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 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 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 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 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 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 ①三纲五常: ②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③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 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第4课_宋明理学

第4课_宋明理学

相 同 点
影响
理的存在形式
(方法论)
不 (本体论) 同 求理的途径 点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背景: 三教合一
宋 明 理 学
程朱理学: 流派:
“理”是万物的本 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存天理,灭人欲”
项 目 学派 核心内容 实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是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 制统治。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理”是外在的, “理”是内在的,存在 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于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道、佛
二、宋明理学
• 2.代表人物 儒 学 发展
宋明理学
理 学 心 学 朱 熹 南宋
程程 颐颢
北宋
陆 九 渊
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
王 阳 心学集 明 大成者 明朝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 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 学理论

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4(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4(岳麓版必修三)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温故知新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
自身理论是否完善 有没有现实需要。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 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 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 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 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 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 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精析] 此题考察宋代理学。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 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答案选A项。
考向 此题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仁〞生天地 阴阳。
预测 宋明理学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教合一〞“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主要从三教相互吸纳、 糅合的角度考察,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宋明理学〞一是侧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的 考察,二是侧重考察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品德的塑造作用的 考察。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 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知识
观,挽救衰退
的城邦制。
4、中外思想家在人的价值(人与万物自然界)问题上的比较: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老子
万物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 欲,社会动荡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
庄子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天津高考)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 ② 把握“理”的方法: ( ) A天体运行法则 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B社会发展规律 ② 个人修养观: C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D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 “天人感应理论”
1、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程朱理学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3、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是什么? 5、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评价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儒学的危机。a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 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赤裸裸的恐吓已 经无法控制人心。b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吸引了众多信徒。 2、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道 社会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 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圣贤之道,即“存天理,灭人欲”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 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 时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 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 理道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把握“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 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 是先天存在的。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道教圣地——武当山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 岩,刻画的是道家宗 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 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 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 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 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 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 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 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韩 愈(唐)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 儒学复兴运动 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 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天理. ——陆九渊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 王阳明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阳明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陆:内心的“自省” 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知行合一。
佛教传入和佛教盛行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 功,修建了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 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 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 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象山先生
明朝:王守仁(1472——1529),阳明先生
陆九渊
王守仁(1472—1529),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 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小字——“格竹子”“龙场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 道”,王守仁发展创立了庞大 开创者。他的发明本心的求”理 “方 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 法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 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 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 明中期及其后他的学说得到广 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泛的传播。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 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 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扼杀人的 自然欲求 影 响 重主观意志 重气节品德 强社会责任 凸人性庄严
作业布置
• 周三晚自习背诵记忆第四课,复习回顾第 三课,完成第三、四课学案选择题 • 周四晚自习做完学案三四课大题部分;预 习第五课
内容 实质 影响
对理的 具体认 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 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 独立于人存在的。
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具有良 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不 同 点
哲学范 畴 认识方 法
客观唯心主义
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内心 反省;致良知
影响
是元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颢(1032 ——1085)、程颐(1033——1107 )
程颢(兄)、程颐(弟),河南洛阳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之集大成 人,“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
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 ①世界观——世界的本原是理 材料D: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 社会——儒家道德伦理; 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个人——人性 在。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过此则无理。 材料E: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材料F: ③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 根据材料D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 1、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 1、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 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 ——《朱子语类》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异同?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 3、影响 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南宋——官方哲学 同:“格致”与“实践”相似。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 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元朝——科举考试内容 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程遗书》 践, 来求取“真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明初——确定统治地位 异:“知”不同。前者要“明理”,即儒家伦理道德(唯心);后 夫妻岂不是天理? 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 者,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唯物) ②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 阅读材料F,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堂小结
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 再一次站到了我们面前,不,其实是它一直伴随 在我么身边,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沧桑 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的压制下哭泣的 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 得挺拔高大的灵魂,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发 展脚步的枷锁,也曾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面对它我们 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厘清扬弃,这应该是 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重要命题,这也应该是 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 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 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 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 最佳解释是 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 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2、“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 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 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 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 者提供依据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6、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 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 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思想主流是 ( ) A 黄老之学 B 佛学 C 程朱理学 D 西学
再见!
佛、道传播, 儒学危机 三教合一 回应挑战, 儒学更新
维系专制
宋 明 理 学
贵州修文阳明洞
王守仁
二、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材料H : 材料G : (二)陆王心学 1、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1、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2、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1、代表人物: 恻隐,此便是良知 。 2、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象山先生 3、 “良知良能,愚妻愚夫与圣人同”……人心中各有个圣人,满街都是圣人。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 理”主要是指 ( )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4、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 对“理”的认识不同 B 求“理”的方法不同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 义利观的不同
5、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 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 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 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 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 官方哲学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4课
三教合一的缩影
宋明理学
请从《西游记》找出三教合一的踪影?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 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一、背景——儒学危机与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二、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学派
陆王心学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属于“理学”。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相 同 点
是古代重要思想,影响海内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 积极: 注重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社会责任,凸现人性庄严。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苟利国家生死矣,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粉身碎骨浑不怕, 其谁怜之? “ 为天地立心,
1、代表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
北宋: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 南宋:朱熹(1130——1200)
忠孝廉节碑朱熹来
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
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 都熟悉佛老学说,又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多 句集注》等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 年的钻研,终成理学大家。他们把儒家传 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 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用天理克制 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人欲。朱熹在继承和发展二程的思想基础上,建 所具有的本体在位,开始用“理”来代替 立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生民立命,
——(宋)文天祥 ——(清) 戴震 为往圣继绝学, ——(明)于谦 ——(清)林则徐 为万世开太平。”
戴震,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林则徐塑像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演讲的时, 人生自古谁无死, 曾经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因此:我们应批判继承、去粗取精, 残忍的童年 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
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 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 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