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

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

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

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

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

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

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着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所以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有孜孜不倦的态度,要在书中汲取营养。

寒假中,我读了季老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一本好书,良师益友”的箴言再次回响在耳边。

季老在本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即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密不可分的。

在我们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做人则是一生的事业。

好好读书,真诚做人,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季老通过他的书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些真诚话语,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现实中我们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季老的一席话让我很是惭愧:“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

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

”是啊,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想不起读书,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

我们做教师的就更感受颇深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终身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终生学习”的时期已经开启,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季羡林是我国国宝级的国学大师,他不仅在国学上面有所成就,在做人上面同样也是可圈可点,《读书与做人》艺术不仅仅记叙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心得,更是记叙了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做人的一些看法。

全书实际上按照读书和做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大部分,两部分之间分别着重阐述了“读书”和“做人”,乍一看我们会觉得这两部分互不相干,但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读书和做人在季羡林眼中存在着很多的共性。

季羡林老先生在全书当中多次向我们暗示着读书最重要的一点,对于读书来说,读书方法等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在于读书能不能带给我们乐趣。

因为读书而感到快乐,读书是兴趣,这是季羡林认为的读书的第一秘诀。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放在了全书的开头,由此可见这句话在季羡林心目中的分量。

对于季羡林先生的这个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如果对于读书感到快乐,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吸取到书中精华。

如果对读书感到厌倦,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一种无用的劳动,成为人的负担。

这既是季羡林在国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也是很多人读书到最后一事无成的原因。

不爱读书的人读书,读到最后要么为功利心所牵绊,要么把书读成了表面文章。

爱读书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却并不容易被认为养成,我认为爱读书的习惯不能在于养成而应该在于抓住自己爱读的领域小心翼翼地发展对某个领域阅读的兴趣。

我儿时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但很遗憾这个读书习惯并没有保持到现在,我想如果保持了对于历史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我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兴趣是季羡林在读书部分有意无意间多次提及的读书秘诀,但仅仅有兴趣在季羡林看来仅仅是读好书的第一步,要读书读得好还在于季羡林所说的“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

”谈读书谈到勤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是老生常谈,但同时又是一个谈到读书即便是季羡林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季羡林读书之勤奋的确在中国的文人中都属于罕见的,我想这大概也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家的重要因素。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

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

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

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

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

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

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著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

第三,外语的学习。

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季老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

2022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2022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XX 年筹措资金 40 余万元,使多媒体 教学设备进入中学每间教室,并延长至小学六年级。同时,建立 老师电子备课室,确保教学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配套运用,此举 在邢台市市属学校中居领先位置。
歌声、笑声、读书声,构建了和谐的校内环境和人际关系, 全校师生同舟共济,精诚合作,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每天进步一点点,校内精彩每一天”,XX 年的二十四中校内内 到处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蓬勃景象。
回眸 XX 年,是我们“二十四中人”年抢抓机遇、趁机而上的 一年;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显着成效的一年;是学校我们 全校师生团结一样,努力奋斗,大力弘扬踏实肯干的精神,不断 充溢学校内涵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校教职工秉持“踏实、务 实”的工作理念,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着力培育特色文化,校内文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受到了市 教化局高度赞扬,成为全市亮点,上半年全市排名其次。常丽虹 副市长,张军局长亲临学校视察参观,邢台市县 30 多个参观团到 我校参观学习,开我校历史之先河。
2022 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1 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
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其次部分写 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到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犹如与家人在 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 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 发思索,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 的踪迹,胜利离不开奋与拼搏。
最终,诚心祝福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旺盛富强!祝福我们 的学校乘势而上,再创辉煌!祝我们的老师工作顺当,华蜜安康! 祝我们的同学鲲鹏展翅,御风远航!
XX 年 12 月 30 日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

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工作之余,我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些文章,对他的一生有了一点了解。

季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里,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高尚的品德令我敬仰,他渊博的学识令我敬佩,他完美的人生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拜读。

我读了一些,还没有读完。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读书”这个部分,分27篇进行详细的介绍,单是“我的读书经历”就有7篇。

读后令我汗颜。

想想自己读过多少书,读过的书又能记住多少。

季老的一生都用在了读书,写作,研究学术上,而我们每天在做什么,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也在每天教育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季老读书的这个好习惯是从小他自主自觉养成的,好像没有哪个人来告诉他。

他在小的时候除了他的先生教授的课程外,他自己找的书去读,因此也就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条件好了,只要想读书,家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可是,读书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有时催着还不读书,更不用说是自主自觉了。

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自主自觉的读书?在“做人”这个部分,分12篇进行讲述。

在这个部分的第一篇就是《做人与处世》,在第一段他就做了最精辟的概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看,概括的多好啊,值得对这几句话进行研究。

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以学养德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季羡林先生,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作家,被誉为“学界泰斗”。

他的思想和成就,涵盖了学术、人格、文化自信和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在阅读他的著作《读书与做人》时,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他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在学术价值方面,季羡林先生以不懈的追求精神,为学术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印度学、佛学、语言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些领域的认识,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强调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对待学术研究。

人格魅力是季羡林先生身上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

他以高尚的品质、坚韧的性格和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强调了做人的原则,倡导“真实、真诚、正直”,并以此为人生座右铭。

