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论文导读::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艺术审美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借助其强大的思潮推动。

女性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其作品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张洁发表于1982年第2期《收获》上的《方舟》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其目标直指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待。

女主人公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事业,几乎都是反传统角色的化身。

然而这个方舟也不是真正的避难所,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这就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悲哀,正如小说题记中所说的: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1]]张辛欣1983年发表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反应的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纯粹的性别问题。

它更集中的体现男女两性在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自我实现机会之时,实际可能遭遇的两性空间冲突。

认为女人对于天赋平等、竞争机会同样有充分的权力意识中国当代,要求实现自我而不愿意做出牺牲。

二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在《玫瑰门》里,铁凝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发现女性的悲剧是超政治的性别悲剧:司漪纹年轻时的意外失身使其从此沦入罪恶深渊,接纳了丈夫的一切折磨。

文革时她献出房子和财宝,但无人理睬。

这一切表明,女性在主流社会和文化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揭示了男权文化中女性生命的无地位无价值。

司绮纹一生都在努力进入传统家族和现代社会秩序,却不断地被排挤拒绝,究其根源是男权社会对底层妇女的压迫。

这预示着女性作家们试图摆脱或改变男性历史对女性存在的漠视,开始用逐渐强大起来的笔,自觉的书写自己的历史论文服务。

新新人类作家卫慧、棉棉则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思考,以女性私人化的笔法和身体写作的态度,来直露地宣泄女性的欲望,描写女性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四、1998年朱文、韩东等发起的“断裂” 行动
❖ 《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 ❖ 韩东出题,朱文组织,“新锐”作家回答 ❖ 1、中国当代作家中对他们产生影响或者指引
作用; 2、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对他们的写作有无重大 意义,当代文学评论家能否指导他们的写作; 3、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及是否成立; 4、汉学家的评价与观点是否重要;
❖ 新写实主义:同样反映出作者精神信仰的 破碎
❖ 讨论是以文学的危即为出发点的,如何 看待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自然成为争 论的焦点,三种观点: 一是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如白烨、杨 争光、刘心武等,如王蒙的《躲避崇 高》,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 表征。 二是对文学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如张炜、张承志。《以笔为旗》。 三是折中。人文精神的讨论,文学和知 识份子存在一个再度确立价值理念的问 题。其真正的分歧不是要不要人文精神, 而是在新的时期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之 间的一场冲突。
第六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 文学走向边缘——“精英”文化受挫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文学商 品化 读者与市场选择文学 部分作家还在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90年代文学形态
❖ 主流文学
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学,主要特 征是突出党的领导,弘扬革命传统,关注现实 生活。
❖ 精英文学
目的在于人的觉醒和人的现代化,遭遇困境。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 机》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观点
❖ 王朔:以调侃的姿态,迎合了大众的看客 心理,嘲笑了被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的价 值指向。
❖ 张艺谋:电影使用了在中国人看来最具现 代性的技巧,所表现的却是中国文化最陈 腐的东西,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全面丧失。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二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作家更多的关心怎么写的问题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在作家的创作观念中日渐强化表现生活已完全取代了反映生活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思潮 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兴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表达对周总理的歌颂与怀念,对“四人帮” 的愤怒与谴责,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二、拨乱反正 1、集中批判清算“阴谋文艺”、“根本任 务论”、“三突出原则”等极“左”文艺观 念。 2、文艺组织的恢复工作、文艺刊物的复 刊、作家的平反。
思考题
1、1985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怎 样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重写文学史”对于当代 文学史的构建意义?
二、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
形成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纯理论性问题,形 成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文艺界原来热衷的现 代派热在逐步降温,文学有了强烈的本土意识。 几个大的争鸣问题: (1)85年——86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 85年和86年被称为“方法年”、“观念年”, 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运用到文学实践中。 (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争论焦点:对人的主体性如何认识、人的主体 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在海外“新儒学”影响下,以理论倡导为先, 以创作实践殿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4)关于“重写文学史”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
三、清除精神污染斗争
1983年――1984年针对思想界和文艺 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展开。 四、人性、人道主义讨论 这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 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讨 论的主题词是“异化”,即人的异化和所 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这场讨论最直接的 是启发文学从“人”的角度来反思历史, 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6章 1977-1989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6章 1977-1989文学思潮.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第六章 1977-1989文学思潮
