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氯碱工业简史

合集下载

氯碱相关化学基础知识ppt

氯碱相关化学基础知识ppt

6
联产品概述
• 氯气的重量约为氧气的2.3倍,空气的2.5倍。在常温常压 下,氯气呈一种黄色气体, 在-34.05℃或常温下压缩到 0.6 兆帕时易于液化呈黄绿色可流动的油性液体,具有强 烈刺激性气味,有剧毒。能刺激鼻黏膜和呼吸道,吸入少 量氯气就会引起咳嗽,胸部疼痛,吸入多量时,会引起肺水 肿、 支气管炎,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在生产区内, 空气中含氯量最大允许浓度不得超过1mg /m 3。 • 氯气的用途十分广泛。最早用于制造漂白粉,以后 扩展到从无机氯产品向有机氯产品方面进行。主要氯 产品有聚氯乙烯、含氯溶剂(1,1,1-三氯乙烷又名甲基氯 仿、二氯甲烷)、丙烯系列氯的衍生物、氯丁橡胶、氟 氯烃及副产盐酸,我厂氯产品除盐酸、液氯外,还有 聚氯乙烯等。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组成及分类
2.物质的分类
• 2.1、纯净物与混合物 •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它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性 质,如氧气由许多氧分子组成,氯化钠由许多钠离子各氯 离子组成. • 混合物是由不同分子组成,它无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各种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如空 气等. • 纯净物只含一中成分,且是固定不变的,有不定固定的物 化性质,而混合物含多种组成,无一定组成,无固定性质.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组成及分类
1.3离子 因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了带电核发的原子称为离 子.离子有阴阳离子之分,如CL- 、OH-、 Na+、H+、 1.4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称元素.现已发 现有109种元素,自然界里多达1000万种物质都是由为 数不多的元素组成.核电核数或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的 标准.
7、 氯气化学性质
• 7.1、 氯气与金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物,但干燥氯 气不易与金属反应(钛除外)。 2Na+Cl2=2NaCl • 7. 2、氯易溶于水中,生成次氯酸盐 Cl2+H2O=HCl+HClO HClO= HCl+[O]↑ 但放出的新生态氧是強氧化剂,对金属腐蚀性极大。 • 7.3、 氯气与氢气的化合反应 H2+Cl2 燃烧 2HCl 氯气和氢气在常温时化合缓慢,但在阳光直接照射或点 燃氯气和氢气混合气体时,即可发生猛烈的爆炸。 • 7.4、原料氯气的质量指标 氯气純度: ≥98.5% 氯含氢: ≤0.30% 氯内含水: ≤100ppm

中国现代化工之母──氯碱工业-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案

中国现代化工之母──氯碱工业-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案

中国现代化工之母──氯碱工业-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掌握氯碱工业的原理和技术;
3.学习氯碱工业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原理;
•难点:氯碱工业的设备和安全生产。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 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
氯碱工业的起源
•安东尼·莱文霍克于1774年用电解法制备了氢氧化钠;
•葛缤德在1886年用电解法制备了氯气。

氯碱工业在中国的发展
•1950年代开展;
•1960年代发展迅速;
•1978年后得到改革和发展。

2. 氯碱工业的技术原理
氯碱工业的原理
氯碱工业是利用电解法将食盐水溶液分离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的生产过程。

氯碱工业的技术流程
① 准备原料
② 电解
③ 分离产物
氯碱工业的设备
•电解槽
•收集器
•氢气收集槽
•离子交换膜
氯碱工业的安全生产
•确保电解槽、收集器的清洁;•保证电解槽的稳定性;
•严格控制温度、电流和电压。

3. 氯碱工业的应用
•氢氧化钠的应用
•氯气的应用
•次氯酸钠的应用
•氢气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题;
•思考氯碱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教学反思
氯碱工业是中国现代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了解了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设备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次学习,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氯碱工业发展史

氯碱工业发展史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指生产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氯气等产品的一类化工生产工艺,是当代工业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

下面为您介绍氯碱工业的发展史。

一、氢氧化钠的开发历史氢氧化钠可以追溯到古时代,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用苏打灰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备了碱液。

