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腐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固体废物的厌氧消化处理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4.2 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
高固体厌氧消化(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 固体含量大约在22%以上。 该技术相对较新,未大规模应用。 优点:反应器单位体种的需水量低,产气量高,消 化污泥的处理费用相对较低。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1 厌氧条件
详见“三段理论”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2 有机物组分与产气量
产气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料的组分物性。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3 有机物含量与去除率
在合适的温度和 有机物负荷的条 件下,有机物去 除率与废物的有 机物含量成正比。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6、厌氧消化反应器
目前研究较多的厌氧消化反应器有三类:
一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 两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 序批式处理系统消化反应器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6.1 一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
反有的反应集中在一个消化反应器中完成。 可分为:
一阶段湿式(中固体)处理系统 一阶段干式(高固体)处理系统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2)一阶段干式系统
反应器中的固体废物含固率控制在20~40%内。
物料流动性差,要用特殊传送带、螺旋浆叶的强力 泵输送。这些传送设备对物料要求低,故原料的预 处理简单。 技术关键在于让进料和接种物充分混合。
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有机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综合评述

有机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综合评述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
而本文主要从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工艺、特点、及其优势等方面对城市垃圾的厌氧消化处理做了一些介绍。
主要集中于对厌氧消化技术的原理和国内外工艺的介绍。
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厌氧消化;固体废物;沼气发酵一、厌氧消化技术介绍1、厌氧消化技术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厌氧消化技术指的是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被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甲烷、二氧化碳和化学物质(如:N、P无机化合物等)的生物化学过程。
无论是酸性发酵,还是沼气发酵,参与生化反应的氧都是来自于水、有机物、硝酸盐或被分解的亚硝酸盐。
人们对厌氧消化技术的利用早已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我国农村地区就开始兴建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和一些农业废物进行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沼气以供家庭取暖、照明和炊事之用。
在工业上,为使粪便和污泥减量化和稳定化,厌氧消化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出现,许多国家积极开发新能源,而厌氧消化技术可以“变废为宝”,将大量的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变成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因此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有机废物处理中,厌氧消化技术应用最多的,是欧洲的一些国家。
截至2000年,欧洲的固体垃圾中,厌氧处理的垃圾总量已达100万t/a,占总处理量的1/4,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在我国,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物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利用厌氧消化技术进行发酵产沼。
早在1999年,上海市就建成102个畜禽场污水治理工程;福建省福清市建成的治理畜禽场污水工程成功率和运行率达100%;河北省石家庄市采用微生物高温发酵生产优质有机料技术,建鸡粪发酵厂治理鸡粪污染;江苏省靖江市为解决农村能源及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有16家畜禽养殖场建起沼气生物链工程。
[1]目前,作为一种有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已经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
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进展

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进展两相厌氧工艺是将厌氧消化和厌氧氨氧化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处理废物的方法。
厌氧消化是指在低氧环境下,微生物将有机废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厌氧氨氧化是指在低氧环境中,特定的微生物利用氨氮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氨氮和亚硝酸盐。
目前的研究表明,两相厌氧工艺在处理有机废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首先,与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相比,两相厌氧工艺可以更高效地将废物转化为甲烷。
其次,两相厌氧工艺可以在低温和低碳氮比条件下进行,节约能源且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产生。
此外,两相厌氧工艺还可以通过改变废物的处理方式,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生物质和有机酸。
在研究方面,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两相厌氧工艺在处理各种有机废物方面的有效性。
例如,两相厌氧工艺已成功用于处理农业废弃物、食品废物、畜禽废物等。
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厌氧工艺可以在高固体含量和高有机负荷条件下有效地处理这些废物,并产生高质量的生物质和甲烷气体。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将两相厌氧工艺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
例如,有研究将两相厌氧工艺与好氧处理工艺结合,以填补两者在处理有机废物方面的不足。
结果显示,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可以提高有机废物的去除效率,并有效地去除污染物。
然而,尽管两相厌氧工艺在处理废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首先,两相厌氧工艺的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厌氧消化和厌氧氨氧化的效率。
其次,如何提高有机废物的畜禽废弃物的液化处理以及堆肥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此外,废物中的高氮和高磷含量也需要解决,以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两相厌氧工艺在处理有机废物和生物能源生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两相厌氧工艺的有效性,并在工业应用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实现更为可持续和高效的废物处理和能源生产。
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研究与应用

