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八十年代”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述评

“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述评
“ 重返 八 十 年 代 ” 栏 , 统 地 阐 释 “ 返 八 十 年 代 ” 究 专 系 重 研 范 式 以 来 ,重 返 八 十 年 代 ” 经 成 为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 已
批“ 旧” 重温” 0年代 的文化 书籍 , 怀 与“ 8 例如江苏 美术出 版社推出的《日常 中国— —8 _ 0年代老百姓 的 曰常生活》 @
2 1 第 6期 0 0年 第2 3卷 ( 10期 ) 总 1
海 南师范大 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URN 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RS T VE I Y
No 6 2 O . O1 Ge e a . O n r lNo ¨ V0 2 1 3
《 重访八 十年代》 19 ) (9 8 和韩 少功的《 反思八十年 代》 ④
(9 9 等 。并且 ,O世纪 9 19 ) 2 0年 代末期 以来 , 众传媒 开 大
始对叙述 “ 八十年代 ” 生相 当的兴趣 , 产 陆续出版 了一 大 有可能达成全面 的共识 , 重返八 十年代 ” 但“ 作为 重新研
态。 关键 词 : 重返 八十 年代 ; 八十年 代文 学 ; 文学史研 究 中图 分类号 : 2 6 7 I 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4— 3 0 2 1 ) 0 0 5 0 1 7 5 1 (0 0 一 6— 0 0— 5
自程光炜 、 李杨二人 20 0 5年在《 当代作家评论》 开设
( 9 9 、新 京报》开设 “ 0年 代专题访 谈 ” 19 ) 《 8 人民教育出版 社推出《 我们 的八十年代》 ’广 西 、 ’ ……
界事实上的热点 , 这应 该不会 引发什 么争议 。尽 管 中国
当代文学研究界许 多学者发 起 、 参与了 “ 重返八 十年代 ”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属性。

“艺术性第二”作为政治性的辅助要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具有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长。

在这一时期,主流文学作品被推崇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思想内容来看,作品能够体现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弘扬、正面人物的塑造,因而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作品必有过硬的艺术技巧,是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然而,在当时很多批评家看来,这些符合创作规范的主流作品,也并非没有瑕疵和局限。

例如,审美性要素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作品比例失衡,进而对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重返八十年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迹象

“重返八十年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迹象
了反思 ,并有 了重构 的迹象 。

以被八十年代的知识所揭示 ,脱离 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史 的
框 架 。[ _ 实际上 ,这就是一种被压 抑的政治无意识 。 “ 重返 八 十年代”学者们对文学与政治关 系的反思 ,在事实上构成 了对原有文学批评观念 、文学史叙述方 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知
代文学 由于它对 自身及其研究对象持之 以恒所开展 的 “ 历 史 当代文学却 面临着文 学历史化 的压力口 ] 。 ( 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向来被很 多研 究者争论不休 。
“ 重返 八十 年代 ”的研 究者认 为 ,文学 和政 治并不 处于 对
“ 重 返八 十年代 ” 的研 究者 深谙 知识 与控制 、文学 史 与权力 的关 系之道 。程 光炜 认为 ,大学 教育 实 际上 具有 对 合法知识的垄断性 的权力 ,这种权力 主要依靠 文学史得 以展 现【 8 】 。文 学史对于大学 生、研究者等影 响深远 ,甚 至会 影响 中 ,对非左翼作家 的记述很少 ,故许 多人根本不知文学史上 还 有这些作家 。后来 ,大学教授在讲述 文学史时 ,有意识地 将 部分非左翼作家 ,如张爱玲 、钱 钟书添加 到授课 内容 中。 这个过程实 际上实现 了新 的知识规范 。『 9 】 李杨则从对 文学史
2 0 1 5 年第8 期
“ 重返八 十年代 , ’对 中国 当代 文学 史 的反思 与重构迹 象
易诗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摘 要: “ 重返 八十年代 ”的 实践者 已意识到 当代文 学研 究 “ 历史化 ”的压力 ,质疑 八十年代文学 “ 去政治化” 的学术
念 。口 叫 它 的出现 ,本身就是具有特定 的功能及含义 。

