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 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 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 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 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 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 ①三纲五常: ②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③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 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第4课_宋明理学

第4课_宋明理学

相 同 点
影响
理的存在形式
(方法论)
不 (本体论) 同 求理的途径 点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背景: 三教合一
宋 明 理 学
程朱理学: 流派:
“理”是万物的本 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存天理,灭人欲”
项 目 学派 核心内容 实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是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 制统治。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理”是外在的, “理”是内在的,存在 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于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道、佛
二、宋明理学
• 2.代表人物 儒 学 发展
宋明理学
理 学 心 学 朱 熹 南宋
程程 颐颢
北宋
陆 九 渊
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
王 阳 心学集 明 大成者 明朝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 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 学理论

4课宋明理学

4课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原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 人——人性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 也”。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心学的方法论
靠内心的“自省”,发明本心,致良 知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学派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相同 代表 世界本原 求知方法 哲学范畴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学派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相同 代表 二程 朱熹 世界本原 理 (客观实体) 求知方法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
• • • • • •
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春秋 产生(仁) 战国 发展(仁政) 秦朝 遭受打击(焚书坑儒) 西汉初年 不受重视(黄老之学) 汉武帝 正统思想,地位独尊(新儒学)
中 国 四 大 书 院
程颢
程颐
朱熹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 张,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 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 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 成的作用。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天津高考)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 ② 把握“理”的方法: ( ) A天体运行法则 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B社会发展规律 ② 个人修养观: C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D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 “天人感应理论”
1、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程朱理学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3、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是什么? 5、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评价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儒学的危机。a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 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赤裸裸的恐吓已 经无法控制人心。b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吸引了众多信徒。 2、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道 社会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 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圣贤之道,即“存天理,灭人欲”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 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 时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 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 理道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把握“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 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 是先天存在的。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道教圣地——武当山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 岩,刻画的是道家宗 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 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 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 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 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 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 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 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韩 愈(唐)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 儒学复兴运动 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 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天理. ——陆九渊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 王阳明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阳明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陆:内心的“自省” 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知行合一。
佛教传入和佛教盛行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 功,修建了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 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 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 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 时,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 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 了道教。
一、背景:三教合一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 时,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
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亲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恣 蚊 饱 血


郭 巨 埋 儿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尝 粪 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忧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人性
核心 “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求知 方法 历史 地位
如何才能获取“ 如何才能获取“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摘自《 摘自 朱子语类》
明·王守仁 王守仁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 ——《传习录》 《传习录》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儒家思想的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
第4宋课明宋理明学理学
08级历史2班 邵琼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
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天么人?感应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 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迅速传播呢?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三教图》 (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 牟尼、老子、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 社会思潮。
•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圣人? 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观察视角二:何为心中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
• 请思考: 1.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2.你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的例子
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 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 三教合一的痕迹?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引领宋代儒学
程颢,河南洛阳人, 程颐,世称伊川
世称明道先生。
先生。
朱熹,中国南宋思
想家。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理学: • 材 ,料 地一得理:之学宇而北认宙为之 地为宋间 。“时一理理期”而是,已世。儒界天学的得之本家而原冲为天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内容:
儒学的表现形式 世界的本原是“理”
同:
影响
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 异: 认识
程朱:外在的“理’ 陆王:内在的“心”
程朱:格物致知 把握理的途径
陆王: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1、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带有新的特点。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 ②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 所接受 ④儒学家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 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三么纲?五常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 财,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
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 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经 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 以至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 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事 佛,随着“舍身”同泰寺, 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 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儒家道 德伦理
“理” 人性
忠、孝、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
——按纲常伦理办事 读 圣
——“存天理,灭人欲” 贤 书
对待自 然界
——亲自感受、体验
“格物致知”
治学方法迥然不同
朱熹:道问学、读书穷理 陆九渊:尊德性,学苟知本,六 经皆我注脚。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朱熹: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 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 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 慑。
• •Βιβλιοθήκη 失饿 节死 事事 大小《狂人日记》
翻开历史一看……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
──鲁迅
三、宋明理学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 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 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 系封建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另辟蹊径
心学:
世界观:“心即理也”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宇宙”。
方法论:“发明本心” 以求理(内心反省)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另辟蹊径
心学:
世界观:“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本心就 是理。 方法论:克服私欲、恢 复良知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名校校训
• ——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演讲时深情地引 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平,为为为 。为往生天
万圣民地 世继立立 张开绝命心 载太学,,
恣蚊饱血
扇枕温衾
•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 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 ,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 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 亲。
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 •佛材道料二思遵:守想(三理来纲)解张五之常释为的儒三儒纲家家,伦的其理纪义道为理五德常。。 •他新材 平们儒料 天三下建学:。立体诚对意了系人、以,自正心“称身、修理之修养身”为的、为“治要国核理求、心学齐家的”、。
•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它涵盖 哪些领域?

观察视角三:明亡叹心学
• 明朝灭亡,很多人将之归于心学误 国: “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 报君王。”其实当时真正舍得“一 死报君王”的人也微乎其微。
请思考:你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仅靠道德,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
宋明理学
——融合佛教、道教的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思辨化的儒学
儒学哲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