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研究与应用!段妮娜!#董#滨"#戴翎翎"#戴晓虎"!!5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上海"&&&9"#"5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9"$摘要!高含固厌氧消化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的重点方向!是当前形势下中国实现固废资源高效回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系统介绍了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发展过程$处理物料的分类和特征$主要的工艺形式及优缺点!并总结了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高含固厌氧消化在中国国内的应用现状!对中国高含固厌氧消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形式0/3%!&$!%"&’-4564)75"&!8&9&"8!’&’.I (2I ’1.I &-’(21"T 1I !(%"*!&)&.-(3"0*"T .!’"()(2(-T &)"0U&!’.0@A 11;<>D !"0/1BG ;>""0A 3.;>)<+;>)""0A 3H ;D =<6C "!!$_=N Q <0=7Q =O D +M J N J D O 76*J >Q J O I =O *;P ;+F >);>J J O ;>)"S =>)4;@>;P J O N ;Q E "L6D >)6D ;"&&&9""*6;>D #"$L76==+=I F >P ;O =>,J >Q D +L7;J >7J D >R F >);>J J O ;>)"S =>)4;@>;P J O N ;Q E "L6D >)6D ;"&&&9""*6;>D $&56789:7%(;)6<N =+;RN D >D J O =W;7R;)J N Q ;=>;N Q 6JTJ EJ ,V6D N ;N ;>Q O J D Q ,J >Q "R;N V=N D +D >R O J N =CO 7JO J 7=P J O E=I =O )D >;7N =+;R Y D N Q J "D >R D +N ==>J=I Q 6J,=N Q ;,V=O Q D >Q Q J 76>=+=);J NI =O 6;)6<J I I ;7;J >7EO J N =CO 7JO J 7=P J O E=I =O )D >;7Y D N Q J;>Q 6J7CO O J >Q N ;Q CD Q ;=>=I *6;>D 53>Q 6;ND O Q ;7+J "Q 6JI J J R;>),D Q J O ;D +ND >R ,D ;>VO =7J N NVD Q Q J O >N=I 6;)6<N =+;RND >D J O =W;7R;)J N Q ;=>Y J O J ;>P J N Q ;)D Q J R ";>7+CR;>);Q NRJ P J +=V,J >QD RP D >Q D )J ND >R R;N D RP D >Q D )J N 5S 6J RJ P J +=V,J >QD >R D VV+;7D Q ;=>=I6;)6<N =+;RN D >D J O =W;7R;)J N Q ;=>;>*6;>D Y J O J D +N =;>Q O =RC7J R5b ;>D ++E "Q 6J VO =N VJ 7Q =I ;Q N I CQ CO J RJ P J +=V,J >Q Y D N VO =V=N J R5;<=>?8@6%=O )D >;7N =+;R Y D N Q J #6;)6N =+;RN 7=>Q J >Q #D >D J O =W;7R;)J N Q ;=>#VO =7J N N VD Q Q J O >N########!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课题!"&!"AA &8%’&"$#国家科技支撑课题!"&!ZGA *%!G &!$(收稿日期%"&!’2!"2"9AB 引B 言在目前较成熟的固废减量技术中"厌氧消化因其能够将有机物稳定化并回收能源"在工程上被广泛用于农业废弃物)食物垃圾)城市污泥和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F RJ +,D >>等&"’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对生物质处理厂!处理规模为!&&&&Q -D $采用不同处理工艺进行了评估"生命周期分析法结果表明"厌氧消化工艺相比堆肥)焚烧等方式更具有优势"同时预见了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固废管理发展模式来看"厌氧消化工艺将逐渐体现其重要性(根据消化物料的含固率"厌氧消化工艺分为低含固!湿式$和高含固!干式$厌氧消化(高含固厌氧消化通常指消化物料含固率超过!’[的消化工艺&%’(高含固率厌氧消化最初的实验要追溯到"&世纪%&+’&年代"研究人员G CN Y J ++和(D Q I ;J +R "以及后来的L76C+X J 成功使用了动物垃圾和污泥进行作为消化物料&Z ’("&世纪\&年代末"主要工作集中在动物和农业垃圾的批次厌氧消化&Z<’’(]&+9&年代"城市固废的厌氧消化成为重点研究和应用方向&8’(如今"厌氧消化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固体有机物如有机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采用高含固的方式进行厌氧消化在近年来也很快得到了工程应用(在欧洲"这一比例从"&&’年以来快速增长"目前已占厌氧消化工艺的’&[左右&\’#在发展中国家正成为研究和应用热点(但目前系统介绍有机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文献资料较少"本文将着重介绍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物料分类和特征)主要工艺形式及优缺点(9!!固#废#处#理#与#处#置L=+;R ^D N Q J S O J D Q ,J >Q D >R 0;N V=N D +CB高含固厌氧消化处理的对象及物料特征CD CB有机生活垃圾"&世纪]&年代开始"陆续有研究证实"在固体废弃物未经稀释的高含固状态"厌氧消化也可以顺利进行"且很多情况下产气率和产气速度并不低于低含固状态&]<9’(在欧洲"自"&世纪9&年代以来"高含固厌氧消化一直是有机生活垃圾的主流厌氧消化工艺"其含固率通常在!’[a’&[&!&<!!’(高含固状态下"物料的处理单元如运输)预处理和混合等技术手段都于低含固系统截然不同"虽然造价更高"但在高含固物料的输送上更耐用和灵活"物料中的石块)玻璃)木块等杂质也不易造成梗堵(一些预处理系统未能去除的石头)玻璃等小尺寸惰性重物!通常粒径2Z&,,$"无需进一步去除"可以混在物料中进入厌氧消化系统(这一点使得高含固工艺的预处理系统相比传统低含固工艺更加简单"而城市有机垃圾通常含惰性物质较高!约"’[$"更适合采用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垃圾收集)分类等管理方式对有机生活垃圾的组成及理化特征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了有机生活垃圾进行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性能以及消化后物料的最终处理处置方式&!"’(对于单独收集的有机生活垃圾"季节变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对其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机械分选后得到的有机生活垃圾"其消化后物料的处理处置有一定难度"一般需进行填埋或焚烧(CD NB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如玉米秸秆)麦杆)稻草等"产量丰富"产气潜势较高"是最早广泛用于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物料(植物组织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类等互相结合形成"使得这些碳水化合物难以得到降解&!Z’(通常"这类物料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固体有机物的水解"尤其是纤维素的水解是其限制步骤&!’’(因此"这类木质纤维素类的农业废弃物在厌氧消化前通常需要预处理&!8<!\’"如酸处理)碱处理)蒸汽爆破等"以去除或改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结构"增大物料比表面积&!]<!9’(CD QB城市污泥传统污泥厌氧消化工艺属低含固消化工艺(对于一些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污水厂"由于规划不足"公众和专业人员对厌氧消化认知不足"工程建设和运行缺乏经验等原因"污泥低含固厌氧消化工艺未能广泛地推广&"&’(另外"我国污泥有机质含量低!i L-S L平均值为%&[a’&["而发达国家为8&[a\’[$"含砂量高&"!’"除产能效率低下外"无机颗粒大量释放并沉积"严重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上述问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首先"污泥脱水环节的普遍应用"为污泥通过运输进行集中化厌氧处理提供了便利#此外"脱水污泥进行高含固厌氧消化除了提升处理和产能效率)降低占地和加热能耗外"对于砂粒沉积问题也是一个解决方案!脱水污泥具有较好的均质性"在厌氧消化搅拌系统中呈现半流态"不利于无机物沉积$(国际上对于脱水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研究较少"含固率大多低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研究人员近年来首次证实了脱水污泥进行中温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可行性(S L为"&[的脱水污泥"在LM S为!"a Z&R"/.M为%$&a]$’T)-!,%*R$ !以i L计$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运行"i L降解率为"9[a%9["甲烷含量约8’["甲烷产率为&$!]a &$"".-!)*R$!以i L计$"单位体积产气率可达到!$"Z a"$Z9.-!.*R$"/.M和单位体积产气率可达传统工艺的Z a!&倍&"Z’(目前"脱水污泥直接进行厌氧消化尚未形成成型案例"工程应用多集中于基于水热改性的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技术"即污泥先经!8&a!\&g热水解预处理改善其流动性和水解性能"而后进行厌氧消化"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含固率一般不超过!’[(污泥经热水解后进行厌氧消化"降解率和产气率可提高!"[a"&[&"’<"8’(该工艺在我国长沙和襄阳已有工程应用(CD SB两种或多种物料共消化#联合消化$共消化一般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料混合后共同进行厌氧处理"不同物料混合后进行共消化对提高消化系统本身的性能"以及提高整体的经济性都有积极作用&"\’(纵观众多共消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提高消化系统本身性能方面"其优势主要可归纳为两点%!