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1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合集下载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 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先后有伤痕文 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 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 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 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 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 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和新历史小说出现。文学由形式的实验开始又转向 重视内容。
的社会问题剧,并开始酝酿着艺术观念、方 法的变化。如《骗子》(又名《假如我是真 的》)。 散文,总体状况平淡,特点有两个,一个是 窄化,一个是表现为“回到个人的体验”上 来。85年之前主要是回忆性质的散文,如巴 金的《随想录》等。85年之后兴起了小女人 散文和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85年前的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 的现代意识。此时的作家刚刚获得人身和创作的自由,就开 始对民族历史和时代社会问题关注。表现在创作上是A:历史 题材的小说大量出现(历史指文革及17年等极左思潮肆虐 时)。B:从作品体现出来的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上看,表现 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作家和主人公都在严肃的思考着。C: 从作品的结构形态上看,现实主义作品为主,而犹以悲剧性 作品为主。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 创新意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8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使 文学意识到自身与西方文学存在的差距。 现代化就是他者化,以西方社会、文化为模板。面对落后局 面,不仅是与西方、即使和港台也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作家 们迫切希望改变中国文学落后的面貌。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诗分两段,第一段是作者问剑,第二段是剑的回答:

“谁让你逃出剑匣,谁让你割伤我的好 友的手指?血从他手上流出,也从我的心 头流出,就在同时。 请原谅!可锋利不是过失。伤口会愈合, 友谊会保持。雨后的阳光将照见大地更美 了:拥抱着一对战士。”
新时期文学评奖制度
对文学的意识形态召唤,实现其文化领导 权。
四、文学史“重写”
对文学史的两种描述及其依据 80年代文学史“重写”内容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docx
二、作家队伍
1、归来作家 2、知青作家 3、新锐作家
三、80年代文学发展历程
1985年前,文学与社会、政治思潮的变动 同步。对以文革为代表的极左政治进行了 控诉和反思,同时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 革”给予热切呼唤,这都表明文学充分发 挥了它的社会功能。 1985年后,文学清理了身上过多的社会政 治负累,回归本体,“回到文学自身”。 从文化层面,从叙事话语层面,关注文学 的内在发展,文学逐渐获得了艺术自觉。
第16、17章
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政治环境 二、作家队伍 三、发展历程 四、文学史“重写”
一、政治环境
1、比较开放、宽松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不要对文艺横加干涉”; 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周扬与邓小平
邓小平祝辞:“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
80年代政治对文学的批评(批判)事件
1979年前后对小说《飞天》、电影文学剧本 《在社会的档案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的 批判 1981年对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后改编为电 影《太阳与人》)的批判 1983年,对周扬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批判 1983-1984年,开展清除精神污染,对资产阶级 自由化的(1930.11.20—) 河南信阳人,部队作家。 十七年时期写过小说 《山间铃响马帮来》, 新时期写过话剧《曙光》, 电影文学剧本《苦恋》 引起争议和批评。

第九讲演示稿

第九讲演示稿

• 3)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国门打开后显现 同时,在现实层面上,
出的中国的落后境况,也构成以“落伍” 出的中国的落后境况,也构成以“落伍” 追赶”为关键词的时代焦虑, 和“追赶”为关键词的时代焦虑,一种 现代化”的焦虑。 “现代化”的焦虑。 • 对于未来的浪漫而又自信的想象、历史的 对于未来的浪漫而又自信的想象、 怀疑批判、 现代化”的时代焦虑, 怀疑批判、“现代化”的时代焦虑,此三 种因素共同促成80年代昂扬向上、 80年代昂扬向上 种因素共同促成80年代昂扬向上、生机勃 勃又混乱焦躁的时代氛围。 勃又混乱焦躁的时代氛围。
一、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3、文学资源 •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 全面登陆; 全面登陆; • 2)新文学传统的重新叙述与评价
二、80年代文学的阶段与特点 80年代文学的阶段与特点
1、阶段(以1985年为界) 阶段( 1985年为界) 年为界 • 1)启蒙的前期 • 2)先锋的后期 2、特点 • 1)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的美学对抗或转写, 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的美学对抗或转写, 时代的情绪寓言 • 2)回归文学:探索与创新 回归文学: • 3)潮流与流派蜂拥而起:文学的集体行动 潮流与流派蜂拥而起:
• “伤痕文学”的局限: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的局限:
• “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 伤痕文学” 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 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 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 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对 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 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 • 艺术表现较幼稚。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 艺术表现较幼稚。 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 品 。 • 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张贤亮:西部影视城
目录
三、汪曾祺 贾平凹
汪曾祺
• 1920——1997,江苏高邮人 •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沈从 文的影响下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复仇》、 《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和北京京剧团工作。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2001 年开始在同济大学任教,出版了文 学讲稿《虚构之刀》、《阅读大师》。 •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 质,引领了 80 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 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 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 观念对 80 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 大影响。
莫言《丰乳肥臀》
莫言《檀香刑》
目录
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页 下一 页 退出
• • • •
马原 1953——,辽宁省锦州市人 1984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引起文 坛关注 中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叠纸 鹞的三种方法》、《虚构》和长篇小说 《上下都平坦》等 以其“叙述圈套”风靡文坛。出有《马 原文集》四卷。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汪曾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新时期重新执笔,短篇小说《受戒》、《大淖 记事》等已独有的小说格调迎来广泛好评。 •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 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 《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 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现代派文学代表作家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反思有三种方式:历史反思、 现实反思和生命反思。 同时表现出三种特点:历史理 性、道德理性和纯粹理性。表 现为两种美学追求——理性化 和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的特征:从社会、政 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 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 害;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 想色彩。(《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