反思立场和历史视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

反思立场和历史视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
“ 十年 代 ” 八 的历 史 语 境 、 识 立 场 、 化 政 治 等 构 成 何 种 知 文
它的意 义 、 法甚至 存在 的问 题 , 方 有助于 我 们认 识 当前 复 杂
多元 的文化 语境 , 同时 对 清理 以往 文 学 史 中隐 而 不 显 的 问 题, 对认识 “ 革 ” 文学 史 的 “ 成 ” “ 展 ” 对 当代 文 文 后 形 和 发 , 学 学科 的建 设和发 展都 有着极 大意 义 。
“ 十年 代 文 学 ” 些基 本 命 题 在 价 值 立 场 上 的 不 同 。鉴 八 一 于 此 , 何 认 识 和 理 解 “ 十 年 代 ”, 成 为 “ 返 八 十 年 如 八 就 重
在这样 几个 层面 上展 开 : 的重读 , 以此 为出 发点 探讨 经典 并 了文 学成 规 的形 成 ; 八 十 年代 文学 ” 要 现 象 研 究 ; 要 “ 重 重 作家 和批评 家 的走 访 ; 学 史 及 当代 文 学 学科 建 设 的 相关 文
的 生成及 影响。 它对 当代 文学研 究本 身 , 当代 文学 的学科建 设都 提 出 了重 要 的观 点和值 得 借 鉴 的研 对
究方 法。
关键 词 : 重返 八 十年 代 ” “ “ ; 历史化 ” “ ; 新研 究 已经 成 为 当下学 术 界 一 个 文 比较有 “ 向性 ” 导 的研 究思 潮 。2 0 0 5年 以来 , 些 重 要 的学 一 术 刊物如 《 当代 作家 评 论》、 文艺 争 鸣 》 《 艺研 究 》、 《 、文 《当
反 思 立 场 和 历 史 视 野
反 思 立 场 和 历 史 视 野
“重 返 八 十 年 代 ’文 学 研 究 ’
赵 黎 波
摘 要 : 重 返八 十年代 ”已经成 为 当下文 学界 有 着 明 显“ 向性”的学 术 思潮 , “ 导 它将 “ 十年 代 文 八 学”问题 化 , 清理 了当代 文 学史 中 隐而不 显 的 诸 多 问题 , 一种历 史化 的 方法 去 考察 “ 十年 代 文 学 ” 以 八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十七年文学是指2000年至2017年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探讨。

首先,十七年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写作风格。

传统的长篇小说依然存在,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形式的作品。

此外,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群众化。

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与作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些新的形式和渠道为文学的传播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其次,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关注和表达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一些作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等关系的变化。

另一些作品则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此外,十七年文学中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独特的视角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和赞誉。

这些作家和作品代表了当代文学的先锋力量和创新精神,对于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作家和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风格。

然而,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十七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商业化和浅薄化的倾向。

随着文学市场的扩大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一些作品追求畅销和流行,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此外,一些作品和作家被批评为迎合市场需求、模仿他人作品、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

这些问题使得十七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应该是全面和客观的。

关于_十七年_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以赵树理小说为例_董之林

关于_十七年_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_以赵树理小说为例_董之林

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董之林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文学史观念,基本否定了“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小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这种元叙述并非始于八十年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就表现出知识等级化倾向。

赵树理坚持传统的文艺形式,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开拓了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文学途径。

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小说既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结构中被结构化地建立起来,由此突显出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性体验及其特点。

重新阐释大众化时代所产生的这种文学形态,解释它对接受的传统定位,以及在尊重本土接受基础上多元的艺术取向,对认识当今大众文化市场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赵树理 边缘性体验 反思 历史相关性作者董之林,1952年生,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北京 100732)。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全面展开,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无不唯此是瞻,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在这里形成一个爆发点,“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此趋势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一种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元叙述。

特别是对“十七年”文学,这种元叙述以服膺政治、否定个性为由,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什么文学价值,赵树理小说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当时对“十七年”文学的再叙述,“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农兵方向”这些词句,已不再是评定标准;也与“文革”时期把作品统统斥为“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封资修黑货”不同。

可悲的是,建立在启蒙话语基础上的元叙述,具有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批判都难以企及的摧毁力量,甚至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逐出了文学史讲堂。

在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说,这是现代性在“全人类”的名义下,不同于以往“阶级”革命的另一种粗暴,另一种粗糙。

这种粗糙究竟忽略了什么?中国作为跻身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行列的后来者,相对于主流,其文化和文学呈现出一种交互关系的边缘性。

“重返八十年代”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重返八十年代”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重返八十年代”与“十七年文学”研究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及其研究的清理和反思显然成为了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显然,这个问题已非始于当下,1990年代以来左翼文学研究的升温、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论争、“纯文学”概念反思和“底层写作”的兴起等思想文化事件中,一条反思1980年代的知识脉络已经清晰可见。

20XX年“重返八十年代”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实践,更是将这一反思活动全方位整体展开,并上升到方法论高度和文学史反思的层面上来。

“重返八十年代”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它将1980年代搁置在一个开阔的文学场域,“尝试通过将八十年代历史化和知识化,探讨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建构。

”① 通过对重要作家、批评家的走访,对198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作家作品、重要期刊和文学制度的分析,对核心概念的梳理,试图还原出一个复杂的80年代,从而揭示“80年代文学”及我们今天的文学史是如何“形成”的。