17世纪前,只有从植物中提取的碱液供应市场,直到19世纪中期的氢氧化钠被纯化,才开始了大规模制造。

二、氯气的开发历史氯气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腊人就将从海水和盐矿水中提取的盐,和来自印度的木材燃烧后的灰渣混合起来,通过燃烧制备氯气。

1774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将盐酸和锰矿反应,制得了氯气。

他还用氯气与氨气反应的余热制得了氯化胺。

1800年,英国化学家Davy在氯化钾中以电解方式制得了纯氯气。

19世纪中叶,随着电解技术的发展,氯气的生产进一步得以发展。

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首次把氯气用于工业中,他通过将氯气与氢气反应,制得了氯化氢。

此后,氯气的生产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三、氢氧化钠和氯气共同制造的历史1876年,匈牙利化学家Kováts首次提出用氯化钠水溶液电解制得氢氧化钠和氯气的方法。

1903年,Belgium company Solvay开始在欧洲生产氢氧化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氯化钠再被用于制备氢氧化钠,这被称为“氯气—氢氧化钠流程”。

20世纪初,氢氧化钠和氯气的共同制造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方法。

20世纪60年代,氢氧化钠和氯气的生产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重点工业。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氢氧化钠和氯气的制造工艺也不断更新和改进,对我国的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氯碱工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基础化工之一,对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氯碱工业 》课件

《氯碱工业 》课件

立式隔膜 电解槽法 电解饱和食盐水
原材料价格高、 产量低、设备复 杂、产品纯度低
生产规模大、设 备简单;烧碱产 品含杂质
没有大功率 直流电机
没有高分子 功能膜
离子交换 电解饱和食盐水 膜法
产品纯度高,设 备工艺简单
------
化学原理与技术应用的关系
1、从理论知识到实际运用是有区别的,理论 应用到实际工业生产需要有工艺的支持。
缺点:产品烧碱中还含有食盐 ;投资多、能耗高 (2)水银法:
虽产量较高,能耗也较低,但由于在生产过 程中使用的水银即汞产生的严重污染已被淘汰.
[进一步再作反思]
1、氢氧化钠是在哪一极产生的? 2、氯化钠中哪一种成分对于氢氧化钠是有效成分? 3、从离子的角度来看,氢氧化钠不纯净,就是因为 其中混有了什么离子?(观看动画) 4、应该怎样避免氯离子的混入又不影响氢氧化钠的 生成呢?(观看动画)
不够长:离子膜使用情况
(4)盐耗高于国外先进水平 :盐耗情况
[请你当回设计师]
从离子交换膜的应用原理角度思考, 如何用电解的方法以Na2SO4为原料制取氢氧 化钠和硫酸。
广大化工行业天高海阔,有 待同学们去驰骋!去创造!
更多氯碱工业知识链接请点击:
中国氯碱网()
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看一看随着近代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的出现, 在电解时工业上是如何用解决上述问题的!
大型直流发电机制造成功,电解法得
以出现
2.电解法: (1)隔膜法:立式隔膜电解槽
优点:
a.隔膜把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能阻止气体 通过防止氢气和氯气相混合而引起爆炸
b.能较好地避免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 氯酸钠,影响烧碱的质量。
——追寻化工发展史 体悟科技强国情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1929年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

1935年山西化学厂建成,并采用西门子水平隔膜电解槽。

1940年天原电化厂由上海迁至重庆后建立的重庆天原电化厂投产。

1940年沈阳化工厂、汉沽化学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分别建成。

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水银电解槽,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碱的历史。

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化苯生产装置。

1953年国家决定重点建设的太原化工厂、四川长寿化工厂、湖南株洲化工厂分别于1958、1959年建成。

1956年锦西化工厂建成第一台水银整流器。

1956年上海天原化工厂开发出漂粉精生产装置。

1957年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单槽产量提高10倍,电耗降低23%。

1958年国家决定在衢州、武汉、福州、广州、合肥、九江、西安、遵义、常州、南宁、四平、北京、上海建设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总投资6.45亿元,并在1959年建成。

1958年锦西化工厂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的历史。

1958年长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丁橡胶生产装置。

1959年原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和锦西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共同完成6000吨/年悬浮聚合法生产定型设计,锦西、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株洲等7套6000吨/年聚氯乙烯装置投产。