$提高甲烷产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废弃物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而在提高整体经济性方面"共消化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两点%!$不同的废弃物共享同样的处理设施"减少废弃物处理分支流程# "$便于进行集中式规模化处理"发挥规模效应(一般来说"共消化发挥优势的关键在于其平衡了对于厌氧消化比较重要的物料参数"如常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1)V()潜在抑制性或有毒物质)可降解有机物比例)含固率等(*-1是衡量营养元素&"!环#境#工#程F>P;O=>,J>Q D+F>);>J J O;>)是否平衡的参数"高*-1值导致氮素缺乏"系统缓冲能力不足"而低*-1值易导致氨抑制(氮素缺乏可通过与高含氮的废弃物共消化来解决"氨抑制可通过稀释液相氨浓度或者调整进料*-1值来解决(对于易转化为i b A的消化物料"i b A积累常导致V(过度下降而引起系统酸败"可通过添加缓冲性能较强的消化物料来增加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当单独消化系统存在潜在的有毒物质时"共消化不仅能够通过简单的稀释作用降低有毒物质浓度"还有可能因为共消化物料的加入产生解毒作用(例如"含有四氯乙烷!_*F$浓度达!&&,)-T)的物料可在与动物粪便共消化时得到降解&"9’"1D d对氨抑制具有拮抗作用&%&’(对于含大量难降解物质!如木质素$的物料"添加富含易降解有机质的物料与之共消化可提高易降解有机质比例"进而提高产气率和经济效能(对于含固率很高的城市有机垃圾"与含固率稍低的有机废弃物!如动物粪便$共消化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抽运输送等问题(NB高含固厌氧消化的工艺形式目前"较成熟的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处理的物料主要是经分离得到的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和源头分离出来的生物质废弃物"如果蔬垃圾等(对于厌氧消化工艺来说"处理物料的含固率和工艺的相数!或者单元数$会显著影响厌氧消化系统的处理效率)成本)厌氧降解和产气性能"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能(因此"该部分拟重点从含固率和工艺单元相数的角度对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技术性和生化特征进行总结( ND CB单相厌氧消化系统有机质的甲烷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转化来实现的(在单相系统中"这些反应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同时进行#在多相系统中"这些反应在多个反应器!至少两个$中陆续发生(在欧洲"城市有机垃圾和菜场垃圾等生物质废弃物的厌氧消化工程"9&[以上采用单相厌氧消化系统"低含固和高含固系统各占约’&[&%!’(工程上青睐采用单相系统"主要在于其设计简单"可减少技术故障并降低投资成本(对于绝大多数有机废弃物"在反应器设计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单相系统在厌氧消化性能方面并不亚于两相系统(传统低含固厌氧消化系统通常采用完全混合式搅拌"高含固城市有机垃圾因黏性增大"通常采用推流方式使其在反应器内移动"但这种方式也使得进料与消化物料的混合有一定难度"容易发生局部酸化(为解决该问题"工程上一般采取%种工艺形式%!$以0O D>7=工艺为代表"新鲜物料与从底部抽出的消化物料以约!r8的比例混合"用泵输送至反应器顶部"该工艺能够较好地混合含固率"&[a’&[的物料( "$j=,V=)D N工艺的原理类似"但采用卧式圆筒形反应器进行"并安装了缓慢转动的卧式搅拌器"辅助进行均质化并促进气体溢出(该工艺对物料含固率有一定要求"一般要调节至"%[左右"含固率过低时"惰性重物杂质容易积累在反应器底部"含固率过高"则物料混合阻力太大(%$i D+=O)D工艺的特点在于物料是在圆柱形反应器中进行环状推流的"该工艺采用高压沼气进行搅拌"高压沼气通过一套喷射装置每隔!’,;>喷射!次&%"’(这种搅拌方式效果良好"无需再将出料回流与进料混合"缺点是沼气喷射口易堵塞(在有机质降解性能上"以上%种典型工艺的i L 降解率是相似的"均在’&[a\&["甲烷产率为&$"!a &$%&,%-T)!以i L计$"与低含固消化系统相当(在工艺构造的技术性能方面"单相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的优点是无需安装运动组件"原料中小的惰性硬物无需去除"反应器内不易出现短流#但对于含固率小于"&[的湿物料难以单独处理(在厌氧反应性能方面"单相高含固厌氧消化对预处理单元的要求较低"预处理损失的有机质少"因此系统有机负荷和生物量较高(在经济性方面"单相系统具有预处理简单成本低"反应器容积小"原料无需稀释或用水量少"加热能耗降低等优点"缺点是反应器本体需要坚固的材料"造价成本较高(ND NB两相厌氧消化系统两相或多相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消化物料转化为沼气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实现的"而这些反应的最佳条件并不相同(因此"通过多相反应器使每步反应均能够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厌氧消化过程的反应速率和产气率&%%’(一般说来"两相反应器的第一相主要用于有机质的水解和酸化"其反应速率的限制步骤为纤维素等大分子惰性物质的水解"而第二相主要进行乙酸化和甲烷化过程"较低的微生物生长速率是其限制步骤&%Z’(对于两相系统"除了提高整体反应速率这一公认优势"维持较高的微生物稳定性也是其重要优势"尤其是针对在单相厌氧消化反应器中不稳定的消化物料"如易降解的食物垃圾(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意味着运行管理成本降低(但由于两相厌氧消化系统构!"!固#废#处#理#与#处#置L=+;R^D N Q J S O J D Q,J>Q D>R0;N V=N D+造复杂)初次投资成本较高"在工程应用中仍然更倾向于采用技术上更为简单的单相工艺"当处理物料不容易达到稳定的消化状态时"则通常采用控制负荷)共消化等方式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两相系统根据第二相有无微生物回流可分为无回流和有回流两类"在抑制物存在时"第二相采用微生物回流方式有利于保持稳定的消化性能(无回流的两相系统%无回流两相系统是最早使用的系统"一种形式是将两个完全混合的反应器串联即成"每个反应器都可作为单独的单相消化系统&%’’#另外一种形式是两个推流式反应器串联"可以按,湿2湿-方式运行"代表工艺为L76Y D O Q;>)<@6RJ工艺"也可以按,干2干-方式运行"代表工艺为G M i工艺(总体来说"无回流的两相系统在产气率和最高负荷方面与单相系统没有明显区别(两相系统对于冲击负荷的缓冲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易降解有机垃圾方面"因为这种类型的有机垃圾在厌氧消化的限制性步骤不是水解酸化"而是甲烷化(有回流的两相系统%为了提高两相系统的反应效率以及其抗冲击负荷和抑制物的能力"有必要提高第二相!产甲烷段$的甲烷菌浓度"通常有两种途径%!$固液分离"把水力停留时间和固体停留时间分开"延长固体停留时间"通常采用内置沉淀装置的接触反应器"或者采用膜系统将固体过滤保留在系统中#"$在第二相中设计能提供微生物附着生长的支撑材料"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其前提条件是"进入反应器的物料颗粒物含量要小"这意味着物料经过第一段的水解后"需去除其中的颗粒物(G S A和G;=VJ O7=+D Q两种工艺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8’(ND QB批次式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批次式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通常将S L含量为%&[a Z&[的物料一次性进料"或同时添加一定比例的接种物料"物料在反应器中依次经历整个降解过程(通过回流渗沥液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混合(批次式厌氧消化工艺一般有%种类型%第!种是最简单的单级批次反应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直接回流至反应器顶端"例如G;=7J+工艺&%\<%]’(其缺点之一是底部容易结块"导致渗滤液回流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发酵物料高度和添加辅料等措施来缓解#另外"渗滤液回流喷洒时不均匀"导致产气量比连续式单相系统低Z&[&%9’(经过发展"G;=7J+工艺在应用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变形或改进"例如意大利的翁布里亚的覆膜式G;=7J+反应器"用机械装袋的方式将农场废弃物!动物粪便和稻草$包裹入塑料膜中的一系列G;=7J+反应器"通过浆液回流来促进厌氧消化进程"进一步减少机械化程度和投资成本&Z&’(第"种是串联式批次设计"工艺由若干消化单元组成"发酵新鲜物料的单元所产生的富含i b A的渗滤液被泵至发酵接近结束的单元"而后者产生的高V(值)缓冲性能较好的渗滤液则回流至前者"这种设计同时具有交叉接种作用"避免了采用大量物料混合来实现接种&Z!’(该工艺产气率可达到]&[a9&[的理论极限产气率"明显高于G;=7J+工艺(第%种设计为串联式批次2@A LG系统"相当于第"种设计中将后面消化较为完全的单元换成@A LG"由于颗粒污泥在处理高/.M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达’&T)-!,%*R$&Z"’"前面单元出流的高负荷渗滤液经@A LG处理能够实现较稳定的运行(批次式厌氧消化工艺在技术构造上较为简单粗放"没有管路堵塞等风险"但产气易泄露"物料易结块"通常需添加辅料"且卸空操作时有爆炸风险#在厌氧消化性能方面"由于采用仓库式多个反应器同时运行的方式"整体较稳定"但有机负荷和产气率较低(在经济性能方面"投资成本相比连续系统约低Z&["设备和运行成本也较低"但占地面积较大!类似于好氧堆肥$"是连续系统的!