探寻80年代知识立场、文学成规、文学史叙述的形成,成为“重返八十年代”这一学术活动的核心层面。

正是在这个发生学意义的命题上,“重返八十年代”和“十七年文学”产生了紧密联系。

正如一位”重返”的研究者所言:“对1980年代文学的反思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反思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只有重新发现‘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复杂建构才能‘理解’1980年代文学的复杂建构,这之间是一种同构关系。

”② 如果要从“起源性”的角度谈论“新时期文学”的话,如何面对“当代文学”的“遗产”,如何认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不仅是“八十年代文学”首要面对的问题,同样也是“重返八十年代”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十七年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在“文革”后至今的文学批评中,可能从没有一个时期像80年代批评那样热衷于对行进中的文学进行主题概括和归纳。

“人的发现”、“人道主义”、“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民族灵魂的重铸”、“现实主义的复归”、“反封建”等等,不一而举,在新时期之初,这样的总结显然有它独特的意义,就像刘再复所说,“新时期文学是在清除极左血污中开拓自己的道路的,它首先要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批评家的发现和呐喊“无疑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文化动力之一”。

祛除遮蔽与重返文学现场——以“十七年”文学为例谈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

祛除遮蔽与重返文学现场——以“十七年”文学为例谈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
陈 宁
( 山东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04
[ 要] “ 摘 十七 年 ” 学创 作 的 主 导视 点 理 性 具 有 以偏 概 全 的 特 点 , 种 特 点 也 延 伸 至 新 时 期 以来 对 “ 七 年 ” 学 的 研 文 这 十 文
究 中。文章 以“ 十七年” 文学创作和研 究为例 , 详细探 讨文学史研 究 中复合视 点理性 建立 的必要 性 , 它是祛除 文学史遮 蔽, 发 现历 史的复杂性 , 而重返文学现场的前提 , 于文 学史研 究的客 观性 和整体 有机性 具有积极的意 义。 进 对 [ 关键词 ] 重返 文学现场 ; 十七年” “ 文学 ; 文学史研究 ; 点理性 ; 视 祛除遮蔽 [ 中图分类号]2 7 I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 5—39 (0 0 0 0 5 4 10 42 2 1 )9— 10—0 [ 收稿 日期 ] 2 1 0 2 00— 5— 9
内容决定了作品的内容。视点理性是对观察者视觉性质的 点理性 , 进而把握与决定作品的感性内容。从“ 十七年” 文学
视点理性在此往往着意于 尊重或改造, 视点理性的性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境界高低, 作品普遍的公式化与模式化来看,
也同样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 合理与否。 俗话说的 突出 生活的 意识形态性这一点, 遮蔽生活的 其余特性, 并以
再次 这种有局限性的视点理性在与生活的恒常面( 如人 工农兵的 文学价值; 判萧也牧小说《 在批 我们夫妇之间 的历 》 音; , 发生龃龉时, 后者不是被隐藏和压抑, 就是在 程中, 意识形态话语又重 申了工农兵主角的完美性和权威 性的基本要求)
以上这些“ 不和谐” 的声 性, 同时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 ; 在对电影《 武训传》 的 视点理性的缝隙中得到流溢。因此, 十七年” 文学史 批判中, 工农兵形象应具有的革命性 、 决绝性、 反抗性又再一 音势必成为视点理性遮蔽的对象。我们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 , 在很大程度上正 是通过强化 “ 十七年文学 ” “ 、文革 文学 ” 政治化” “ 的“ 和 非文学化” 来得以完成的 。
重要问题 。
“七 文 究l第1 期I0 . lrt im A dC e to1 十 年 学 研 总 3 1 2C i n ai 理 与 3 20 i s c r n 作
了文学 史的“ 历史性 的关联 ”冲 突 、 ( 承继 、 改造 、 转化 ) ,
学 的主体性” “ 、文化 热” “ 、现代派” 等一系列核心概 念的
行, 只有重新发现 ‘ 文革文学 ’‘ 、十七年文学 ’ 的复杂建 值 。这就 是当代文学 史叙述 的“ 断裂论 ” “ ,十七年文学 ”
构才能 ‘ 解 ’90年代文学的 复杂建 构 , 理 18 这之 间是 一
种同构关 系。” ②如果要从 “ 起源性 ” 的角度谈论 “ 新时 期文学” 的话 , 如何 面对 “ 当代文学 ” “ 的 遗产 ” 如何认 , 识“ 十七 年文 学 ” “ 革文学 ” 不仅 是 “ 和 文 , 八十 年代 文
对上 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及其研 究的清理和反思显

然成 为了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 显然 , 这个
问题 已非始于 当下 ,90年代 以来左翼 文学研 究的升 19

