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学随笔:惩罚教育
幼儿教师合理惩罚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如何对幼儿进行合理惩罚。
在遵循教育原则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我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幼儿心理是实施合理惩罚的前提。
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实施惩罚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避免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
例如,当幼儿犯错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解释,了解错误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其次,明确惩罚的目的和原则。
合理惩罚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在实施惩罚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1. 教育性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而不是为了伤害幼儿的心灵。
在惩罚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幼儿认识错误,学会改正。
2. 适度原则:惩罚要适度,不能过于严厉,以免对幼儿造成心理创伤。
同时,惩罚也不能过于宽松,否则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3. 公平原则:惩罚要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或偏见而对待幼儿不公。
4. 适时原则:惩罚要在幼儿犯错后立即进行,避免让幼儿将错误行为视为常态。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合理惩罚方法:1. 适时提醒:在幼儿犯错时,及时给予提醒,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 适当隔离:将幼儿隔离一段时间,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学会控制情绪。
3. 限时改正:给幼儿设定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改正错误。
4. 鼓励与表扬:在幼儿改正错误后,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深刻体会到合理惩罚的重要性。
合理惩罚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到错误,还能促进他们的成长。
然而,惩罚并非万能,我们要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惩罚方法,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智慧去引导他们,用合理惩罚去帮助他们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惩罚教育心得体会

幼儿园惩罚教育心得体会
幼儿园的惩罚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我个人认为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体会:
1. 小心使用惩罚:幼儿园的惩罚教育应该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而不是常态化的方法。
因为幼儿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还缺乏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过度的惩罚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 寻找替代方法:与其依赖惩罚来改变幼儿的行为,更好的方式是寻找替代方法来教导他们正确的行为。
例如,使用奖励、游戏等积极的方法来鼓励和激励幼儿,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培养正面的沟通: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应注重沟通方式的选择。
不应过度使用大声呵斥或体罚等对幼儿有伤害的方式,而是要以耐心和理解的态度与幼儿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错误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4.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积极合作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幼儿的行为问题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应该保持及时的沟通,共同解决幼儿的问题,避免过度依赖惩罚教育。
总之,幼儿园教师在使用惩罚教育时应慎重考虑,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律意识,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中班教育随笔:适当的惩罚—幼儿园教育随笔

中班教育随笔:适当的惩罚
由于工作需要,我从小班调到了中班,由于刚换了新老师,一开始孩子们并不认可我,有的学生甚至欺生不听我的话。
作为老师,我很理解这种情况,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尽快的认可我。
这不,第二天王辰晨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一上午就打哭了三个小朋友,每次我都耐心的对他说教,但他总是置若罔闻,让他给别的小朋友道歉也很勉强。
中午分饭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安静的排好队去领饭,王辰晨站在队伍里用手举着杯子在敲前面小朋友的肩膀,还大声的吵。
当时我正忙着分饭,没空去管他,就先将他拉出了队伍,严肃的让他在反思角好好想一想,自己做的对不对。
五分钟过去了,终于分完饭,我走过去问:“辰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站在这里吗?”他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听你的话,再也不打小朋友了。
”我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老师现在不生气了,快去吃饭吧。
”辰晨轻松地跳着跑过去了。
刘昉)
第 1 页/ 共 1 页。
大班老师教育随笔适当的给她点惩罚

大班老师教育随笔适当的给她点惩罚大班老师教育随笔:适当的给她点惩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在教育中注重惩罚。
如果没有惩罚,许多学生就会做出不良行为,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氛围和学习效果。
可是,有些老师在激励孩子的同时,却忽视了惩罚的重要性,这种偏向只会让学生形成不好的习惯,影响他们走向成长与成功,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适当的给学生点惩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惩罚的目的。
惩罚不仅是为了惩罚学生所犯的错误,更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是有代价的。