&倍(因此"批次式消化系统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工程推广"但在发展中国家"或者适合分散处理有机垃圾的村镇地区仍然有一定的应用需求(QB展望与结束语当前"我国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正在面临重大挑战(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将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必然发展方向"高含固厌氧消化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发展过程)处理物料的分类和特征)主要工艺形式及优缺点几方面"介绍了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整体上"高含固厌氧消化在欧洲应用较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是厌氧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工程应用案例较少(从处理对象的角度"我国在高含固厌氧消化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如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开始转向商业)工业和市政领域"如餐厨垃圾)酒糟)城市污泥等有机废弃物"以及两种或多种有机废弃物共""!环#境#工#程F>P;O=>,J>Q D+F>);>J J O;>)消化(从工艺形式的角度来看"应用较多的农业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通常采用小规模)分散式的批次式工艺"在温度)时间)负荷)效率等方面普遍缺乏控制"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标准化和可推广的应用模式(而针对城市污泥的水热改性+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在研究)技术和装备各方面均发展迅速"未来应注重高度集成和全产业链的发展(参考文献&!’#*6J>?"*6J>)c c"*O J D,J O jL53>6;W;Q;=>=I D>D J O=W;7R;)J N Q;=> VO=7J N N%AO J P;J Y&c’5G;=O J N=CO7JS J76>=+=)E""&&]"99!!&$%Z&ZZ<Z&8Z$&"’#F RJ+,D>>^"c=N N A"F>)J+;(5S Y=N Q J V D>D J O=W;7R;)J N Q;=>=I =O)D>;7N=+;R Y D N Q J N&c’5^D Q J O M J N J D O76"!999"%!!]$"!9%!<!9%]$&%’#M D VV=O Q c":6D>)M"c J>T;>NG‘"J QD+5*CO O J>QD>D J O=W;7 R;)J N Q;=>Q J76>=+=);J N CN J R I=O Q O J D Q,J>Q=I,C>;7;VD+=O)D>;7N=+;RY D N Q J&F G-/.’5*D+;I=O>;D F>P;O=>,J>Q D+_O=Q J7Q;=>A)J>7E""&&]"6Q Q V%--Y Y Y57D+O J7E7+J57D5)=P-_CW+;7D Q;=>N-0J Q D;+5D N VU4_CW+;7D Q;=>30l!"\’$&Z’#^C47;T^c50O ED>D J O=W;7I J O,J>Q D Q;=>Q=,J Q6D>J=I=O)D>;7 O J N;RCJ N&0’53Q6D7D%*=O>J++@>;P J O N;Q E"!9]&$&’’#c J Y J++^c"*6D>R+J O c A"0J++p/O Q=L"J Q D+50O E I J O,J>Q D Q;=>=ID)O;7C+Q CO D+O J N;RCJ N&B’5!9]!5&8’#*J776;b"S O D P J O N=_B"‘D Q D<A+P D O J X c"J Q D+5LQ D Q J=I Q6J D O Q=I M n0;>Q6J D>D J O=W;7R;)J N Q;=>VO=7J N N=I,C>;7;VD+N=+;R Y D N Q J;>F CO=VJ&c’5G;=,D N N"!9]]"!8!Z$%"’\<"]Z$&\’#0J G D J O J."_D O Q;D+N Q O J D,R;)J N Q;=>=I O J N;RCD+,C>;7;VD+N=+;R Y D N Q J&c’5^D Q J OL7;J>7Jn S J76>=+=)E""&&]"’\!\$%!&\%<!&\\$&]’#LVJ>R+;>(("LQ J),D>>M5A>D J O=W;7I J O,J>Q D Q;=>=I Q6J P J)J Q D W+J"I O C;Q D>R E D O R Y D N Q J&*’--_O=75’Q63>Q J O>D Q;=>D+L=+;R^D N Q J*=>I J O J>7J5.=>R=>%A7D RJ,;7_O J N N"!9]]%"’<%!$&9’#/+J N X T;J Y;7XcA"_=));<i D O D+R=(‘5(;)6<N=+;RND>D J O=W;7 R;)J N Q;=>=I,;U J R,C>;7;VD+D>R;>RCN Q O;D+Y D N Q J N&c’5c=CO>D+=IF>P;O=>,J>Q D+F>);>J J O;>)"!99\"!"%!!!$%!&]\<!&9"$&!&’#.;?G":6C c?"^D>*H"J Q D+5L=+;R<N Q D Q J D>D J O=W;7R;)J N Q;=> =I7=O>N Q=P J O I=O W;=)D N VO=RC7Q;=>&c’5S O D>N A LA G F""&!!"’Z%!Z!’<!Z"!$&!!’#G D J O J.0"‘D Q Q6J J CY NG5LQ D Q J=IQ6JD O Q"&&]%A>D J O=W;7 R;)J N Q;=>=I N=+;R Y D N Q J&c’5^D N Q J‘D>D)J^=O+R""&&]"9!Z$"D O Q;7+J\$&!"’#G=+X=>J++D0"_D P D>_"‘D7JL"J Q D+50O ED>D J O=W;7R;)J N Q;=>=I R;I I J O J>Q+E N=O Q J R=O)D>;7,C>;7;VD+N=+;R Y D N Q J%A I C++<N7D+JJ U VJ O;J>7J&c’5^D Q J O L7;J>7J nS J76>=+=)E""&&8"’%!]$%"%<%"$ &!%’#b=O N Q J O<*D O>J;O=S"_J O J X‘"M=,J O=.3"J Q D+50O E<Q6J O,=V6;+;7D>D J O=W;7R;)J N Q;=>=I=O)D>;7I O D7Q;=>=I Q6J,C>;7;VD+N=+;R Y D N Q J%b=7CN;>)=>Q6J;>=7C+C,N=CO7J N&c’5G;=O J N=CO7JS J76>=+=)E""&&\"9]!!\$%%!9’<%"&%$&!Z’#A,=>S"A,=>G"j O E P=O C76T=i"J Q D+5G;=)D N VO=RC7Q;=>I O=, ,D;X J D>R RD;O E7D Q Q+J,D>CO J<3>I+CJ>7J=I W;=,D N N7=,V=N;Q;=>=>Q6J,J Q6D>J E;J+R&c’5A)O;7C+Q CO JF7=N E N Q J,N D>R F>P;O=>,J>Q""&&\"!!]!!-Z$%!\%<!]"$&!’’#‘E;>Q‘"1;O,D+D T6D>RD>1"LVJ J7J MF5A>D J O=W;7I J O,J>Q D Q;=> =I7D Q Q+J,D>CO J%‘=RJ+;>)=I6E RO=+E N;ND>R D7;R=)J>J N;N&c’5^D Q J O M J N J D O76""&&\"Z!!"$%%"%<%%"$&!8’#‘;N6;,D0"S D Q J RD‘"3TJ‘"J QD+5*=,VD O D Q;P J N Q CRE=> 76J,;7D+VO J Q O J D Q,J>Q N Q=D77J+J O D Q J J>X E,D Q;76E RO=+E N;N=ID mCD Q;7,D7O=V6E Q JW;=,D N NCN J R;>Y D Q J OVCO;I;7D Q;=>VO=7J N N J N&c’5G;=O J N=CO7J S J76>=+=)E""&&8"9\!!8$%"!88<"!\"$&!\’#_J Q J O N N=>A".;RJ>B5b J R<WD Q767C+Q;P D Q;=>=ILD776D O=,E7J N 7J O J P;N;D J=>+;)>=7J++C+=N;76E RO=+E X D Q J&c’5G;=Q J76>=+=)E.J Q Q J O N""&&\""9!"$%"!9<""’$&!]’#*6D>RO D M_"G CO D M"‘D WJ J^F"J Q D+5LCWN Q O D Q J VO J Q O J D Q,J>Q% Q6J TJ EQ=J I I J7Q;P JJ>X E,D Q;76E RO=+E N;N=I+;)>=7J++C+=N;7N&c’5G;=I CJ+N""&&\"!&]%8\<9%$&!9’#‘=N;J O1"(J>RO;7TN=>M"(=1"J QD+5/VQ;,;X D Q;=>=IV( 7=>Q O=++J R+;mC;R6=QY D Q J O VO J Q O J D Q,J>Q=I7=O>N Q=P J O&c’5G;=O J N=CO7J S J76>=+=)E""&&’"98!!]$%!9]8<!99%$&"&’#戴晓虎5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思考&c’5给水排水""&!""%]!"$%!<’$&"!’#戴晓虎"赵玉欣"沙超"等5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含砂特征及成因调研&c’5给水排水""&!Z!!$%\’<\9$&""’#b C4;N6;,D L"‘;E D6D O DS"1=;TJS5F I I J7Q=I,=;N Q CO J7=>Q J>Q=>D>D J O=W;7R;)J N Q;=>=I RJ Y D Q J O J R N+CR)J%A,,=>;D;>6;W;Q;=>Q=7D O W=6E RO D Q J O J,=P D+D>R,J Q6D>J VO=RC7Q;=>&*’--‘D Q D<A+P D O J X"c"S;+76JA"*J776;b5!F RN5$5_O=7J J R;>)N=IQ6J LJ7=>R3>Q J O>D Q;=>D+LE,V=N;C,=>A>D J O=W;70;)J N Q;=>=I L=+;R^D N Q J N5G D O7J+=>D"!999!!$%!’<!]"