1959年沈阳化工厂建成氯化石蜡-42生产装置。

1962年武汉市建汉化工厂和上海天原化工厂分别开展100吨/年乳液聚合法聚氯乙烯中间实验,后扩建为500吨/年生产装置。

1963年我国第一套1000A/600V硅整流器在锦西化工厂诞生。

1965年石墨三合一盐酸合成炉在锦西化工厂投产。

1966年自贡鸿鹤化工厂建成天然气热氯化法甲烷氯化物装置。

1973年上海天原化工厂、福州化工厂、杭州电化厂、天津化工厂、无锡电化厂等企业开展了疏松型树脂的研究,并逐步投入生产运行。

氯碱工业发展史

氯碱工业发展史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

主要产品是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纺织、造纸、冶金、有机、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的兴起,氯碱工业发展迅速。

氯碱工业的形成18世纪,瑞典人K.W.舍勒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共热制取氯气:这种方法称化学法。

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可制得固体产物漂白粉,这对当时的纺织工业的漂白工艺是一个重大贡献。

随着人造纤维、造纸工业的发展,氯的需要量大增,纺织和造纸工业,成为当时消耗氯的两大用户。

用化学方法制氯的生产工艺持续了一百多年。

但它有很大缺点,从上述化学反应式,可见其中盐酸只有部分转变为氯,很不经济;且腐蚀严重,生产困难。

烧碱最初也用化学法(也称苛化法,即石灰-苏打法)生产:Na2CO3+Ca(OH)2─→2NaOH+CaCO3电解食盐水溶液同时制取氯和烧碱的方法(称电解法),在19世纪初已经提出,但直到19世纪末,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研制成功,才使该法得以工业化。

第一个制氯的工厂于1890年在德国建成,1893年在美国纽约建成第一个电解食盐水制取氯和氢氧化钠的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氯不仅用于漂白、杀菌,还用于生产各种有机、无机化学品以及军事化学品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石油化工兴起,氯气需要量激增,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50年代后,苛化法只在电源不足之处生产烧碱。

电解法的发展氯碱生产用电量大,降低能耗始终是电解法的核心问题。

因此,提高电流效率,降低槽电压和提高大功率整流器效率,降低碱液蒸发能耗,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等,一直是氯碱工业的努力方向。

初期为了连续有效地将电解槽中的阴、阳极产物隔开,1890年德国使用了水泥微孔隔膜来隔开阳极、阴极产物,这种方法称隔膜电解法。

以后,改用石棉滤过性隔膜,以减少阴极室氢氧离子向阳极室的扩散。

这不仅适用于连续生产,而且可以在高电流效率下,制取较高浓度的碱液。

阅读材料:氯碱工业发展史

阅读材料:氯碱工业发展史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

主要产品是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纺织、造纸、冶金、有机、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的兴起,氯碱工业发展迅速。

氯碱工业的形成18世纪,瑞典人K.W.舍勒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共热制取氯气:这种方法称化学法。

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可制得固体产物漂白粉,这对当时的纺织工业的漂白工艺是一个重大贡献。

随着人造纤维、造纸工业的发展,氯的需要量大增,纺织和造纸工业,成为当时消耗氯的两大用户。

用化学方法制氯的生产工艺持续了一百多年。

但它有很大缺点,从上述化学反应式,可见其中盐酸只有部分转变为氯,很不经济;且腐蚀严重,生产困难。

烧碱最初也用化学法(也称苛化法,即石灰-苏打法)生产:Na2CO3+Ca(OH)2→2NaOH+CaCO3↓电解食盐水溶液同时制取氯和烧碱的方法(称电解法),在19世纪初已经提出,但直到19世纪末,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研制成功,才使该法得以工业化。

第一个制氧的工厂于1890年在德国建成,1893年在美国纽约建成第一个电解食盐水制取氯和氢氧化钠的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氯不仅用于漂白、杀菌,还用于生产各种有机、无机化学品以及军事化学品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石油化工兴起,氯气需要量激增,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50年代后,苛化法只在电源不足之处生产烧碱。

电解法的发展氯碱生产用电量大,降低能耗始终是电解法的核心问题。

因此,提高电流效率,降低槽电压和提高大功率整流器效率,降低碱液蒸发能耗,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等,一直是氯碱工业的努力方向。

