图腾
大房子 ➢ 仰韶文化早期 ➢ 临潼姜寨、西安半坡、甘肃秦安大地湾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 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 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中
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 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 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 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
清7个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一、原始社会
黄河流域的穴居
穴居的发展历程:
➢ 居住面高度变化

平面形式变化

房间数量变化

表面装饰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祭坛和神庙 ➢ 新石器时代中期 ➢ 最早的祭坛:东山嘴遗址 ➢ 最早的神庙:牛河梁女神庙
巨石建筑 ➢ 新石器时代晚期 ➢ 石坟、石硼和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的列石、环石

下一节 返回目录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 二、 夏商周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 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 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 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这也是一座小型庭院。主人好象正 和客人在正堂内谈天,堂前有两只翩翩 起舞的仙鹤。在右边的院子里高耸着望 楼,其实这就是一种“单阙”,既“观” (瞭望之所)。院中还有一名仆人在打 扫卫生,他身旁栓着一只护院的狗。
← 汉墓 壁画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特色剖析
边院廊园这 落围,是 ,成层一 在庞层个 院大的大 墙的庑庄
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
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
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
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
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
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
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
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