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回归自然。在现实主义精神受
挫,作家们穷尽探索未能找到
新的力量、资源之前,以张承
志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不甘就此
消沉,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大自
然。
张承志
20
ppt精选版
.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 根文学创作,其初衷,是为 了解决反思现实的困境,而 转头探究、梳理民族历史文 化的根源,寻找本民族肌体 深处尚未被政治文化禁锢侵
徐星
28
.
声音
ppt精选版
他们的探索和追求缺乏一 种社会大我意识和历史的自 觉性。……是对当代青年的 一种误解。
29
.
先锋小说
ppt精选版
以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 的诱惑》(1985)等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 小说开始兴起。马原以及紧随其后的洪峰、格 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 村、吕新等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对小说形式 和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努力追求。马原这一时期
5
ppt精选版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 拓性意义:
它冲破了极“左”文艺的种种清 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 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 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6
.“反思文学”
ppt精选版
一批历尽坎坷、敢于思考、富有激情的作家
(他们中有许多人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有
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加
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3
ppt精选版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
人)是第一个提出“寻根”
口号的作家。他在《爸爸爸》 韩少功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查看文本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总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撰写人:文日焕(古典部分)金明淑(近现代部分)金春仙(当代部分)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其目的《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韩国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并努力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系统地讲授韩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韩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二,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欣赏韩国名篇佳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更好地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三,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简介《朝鲜-韩国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是中韩经贸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介绍韩国文学史的系统知识,包括作家、流派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讲解部分名篇并由此培养学生欣赏韩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是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编朝鲜-韩国古典文学(24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神话§ 1.3 原始歌谣§ 1.4 古代歌谣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朝鲜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古代神话的分类及特点。

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龟旨歌》、《箜篌引》、《檀君神话》。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上古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

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古代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三国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汉文学的起源§ 1.3 说话§ 1.4 歌谣§ 1.5 乡歌的起源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三国时期的文学倾向,乡歌诗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 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 话。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第八章第四节20世纪小说(现代主义部分)

第八章第四节20世纪小说(现代主义部分)
通过打破生活的固有 形态,对现实生活中 的事物加以夸张、扭 曲的方式来凸现生活 以及人的存在本质的 一种艺术手法 既是一种表现主义艺 术家常用技巧,同时 在卡夫卡那里,又是 对现代人的意识和存 在的本质的深刻反映。
《审判》(1914-1918,未完成)
这是一部关于“审判”的小说。 从“对无罪的审判”(K莫名其妙地在 自己的寓所里被判有罪,最后被处死) 来看,小说具有社会批判意义 从“对有罪的审判”(K在上诉过程中 渐渐认识到,在整个罪恶的世界里, 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来看,小说的 主要意义在于自觉的伦理道德意识 从“对‘审判’的审判”(在所有这 些审判的背后还有一个最后的总审判, 卡夫卡说:“我们发现自身处于罪孽 很深重的状态中,这与实际罪行无关。 《审判》是遥遥无期的,只是永恒的 法庭的一个总诉讼”)来看,小说的 意义主要在宗教方面
第四节 20世纪小说
二、现代主义小说
又称现代派小说,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西方兴起,20、30年代盛极一时的一种 小说创作潮流,主要包括表现主义小说、 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小说派、 黑色幽默小说等许多小说创作流派。 现代主义小说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或思 潮,而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具 有先锋性、实验性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Dalloway‎)
Virginia Woolf
外在的客观世界是无法认识的,人能认 识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反映出来的东西, 即无穷的零星片断的印象。她推崇以乔 伊斯为代表的“精神主义者”,其创作 方法能捕捉到“心灵的火焰”。 她所极力主张的“真实”是变化无常、 捉摸不定的 。她力求最大限度地关注内
心的体验,即在某一瞬间对生活的直接 感受。捕捉在自己头脑朦胧角落里一掠 而过的意念,就像捕捉幽暗森林里闪烁 飞舞的银翅飞蛾一样。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
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 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 薄的爱好;而是一种对民 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 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 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 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 表现。”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寻根作家对“根”
的态度可分为三种:
一是持肯定态度,

“„„盼到今天,晓华还没有回来。看到小 林,我更想她了。虽然孩子的身上没有像我 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 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因此,我 更盼望孩子能早点回来。我知道,我已经撑 不了几天了,但我还想努力再多撑几天,一 定等到孩子回来„„” “她的眼睛模糊了。她猛然挣开小苏的 胳膊,登登跑到江边。她伏在江岸边的水泥 围墙上,痴痴地望着江面上繁星般的灯火, 望着灯光下微隐微现的江面„„”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从总体上看,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 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
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
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
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
者形象的创造。
中国当代文学
有人说,陈奂生身上有着阿Q的影
中国当代文学
“你要告诉那个畜牲,他害得吾娘崽好
苦啊!你天天被人打,吾天天被人欺, 大户人家的哪个愿意朝我们看一眼?要 不是祠堂一份猫食,吾娘崽早就死了。 其实死了还是福,比死还不如啊!你要 一五一十都告诉那个畜生啊!” “X妈妈。” “你要杀了他!” 丙崽不吭声了,半边嘴唇跳了跳。 “吾晓得,你听懂了,听懂了的。 你是娘的好崽。”丙崽娘笑了,眼中溢 中国当代文学 出了一滴清泪。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第一节概述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要的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非主潮的文学流派,它们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之间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自然主义文学(一)、自然主义产生的背景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

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

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自然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提出了“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强调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文学艺术。

遗传学家吕卡思医生把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病例都归结为与遗传有关,认为一个家族成员的过失会影响到整个家族和后代。