初期为了连续有效地将电解槽中的阴、阳极产物隔开,1890年德国使用了水泥微孔隔膜来隔开阳极、阴极产物,这种方法称隔膜电解法。

以后,改用石棉滤过性隔膜,以减少阴极室氢氧离子向阳极室的扩散。

这不仅适用于连续生产,而且可以在高电流效率下,制取较高浓度的碱液。

中国氯碱八十年

中国氯碱八十年

中国氯碱八十年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9年,正是在这一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氯碱企业一一天原电化厂,从此揭开了国内氯碱工业从无到有的篇章。

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氯碱工业起步相对滞后,晚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但是在氯碱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将中国氯碱工业推向国际舞台前列。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我国氯碱工业发展步伐缓慢。

建国前的20年当中,我国只有10个氯碱厂(点),烧碱最高年产量仅为 1.5万吨,氯产品只有液氯、漂白粉、盐酸、三氯化铁等简单几种,然而这在当时已实属不易。

建国后,我国氯碱工业与祖国共同成长,国民经济需求的不断扩大带动着氯碱企业规模的壮大。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烧碱产量便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经过漫长的发展直至21世纪初,我国烧碱、聚氯乙烯生产规模相继跻身世界首位。

氯产品的开发也从起初的四五种发展到现如今的二百余种,并逐渐向精细化工与循环经济方向迈进。

资本的不断积累,给予企业足够的空间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而在早期的技术革新中,原化工部同企业技术人员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是早期的氯碱人通过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开发创新,才研发出适合中国氯碱企业生产的技术装置,从而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团结、自强、创新”的精神感染了一代代氯碱人,促使我们将一个基础十分薄弱的工业,建设成为当今技术先进的化工产业。

八十年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氯碱工业仍然任重道远。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氯碱工业将继续秉承老一辈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端产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1929年〜1948年中国氯碱工业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

新中国建立前的氯碱厂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很少。

同时,受到当时复杂战争环境的影响,多数氯碱厂均出现停产或搬迁等变故。

我国第一家氯碱厂是在1929年,由当时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天原电化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后氯碱工业简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市纺织、印染及其他行业所需要的烧碱(化学名称氢氧化钠,别称苛性钠、火碱),基本依赖输入。

1942年,民族工商业者先后创立了丰盛号制碱厂、德隆号制碱厂、青岛制碱厂(1943年1月)等苛化法烧碱厂,均为手工业工场,生产技术落后,采用人工操作,大锅熬制,生产规模也很小,职工人数多者30余人,少者不及10人。

1944年,日本在青岛设立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和德山曹达(曹达,日语。

即烧碱)工厂,共同投资65787万元(伪币),计划利用青岛地区的海盐和上海纱厂(现青岛国棉五厂)的剩余电力,建立青岛曹达工厂。

设计规模为日产烧碱9吨、漂白粉5吨、盐酸17吨;全部设备均由日本运来。

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运达的设备器材尚不足20%,所有的初期工程,也随着日本的投降而中断。

1945年1月,青岛延年化学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爱尔麻亚电解槽16只(投产8只)、电动机6台、直流发电机1台、真空蒸发器1套、漂白粉塔1座,日产液体烧碱300~350公斤、漂白粉300公斤左右。

1946年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青岛红旗化工厂前身)建立,主要设备有纳尔逊电解槽10只、漂白粉装置一套,日产30%烧碱350公斤、32%漂白粉182公斤。

1947年7月,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利用日本曹达工厂遗留的电解设备,建成青岛第一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前身),9月投产。

主要设备有纳尔逊电解槽28只、漂白粉间与盐酸石英塔1座。

投产后,又增装西门子电解槽32只,建水泥制氯化锌塔1座。

产品有烧碱、漂白粉、盐酸和氯化锌。

这3个电解法烧碱厂的建立,标志着山东省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的诞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造成交通阻隔,运输困难,氯碱工业所需原料短缺,生产厂家成本加大,难以承受。