因此,我们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过于严厉。
一般情况下,组织孩子自己检查和承担一些后果是比较好的方法,例如,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教室和书包等。
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才能真正达到惩罚的效果。
其次,我们要明确惩罚的原则。
惩罚并不是任意的,我们必须按照学生所犯的错误的轻重程度进行判断。
例如,如果只是因为风格不符合要求,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修改一下,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但是如果学生违反了学校规定,那么就要适当的给他们惩罚,例如,留校察看或者课后作业等。
惩罚的原则应该是有法律依据的,不能任意处理事情,否则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最后,我们要明确惩罚的后果。
在给学生惩罚的同时,我们需要明确告诉学生惩罚的原因和后果。
例如,如果学生擅自离校,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写一份检讨,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离校,以及如果再犯,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只有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错误和惩罚的后果,才会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成长生活和学业。
总之,给予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给予惩罚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地思考和判断,不能草率行事。
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靠谱的惩罚方式,才能让学生从错误中得到经验和成长,进而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为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途中始终明确目标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给他们适当的建议和指导,让他们明确自己所需的目的和价值,从而更好的走向成功的境地。
(幼教精选)幼师教育随笔适当的给她点惩罚 - 教育随笔 -

幼师教育随笔适当的给她点惩罚-教育随笔-适当的给她点惩罚一天,我正在领孩子们玩球,一凡小伴侣又领着他的一双小鞋子来到我面前说:"老师,给我穿上鞋,'我低头一看,只见他光着一双小脚来到我跟前,把鞋子伸到我面前,我看了看他很生气。
由于他常常这样,爱脱鞋,脱下后又不情愿自己穿,我问他为什么脱鞋,他总是找出各种理由,不是说鞋子进去东西了就是鞋子不舒适。
刚开头我觉得他年龄小不会穿,就帮他穿上,并且教他怎样穿,还告知他以后不要任凭脱鞋。
可是,他并没按我说的做,还是常常脱鞋,我生气不给他穿吧,他就哭,这样我又给他穿上,时间长了助长了他脱鞋的习惯。
就这件事,我问过他妈妈,他妈妈说在家也是这样,都拿他没方法。
今日,他又脱鞋了,我想不能再这样迁就他,应当想方法让他该掉这个坏毛病,我打算今日给他点惩罚,不给他穿。
于是,我把他的鞋拿过来说:"一凡老师不是告知过你,假设你再脱鞋,就不给你鞋了,让你光着脚走。
'听了我的话,他又拿出看家的本领"哭',我忍着不理他,连续领孩子们玩球,他哭了一会见我不理他,就光着脚去打球了。
看他光着脚玩,我很不忍心,担忧他的脚会不会被扎到,担忧家长知道了会不会不情愿,但是为了该掉他这种坏习惯我必需忍着,等放学的时候再向他的妈妈解释。
这样我开头的教育才不会白费。
我有意装着不去看他。
过了一会,他一边哭着一边踮着脚来到我跟前说:"老师我扎到脚了,'我赶忙蹲下来,把他抱到小椅子上,抬起他的脚看了看,原来一个小石子把他的脚扎到了。
我把小石子拿下来问他:"疼不疼'他委屈地说:"疼,'我又问他:"以后还拖脱不脱鞋,'他说:"不脱了。
'听了他的话,我把鞋拿过来说:"那好,现在你自己穿上鞋,'只见他乖乖地拿过鞋很麻利地穿上。
我想这次他应当得到教训了。
在放学的时候,我向他妈妈解释了这件事情,他妈妈也表示很赞同,在家里也这样,不再迁就他,给他点小小的惩罚,对他是有关心的。
惩罚也是一种爱有时候惩罚也是一种爱幼儿老师教学随笔

惩罚也是一种爱,有时候惩罚也是一种爱——幼儿老师教学随笔在幼儿园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故事。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既是孩子们的朋友,也是他们的引路人。
在教育过程中,惩罚有时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这也正是爱的一种表达。
那天,小明在教室里乱扔玩具,我决定给他一点惩罚。
我告诉他:“小明,因为你乱扔玩具,所以今天你不能玩这个玩具。
”小明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似乎不太明白为什么。
但我坚信,这种惩罚对他是有益的。
惩罚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痛苦,而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这,正是爱的一种体现。
有时候,惩罚是一种约束。
孩子们天性顽皮,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他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
比如,小华在课堂上总是随意离开座位,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的学习。
我决定对他进行惩罚,告诉他:“小华,因为你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的学习,所以今天你要在教室后面罚站。
”小华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但我知道,这种惩罚会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惩罚有时候也是一种激励。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但适度的竞争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有一次,小丽在画画比赛中输了,她感到很沮丧。
我告诉她:“小丽,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
但是,如果你想要赢得比赛,就要更加努力。
”这时,小丽的眼神变得坚定,她明白了惩罚背后的意义。
当然,惩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不能盲目地惩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具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惩罚措施。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而过于严厉的惩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惩罚也是一种爱。
当我们用心去惩罚孩子,其实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
这种爱,有时候是严厉的,有时候是温柔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
然而,惩罚也要适度。
过度的惩罚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学会把握惩罚的度,让孩子在惩罚中学会成长,而不是让他们在恐惧中度过童年。
批评孩子之后幼儿教师随笔

批评孩子之后幼儿教师随笔
批评孩子之后,您再次关注孩子的情绪了吗?
