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蝶恋花·春景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苏轼《蝶恋花》注释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③“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
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
”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
”“却被”,反被。
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分)(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赏析苏轼的蝶恋花

赏析苏轼的蝶恋花赏析苏轼的蝶恋花苏轼的《蝶恋花》约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正月。
是时,东坡服丧期满,自四川而至江陵,陆行赴京师。
途经三峡,看到楚地高唐(荆州郡管辖)神女峰时,触景而思念妻子王弗,作此词。
蝶恋花宋代:苏轼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赏析苏轼的词具有多种风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创豪放一派;有的婉转多情,并不亚于柳、秦诸家。
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
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上片回忆了恋爱的全过程:初遇——破灭——思念。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缘突然被割断了,这无异于一场美梦的破灭,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为泡影,所以紧接着就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了。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其特别标举燕子是双飞,春光是从纱窗前走过,是因为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这几年是在极度的思念中度过的,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的。
下片就回过头来集中描述他们之间最甜蜜的一次会遇。
“那日绣帘相见处”,点明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
一个“佯”字,可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
当人理鬓自也是一种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悦于人的亲昵表示。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
一个姑娘家当然不好在人前轻率地倾吐自己的爱情,可愈是如此,愈见其纯真,愈是招人疼爱。
苏轼《蝶恋花 蝶懒莺慵春过半》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宋] 苏轼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分类标签: 孤独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
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
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
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在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在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
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
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
“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
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
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
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精】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8篇)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8篇)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蝶恋花·密州上元宋代: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及注释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无一点尘随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处指密州。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垂,靠近。
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引言:《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蝶恋花·春景》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蝶恋花·春景》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1蝶恋花·春景苏轼【宋代】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赏析一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蝶恋花·密州上元宋代: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
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词鉴赏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词鉴赏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词鉴赏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般指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词鉴赏,参考一下。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词作鉴赏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古诗原文及鉴赏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古诗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前言】《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翻译】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鉴赏】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诗词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诗词赏析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下面是蝶恋花苏轼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
我思君处君思我。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练习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暮春的特点?(3分)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3).点或破(2分);突出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作品。
这首词是写给东坡老友李公择的送别词,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
该词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
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亸,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
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好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
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
白居易戏答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
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
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
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
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
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
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
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
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
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
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
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
岸上之路至此尽头,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
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
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期,所以有飞魂之叹。
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
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
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