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汝坟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汝坟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汝坟•诗经I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汝坟》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周南;汝坟》译注题解:妻子对远役丈夫的怀念。

原文译文注释遵彼汝墳1,伐其条枚2;未见君子3,惄如调饥4。

遵彼汝墳,伐其条肄5;既见君子,不我遐弃6。

鲂鱼赬尾7,王室如燬8;虽然如燬,父母孔迩9。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墳(fén 坟):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逆):饥,一说忧愁。

调(zh o u 周):又作"輖"," 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异):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狭): 远。

7.鲂(fán g房鱼:鳊鱼。

赬(chén g成:浅红色。

8.燬(hu 丫毁火,齐人谓火为燬。

如火焚一样。

9.孔:甚。

迩(ér 而):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F-010】汝坟【题解及原文】丈夫行役在外,妻子在砍柴时思念他,并想象丈夫回来时的愉快心情,庆幸丈夫没有遗弃她。

《汝坟》诗经鉴赏

《汝坟》诗经鉴赏

《汝坟》诗经鉴赏《汝坟》诗经鉴赏《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

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古代华夏族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下面是yjbys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汝坟》诗经鉴赏,欢迎阅读!《诗经·国风·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鱼尾,王室如;虽然如,父母孔迩。

注释:遵彼汝坟:遵,循,沿着。

汝,汝水;出自河南弘农卢氏山,至安入淮。

坟,大堤。

汝坟即汝水的大堤。

伐其条枚(音梅):伐,砍伐。

《说文》:“条,小枝也。

”“枚,枝干也,可为杖。

”此句中的“其”和上句中的“彼”都是“那、那些”的意思。

第一章的前两句的大意是说:沿着汝水的大堤,砍伐树枝当柴烧。

君子:本诗指“夫君”。

如调饥:(音溺)、饥饿之意。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是饥之意,非饥之状,故传言‘饥意’”。

“”这个字在本诗中指的是人开始有饥饿的感觉了,但还不是指出现饥饿的状态。

调(音周),朝,早晨。

“如调饥”大意是:(思念夫君)如同早晨饥饿了一样。

中国古代讲“日落而息”,晚上比较早就休息了。

不像现在人有什么“夜生活”,甚至还吃夜宵,古人没有这种习惯。

有些僧人、修道人或居士还讲究“过午不食”。

古人早上也很早起来(大约4-5点左右),还要先干活,然后才吃早饭(大约7-8点左右)。

所以早上在没吃饭前饥饿的感觉最强烈。

以此来形容思念之深。

未见君子,如调饥;这是上古时期女子向自己的夫君倾诉思念之情的一句话。

《汝坟贫女》原文注释及赏析

《汝坟贫女》原文注释及赏析

《汝坟贫女》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汝坟贫女》①[宋]梅尧臣时再点弓手②,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年陂③,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④。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⑤。

郡更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⑥,龙钟去携仗⑦。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⑧。

适闻闾里归⑨,问讯疑犹强⑩。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⑪,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⑫。

拊膺呼苍天⑬,生死将奈向?【注释】①汝坟:即汝河的岸边。

在今河南省境内。

坟,水边高地。

②再点弓手:再次征兵之意。

弓手,宋代“乡兵”名称。

③壤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沙河南岸。

昆阳:今河南叶县。

④行哭:边走边哭。

⑤丁壮:即壮丁。

⑥督遣:催逼出发稽留:迟延逗留。

⑦龙钟:形容老态的样子。

⑧幸愿:恳求之词。

依傍:依靠帮助⑨闾里:乡里,邻人。

⑩疑犹强:以为(老父)还能勉强活着。

⑪弱质:指孤独无依的贫家女。

⑫当:用处。

⑬拊膺:捶胸。

【赏析】这首诗写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当时作者在河南任襄城县令。

诗前序言。

记述了 1040 年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州郡官吏为了凑足数额,不分老幼,滥肆“督遣”,从而造成了壤河两岸“僵尸相继”的惨剧。

用诗来反映民生疾苦,历来是古代诗人极力提倡的一个传统。

此诗巧借《诗经。

周南》中的《汝坟》旧题,以汝水边一个贫家女专用泪俱下的哭诉,对仁宗时期河南地区百姓深受兵役之苦的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揭露。

老父从军本已可悲,丧命壤河更显惨痛,贫弱无靠的女子怎能不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作者另有《田家语》列述农民苦难,与此堪称姐妹篇,可参照阅读。

这两首诗都作于河南襄城县令任上,表现出诗人为民请命的风骨和上承杜甫《三吏》、《三别》诗的创作精神。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周代社会⽣活的⼀⾯镜⼦。

下⾯是⽆忧考分享的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母孔迩。

【译⽂】 沿着汝河⼤堤⾛,采伐⼭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堤⾛,采伐⼭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红,王室事务急如⽕。