孩子们陆续吃完饭,开始擦嘴、漱口。
我那么站在活动室与盥洗室中间的门口看他们漱口。
带了一上午的班,口干舌燥,于是我接了杯水一边喝水一边看漱口。
在我一抬头喝水的一刹那,丫丫趁我不注意,把一大杯水倒进了垃圾桶。
我非常生气,和她理论,她不但不听还很倔强的跑走了,我找到她,让她靠边坐着反思,惩罚她不许玩手头玩具。
她哭了,大声说:“我不倒了还不行!”总之,这次我的态度让她也很吃惊,并且真得很伤心。
下午,我不带班,看着每个孩子都很可。
看到丫丫,我想起了上午的事,我笑着问他:“你有想法吗?”她笑了说没有。
我知道,我的意思她其实没懂。
但我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心想:不能让她这样的心情离开幼儿园。
我利用在卧室做玩具的时机,把她叫了进来想和她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她的想法。
结果她说:“我不应该往垃圾桶里倒水,您下午都跟我笑了!”我吃惊的同时,感到很快乐。
她竟然没有在意我批评他的话,而是记住了我和她的一个微笑,真是谢天谢地,因为我实在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让孩子心里有阴影!
孩子做错了事,我们经常会批评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但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不要乱发一阵火就算了,我们的表情和态度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
所以,每次批评完孩子以后,我们要记得给孩子释怀,不要让他们把这些事堆积在心里,时间长了,对孩子的心理安康没有好处。
教师惩罚幼儿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与责任的职业。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幼儿的各种行为,有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下是我对教师惩罚幼儿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而非报复。
在实施惩罚时,我始终牢记这一点。
每当遇到幼儿犯错时,我会先冷静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惩罚方式。
例如,当幼儿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时,我会先让他们暂时离开座位,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责骂。
这样的惩罚方式有助于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其次,惩罚要适度,避免伤害幼儿的心灵。
在实施惩罚时,我始终坚持适度原则。
过重的惩罚可能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在惩罚过程中,我会尽量做到以下两点:1. 适度的时间:惩罚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幼儿产生厌倦情绪。
例如,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幼儿,我可能会让他们在课间休息时进行反思,而不是整个下午都让他们站在教室门口。
2. 适度的强度:惩罚的强度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来调整。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惩罚应以温和为主,避免使用体罚或言语攻击。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适当提高惩罚的强度,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
再次,惩罚要与表扬相结合。
在实施惩罚的同时,我要注重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
当幼儿改正错误后,我会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此外,惩罚要公平公正。
在班级中,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实施惩罚时,我要确保公平公正,避免因个人喜好或偏见而对待幼儿。
我会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他们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
最后,惩罚要注重效果。
在实施惩罚后,我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评估惩罚的效果。
如果发现惩罚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我会及时调整惩罚方式,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惩罚幼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育为目的,适度、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师教学随笔:惩罚教育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龄前的儿童更是通过游戏实行绝大部分的学习活动。
通过游戏,不但能够协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能够协助儿童消除紧张的心里和焦虑情绪,使其从游戏中获得欢喜,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不过,好玩的天性也常常使得部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诸如:捶桌子,扔玩具,攻击同伴甚至大喊大叫的过激行为。
此时,成为考验幼儿老师教育智慧的一大难题。
对于那些在游戏中屡次不听话的孩子,如果常规的说理教育收不到实效的话,采取诸如暂停游戏,隔离活动,“冷处理”等方法,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心里效应。
在美国,作者曾目睹了小孩子在课堂游戏中乱掉东西宣泄,结果被老师暂时隔离到一个独立的房间,使其无法与其他小孩子实行正常的游戏活动,暂时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但能够想象的是,那些被终止活动的儿童在心里上肯定会在心里上感到不适,因为老师对其行为做出了消极否定的反应。