目录
以l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 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新时期。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相比于此前的十七年文学时期和文革时期 前两个时期,它以人的观念的现代思考、 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论 争的频繁更替与发生、文学创作的丰富多 彩与快速变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时期。
• 1985年和1986年的新方法热、新观念热。 • 从l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 的论争。 • 1984年左右的文化寻根热。 • 80年代后期的“重写文学史”讨论等。 • 这些讨论都一同昭示并构成了80年代文 学的活力。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文学回应社会文化思潮,有意避开题材内 容与当下生活内容的一致性追求,在各个 方面开始了试探与创新,五花八门的文学 写作逐步取代单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多种流派、风格、观念、现象并存的繁复 迷乱的状态,成为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的 重要现象。
先后有以下几个文艺思潮: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课间休息
目录
二、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开始阶段 的社会主潮,伴随这一思想和社会的转 型,新时期初期的文艺自身诸方面进行 着切实的探索和重新建构。
目录
在文艺思潮方面有:
• 西方20世纪现代派文艺及其观念的翻译、 介绍和评价的热潮; • 关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问题讨论; •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 讨论,是80 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 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现象。 • 对朦胧诗、文艺批评方法(以系统论、 控制论、信息论三论为主)、复杂性格、 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倾向、通俗文学等问 题先后展开了讨论。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 文学思潮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五、第三代诗人 ①“第三代诗人”主要指以韩东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派”,以周伦佑等人为代表的“非非派” 和以李亚伟等人为代表的“莽汉派”等青年诗 人群体。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与先锋小说家 有接近之处,都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强调 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②“他们派”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口语化”, 并提出“回到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的口 号;“非非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文化的怀疑 和反叛,对“非崇高”和“非理性”迷恋的姿 态;“莽汉派”以“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的 反文化姿态出现在诗坛,主张用鲁莽、嘲讽、 随意而放肆的口语摧毁“优美”、解构“崇
三、寻根小说 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 “新儒学” 以及拉美魔 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 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 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三王”和《遍 地风流》,莫言的“红高梁家族”,郑义的《远 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反思特点,这是启 蒙思潮本身的特点。但它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 借鉴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特别是一些后发达 国家文学的成果,使之比传统文学思维更具开放性。
3、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形成争论焦点的几 乎都是属于纯粹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 学的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文学从 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二、80年代后期几个重要的文学论争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 பைடு நூலகம்观念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成为文学界的热 点话题。 2、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 一场讨论。 3、从1985年开始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 文化寻根热。 4、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 引发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有关现代派的正式大讨论是 由徐迟发表的《现代化与现 代派》一文引起的。
冯骥才、李陀、刘心武就以 通信的方式就此展开了积极 地讨论。
针对他们的主张和讨论, 《人民日报》《文艺报》发 表了不同意见的文章,批判 西方现代派,认为他们是现 代艺术的倒退,其宣扬的个 人主义的苦闷颓废情绪.
关于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界关心的问题。 徐敬亚在《崛起的诗群》中作了较为全面而准确的 概括: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的特 质就是断裂性,因而充满游戏性。这具体表现在:
作者的消亡, 人物影子化, 断裂的情节设置, 情景描写的物化倾向即描写只有物的世界, 不断变换的叙述角度,等级话语的消失,隐喻式语
言。 读者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可以积极地创作。
1990年代最为深刻的事件就是有关“人文精神” 的大碰撞和“后现代性”思想与精神的来临。
市场经济建立,人们思想文 化也处在深层转型中,有 关人文精神话题浮出水面。
1993年初,王蒙在《读书》 上发表《躲避崇高》。
1993年6月,王晓明等在 《上海文学》发表了《旷 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 文精神的危机》。
1986年底至1987年初,文艺界理论界 也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一些与正统相异的思想理论观点和不同 风格的文学创作探索被归之为“资产阶 级自由化”。
在反思沉重历史的时代语境中,围绕着什么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如何理解“人”、是否存在“人的社会主义异化”人性是 什么、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等问题,思想界、文学界展开 了一场大讨论。
一,论争的缘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 列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论著,呼 唤确立“人”的“创造”、“对象”、 “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
二,刘再复的观点:
“主体性问题,包括个体的主体性、民族 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这是强化人的 创见性、能动性、自主性观念。”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 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 月),批判“两个凡是”,废止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 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 路。