他的这种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的人生和事业中,使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他的这种文化自信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教育理念是季羡林先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成就。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总之,读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独特的学术价值、人格魅力、文化自信和教育理念。

他的思想和成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_作文280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_作文280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大师季羡林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季羡林文章的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与他书写的文字连接了起来,把今天和昨天连接起来,把他和他的读者连接起来。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看了半天你会觉得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是因为他的言简意赅、他的不加修饰又深入骨髓的情感所表达出的人生道理。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一】很多门课程上都有介绍过季老和他的作品。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门语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

读书那会比较偏好古代文学,所以对于季老的作品其实了解的并不多。

毕业后的一个多月,收到大学好友的消息,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

于是匆忙打开电脑,又一位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

也许是为了缅怀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又或者是想弥补一下自己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却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季老的作品的遗憾,我开始陆陆续续地读一些季老的作品。

原本以为像季老这样一位大师他的作品肯定是比较深奥难懂的。

可是真正读过以后,才笑自己太过想当然。

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凡的字句让你感受到他的亲切;没有浓烈地情感,内敛地叙述让你体会到他的真诚;没有知识的炫耀,到位的讲解让你捕捉到他的睿智。

在《读书与做人》这本随笔中,季老以他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认为“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人的眼光才能放远,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

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学习来充沛自我;他以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告诉我,做人应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消除个人的私心杂念。

对朋友对家人对善良的人,要真要忍。

他用朴实的话语阐述了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用他自身的经历展示了一代国学大师勤勉、朴素而又伟大的一生。

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有一篇叫做《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文章,讲的是季老在公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的手,由这双手让他回忆起了自己的母亲,分外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体会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

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

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

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
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

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
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请保留此标记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

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
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 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经夜,床边,怀着崇敬之情,翻开季羡林老先生收官力作《读书与做人》的扉页,感触颇多。

季老毕生德行之高尚,学识之渊博,经历之丰富,无愧于一代巨匠宗师。

本书字里行间虽无华美辞藻,但却彰显其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犹如季老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

近代中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被季老先生信手拈来作为《读书与做人》一书自序的点睛
之笔。

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书,第二部分是做人。

初读全书后,我在第一部分“读书”的浅薄体会是:
一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

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iPad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

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摒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

二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

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

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惰性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

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

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

季老书中提及,在其一生六十余年的学术研究中,德国10年的留学生活经历,是其至关重要的10年。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细致著称于世,他们的学风也是如此,学术论文更是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从事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基础性准备,然后再写出条理化、系统化的提纲,直至立论成稿,最后还要反复校对,不让它出现任何差错。

读到这,我不经意联想到了如何提升公务员调研工作能力方面,要促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出炉,自然离不开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校对,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字。

同样,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应如同治学,不断修炼好“严、
细、实”的作风。

四是如何学习外语的经验之谈。

季老一生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通晓阿拉伯文、斯拉夫语、俄语、法语等外语,更在我们称为“天书”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代语种上拥有很深的造诣。

至于有何捷径,天赋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关键还是勤奋。

书中,季老借用鲁迅先生一篇文章中的一则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下妙方纸卷,剥开多层外包装后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一笑之余,颇为耐人寻味,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那就是“业精于勤”。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做人,相对第一部分的读书,我认为更加对读者有现实指导意义。

书中,季老结合自身人生观、处世观、享乐观、长寿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见解与读者共享,让人从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我仅以书中一篇“有为有不为”谈点自己的感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传承千年的警世名言。

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小善、小恶不应忽视其小,更应明白由小见大的道理。

尤其是,在面对金钱、名利、美色等诱惑,要懂得一个“怕” 字、看到一个“法”字、衡量一个“德”字,懂得“怕”可以斩断贪欲邪念,看到“法”可以避免身败名裂,衡量“德”可以成就一颗清正廉洁的为民之心。

一旦“为”错了,就要毅然然回头,及时“不为” < 还是陈毅老帅那句通俗易懂、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多读书是厚积薄发的根基,读好书更是修身进步的捷径。

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无疑是一本好书,更是一册让我受益匪浅、伴随终生的“床头佳卷”。

读书与做人。

虽然,作者在书中分为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

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

大师的朴实。

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代时,却见大师多得是。

有自封的、有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

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什么大师。

其实,在我们的心中他就是难得的大师。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章,却深藏着深刻的道理。

在他的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也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机遇。

勤奋与成功。

季老在成功一文中谈到,天资+勤奋+机遇二成功。

勤奋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

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之类。

这种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

据相关报导,现在的青少年对网络越来越迷恋,对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有很大的冲击。

有人还担心下一代会不会对读书缺失。

其实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对读书还是需要引导与兴趣的培养。

我们要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刻苦地读书,才会有所建树。

爱书如命。

季老在丢书之痛一文中讲到:书,数年之间,已塞满了七间房子。

在这么多书中居然能发现朱光潜全集丢了三本,宗白华全集丢了两本。

并用丢书惨重来形容。

那种丢书之痛我们常人可以理解吗?对于他来说,真是爱书如命。

我最喜欢的书。

书多得读不光,几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读。

季先生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呢?《史记》、《世说新
语》、李白的诗、杜甫的诗、苏轼的诗文词等。

回想自己读过多少书呢?首
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

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

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只因先生
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