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文学思潮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论文导读::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艺术审美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借助其强大的思潮推动。
女性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其作品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张洁发表于1982年第2期《收获》上的《方舟》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其目标直指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待。
女主人公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事业,几乎都是反传统角色的化身。
然而这个方舟也不是真正的避难所,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这就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悲哀,正如小说题记中所说的: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1]]张辛欣1983年发表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反应的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纯粹的性别问题。
它更集中的体现男女两性在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自我实现机会之时,实际可能遭遇的两性空间冲突。
认为女人对于天赋平等、竞争机会同样有充分的权力意识中国当代,要求实现自我而不愿意做出牺牲。
二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在《玫瑰门》里,铁凝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发现女性的悲剧是超政治的性别悲剧:司漪纹年轻时的意外失身使其从此沦入罪恶深渊,接纳了丈夫的一切折磨。
文革时她献出房子和财宝,但无人理睬。
这一切表明,女性在主流社会和文化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揭示了男权文化中女性生命的无地位无价值。
司绮纹一生都在努力进入传统家族和现代社会秩序,却不断地被排挤拒绝,究其根源是男权社会对底层妇女的压迫。
这预示着女性作家们试图摆脱或改变男性历史对女性存在的漠视,开始用逐渐强大起来的笔,自觉的书写自己的历史论文服务。
新新人类作家卫慧、棉棉则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思考,以女性私人化的笔法和身体写作的态度,来直露地宣泄女性的欲望,描写女性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 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 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 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 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推出。
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 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 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 徐星、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 的讨论。
B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 “我的文学观”专栏 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 则” ,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 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的围绕 “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 提出文学艺术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强调人的 主体性。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 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 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 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的三元格局,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渗透。
这解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 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
作家的个人写作立场、民间写作立场
个人写作立场:作家不再自认为他是国家 民族人民的代言人,他愿意从自我的角度 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和 痛楚。 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 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思潮(1)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兴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表达对周总理的歌颂与怀念,对“四人帮” 的愤怒与谴责,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二、拨乱反正 1、集中批判清算“阴谋文艺”、“根本任 务论”、“三突出原则”等极“左”文艺观
念。 2、文艺组织的恢复工作、文艺刊物的复 刊、作家的平反。
三、第四次文代会召开 邓小平的《祝辞》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纲领
性文件,透露了文 艺与政治关系的新态度。 四、文艺观念的争鸣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980年提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
人民服务”的“两为”方针 2、现实主义问题论争 论争围绕现实主义的核心——“真实性”的
诸方面展开。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三、清除精神污染斗争
1983年――1984年针对思想界和文艺 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展开。 四、人性、人道主义讨论
这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 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讨 论的主题词是“异化”,即人的异化和所 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这场讨论最直接的 是启发文学从“人”的角度来反思历史, 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释。
思考题
1、1985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怎 样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重写文学史”对于当代 文学史的构建意义?
(u$rZoWkThPeMbJ7G4D1z- w&t!qYmVjSgOdL9I6F3B0y) v%s#oXl UiQfNc K8H5D 2A+ x* u$rZnW kShPeMaJ7G4C1z- w&t!pYmVjRgOdL9I6E3B0y( v%s#oXlTiQfNbK8H5D2A- x*u$qZnWkShPdMaJ7F4C1z ) w&s!pYmUjRgOcL9H6E3B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 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文艺思 潮。 文艺界(朱光潜、毛星、王元化等等) 开始在反思中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 值和人的权利。 周扬在纪念马克思诞生100周年的学术 报告会上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 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关于人道 主义和异化问题》,对此进行了批判。
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精神生产是 按计划进行的,被看作是很纯洁的,不受 商品意识支配的。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文 学作品成了商品,其生产、销售、消费都 有着浓厚的商业色彩。 《废都》:“当代《金瓶梅》”、“知识分子 灵魂的史诗” 布老虎丛书
大众文化的挤压:过去.文学史基本上关注 的是纯文学史、新文学史传统,但是在90 年代大众文化一直是大众追随的目标,那 些习惯于指点江山的作家感到疑惑,人们 为什么不来读我们的书?
“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 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 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 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 政治后果。”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民间写作立场: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 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 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 风格等方面。 陈思和 庙堂;广场;把自己隐藏在民 间, “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利用这个题材探讨了中国民间对苦难的承 受力和承受态度。
这些作品在揭露现实生活存在的严峻性时 一点也不比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差。但 它驱逐了意识形态化的廉价的天堂预言, 也不像某些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孤愤绝望的 现代战斗立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 拉到了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 的人民表现出独立(而不是借助知识分子 话语)的面对苦难的本色。
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90年代文学思潮[1]
![90年代文学思潮[1]](https://img.taocdn.com/s3/m/8b255813852458fb760b564a.png)
90年代文学思潮
3.后殖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 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 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 文化帝国主义。
代表作: 萨义德《东方学》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认为当前文学危机的表现有两种:
一是媚俗,如王朔;
一是自娱,如张艺谋 。
呼吁作家进行“灵魂救赎”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讨论的主要文章: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踪》 《道统、学统与政统》《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危机?进步?》《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
《诗人,你为甚么不愤怒》《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 人文精神偶感》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
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 代性观点。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 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 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 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弗里丹《女性的神话》、米利特《性政治》、
格里尔《女太监》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指那些具有女权主义色彩,以自觉的女性 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中国,“女性文学” 则比“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更广 泛的含义,更多一些文学意义,更少一些政治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 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 意识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1)关于人性问题 (2)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
(4)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问题
文学主体性讨论
文化寻根思潮
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
1989年为界
人文精神
王朔
“后现代”
“清除精神污染”
白桦《苦恋》
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美展现出来,再 亲手一一毁掉;世间最无奈的事,莫过于赤 血丹心的人,最终凄惨的结束他悲凉的一生。 一位苦苦恋着祖国的归国老画家,面对这个 让他备受磨难的国度,只有在临死前在雪地 里划下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对他灵魂的 质问,也是对这个国家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