1979年以后,一大批冤假错案诸如右 派作家、胡风反革命集团等,都被纠 正并为之恢复名誉,十多家大型文学 刊物如《收获》《十月》《花城》 《钟山》《清明》和为数众多的各省 市所属的其他文学刊物都陆续创刊或 恢复出版
而自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 文明社会,一般称之为后现代社会,靠知识(信息) 吃饭。
格林布拉特及其著作《扭转:世界如何走向现代》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流行,与 美国文论家杰姆逊的理论传播是分 不开的。1985年9月到12月,他应 邀到北京大学讲学,他的讲稿题为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7年即被翻译出版,在中国的 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离开社会实践,谈论人的受动性和 能动性,不是回到机械唯物主义的 直观反映论,就是走向主观唯心主 义。”
四,评价
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 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大讨论是80年代后期在 文艺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观念论争,它表明了新时期 文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人”的问题的深化。
有关现代派讨论,看似是一场有关对西方现代派的 评价问题,但实际是牵涉到当代文学打破各式各样 的条条框框和有意突破的“试水”。
不管是赞同是反对还是持中,讨论后的情形是,现 代派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视野,作家 们都或多或少受了现代派的影响。
1983年下半年至984年初,文艺界展开 了一场“清除精神污染”斗争活动。这 场斗争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剧本 《苦恋》和根据这个剧本改编拍摄的电 影《太阳和人》。批判者认为,白桦的 创作及其电影否定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 义,体现了思想界和文艺界存在着严重 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大批作 品和理论观点受到了点名批判.
随着《走向后现代主义》(佛可马 伯斯顿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 美学》(王岳川等编)、《后现代 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著)、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 思潮研究》(王治河著)等一系列 的论著出版发表,“后现代”思潮 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弥漫开来,蔚然 成风。
“后现代”的几点基本共识: 其一,颠覆中心,消解中心,解构中心。 其二,否认基础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其三,消解深度模式。 其四,对真理和规律等一切所谓客观性的否定。 其五,一切都是语言游戏。 其六,彻底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 其七,崇尚创造性。
一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二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三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 四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从整个文化思潮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 哲学、美学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是西方现代主 义,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 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上帝死了”、“力比多”、 “他人即地狱”、“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观念或 深或浅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创作中。
而2000年以后的文学,可以称之为新世纪文学。
.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可以分成如下方面: 一,文艺界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三,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和“清除精神污染” 四,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五,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六,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七,有关重写文学史
参加这次论争的主要有:
朱光潜: 《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家、艺 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 《关于人性论、 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的问题》;
王若水的《为人道主义辩护》;
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主要有: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讨论未能深人地持续下去, 但无疑对80年代后期乃至9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背景: 从1985年就初露端倪的文学“寻根”思潮是与
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有着直接的联 系。 早在80年代前期的“现代派”讨论争鸣之中, 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东亚文化——尤其是东亚经济 快速发展过程中“儒学”的作用,“新儒学” 文化思潮开始诞生。 80年代中后期,正是当代中国的转型时期。受 海外华侨学者“新儒学”的影响,从文化角度 尤其是在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基础上为中国的发 展寻找生机、出路,成为知识界所敏感的话题。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启示和影响。
讨论没有深入,一方 面有关人文精神概念阐释 歧义颇多。另一方面双方 对人文精神在转型期的复 杂性、悖论性认识不足。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想产物:
西方学术界一般以“文艺复兴”为界,此前社会称 之为传统社会,即农耕文明社会,基本靠天吃饭;
此后称之为现代社会,即机械文明社会,靠机器吃 饭;
1.关于人性问题
2.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
4.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问题。 这次争论看似纯理论纯学术的探讨,但实际上都是
由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探索引发的。文学界随后的 创作实绩显示了这一场思想理论探讨推动了作家的 深入思考和创作研究的深化。
陈思和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重 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 冷战结局瓦解,人类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 为主题的新时代。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
一个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 家和其他人文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 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 在《祝词》中明确提出: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 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 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 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 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