%Z]<%’’$&"%’#1)J N3A".;C c5F I I J7Q N=IN=+;R O J Q J>Q;=>Q;,J=>D>D J O=W;7 R;)J N Q;=>=I RJ Y D Q J O J R<N J Y D)J N+CR)J;>,J N=V6;+;7D>RQ6J O,=V6;+;77=>R;Q;=>N&c’5M J>J Y D W+JF>J O)E""&!&"%’!!&$%""&&<""&8$&"Z’#0CD>1"0=>)G"^C G"J Q D+5(;)6<N=+;R D>D J O=W;7R;)J N Q;=>=I N J Y D)J N+CR)J C>RJ O,J N=V6;+;77=>R;Q;=>N%b J D N;W;+;Q EN Q CRE&c’5G;=O J N=CO7J S J76>=+=)E""&!""!&Z!!$%!’&<!’8$&"’’#H CJ?".;C("*6J>L"J Q D+5F I I J7Q N=I Q6J O,D+6E RO=+E N;N=> =O)D>;7,D Q Q J O N=+CW;+;X D Q;=>D>R D>D J O=W;7R;)J N Q;=>=I6;)6<N=+;RN+CR)J&c’5*6J,;7D+F>);>J J O;>)c=CO>D+""&!’""8Z%!\Z<!]&$ &"8’#沙超"段妮娜"董滨"等5热处理对脱水污泥溶解特性及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c’5环境工程学报""&!""8!\$%"Z""<"Z"8$ &"\’#M C)6==>C>RC>("‘=6J JM"(=+Q X D VV+J‘53>I+CJ>7J=I7D O W=>< Q=<>;Q O=)J>O D Q;==>Q6J,;U J R<D7;R I J O,J>Q D Q;=>=IY D N Q J Y D Q J ON+CR)J D>R VO J Q O J D Q J R WD)D N N J&c’5G;=O J N=CO7J S J76>=+=)E""&!""!!"%9!<9\$&"]’#0D;H"0CD>1"0=>)G"J Q D+5(;)6<N=+;RN D>D J O=W;77=<R;)J N Q;=> =IN J Y D)J N+CR)J D>R I==R Y D N Q J;>7=,VD O;N=>Y;Q6,=>=R;)J N Q;=>N%LQ D W;+;Q ED>R VJ O I=O,D>7J&c’5^D N Q J‘D>D)J,J>Q""&!%"%%!"$%%&]<%!8$%"!固#废#处#理#与#处#置L=+;R^D N Q J S O J D Q,J>Q D>R0;N V=N D+。
秸秆高固体厌氧消化预处理实验研究

Ab t a t: hesr w c n ansa hih c ne o ini whc c n o e wel tie y a a r i a tra i g sld n e bc ieto sr c T ta o ti g o tnt flg n, ih a n tb l i zd b n eobc b ce n hih oi a a r i dg s n u l i o i
Ke y wor s: ta d srw; hg oi n eo i ie t n; bo e eg ih s l a a rbc dg si d o i— n r y;l nn;e h n e eo e i x e me t i i g n a c d a rg n c e p r n i
第2 8卷第 4 期
20 0 7年 4月
环
境
科
学
ENVI RONMENTAL S I C ENCE
Vo . 8。 12 No. 4 Ap ,, 07 r 20
秸秆 高 固体厌 氧消化预理 实验研 究
蒋建 国 , 赵振振 , 杜雪娟 , 隋继超 , 吴时要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系, 北京 10 8 ) 00 4
3 0 / fe 4 h ur .I d i o 90 0 mg L atr2 o s n a dt n.t e e p rme tso h tte lg i o tn n t e srw i e u e rm 8% t 9% atrpr— i h x e i n h ws ta h i nn c ne ti h ta sr d c d fo 2 o1 f e e
有机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综合评述

有机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综合评述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废弃物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机固体废物的处理一直是困扰环保工作者的难题之一。
厌氧消化技术是处理有机固体废物的一种成熟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有机物的体积和质量,并通过产生沼气为我们提供能源。
本文将综合评述厌氧消化技术在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现状,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
应用现状厌氧消化技术应用广泛,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固体废物等。
农业废弃物厌氧消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畜禽粪便、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废水等,而城市固体废物厌氧消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厨余垃圾、污水处理等领域。
在处理过程中,厌氧消化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分解作用利用有机物质,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原理厌氧消化技术的处理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初期填料:填充具有适宜孔隙度的填料材料,填充完毕后进行压实,保证填料的稳定性和通气性。
2.厌氧消化反应:将有机固体废物投入到反应池中,在厌氧环境下,利用厌氧菌进行有机物质的分解,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
3.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可以用于供暖和照明等。
4.残渣处理:经过沼渣去除后可作为有机肥料,适量施用于土地。
优缺点优点1.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发电和供暖等,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可将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
3.处理过程中不需要加入化学品,对环境影响小。
4.可在不断地添加废物的同时进行反应,不会因为处理能力不够而停工。
缺点1.厌氧消化技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2.难以对有毒物质和重金属进行有效处理。
3.处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的温度、pH值等参数,较为复杂。
,厌氧消化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化利用有机固体废物的有效途径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它可以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源和肥料,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的负担。
虽然存在一定的劣势,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厌氧消化技术未来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兰州市采取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并进行了典型有机组分的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生活垃圾作为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有机废弃物的综合体,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兰州市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案,其中包括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别。
这种分类方式能够有效地将生活垃圾进行分拣,有利于后续的处理工作。
厌氧消化是一种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沼气和堆肥,实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为了研究兰州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组分,以及对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他们从兰州市的主要垃圾处理中心采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样品,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
然后,他们选取了其中的有机废弃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厌氧消化实验。
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并加入了不同比例的有机废弃物。
通过调整反应器的温度、pH 值和进料速率等参数,研究人员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的厌氧消化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废弃物的厌氧消化过程能够有效地产生沼气和堆肥,并且沼气中的甲烷含量相对较高。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在不同比例的有机废弃物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厨余垃圾能够提高沼气产量,并且对沼气中甲烷含量的影响也较大。