同时,美国的烧碱、漂白粉等化工产品大量涌入青岛,低价倾销,青岛市烧碱生产厂家无力与之抗衡,市场被夺,产品销售困难。

在两面夹击之下,苛化法烧碱厂全部倒闭;青岛延年化学厂开工年余便被迫停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自投产就陷于半瘫痪状态,停工的时间比开工的时间多,形同倒闭。

青岛第一化工厂技术、设备在当时还较为先进,但因缺煤少电、设备状况极差,生产时断时续,仅日产烧碱12吨(100%,下同),自1947年9月投产至1949年5月,共生产烧碱227吨。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第一化工厂被收归国有,6月16日恢复生产,当年生产烧碱144吨。

7月2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恢复生产,电解槽增至20只。

1950年1月,青岛延年化学厂恢复生产,开工后又增加电解槽7只。

1950年上半年,青岛市的氯碱生产虽然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尚未走出低谷。

一是解放战争仍在进行,交通运输仍较困难,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较高,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是青岛市还存有大量美国漂白粉,产品不易销售,青岛第一化工厂当时隶属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其产品可直接供给纺织印染厂家,广益、延年两厂则销售比较困难。

加之两厂负债过多、经营管理不善,一度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

延年化学厂曾几次申请歇业,经青岛市工商局一再鼓励和帮助,勉强支持下来,广益化学工业厂则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1950年4月,南海专署(后改为胶州专署)投资4亿元(旧币)与之合营,易名为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公记,工厂性质由私营变为公私合营,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当年生产烧碱89吨、漂白粉187吨。

1950年下半年开始,青岛市纺织、印染生产一再扩大,对烧碱、漂白粉的需求大增,每天需液碱2万余吨,加之国家控制烧碱进口,禁止漂白粉进口,烧碱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电解法烧碱厂相继扩大生产,青岛第一化工厂投入生产的电解槽达48只,广益化学工业厂电解能力扩大到年产400吨,延年化学厂电解槽增至16只。

私营兴华化工厂于当年建成投产,有电解槽15只(该厂于1955年前后因亏损严重而关闭)。

苛化法烧碱也再度发展起来,先后有毅生、德兴东、建华、大昌、维化、永新、鼎成、景盛、德发等20余家小型苛化法烧碱厂建立投产,广益化学工业厂、东生福制碱厂也增加了苛化法烧碱。

苛化法烧碱产量超过了电解法烧碱产量。

但这些手工制碱厂带有投机性质,粗制滥造竞争销路。

青岛市化工行业公会为纠正这种不良现象,组织了烧碱联营,将全市所产烧碱规格一律提高到规格40度含碱30%,使全市液碱日产量保持在2万吨左右,以充分供应各行业的需要。

1951~1952年,青岛化工厂(原青岛第一化工厂)根据华东区工业会议的要求,进行扩产改造,烧碱年产能力由650吨增至1600吨,成为山东省产量最大、设备最好的电解法烧碱厂。

青岛延年化学厂增加了苛化法烧碱,日产电解液体烧碱350公斤,苛化法液体烧碱800公斤。

同年6月,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移交青岛实业总公司,苛化法烧碱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降低了成本,当年生产烧碱761吨。

1953年,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试制成功95%固体烧碱,并投入批量生产,年产能力为1000吨。

1955年,青岛延年化学厂并入广益化学工业厂。

翌年,德发化学厂、景盛制碱厂、永新合作社、鼎成工业社等9家小型苛化法烧碱厂并入广益化学工业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较大生产规模。

1956年,根据国家计委和化工部关于山东省不宜再发展苛化法烧碱生产,要把重点放在电解法烧碱上,以达到发展一些氯产品的要求,在青岛化工厂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扩产改造。

增加纳尔逊电解槽88只,电解槽总数达184只(25平方米西门子电解槽64只,12平方米纳尔逊电解槽120只);同时,对盐水工序、蒸发工序、氯氢处理系统填平补齐,烧碱年产能力提高到2500吨,并建成投产山东省首套液氯生产装置,年产能力为5000吨。

1957年,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停止苛化法烧碱,扩大电解法烧碱生产规模,投入运行的电解槽达到52只。

1958年开始,在青岛化工厂投资280多万元,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和设备更新,采用比较先进的16平方米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逐步淘汰落后的西门子电解槽和纳尔逊电解槽。

