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_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4课 宋明理学

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 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 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 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 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 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 ①三纲五常: ②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③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 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天津高考)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 ② 把握“理”的方法: ( ) A天体运行法则 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B社会发展规律 ② 个人修养观: C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D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 “天人感应理论”
1、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程朱理学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3、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是什么? 5、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评价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儒学的危机。a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 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赤裸裸的恐吓已 经无法控制人心。b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吸引了众多信徒。 2、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道 社会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 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圣贤之道,即“存天理,灭人欲”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 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 时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 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 理道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把握“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 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 是先天存在的。
第4课宋明理学

道教圣地——武当山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 岩,刻画的是道家宗 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 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 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 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 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 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 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 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韩 愈(唐)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 儒学复兴运动 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 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天理. ——陆九渊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 王阳明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阳明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陆:内心的“自省” 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知行合一。
佛教传入和佛教盛行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 功,修建了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 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 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 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21张ppt)

—— ·
留人
取生
宋 文 天 祥
丹 心 照 汗 青
自 古 谁 无 死
。,
积极:
它重视道德教化, 注重气节、品德,自 我节制、自立自强,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 性的庄严,对塑造中 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 极作用。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 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
始
皇
董
西汉:正统
仲 舒
【课标要求】
导课 ●明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 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的精神价值。 (情感)
自主 ●合作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5-17,重点内容圈点标注。并解决以下 问题(5分钟):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
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 由料此六他认王识守到仁“曾破经山多中次贼参易与,镇破压心农中民贼致起难良义”和知。平定地方叛 乱,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理学
心学
本体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哲学范畴 同 点
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理学各派的主张
材料四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
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心”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材料五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第4课_宋明理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d80ab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e.png)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 时,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 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 了道教。
一、背景:三教合一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 时,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
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亲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恣 蚊 饱 血
•
•
郭 巨 埋 儿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尝 粪 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忧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
一、背景:三教合一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 时,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
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亲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恣 蚊 饱 血
•
•
郭 巨 埋 儿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尝 粪 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忧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第4课 宋明理学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人性
核心 “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求知 方法 历史 地位
如何才能获取“ 如何才能获取“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摘自《 摘自 朱子语类》
明·王守仁 王守仁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 ——《传习录》 《传习录》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 同 点
影响
理的存在形式
(方法论)
不 (本体论) 同 求理的途径 点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背景: 三教合一
宋 明 理 学
程朱理学: 流派:
“理”是万物的本 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存天理,灭人欲”
项 目 学派 核心内容 实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是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 制统治。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理”是外在的, “理”是内在的,存在 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于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道、佛
二、宋明理学
• 2.代表人物 儒 学 发展
宋明理学
理 学 心 学 朱 熹 南宋
程程 颐颢
北宋
陆 九 渊
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
王 阳 心学集 明 大成者 明朝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 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 学理论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程颐在回答别 人关于寡妇能 否再嫁时说: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消极:
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 1、实质: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性,维系专制统治, 翻开历史 制统治的新儒学 一查……满本 压抑、扼杀人们的 都写着两个字 自然欲求。 是“吃人” 。
3、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 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 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以 “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 思想体系
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特点)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把自然、 社会和个人贯通起来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深度:上升到理论化、思辨化的阶段。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世界观:“心”就是“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 原 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2)王守仁的思想: 材料二: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 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矣。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思考: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致良知”
内容: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意义: 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方法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理学各派的主张:陆王心学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 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 是仁者心动。
(1)陆九渊的思想:
材料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陆九渊 思考:在陆九渊看来,何为“理”?如何求“理”?
理学实质: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变式训练:宋代儒学家们开始 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 的伦理纲常,这个角度是 • A.从人的本性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Βιβλιοθήκη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 原(本体论)
②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理”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 道教出身,72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 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求援,这里 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 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上伸张正 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 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等级 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朱熹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他所说的天理 是指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个人修养)
“天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一 杜牧诗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材料二 道家神仙 材料三 三教图 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材料四 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
“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 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 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同: 强调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
异: “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知”是“理”,是先天存在的; 实践出真知:“知”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是通过 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
理学各派的主张
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 原(本体论) ②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陆王心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
陆 九 (本体论) 渊
② “发明本心” 以求 “理”
(方法论) ① “心即理 ” (本体论) ② “致良知” (方法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王 守 仁
理学代表人物的地位
修 身 、 齐 家 课标要求: 、 治 国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 平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天 下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明
五代十国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1、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 水村山郭酒旗风。 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转世轮回;道教讲究修炼养生,以达到长生不老
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这种 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寻求精神解脱; ②儒学本身的问题与缺陷,如思辩性、理论性的不足。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三教合一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哪些领域?
“理”是世界的本原(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
治和君臣父子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怎样才能把握“理”?
──鲁迅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儒家强调入世,根 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 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平天下。
留人 取生 丹自 宋心古 文照谁 天汗无 祥青死 。, —— ·
积极:
它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讲求以礼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 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