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将有机废弃物分离出来,并进行有序处理。
厌氧消化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处理方法,能够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兰州市在垃圾分类和有机废弃物处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相信生活垃圾分类和厌氧消化处理将会在更多的城市得到推广和应用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团队对兰州市的生活垃圾样品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厌氧消化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将有机废弃物分离出来,并进行有序处理。
生态校园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 2 1 0 0—1 1—1 8
基金项 目:国家 科技 支撑 计划项 目( 0 7 AK 1 0 ) 国家农 村 沼气 20 B 3B I ; 科技支撑体 系试点项 目 ( 农计 函 2 1 0 0—10) 2 作者简 介 :邓 媛 方 ( 9 5一) 女 , 南 南 阳 人 , 士 研 究 生 ,( 18 , 河 硕 E—
学校 的自身状况 , 结合当地作物生长条件 , 常采用 “ 猪
一
沼 一 ” “ 一沼 一果” “ ~沼 一菜” “ 一沼 菜 、厕 、厕 、厕 果 、 、 ” 草 一羊” 菜 鱼 或“ 等生 态校 园模 式。利用现
一
秆、 果园菜地废弃物 、 果蔬废弃物 、 生纸和剩菜剩 饭 卫
等 。在 进行 厌 氧 消化 时要 综 合考 虑 以下 几 个 因素 。
圾归类处 理 , 剔除其无机部 分及有 害物 质 , 结合 校 园 周边耕地产生的大量农业剩余物 , 进行厌 氧消化产沼
气, 获取 能 源 。通 过 这 种处 理 方 式 , 到 变 废 为 宝 , 达 资
源循 环 利用 目的 。
境 脏 乱差 的状 况 , 且 维 持 了 整 个 发 酵 过 程 中 p 的 而 H
产生大量 的剩菜和剩饭 。特别 是炎炎夏 日, 大量未及
时清 理 的 垃 圾 混 装 堆 放 , 发 出 刺 鼻 恶 臭 , 易 滋 生 散 极 细 菌 , 发 虫 蝇 鼠害 。这 些 状 况 不 仅 影 响 校 园 美 观 , 引
农业剩余物废弃 田间。校内外拥有较 大的绿化 面积 ,
落 叶 杂草 产 量 丰 富 。校 园垃 圾 在 有 机 物 组 成 上 与 城 市 有 机 垃圾 差 别 不 大 , 发 酵 原 料 中包 含 大 量 秸 秆 、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腐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研究蒋建国1,吴时要1,隋继超1,王岩2(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在中温(35~37 )条件下,对连续式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易腐有机垃圾进行了试验研究,连续试验时间达半年以上.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时,在进料TS 为24 79%、VS 为23 06%的情况下,单位体积反应器产气效率最高达到3 69L (L d),易腐有机垃圾的产气能力(以VS 计)为746 33L kg,有机负荷(以VS 计)达到4 94kg (m 3 d),水力停留时间47d,此时期处理效果理想;试验启动之初易发生酸化,其抑制情况严重,出现0产气,经碱性溶液调节后情况得到较好解决;反应进行至80d 后产气速率降至最高速率的一半以下,推断是氨氮浓度超过2000mg L 而产生氨氮抑制,经过投加化学药剂和调节进料C N 抑制情况得到缓解.关键词: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消化;高固体;酸化;氨氮抑制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 3301(2008)04 1104 05收稿日期:2007 04 07;修订日期:2007 05 16基金项目:科技部中意合作基金项目(SIF);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6DFB93580)作者简介:蒋建国(1970~),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E mail:jianguoj @mail.tsi Research on Single Phase 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 of Organic Fra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JIANG Jian guo 1,W U Shi yao 1,SUI Ji chao 1,WANG Yan2(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menta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 ng 100083,China)Abstract :Under mesophilic condi tion (35 ),a bench scale experimen t based on 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was conducted in a fed batch single phase reactor to treat the OFMS W.The experiment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half a year and significant resul ts were obtained.At the start up stage,acidi fication occurred and showed large inhibiti on to gas production and the gas production rate once dropped to 0.After pH condi tioning,the system has recovered and began to stably running.In this period,gas production rate reached 746 33L kg volatile solids (VS)[3 69L (L d)]when the total solids (TS)content of the feeding waste was 24 79%and the VS content was 23 06%.The organic loading rate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was 4 94kg (m 3 d)and 47d respectively.However,with time went by,accumulated ammonia ex ceeded its li mited value,which is deduced as 2000mg L ,and the gas production rate dropped below half of the maxi mu m value.By adding chemicals to dimi nish the amount of ammonia and adjusting the C N of the feeding,inhibition was relaxed and gas production rate increased gradually.Key words :OFMSW;anaerobic digestion;high solid;acidification;ammonia inhibi tion城市生活垃圾中所含有的有机组分含水率高而热值低,不利于焚烧发电,填埋则会大量占据库容,而且它又是填埋场气体和渗滤液的主要产生源.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技术是利用生物方法对废物进行处理,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产生可再生能源,消化污泥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使用,对于易腐有机垃圾的处理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技术.传统的AD 技术所采用的含固率通常为4%~8%,而高固体厌氧消化(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HSAD)技术所用的含固率能达20%以上,进料加水稀释量很少甚至不用,反应器的负荷及产气率均比传统的高,后续处理相对简单,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据Baere 等[1]的调查,至2000年,HSAD 技术在废物消化处理总量中已占54%.国内外对易腐有机垃圾的AD 处理都有较多的研究.Krzystek 等[2]比较了AD 与好氧堆肥处理有机生活垃圾,在20多天的试验后发现AD 处理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刘会友等[3]介绍了厨余垃圾的AD 处理情况并作了为期40d 的试验研究,证明了此法的适用性;B ouallagui [4]和Wang 等[5]分别研究了两阶段式消化系统处理城市有机垃圾的处理效果及产气情况;Zhang 等[6]通过采用吸收消化系统中产生CO 2的方法,获得了比常规AD 更好的处理效果.另外,有学者研究了2种有机垃圾的共消化效果,Sosno wski 等[7]比较了不同比例的有机垃圾与污水厂污泥的共消化情况,Edelmann 等[8]在采用有机垃圾与污泥的共消化研究中发现其产能效果有明显的增加.