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选择题1. 如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 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 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 “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2. 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

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 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D. 倡导“三纲五常”3.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 朱熹的学说更科学4.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 老庄思想B. 程朱理学C. 王阳明“心”学D. 孔孟之道5. 今天,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维护国家尊严和国家统一,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责任意识。

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有:①大一统思想②理学家们重气节、强调个人社会责任的主张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④清净、无为的小国寡民主张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④6.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 先有理而后有气C. 宇宙便是吾心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7. 康熙帝在给《朱子全书》作序时说:理学“于世道人心之所关匪细”,“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为外内为一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2,理学的主要经典《四书》包括①《论语》②《孟子》③《大学》④《尚书》⑤《中庸》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A、佛教、基督教B、程朱理学、心学C、佛教、道教D、道教、心学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著名词人都有谁?举出代表作各一例?(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5,宋代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理”“气”说,他们的根本区别是A.对“理”“气”的解释不同;B.出发点不同;C.指出的社会背景不同; D.世界观不同;6,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7,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

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新儒学”新在何处?8,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9,王阳明和二程、朱熹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D、宇宙便是吾心10,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A.仍占绝对统治地位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在儒家思想的本色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12,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就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选官制度。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第4课宋明理学【典型例题】例1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社会条件”的理解,社会条件当然指客观条件,而不包括主观条件,更不是全部条件。

其中,佛教的欺骗性也应是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但它不属于社会条件,所以不应选上。

另外,佛教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没停止,而南北朝时期最为广泛,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故此题选B项.【答案】B例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

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

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答案】C【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历史ⅲ岳麓版第4课宋明理学每课一练

历史ⅲ岳麓版第4课宋明理学每课一练

历史ⅲ岳麓版第4课宋明理学每课一练(时间:30分钟总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2018·济南月考)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解析:宋代理学建立,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此题选B项。

答案:B2、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解析: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表达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表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所以其所谓“源头”应指儒家学说,即圣贤之说。

答案:D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

答案:A4、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解析:根据材料中“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等较容易判断“该学者”指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材料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十哲指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并列的地位。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历史 第4课 宋明理学课课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历史 第4课 宋明理学课课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6.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有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学习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① “仁”的学说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8.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9“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三).doc

第4课宋明理学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三).doc

宋明理学每课一练1、“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

”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解析】Ao材料强调做学问要“格物致知"也就是要深刻探究万物,以求得真“理”。

这是朱熹的主张。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解析】Co天理就是指的儒家道德伦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实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3、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解析】Co海瑞规劝嘉靖皇帝反映的是海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这是理学所倡导的,体现理学的积极作用。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解析】B。

“重大发展”指的是宋明理学有的新内容而先秦儒学没有的。

倡导“经世致用” 学说的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三大思想家,而且宋明理学压制人的自然欲望,人文主义精神淡薄,因此答案选B。

5、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了人的个人需求,不符合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点。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A.荀子B.董仲舒C.D.王阳明【解析】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右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的发展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C.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宋代法事墓砖:2、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的危机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最突出体现在:A.仁的思想B.伦理道德 C.性恶学说D.唯物思想5、下列对于宋代理学形成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是“三教合一”的产物②儒学吸纳佛、道元素形成的新体系④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为理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④“二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7.程朱理学主张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实际目的是A.要求人们遵守社会伦理道德B.建立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命运的系统儒学C.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8、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在A.重视个人的道德素养 B.探讨宇宙自然的规律C.认识道德价值的内涵 D.研究儒家学说的经典9.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10.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有关于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

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

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 )A.内心反省 B.考察事物 C.消灭私欲 D.遵守三纲五常12.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 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13.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B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白金风气流行B.求取科举功名的流弊导致理学标榜的道德沦丧C.专制统治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14.陆王心学: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B.在维护封建道德上走向极端C.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在人格发展上没有积极意义15.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共同点是A.都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B.都主张“格物致知”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D.都主张“致良知”16.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17.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完全否定B.主要区别在于对“理”的认识和求“理”的方法不同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两者注重气节,讲求自我克制思想值得肯定18、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19、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20.某校高一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21.王阳明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这主要反映了王阳明的( )A.“致良知”学说 B.“格物致知”学说C.“心即理”学说 D.“发明本心”学说22. “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知”2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25.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注人性,更关注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这方面来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B.注重气节、品德C.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26.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材料四“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守仁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基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么?(3)材料三和材料四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4)应如何评价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思想?28、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回答:(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节牌坊材料二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说:“绝对不能。

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材料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对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看法?这一观点源于理学的什么观点?(2)与材料三所提倡的修炼方法相似的是哪种思想?说明理由并列举一位代表人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27.(1)材料一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2) 否。

二者同属理学,都是儒学的范畴,认为世界的本原都是理。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本质上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接触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王主张“致良知”,天理就在心中,要通过自我反思,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两则材料反映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8、(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9.(1)材料一、二要求妇女坚守贞节。

这是用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维系人们的思想,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源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2)思想:陆王心学。

理由:因为陆王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与佛经唱词提倡的修炼方法类似。

代表:陆九渊或者王守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