儿童在得到老师的负强化以后,如果得不到有效调适,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受阻的情绪。
当儿童问“为什么不让我玩时,这是引导儿童学习反思的一次机会。
止时,老师应该向其解释不让继续玩游戏的原因,使之加深对他人心理的理解,从而使游戏惩罚变得富有启发意义和情感性。
作者坚决反对那种只实行惩罚而又不给予儿童合理解释的行为。
正是这种行为,导致一部分人对游戏惩罚教育产生了片面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游戏惩罚。
第一种是缺乏理解情感的游戏惩罚。
如前所述,断然采取惩罚方式却不予以理解和安抚,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心里伤害。
第二种则是建立在理解情感基础上的游戏惩罚。
它不但是简单地制止儿童某种的错误行为,而是先留心观察,了解其行为背后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引导儿童准确理解错误,进而改正其过失行为。
相比较来说,让儿童在老师关
切的目光下改正错误,远比冷漠的眼神,尖刻的训斥更要来得贴心,
更温暖,更能在孩子的心里刻上上印记,也更富有人性的智慧光环。
而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惩罚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
获益的地方,教师就应该使用惩罚。
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
不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其实,这种现象在幼儿园普通都有。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惩罚是必要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手段。
正如,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对自
身的行为缺乏准确的判断和有意识的控制,有时难免发生一些与教育
者要求相违背的不良行为。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采取游戏惩
罚能够在游戏中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因为,当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了
取消参与游戏资格的惩罚,孩子的心里上是很难受的,他们为了避免
再次受到惩罚,避免再次失去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就会自觉地去
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他的幼儿通过观察就会明白,如果自己发生
了不良行为,那么也会受到同样的惩罚。
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幼儿就
会自觉地避免那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生。
所以,游戏惩罚既能使犯错的
孩子受到教育,也能对其他的幼儿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即通过
惩罚一个幼儿达到教育全体幼儿的目的。
再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
都必须学会自律,这样才能适合社会,游戏惩罚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规
则意识,协助幼儿内化规则,学会控制自觉的行为,从小树立准确的
纪律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要想让游戏惩罚达到预期的目的,老师和幼儿应该一起制定游戏
规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提升幼儿的责
任感,从而减低幼儿违反游戏规则现象的发生。
我们还能够把一些破
坏游戏实行的不良行为拿出来让幼儿讨论:怎样做才能让游戏继续实行?让幼儿通过讨论,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得出游戏的具体规则。
通过师幼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相信违反规则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老师也不能盲目地冲动地对幼儿实行游戏惩罚,尤其是当我们面
对一些胆小,内向而又缺乏自信的幼儿时,在他们无意中违反了游戏
规则以后,老师能够先拿出来让幼儿实行讨论,并引导大家一起协助
他实行游戏,但如果是一些孩子出于好奇,调皮而故意干扰游戏,老
师也能够针对他的情况,让全体幼儿一起实行讨论,给他准确的引导,让他先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再次给他尝试的机会,如
果他还是明知故犯,则能够暂时对他实行游戏惩罚。
其实,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
“游戏惩罚”能够让孩子受到三种
教育:一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增强孩子的纪律观点和纪律意识,让他们学会自觉地学会控制好自己,敢于同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犯了错误就要敢于负责。
二是在水平上,让孩子明白这种错误行为的
危害性,提升其识别水平,独立思考和自我调控水平。
三是在认知上,让孩子懂得错误行为的危害,并知道这种行为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惩罚教育”达到了这些目标,就是有效教育,其使命也就完成了。
不过,使用游戏惩罚终究还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
奖惩一种教育方法
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辩证关系。
奖赏和惩罚本身不具有教育性,只
有加限了某些条件后才成为教育手段。
滥用惩罚会给受罚者带来心理
上和生理上的伤害,其负面作用可能会影响受罚者一生。
作者认为,
游戏惩罚不能滥用,要讲究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