然而,大部分研究为序批式的,持续时间较短,普遍在几天第29卷第4期2008年4月环 境 科 学ENVIRONME NTAL SCIENCEVol.29,No.4Apr.,2008到几十天,缺乏连续运行的研究,反应积累所产生的影响也很少完全表现出来,而对于长时间的运行效果变化、反应积累情况等的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连续式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处理易腐有机垃圾进行连续试验研究,并增长试验时间至超过半年,以考查反应长期运行时系统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1 材料与方法1 1 有机生活垃圾的制备为保证易腐有机垃圾的代表性和稳定性,试验所用的易腐有机垃圾是参考校园厨余垃圾组成,并考虑国内有机生活垃圾组成[9]自行制备的,垃圾中主要包括米饭、蔬菜、肉类、豆类、油、盐等,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纸张和庭院垃圾,各组分所占比例见表1.蔬菜等在粉碎机中粉碎后与其他组分充分混合均匀,然后置于冰箱中4 保存.制备的易腐有机生活垃圾的性质见表2.进料前取出垃圾恢复至室温,不加水稀释,与当日收集的渗滤液混合后直接由进料口投料.表1 自配易腐有机垃圾组分Table 1 Components of the OF MSW prepared组分米饭蔬菜肉类豆类植物油食盐纸张庭院垃圾质量分数 %43 5329 1412 353 570 900 875 803 84表2 自配易腐有机垃圾性质Table 2 Characteris tics of the OF MSW prepared TS %VS %C N 密度 g mL -124 7923 0614 181 0121 2 试验条件与操作图1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AD experi ment equipment试验在自行设计的厌氧消化反应器[9]中进行(见图1),有效容积为7L.其顶部中心有搅拌轴插入孔,以水封设计隔绝空气,底部设有多孔板,孔径为4mm,空隙率约为10%.电动搅拌器每4h 搅拌10min,转速为120r min.反应在中温条件下进行,温度控制在35~37 .接种污泥取自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消化池,其TS 为6 01%,VS 为1 28%.接种污泥与垃圾按体积比约9!1混合后装入反应器,最初的固体浓度控制在4%~8%左右,稳定后逐步提高固体浓度至目标值20%~30%[10].稳定运行时每隔24h 出料1次,随后进料,维持反应器内的物料平衡,进料量为150g d.其它时期根据反应器每日的产气情况、反应器内pH 等指标的变化调整易腐有机垃圾投加量.1 3 监测参数与分析方法试验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垃圾的含固率(TS)、挥发性固体(VS)、反应器内料液的pH 、气体组分等常规指标,以及氨氮浓度、元素组成等非常规指标.TS 采用烘干法(105 )测定,VS 使用马弗炉(600 )测定;pH 采用pH 计直接测定;氨氮浓度使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气体成分及其含量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厌氧消化所产生的气体由湿式气体流量计测定记录.2 结果与讨论2 1 试验结果试验持续时间为192d.主要考察了过程中的累计产气量与产气速率、VS 去除率、pH 和氨氮浓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见图2~5.图2 累计产气量与产气速率变化Fig.2 Cumulative gas produc tion and vari ation of gas production rate2 2 处理效果分析2 2 1 产气情况分析利用HSAD 处理技术的其中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将垃圾中的有机组分转化成沼气,所以本研究也以产气速率作为反应器处理效果评价的一个主要指11054期蒋建国等:易腐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研究图3 试验过程中VS 去除率变化Fi g.3 Variation of removal of VS i n the wholeperiod图4 试验过程中pH 变化Fig.4 Variation of pH in the whole period图5 试验过程中NH +4 N 变化Fig.5 Variation of NH +4 N in the whole period标.试验过程的累计产气量及产气速率见图2.从累计产气量曲线可以看出,反应过程可粗分为4个阶段:启动、稳定、抑制和恢复.启动初期出现短暂的高产气,主要是由接种污泥贡献的.随后由于酸化使产气情况不佳.通过对回流液pH 的调节,在持续约25d 后产气速率才有小幅度的回升,反应情况逐渐好转.随着运行情况趋向稳定,产气速率也攀升至反应过程中的最高水平,单位反应器产气速率最高达到3 69L (L d),易腐有机垃圾的产气能力(以VS 计)为746 33L kg.总体保持在2L (L d)以上,在累计产气量曲线上表现为一段斜率较大的曲线.此值比Zhang 等[6]利用序批式的厌氧消化反应器并采取气相碳吸收技术后所得的产气速率[2 5L (L d)]更高.试验第81d 开始,累计产气量曲线的斜率变缓,产气速率出现明显下降,在约20d 的时间内降至不到0 7L (L d),最低曾降至0 2L (L d).此后产气速率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主要在0 8L (L d)左右上下摆动,考察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5)推断是由氨氮抑制造成.试验末期,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累计产气量曲线斜率有一定的增加,即产气速率有回升,最高恢复至2 73L (L d).沼气中甲烷含量维持在55%左右.2 2 2 有机物的降解图4反映了试验过程中VS 的去除情况.可以看到,反应开始后,VS 的去除率就处于较高的水平.除反应初期外,试验整个过程中VS 的去除率都在85%以上,最高达93 2%.在反应器运行趋向稳定时,OLR 也逐渐提高,最高达到(以VS 计)4 94g (L d),但VS 的去除率有所下降,从92 6%降至85 9%,符合有机质去除率随反应器OLR 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规律.尽管如此,去除率仍属于高水平,由此换来了相对更短的HR T(47d).经过一段产气高峰以后,系统出现抑制,因此,降低了OLR 以促进系统的恢复.此时OLR 约为1g (L d),仅为最高峰的20%左右.OLR 的降低使VS 的去除率逐渐升高至90%左右,与最低值差约5%.从结果可以看出,OLR 的变化对系统中VS 的去除率影响较小,因此在满足去除率的情况下可以调高OLR 以尽量缩短HRT.2 3 影响因素分析2 3 1 酸化对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酸化一般出现在反应初期或OLR 突然升高的时候,进料有机物水解后产生的有机酸无法及时被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而造成酸积累,从而导致pH 下降.由图2可以看到,反应开始至20d 左右,pH 处于极低的水平,连续几天在5 2左右,大大脱离了产甲烷菌的最佳pH 范围(6 5~7 2)[9].显示有机酸在积累,出现酸化现象,抑制了产甲烷菌的生长,其影响表现为产气速率极低.与图1作对比可以看出,酸化期间系统产气速率接近0,说明酸化对系统产气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亦证明了pH 是反映系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酸化造成的抑制若不采取人为措施解决将需要很长的自恢复时间.Zhang 等[11]在研究pH 对厌氧消1106环 境 科 学29卷化的影响中发现,pH为7时厌氧消化处理效果最好,因此试验中采用浓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当日回流渗滤液的pH至7后回流,以逐步抵消有机酸积累的影响.经过约10d的调节后,在第30d,系统的pH 恢复至7以上,产气速率也有回升.此后pH基本在6 5~7 5之间保持规律性地上下摆动,反映了进料后有机酸的产生与分解过程,也说明了系统内各菌种数量比例较均衡.2 3 2 氨氮对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试验过程中氨氮的浓度变化如图5.从中可见,系统中的氨氮浓度从反应开始便逐渐升高,在110d 左右达到最高值2841 4mg L.同时,其升高的速度也是逐步加快,其中60~110d升高的速度最快,氨氮浓度平均每天增加35 8mg L.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氨氮浓度的升高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使其新陈代谢减慢,有机物及营养物质的使用率下降,剩余量则随之升高.据报道,对于长期运行驯化的反应系统,氨氮浓度为2000mg L将使产甲烷菌的活性降低10%[12],另有报道指出氨氮浓度在5000 mg L左右时产气效率会下降约40%[13].对比图2可以看到,氨氮过度积累期间本试验系统的产气速率也出现大幅地下降,产气速率约只有最高峰值的1 4.Hansen等[14]在利用AD处理含氮量较高的猪粪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抑制情况.但在此情况下系统仍能较稳定的运行,此状态可称谓∀抑制的稳定状态#[15].经过约20d的观察,发现抑制情况无法通过系统自身解决.张波等[15]指出加水稀释及调节进料C N可以解决该问题,另有学者提议使用化学沉淀[16]和矿物吸附法[17].试验中采用了2种方法:∃投加十二水磷酸一氢钠(Na2HPO412H2O)和六水氯化镁(MgCl26H2O)直接去除氨氮;%在进料中加入葡萄糖(C6H12O6H2O)以调节其C N,减少投入系统的相对氮量.该措施效果明显,到130d左右时氨氮浓度便下降至1582 1mg L.但停止措施后氨氮浓度又重新攀升,且投药量较大,经济性较差,因此宜寻找更合适的方法.与产气速率曲线比较可发现,即使氨氮浓度已经下降,产气速率却没有立即回升,而是在30d左右后才升高,可以推测这是因为生物反应所共有的滞后性.回升后的产气速率最高值只有2 73L (L d),与高峰时有一定差距.氨氮抑制持续时间长,毒性大,一旦发生,系统很难恢复到原来高效的运行状态,因此有必要及时监测氨氮浓度的变化情况,做好预警工作,以便对抑制情况的出现能有即时的反应,从而保证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能力与运行效率.3 结论(1)采用中温连续式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反应系统处理易腐有机垃圾的试验表明,在系统稳定阶段可取得高达93 2%的有机物去除率及3 69 L (L d)的产气速率,证明高固体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对易腐有机物质含量高的垃圾的适用性.