虽然有事急如⽕,⽗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涯,⼤堤。

条枚:⼭楸树。

⼀说树⼲(枝⽈条,⼲⽈枚)。

君⼦: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nì):饥,⼀说忧愁。

调(zhōu):⼜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欢情未得满⾜。

肄(yì):树砍后再⽣的⼩枝。

遐(xiá):远。

鲂(fánɡ)鱼:鳊鱼。

赬(chēng成):浅红⾊。

毁(huǐ):⽕,齐⼈谓⽕为毁。

如⽕焚⼀样。

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 这在诗之⾸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的汝河⼤堤上,有⼀位凄苦的妇⼥,正⼿执斧⼦砍伐⼭楸的树枝。

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去了?竟就如此忍⼼让妻⼦执斧劳瘁!“未见君⼦,惄如调饥”⼆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役外出,这维持⽣计的重担,若⾮妻⼦没有⼈能来肩负。

“惄”者忧也,“调饥”者朝⾷未进也。

满腹的忧愁⽤朝“饥”作⽐,⾃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们,⽅有的真切感受。

古诗汝坟翻译赏析

古诗汝坟翻译赏析

古诗汝坟翻译赏析《汝坟》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前言】《汝坟》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

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古代汉族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注释】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鲂鱼2条: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

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远。

7鲂鱼:鳊鱼。

赪:浅红色。

8毁:烈火。

【翻译】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赏析】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

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如今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

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

周南汝坟赏析

周南汝坟赏析

汝坟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结构】
分三阙,第一、二阙表达对丈夫的思念,第三阙国事家事的矛盾。

【解释】
遵:“循也。


坟:河堤。

汝坟指汝河的河堤。

伐:“击也,从人持戈。

一曰败也。


枚:“干也。

可为杖。


惄:“饥饿也”
调饥:有的书为朝饥,早晨没吃饭。

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也。


弃:“捐也”。

放弃的意思。

赪:浅红色。

毁:“缺也”。

这里指急切的意思。

孔:“通也。


迩:“近也。


【事物】
汝坟:汝河河堤。

鲂鱼:鲂鱼是鲤科鳊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

【意境】
一个妇女,在汝河河堤上砍伐树木,思念自己的丈夫,丈夫不在家的感觉就行忍饥挨饿一样难受。

她非常担心丈夫永远不再回来,她的丈夫正在服从国家的征役,国家的征役很重要,但是父母也需要照顾。

【评析】
本人表达了丈夫从事征役,忠孝不能两全,自己夹在中间,日子非常劳累,非常辛苦,不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照顾父母。

更重要的是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心萦绕在心际,挥之不去。

汝坟原文及赏析

汝坟原文及赏析

汝坟原文及赏析汝坟原文及赏析原文: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注释:⑴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水涯,大堤。

⑵条枚: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⑶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⑷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⑸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⑹遐(xiá):远。

⑺鲂(fánɡ)鱼:鳊鱼。

赬(chēng成):浅红色。

⑻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

⑼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

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诗经汝坟全文注音《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汝坟全文注音,欢迎阅读。

注释遵:循,沿着。

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

坟:堤岸。

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惄(ni):忧愁。

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

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遐弃:远离。

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

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

燬(hui):焚烧。

孔:很。

迩:近。

译文沿着汝河堤岸走,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如饥似渴受煎熬。

沿着汝河堤岸走,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父母近在需供奉。

【全诗赏析】这首诗以一个妻子的口吻讲述夫妻之间的深深思念与热情恩爱。

这首诗的画面感特别强。

这位多情的妻子沿着汝水的水边堤岸走啊走啊,采伐那些小树枝和树干。

走了那么久,采了那么久,也见不到自己深爱的丈夫,真是忧伤极了、痛苦极了,就像早上没吃东西那么饥饿煎熬啊!感情上如饥似渴,心灵里忧伤痛苦,这种煎熬与折磨是什么人都无法解救的。

我们看着在汝水边走着采伐树枝的这位妻子,仿佛看到了《卷耳》里那位采着卷耳思念丈夫的妻子,她们有一样的相思心情,那一位是沿着大道遥望丈夫来的方向,这一位是沿着汝水边堤岸遥望丈夫来的方向。

这位妻子沿着汝水的`水边堤岸走啊走啊,原来采伐的那些小树枝和树干,砍了以后又长出来许多嫩小树枝,她又采伐下来。

走了那么久,采了那么久,终于见到她深爱的丈夫啦!终于见到丈夫了,她特别激动,也特别害怕,心底有无限渴望“亲爱的,既然我们见面了,就请紧紧的抱着我吧,请你永远陪伴在我身边,再也不要把我疏远和抛弃,好吗?”鲂鱼尾巴红红的是在求偶,久别重逢的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爱啊,炙热如烈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周南·汝坟》先秦:佚名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注释】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xiá):远。