其次,重新恢复“人道主义 ”精神,转向人的本身,人 的价值等更深刻的主题。( 《人啊,人!》《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

再次,对爱情的反思,呼吁 爱情自主。一是从描写外部 环境对爱情的扭曲,如《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二是对 爱情本身的思考,如《爱是 不能忘记的》。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描写一 对终生相思的情侣阈限于社会道德 观念不能结合,尖锐地揭示了社会 现实与传统观念对人性、人的自由 的剥夺以及其中人的精神困境。

张承志的作品和邓刚的《迷人的海 》、刘舰平的《船过青浪滩》、郑 万隆的《老棒子酒馆》等一起推动 了回归自然文化思潮的形成。在此 之前的中国现代小说,自然一直主 要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 品中,自然有了主题意义。
(二)寻根小说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 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 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



一是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和思考,文学较好地表现了落后与发 展之间的物质、精神冲突; 二是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 考,进行了全程式的关注。 三是探索具有理性,文学而不再是感 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 文学小说的基本言说,采用 了其所处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社会情境下的 主导性政治话语,依然具有 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 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 蒙。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刘震云
小说《一地鸡毛》是对个体的生存 困顿、理想坍塌以及确定性追求丧失的 生存现象的还原。
主人公小林感到生活的无意义是因 为他的理想、价值追寻受到了日益商品 化、世俗化的社会现实尺度的嘲弄。他 身处高度官僚化的单位不得不放弃自己 的抱负和个性。
刘震云借小林之口说出了他对生存 哲学和关系哲学的深刻体认。这体现了
1976年清明前后,大批民众借用诗歌在内 的各种文学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 悼念与对“四人帮”专政的抗议。
这些诗歌表现出极强的现实功利性与战 斗性。诗歌中体现的关乎“文革”历史与 国家现在和未来的激愤式的呐喊,直面现 实的战斗精神,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新时期 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新时期伤 痕文学的出现。同时,此次运动也是新时 期文学创作所体现的“悲愤式悲剧文学” 审美形态的滥觞。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特点: 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手法 在文化上反叛旧有的意义模式, 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现实 的真实反映。
马原
他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 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 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极 大影响。
小说《冈底斯的诱惑》采用 “元叙事”的手法,达到一种“亦 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让第一级叙 述者肆无忌惮地在小说中直接露面, 打破了叙事的进程。
但其中许多作品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 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将文革灾难和个人不 幸归之于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并没能出 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 学意义的作品。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文革结束
1976年底,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拒捕, “文革”宣告结束。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宣布“文革”以“粉碎 ‘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 这次会议的文件,把“文革”结束后的社 会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
文艺界也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 时期文学”,如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 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 》。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 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也 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 线所取代。
• 文学界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首先做的 也是被称为“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被看作 为文学进入“新时期”所作的准备。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于是,知 识界和文学界普遍用“第二次解放”来强 调“文革”的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 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 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 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资源”的“发掘” :
• 在80年代,注重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 工作 。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3、冲突 (1)1979年6月《河北文艺》发表李剑的《“歌德”还是“缺 德”》,打着文艺为社会主义歌功颂德的旗号,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 提倡歌颂,反对批判、暴露。 (2)关于周扬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80年代初,周扬写了《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试图清算几十年来中国“左”的政 治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源。周扬的文章受到批判,比如胡乔木的《关于 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3)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天》、《在社会档案 里》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的批判。主要是批人道主义和对社会主 义的暴露。 (4)1983年,开展“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问题”,对异化和人 道主义的批判。 (5)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总结:80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放弃对文艺特别是文学的影 响,只是改变了方向。比如当时强调文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把现 代化作为文学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3)中年作家。文革结束后已届中年,才开始创作。他们没有政 治苦难和知青的生活体验,如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 等。他们往往关注细微的文化生活的变化和普通人的生活。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如 张洁、王安忆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五四后第二次女作家涌现的高潮。 (5)新派作家。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 兆言、方方等。他们是80年代后期重要的小说家。此外还有新生代诗人 如韩东,还有海子、翟永明等。
行物质交换。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 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