生理学家克劳德·贝尔纳德《试验医学研究导论》以试验的方法来对抗片面地经验论和唯理论。

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左拉把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看成自然小说之父。

而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并提出自然主义要以《包法利夫人》为典范,要像福楼拜那样做一个冷漠的解剖家。

所以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是自然主义的先声。

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他们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的诞生。

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

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

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理论和创作的最杰出代表。

(二)、自然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的特点第一,恪守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的原则,注意材料的搜集,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面貌;第二,某些方面扩展了描绘的领域,如反映矿区工人的生活、大百货公司、铁路运输等;第三,较为客观地摆出事实,但不挖掘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因此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如前期现实主义;第四,注重从生理上去表现人,特别是从遗传学的观点去解释促使人行动的原因,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要求】:了解20世纪80年代小说发展脉络和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小说创作潮流与具体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时】:6学时【教学内容】:一.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潮流(一)伤痕文学:1.概念及代表作品: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年11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

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2.特征: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真实性;个人性、情绪性、政治性;情感上的宣泄色彩,政治上的批判色彩;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反思文学:1.概念及代表作品:反思文学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

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干群关系: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2.特征: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

(三)改革文学1.改革文学的兴起与特色: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改革文学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柯云路《三千万》、《新星》,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

2.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先河。

乔光朴形象特征:①充沛的热情和进取精神;②改革家的胆识;③强硬的铁腕;④主动征服、自我扩张的性格特征。

小说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有棱角锋芒;但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发掘不够。

(四)知青文学:1.概念及作品:“文革”时期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诉说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孔捷生、王安忆、张欣欣、韩少功、郑义、李锐、叶辛、老鬼、陆天明、朱晓平、张抗抗等创作过知青小说。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如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如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2.特点:以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为导向,执著于对知青心灵真实的寻踪,严肃探讨一代人青春的价值,辩证地审视那一段历史;奔突着青春的热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五)寻根文学1.文化寻根思潮: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

寻根文学作品: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灶遗风》等,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2.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爸爸爸》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它通过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疾。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艺术特色:背景模糊,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阿城《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

知识青年王一生的“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小说借王一生形象张扬一种悠闲、淡泊、宁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道家文化品格。

小说平和叙说,语言文字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王安忆《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

(六)新潮小说“新潮小说”是一种创作意识、文学精神、表现手法具有现代主义美学因素的小说。

“新潮小说”的主题是关注人的个性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性的解放。

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的《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以戏谑、夸张的方式描绘出音乐学院里种种荒诞、骚动和疲惫、压抑的心灵与精神形态,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式的危机,但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小说的绝望感的是,小说在荒诞的氛围中包孕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活力和克服精神危机的反抗。

徐星《无主题变奏》讲述一个自以为没有出息的青年,他嘲弄一切世俗规范,拒绝成名成家,对学院教育斥之以鼻。

这篇小说试图表现生活的荒诞、无聊和空虚。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当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

(七)先锋小说1.先锋小说的特征1985年开始,文坛出现一批先锋小说,共同特征是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余华、洪峰、格非、孙甘露等。

先锋小说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读者由对人物和意义的关注,转向对叙述过程的关注。

2.代表作家作品: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有意暴露叙事虚构性,拆穿真实性,以此表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的。

在故事和叙述的关系上,马原看重的是叙述,在他看来故事不过是叙述的产物。

马原的小说还试图表明,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把握,真实的世界存在于虚构之中。

格非《迷舟》、《敌人》、《人面桃花》善于把故事讲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但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冷酷叙述,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

主要作品有《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以冷酷的叙述展示罪恶、丑陋、暴力、情欲、阴谋和死亡,建构一个荒诞不经的文本世界,以此反叛和颠覆历史、理性、爱情、伦理。

苏童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我的帝王生涯》、《米》等。

苏童也以死亡、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但其中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他也采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但却不排斥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境,有时甚至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韵致。

集中体现苏童的才气和智慧的小说是“枫杨树系列”和“妇女生活系列”。

(八)新写实小说1.概念与代表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写实小说崛起,以较为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着重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的作品。

主要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叶兆言等。

2.代表作品: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取材于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来描绘生活的原生状态,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在池莉的笔下,生活是琐碎而充满温情的,平淡如水却又不乏命运的峰回路转;人物往往远离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的凡俗里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池莉的作品,语言朴实晓畅,具有独特的平民风格。

方方的《风景》以武汉的河南棚子为背景,写出城市下层民众的窘困。

《风景》展示了在生存的布景后面最阴暗的奇异世界。

3.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生活的凡俗、琐碎、平庸、毫无诗意才是原生样态,生存的艰难、折磨、无奈、顺应才是生活的真实本相。

背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将纯态生活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没有丝毫充溢英雄光彩和不食人间烟火成分,只是普通平凡、甘于庸常、顺应承受着生活愚弄的小人物。

(九)女性写作谌容《人到中年》写出中年知识分子中流砥柱的作用与不公平社会待遇的矛盾,小说采用了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情节结构与心理结构相结合的写法。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建构爱情的“天堂”,《方舟》载着精神的苦难,《沉重的翅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索,《无字》解构虚幻的神话。

王安忆《小鲍庄》审视民族的生态与心态,双重叠影,深层观照,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观照;“三恋”探讨人性的奥秘,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心理流变,对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的关注,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长恨歌》融都市的肖像、弄堂的化身与日常化的历史于一体写出女性命运。

铁凝《哦,香雪》是一首纯净的诗;《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标志现代意识的转变;文化心理的反思:《麦秸垛》大芝娘,“三垛”《棉花垛》《青草垛》,长篇处女作《玫瑰门》司漪纹,《永远有多远》。

二.20世纪80年代主要作家创作(一)高晓声: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