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学
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

80 年代报告文学作品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1.《天堂蒜薹之歌》该作品是由陈忠实所著,记录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小村庄的调查,描绘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生产方式。
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他们的生活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农村的一些问题。
2.《黄土高原》该作品是由陈村所著,记录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和采访,描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充满了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河西走廊》该作品是由杨显惠所著,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和采访,描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充满了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4.《天涯沦落人》该作品是由杨显惠所著,记录了中国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城市贫民的采访和观察,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
作品中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黄金时代》该作品是由王小波所著,记录了中国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些知识分子的采访和观察,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作品中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些80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1.概述(1)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
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2.阶段划分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文革”的批判、反思有关。
具体表现为:①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②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③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④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
(2)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
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这具体表现在:①在文学“潮流”上,有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80年代文学思潮

的“先锋小说” 致力于艺术创新,把
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 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 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 方式。
形成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纯理论性问题,形成 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文艺界原来热衷的现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 深入化和快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
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
郑义的小说《老井》、张贤亮的《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红高粱》、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
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1981年的9月,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 探》的小册子,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提供了 “现代小说”的观念和写作技巧,适应了渴 望从西方文学中寻找出路的文学需要,高行 健的小册子引起了注意。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 现代派》一文引起。
在1982年第2期《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 老作家、老翻译家徐迟撰写的《现代化与现代 派》一文。作者很直白地把现代派和现代化直 接联系了起来,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文 学的现代派,而我们的社会是一定要走现代化 道路的,那么,现代派也就将会取代我们一向 提倡和坚持的现实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文学,而成为我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 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 文学研究》开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 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这场讨论逐渐深入 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需不需要现代派; 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作品在极左政治路线的中国 农村的背景下,刻画了木讷、本 分、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
邢老汉养了一条黄狗,却在 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中被枪杀, 而邢老汉也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 死去。
作品刻画出他精神的痛苦和 孤寂,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 线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控诉 和揭露的同时展现了苦难民间的 情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棋王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北方的河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期 新 是 这 而 为 探 潮的的同一对8险化80文文我时于精涌政年朦0年学学国期文神现治 代 胧代创作政的学。的与文诗文作品治文自特文学、学一来体学身点化的伤是方突制创的。的价痕当面破变作审启值文代是传革带美蒙追学文适统相有建是求、学应僵适许构。反8发0文化应多在文思年展学的的显初学文代过自表思著期在学文程身达想不的主、学中发模变同文题改在的展式革于学和革思重内需需前复形文想要在要要 面兴式 学方部规,决时之方等面分律另定期后面都的。,一的的,都呈主这要方。特迅充现导一求面因点速满出倾时有也而。成了思向,
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巴金、王蒙、茹志鹃等。 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五四精神”的再现。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朦胧派诗人,梁晓声等。 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对现实的强烈怀疑和否定,7年刘心武发表小说《班主任》,不久卢 新华发表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由此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80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12汉本2班鲁国霞 120302099
【内容摘要】文革结束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在文革中“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重建。
成为构建“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在80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涌现出各具特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成为20世纪末中国小说家热情最高涨、态度最积极的、成绩较为突出的十年。
【关键字】黄金时代 80年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让我们从当时的政治氛围、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方面看80年代文学这一当代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政治氛围
1980年代,当代文学在“文革”后迎来了“复苏”,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一度占据着社会话语的中心,并有效地策应着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从纯粹“文学性”的角度描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路径。
但由于20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政治化倾向,使得置身其中的文学必然无法回避“政治”这样的事实存在,因此有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仍然关注着文学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这当然也无可厚非。
80年代中后期,这时以追求创新为总体特征。
经过难得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环境里,也在海外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新的认识成果。
这时现代文学教学、科研队伍也比“17年”有了很大发展,老中青三代汇聚成一股思想活跃又看重严谨学风的学术力量。
于是出现
了学科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大突破的时期。
产生了一些有新观点、新体例因而有新面目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更多的文体史、思潮史、地区史等的出现,标示着这个学科在扎实地向广度、深度进军。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8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文学研究虽然只是个小学科,却是此时很有活力,很有收获的部门。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文学活动成为国家的重要活动,文学话语成为社会的中心话语。
现在看来似乎难以想象的是:每年的文学评奖活动都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家成为社会人们崇拜的对象和舆论追逐的新闻人物,热衷文学的人群大量存在,全国的文学青年如雨后春笋涌现,文学的殿堂令无数人神往。
文学流派
伤痕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而反思文学在那个年代有着不同领域的影响与意义,如他有着立足当代历史进程,揭示从左到极左的转化,促进现实主义深化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上新的变革与探索。
中篇小说崛起,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引入的文学意义,对八十年代这个当代文学史的“黄金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
生的强烈震动。
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蒋子龙的《开拓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家作品
“文革”后,许多作家都有一种“解放”感,并普遍认为自己将进入艺术生命的“春天”。
基于这一估计,当时有中国作家“盛况空前”,“五世同堂”的描述,80年代作家的主体,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
他们在80年代被称为“复出作家”,这些作家有:艾青、汪曾祺、牛汉、郑敏、高晓声、李国文等,这里我们以艾青为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1]原名蒋海澄,曾用笔名莪<é>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20世纪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鱼化石》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80年代作家的另一个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
知青在文革中,经历了从“革命主力”到“接受再教育”的身份上急剧改变,也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从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到贫困、落后地区的生活变迁。
代表人有贾平凹、史铁生、王安忆、梁晓声、陈建功等,这里我们以贾平凹为例。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7]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点评贾平凹时说:“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
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
”
著名文艺批评家肖鹰评点贾平凹时说:“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10]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