鲂(fánɡ)鱼:鳊鱼。

赬(chēng成):浅红色。

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

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

“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

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

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

“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

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

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

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

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

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

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

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

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

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

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

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

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

《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

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抑》。

这两句大意是:你掷给我一个挑子表示友好,我掷给你一个李子表示回报。

本诗原意是告诫贵族子弟谨言慎行、修德守礼的,这两句则是强调与人交往时应当懂礼貌、讲信义,注意礼尚往来。

后世引用这两句,常改变原义,用来形容男女之间投桃报李,互赠礼物表示结好。

也可仍用原义,表现关系友好,有来有往,你给了我某些好处,我也将有所回报。

2.夙兴夜寐,洒扫廷内。

《诗经·抑》。

夙(sù素):早。

廷:同“庭”,庭院,厅堂。

这两句大意是:早起晚睡,洒扫厅堂和室内。

这两句原是告诫统治者要早起晚睡,辛勤操劳,不要一味贪图安逸,要严格要求自己,并给人民作出好的榜样。

现在可用来形容有些人非常勤快,常常干一些体力劳动;也可作为格言警句,教育青少年养成勤劳的生恬习惯。

3.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经·野有蔓草》。

有美一人:有一美人的倒文。

清扬:指人的眼睛明亮灵活,炯炯有神。

婉:美丽。

这两句大意是:有一个美人,眼珠滴溜溜地转动,长得真漂亮啊!这两句可直接引用,描写人的容貌美丽;也可学习这种抓住突出特征以显示人物外貌的表现手法。

4.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燕燕》。

燕燕:即燕子,叠名燕燕,有爱昵之意。

于飞:即“飞”;于,动词词头,没有实义。

差(cī疵)池:长短不齐。

羽:指燕翅。

这两句大意是: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空中前后飞翔,参差不齐地轻轻摆动着它的翅膀。

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写到燕子的诗篇之一,两句在原诗中用以起兴。

后人常用“差池”形容燕飞,如南宋史达祖的《双双燕·春燕》写道:“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

”5.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嘤:鸟鸣声。

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

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6.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诗经·隰桑》。

中心:心中。

何日:哪一天。

这两句大意是:将这爱情深深地藏在心底,哪一天能够忘记。

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心中强烈地爱着对方,却又羞于向对方表达,只得将炽热的爱情藏于心底的情况。

7.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诗经·天保》。

恒(gèng直):月上弦。

遣两句大意是:愿您像上弦的月亮那样,越来越满,越来越亮;愿您像初升的太阳那样,禽升愈高,愈来愈明。

这两句原是给君王祝福的话,可用以比喻国家、政党、领袖以及一切新生的事物蓬勃发展,健康成长。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

巧笑:轻巧美妙的微笑。

倩(qiàn欠):笑靥,即笑时两颊上显露出来的酒窝。

盼:眼珠黑白分明,转动灵活。

这两句大意是:笑起来时双颊现出迷人的酒窝儿啊,看东西时两目波光流转啊。

这两句写美人顾盼多姿的情态,富有动感,显得很有生气,这恐怕是我国文学关于美人笑态的最早描写吧。

前人对这两句诗赞赏备至,如清人孙联奎说~两句“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请出来在书本上晃漾,千载而下,犹如亲见其笑貌”(《诗品臆说》),可见其艺术魅力。

可供引用形容女子顾盼微笑时之容颜。

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

岸:山崖。

为:变成。

陵:大土山。

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山崖也会变成低谷,深深的低谷也会变成高大的山丘。

原诗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这种自然的变化说明了一条哲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说明了世事沧桑多变的道理。

从科学角度而言,现代地貌学也认为山川陆海是处在互相转化的运动之中。

10.未见君子,怒扣调饥。

《诗经·汝坟》。

君子:妻称夫。

怒(ni逆);心里难过。

调(zhou 周):通。

“朝”,清晨。

调机,形容渴慕的心情十分强烈,如同朝饥欲食。

这两句大意是:没有见到你的时候.思念之情就像清晨饥饿盼食一样迫切。

思念之情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其迫切程度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述。

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使其变成具体可感的了。

因为朝饥欲食,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体验,用它来比拟渴幕、思念之情,是很恰当,也很生动的。

这两句可用于形容情侣之间牵肠挂肚、急迫难耐的思恋情怀。

也可只用。

惄如调饥”比喻其它迫切的愿望。

还可从这两句悟出,贴切的比喻往往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扩展阅读:《国风·周南》介绍《诗经》是中国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

武王灭商后,地域扩大,为加强统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

”(《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

《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