1960年,该厂烧碱产量达到157万吨,占山东省总产量219万吨的717%。

其间,由于“大跃进”急于求成思想影响,片面追求高指标、高产量,违背科学规律,无限制地拼设备、挖潜力,电解槽长期超负荷运转而无维修机会,造成严重损坏,产品质量急剧下降。

1960年1~7月份该厂烧碱含盐量平均为710%,最高达105%,严重超过部颁标准;漂白粉一级品率从1957年的532%下降到07%。

消耗定额增高,生产成本加大,30%液体烧碱的每吨成本从1957年的32781元上升到43232元。

1961年产量急剧下降,仅生产烧碱8824吨,比1960年降低近50%。

1961~1964年,青岛市关停了“大跃进”期间上马的小型苛化法烧碱;青岛广益化工厂因设备、工艺落后,1959年开始大幅度削减烧碱生产,1961年停止了生产。

至1964年,山东省电解法烧碱厂家只保留了青岛化工厂。

1965年,青岛化工厂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了以电解装置为中心的全面技术改造,烧碱年产能力达到25万吨。

“文化大革命”初期,化学工业特别是农药及其他氯产品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197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恢复电解法烧碱生产,新安装16平方米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年产能力为4000吨。

同年10月,胶南化工厂电解烧碱装置建成投产,采用3型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年产能力为1500吨。

青岛市电解法烧碱装置能力达到305万吨,占山东省年产能力568万吨的537%。

但随着“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和破坏,青岛市氯碱工业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完全发挥,特别是1974年,全市生产烧碱109万吨,相当于生产能力的1/3,青岛化工厂仅生产9196吨,相当于1963年的产量。

产品质量下降,消耗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以至发生严重亏损。

胶南化工厂1970年投产至1976年,累计亏损99万元,为建厂投资665万元的1489%;青岛化工厂在10年中有6年发生亏损,亏损总额高达1570万元。

其中,1974年全厂停产3次,累计88天,亏损53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氯碱工业得以迅速恢复。

1977年,青岛化工厂扭转了连续38个月的亏损局面,生产烧碱269万吨,被化工部列为全国14个首先采用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厂家之一。

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烧碱3210吨;1978年胶南化工厂的产量也达到1333吨;均创建厂后最高纪录。

1978~1980年,国家投资640万元,青岛化工厂自筹2185万元,对烧碱生产装置进行更新换代,安装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30平方米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48只,淘汰部分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同时对盐水、氯氢处理、蒸发、供电等工序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烧碱年产能力达到5万吨,1990年又扩大到65万吨。

1978年,胶南化工厂将50只3型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更换为8型,年产能力提高到3000吨;1989年投资500万元,安装16平方米金属阳极电解槽36只,年产能力增至1万吨。

青岛红旗化工厂1985年扩充电解装置,电解槽增至72只,烧碱年产能力扩大到6500吨1990年,青岛市电解烧碱年产能力总计达到815万吨,生产烧碱67万多吨,比1978年的361万吨增长86%以上。

氯碱工业是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基本化学工业。

它不仅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其产品还广泛用于农业及冶金、造纸、纺织、印染、食品、电子等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氯碱工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

爱国实业家吴蕴初1929年在上海集资创办了天原电化厂,这是我国第一个氯碱厂。

天原电化厂一建立,就遭到了外商的打击和排挤。

外商为了垄断中国市场,不惜大幅度降价倾销烧碱和漂白粉,企图把这一新生的民族工业扼杀。

为此,天原电化厂同外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终于站住了脚。

1932年,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在巩县兵工厂引进美国电解槽。

1935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建了西北电化厂,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

新中国成立后,氯碱工业迅速发展。

我国的氯碱工业从科研、设计到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1983年,全国有184个氯碱生产厂点,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烧碱的产量从1949年的 1.5104t增加到1988年的3.005106t。

1983年的烧碱产量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居世界第5位;氯产品已有70多种;1983年全国烧碱一天半的产量就相当于旧中国一年的产量。

1949年,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有些厂进行改造、扩建,增加了烧碱生产能力。

1951年,锦西化工厂新建的水银电解槽投入生产,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度烧碱的历史。

与此同时,成立了天津化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