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 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 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 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 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 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相对于中国长期封 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 来文化的影响。
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 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
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文
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 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
位臵。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外来影响的特点 这时期对外来文化、文学资源的吸取主要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 现代派文学上。 (1)原因,这是由文学环境决定的。 (2)内容,这一时期被译介的包含在现代派大旗下的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2)知青作家。60年代初开始的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在68年 开始大盛。这一运动产生了大批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他们共同的 经历特点是:身份上由“革命的主力”到接受再教育;生活经历上 由经济发达的城市到落后的农村。 由于知青本身构成的复杂和知青运动的复杂性,知青们的思想 也较为复杂。主要有两种意识:一是对自己在特殊时代所承受的心 理压力、生活苦难的反思;二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点,表现对国家、 民族命运的思考。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的标志。1979年10月 30日到11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文代会,三千二百多人参加。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A、首先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词:肯定了建国30多年来文艺战 线取得的成绩;阐明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党如何 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同时要求文学 也必须配合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提出新的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至此,它和党的双百方针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基本方向和基本 政策固定下来。 B、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报告提出了 新时期文艺要处理的三种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 关系;文艺继承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表现在创作上:一是历史题材的小 说大量出现(历史指文革及17年等极左思潮肆虐时)。二是从作品体现 出来的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上看,表现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作家和主 人公都在严肃的思考着。三是从作品的结构形态上看,现实主义作品为 主,而犹以悲剧性作品为主。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80 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使文学意识到自身与西方文学存在的差距。现代 化就是他者化,以西方社会、文化为模板。面对落后局面,不仅是与西 方、即使和港台也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作家们迫切希望改变中国文学落 后的面貌。
现代派文学只是一种模仿、实验,缺少现实的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直至失败。
但这种实验毕竟产生了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催化剂。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主要指五十年代反右和历次文 艺批判运动中由于政治或艺术原因受到攻击的作家。包括部分解放 前,现代文学时期就已成名而幸存下来的作家,如艾青、牛汉、汪 曾褀、蔡其娇等;还有五十年代怀着理想主义登上文坛的作家,如 王蒙、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李国文等。
(3)意义,促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实验的出现,和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总结:中国作家当时把现代派小说当作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把其作为现代 化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以为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创作方法,就能使中国文学 达到现代化的发达水平。但却忽视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中国, 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所以中国 的现代派文学只是单纯地从形式上模仿西方,而没有领会其精髓,导致所学来的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断裂。同时文学的商品化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学所期待、呼唤的改革
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外来的影响资源 (1)外国译著的再版和重新刊印。比较著名的有《汉译世界学 术名著丛书》;著名的刊物有《译文》(后改名《世界文学》), 《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等。 (2)对现代文学特别是20、30年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 作品的重评。主要包括对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和新感觉派 等作家作品的重评。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2、过程: (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 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 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B、批判“文艺黑线论”。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 这一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具有重大意义:一是 标志着文学领域中的批判与反思运动走向深入。二是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上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使文学 从左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的社会学禁锢中解放出来。实践上有利于 作家向生活底蕴突进,激发作家的主体感情。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1、原因 (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 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 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 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2.文学的变化
(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总结:文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与文学的商品化,对于中国 文学而言并不是新事物,之所以引起激烈反抗,是因为历史线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