“ 十七年文学” 八十年代文学” 和“ 的关联性研究
在“ 文革 ” 至今的文学批评 中 , 后 可能从 没有一个
时期像 8 年代批评那样 热衷于对行进 中的文学进行主 0 题概括和归纳 。“ 人的发现 ”“ 、人道主 义”“ 、文明与愚昧

“ 重返八十年代 ” 有着 明确 的问题意 识 , 它将 18 90 年代搁置在一个 开阔的文学场域 ,尝试通过将八 十年 “
代历史化和知识化 , 探讨何种 力量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八 十年代 的文学 建构 。” ①通过对重要 作家 、 批评 家的走 访 , 18 年代重要 文学 现象 、 对 90 作家作 品 、 重要期刊和 文学制度的分析 , 对核心概 念的梳理 , 图还原 出一个 试
别 是 “ 革 文学 ”以此 来 证 明 自己的 “ 确 性 ” 历 史价 文 , 正 和
正是 在这 个发 生学意 义 的命题 上 , 重返八 十 年 “
代” “ 和 十七年文学” 产生 了紧密联系。正如一位“ 重返 ” 的研究者所言 :对 18 年代 文学 的反思研究必须建立 “ 90
在对 ‘ 文革文学 ’ ‘ 、十七年文学 ’反思研究的前提下进
这显 然极 大地 妨碍 了五六 十年代 文学 的深 入研 究 。④ 提 出 ,8 年代文学 ”终 于逐 渐建构起了 自己 “ “0 去政治 19 90年代末 , 不断深 入的 “ 七年 文学 ” 究也 越来越 化 ” “ 十 研 、回归文学 自身” 的主流文学 史叙述 。 而这一建构的
显示 出这一阶段 文学 的丰富性和复 杂面貌 , 同时 , 越来 越 多的文学 史事 实也在 说明了 “ 新时期 文学 ” 之前文 和 学 史阶段的复杂纠葛 。 从“ 起源性 ” 角度 谈论 二者的关联性 , 的 昭示了“ 重
种姿态 、 一种心理 、 一种热切的渴望 , 那就是急于显示
新时期文学 的创作实绩和新的特质 , 从而将其与之前的
文学彻底划清界限。

复杂的 8 0年代 , 从而揭示“0年代 文学 ” 8 及我们今天 的
文学史是如何 “ 形成” 探寻 8 年代知识立场 、 的。 0 文学成 规、 文学 史叙述的形成 , 成为 “ 重返八十年代 ” 这一学术 活动的核心层面。
4 2
I霉 与 垂张 纠作I ics n C eti总 1  ̄ 1 2 十 年 学研 C t i A d i l第 3 120 l 七 文 ”究 i r m ra O l 3 l . 0
‘ 返 八 十 年代 " “ 七 年 ‘ 重 与 十 文学 ” 究 研
● 赵黎波
也 因此和 “ 新时期文学” 被人为地构成 了一种非常紧张
对抗 的历 史关 系 。
较早关注“0 7 年代文学” 5— 0 的洪子诚曾对这种“ 进 化论 ” 彩的文学观进行了反思 , 色 他认为 ,这种不断划 “ 新的阶段与过去关联 ” 的一清二楚的“ 断裂” 际上掩盖 实
学” 首要面对的问题 , 同样也是“ 重返八十年代 ” 面对的 分阶段 , 不断把每个阶段宣布为 ‘ 新的起点 ’不断掩盖 ,
切都是在对立中显 示出意 义 采取的通 ,
行策略即是将它和 “ 文革文学”“ 、十七年 文学”区别开 来 。新时期文学被视为一种对“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 和“ 学” 清算 、 反拨 、 矫正和超越并向着“ 文学本身” 回归的文 学形态。新时期文学 ” “ 正是以这种潜在的“ 进化论 ” 观念 来建构了一个 完整 的 、 本质化 的“0 7 年代 文学 ”特 5- 0 ,
的冲突”“ 、民族 灵魂的重铸 ”“ 、现实主义的复归”“ 、反封 建” 等等 , 不一而举 , 在新 时期之初 , 这样 的总结显 然有
温 、新左派和 自由主义的论争 、纯 文学 ”概 念反思和 “ “ 底层写作 ” 的兴起 等思想文化事件 中 , 一条 反思 18 90
年代的知识 脉络已经清晰 可见 。20 05年“ 返八十年 重 代” 这一命题 的提 出和实践 , 更是将这 一反思活动全方 位整体展开 ,并上升到方法论高度和 文学 史反思的层
面上来 。
它独特的意 义 , 就像刘再复所说 ,新时期文学是在 清除 “ 极左血污中开拓 自己的道路的 , 它首先要赢得生存与发 展的权利 ”批评家的发现和呐喊“ , 无疑是新 时期文学发 展的文化动 力之一 ” ③ 。 但是 , 这样急不可待的总结和呐 喊除了使新时期文学“ 不惮于前驱” 之外 , 本身还意味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