(2)试验初期系统pH降至5 2左右,出现酸化,通过调节每日回流渗滤液的pH至7的方法解决了该问题.(3)试验运行至第80d后出现严重的氨氮抑制问题,产气速率仅为最高值的1 4左右,这是长时间连续运行时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投加药剂去除氨氮及调节进料C N对缓解氨氮抑制问题有正面效果.但此方法经济性较差,宜寻找更佳的控制方法并做好预警措施.参考文献:[1]Baere L D,Vandevivere P.Types of anaerobic diges ters for s olidwas tes[EB O L].www.ees.adel .au pharris biogas. [2]Krzystek L,Ledakowicz S,Kahle H,e t al.Degradation ofhousehold biowaste in reactors[J].Journal of Bi otechnol ogy,2001,92:103 112.[3]刘会友,王俊辉,赵定国.厌氧消化处理餐厨垃圾的工艺研究[J].能源技术,2005,26(4):150 154.[4]Bouallagui H,Torrij os M,Godon J J,e t al.Two phases anaerobicdigestion of frui t and vegetable wastes:bioreactors performance[J].Bioche mical Engi neering J ournal,2004,21:193 197.[5]Wang J Y,Xu H L,Zhang H,e t al.Semi c onti nuous anaerobicdigestion of food waste usi ng a hybrid anaerobic solid liquidbioreactor[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48(4):169174.[6]Zhang B,He Z G,Zhang L L,et al.Anaerobic diges tion of ki tchenwas tes in a single phased anaerobic s equencing batch reac tor(ASBR)with gas phas ed absorb of CO2[J].J ournal ofEnvi ronmental Sciences,2005,17(2):249 255.[7]Sosnows ki P,Wieczorek A,Ledakowicz S.Anaerobic co diges ti onof sewage sludge and organic fraction of municipal s olid wastes[J].Advances i n Environmental Res earch,2003,(7):609 616.[8]Edelmann W,Engeli H,Grandenecker M.Co di gestion of organicsolid waste and sludge from se wage treatment[J].Water Science&Technology,2000,41(3):213 221.[9]隋继超,蒋建国,吴时要,等.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启动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3):684 688.[10]蒋建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Zhang B,Zhang L L,Zhang S C,et al.The infl uence of pH onhydrolysis and acidogenesis of kitchen wastes in two phase anaerobicdigestion[J].Environmental Technology,2005,26(3):329 339.11074期蒋建国等:易腐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研究[12]Lay J J,Li Y Y,Noike T,e t al.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affecti ng methane produc tion from high soli ds organic waste[J].Water Science&Technology,1997,36(6 7):493 500.[13]Shihwu Sung,Liu T.Ammonia inhi bition on thermophilic anaerobicdiges ti on[J].Chemosphere,2003,(53):43 52.[14]Hans en K H,Angelidake I,Ahri ng B K.Anaerobic digestion ofs wine manure:i nhibition by a mmonia[J].Water Res ources,1998,32(1):5 12.[15]张波,徐剑波,蔡伟民.有机废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的抑制性影响[J].中国沼气,2003,21(3):26 28.[16]刘小澜,王继徽,黄稳水,等.化学沉淀法去除焦化废水中的氨氮[J].化工环保,2004,24(1):46 48.[17]Chika Tada,Yingnan Yang,Toshi aki Hanaoka,et al.Effect ofnatural zeoli te on methane produc tion for anaerobic diges tion ofammoni um ric h organic sludge[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96:459 464.&环境科学∋征稿简则1 来稿报道成果要有创新性,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全文不超过8000字(含图、表、中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或其它项目请在来稿中注明(在首页以脚注表示).作者投稿时请先登陆我刊网站()进行注册,注册完毕后以作者身份登录,按照页面给出的提示信息投稿即可.2 稿件请按GB7713 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学术论文的规范撰写.论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为: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地址、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的英译名;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致谢;参考文献.3 论文题目应简练并准确反映论文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少用副标题.4 中文摘要不少于300字,以第三人称写.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英文摘要与中文对应,注意人称、时态和语言习惯,以便准确表达内容.5 前言包括国内外前人相关工作(引文即可)和本工作的目的、特点和意义等.科普知识不必赘述.6 文中图表应力求精简,同一内容不得用图表重复表达,要有中英文对照题目.图应大小一致,曲线粗于图框,图中所有字母、文字字号大小要统一.表用三线表.图表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7 计量单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SI).论文中物理计量单位用字母符号表示,如mg(毫克),m(米),h(小时)等.科技名词术语用国内通用写法,作者译的新名词术语,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需注明原文.8 文中各级标题采用1,1 1,1 1 1的形式,左起顶格书写,3级以下标题可用(1),(2)((表示,后缩2格书写.9 文中外文字母、符号应标明其大小写,正斜体.生物的拉丁学名为斜体.缩略语首次出现时应给出中文全称,括号内给出英文全称和缩略语.10 未公开发表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可在出现页以脚注表示.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排.常见文献书写格式为:期刊:作者(外文也要姓列名前).论文名[J].期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图书: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起页~止页.会议文集:作者.论文名[A].见(In):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单位),年.起页~止页.学位论文:作者.论文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报告:作者.论文名[R].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专利: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1.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编辑对来稿可作文字上和编辑技术上的修改和删节.在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选用通知,可来电询问.对未刊稿件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12.投稿请附作者单位详细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编辑部邮政地址:北京市2871信箱;邮编:100085;电话: 010 ********,010 ********;传真:010 ********;E mail:hjkx@;网址:1108环 境 科 学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