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

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 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 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 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 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 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 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行合一”
德联系起来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破山中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
贼易,破心中贼难”充分体现了其观点。 了心是万物的本原。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 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 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史料二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观的变化;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 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 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韩愈 隋唐时期,佛道盛 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 行 ; 儒 学 受 到 冲 史料三中: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击,内部存在分歧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英雄气节的诗句,流芳百世,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岳麓版必修3

教学内容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目标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
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
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
“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宋明理学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
一、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表现: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冲击和削弱
原因: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 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 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 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2.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 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 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 (人固有的善性)
③强调“知行合一”
陆九渊
课堂活动1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世界”
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 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 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 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 常”、仁义道德。
号明道,称明道先生,北宋河 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新人教必修PPT学习教案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第9页/共38页
二、陆 王 心 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第10页/共3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新人教必修
会计学
1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目标: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二程”、朱熹、王阳明,陆 九源的基本思想主张,认识宋 明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 时期,儒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1页/共38页
三教合一
道家神仙 白马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残 忍 的 童 年
第20页/共38页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第21页/共38页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陆王心学本原: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
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 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本质:
本质:
“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
“致良知”、本心是良
宙”
知
穷理:
良知就是理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穷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精析] 此题考察宋代理学。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 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答案选A项。
考向 此题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仁〞生天地 阴阳。
预测 宋明理学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教合一〞“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主要从三教相互吸纳、 糅合的角度考察,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宋明理学〞一是侧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的 考察,二是侧重考察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品德的塑造作用的 考察。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 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知识
观,挽救衰退
的城邦制。
4、中外思想家在人的价值(人与万物自然界)问题上的比较: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老子
万物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 欲,社会动荡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
庄子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宋明理学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宋明理学一、基础知识1.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儒学正统的危机a.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对儒学造成冲击。
b.唐朝统治者奉行①________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3)隋唐以来雕版印刷的发明、书院的兴起。
2.主要流派与思想3.地位(1)程朱理学成为⑥____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⑦_____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自测题1.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
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
虽日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2.《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愕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
”材料肯定了朱熹在漳州()A.强化伦理纲常B.整肃社会治安C.变革社会习俗D.倡导重学风尚3.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政府治国严谨B.世风每况愈下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4.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5.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共64张PPT)

尊卑等级 重男轻女 重礼轻法 因循守旧 等观念
①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注意点:
董新儒学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宋代理学 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
命题研究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就全面深化改
革和依法治国作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新的
机遇期,炎黄子孙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挖掘宋明理学和顾炎武的思想的民族责任意识,是 命题的一个热点视角。
【题点】 理学的影响——社会责任意识
1.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 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 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④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D两项。 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②正确。故选C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学的新发展? 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
(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
普罗泰格 拉
—— 考 向 预 测 —— 例 [2012•海南卷]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 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精析]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生”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 的关系。答案选A项。
[技巧] 文言文材料的解题技巧 (1)先整体阅读,粗略地弄懂大意。转入精读文言文阶段, 可边读边划虚线以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在阅读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 要学会“滑过去”,不要在这里过多纠缠,等译完上下文,再进 行推敲,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 (2)转入细心做题阶段。做题时注意必须把题干句子带入原 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上下相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 答案。掌握利用技巧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做好第一题,要有文言 知识迁移能力,要学会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课外知识运用到文 言文中。 (3)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 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 翻译。
2.(2010·广东高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
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
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2009·广东高考)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 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 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的 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 压制 • A.①② •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考点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
•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内容: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道德伦理与人性统一) 方法论: “格物致知”,向外探求;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三纲五常,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影响: ①政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明初确立 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②教育:元朝,《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③国际:学术思想流传海外。(“朱子学”学派)
[课堂感悟高考]
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 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1.(2011·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
Hale Waihona Puke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4、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 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 A. 荀子 • B. 朱熹 • C. 王阳明 • D. 王夫之
宋明时期理学的特点
• (1)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
• (2)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 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 考点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 • • • • • • • • (1)历史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相互融合; ②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社会原因 ①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④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⑤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强调“克己复礼”、“修 身” 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 侧重于: 要求 社会公德; 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目的主要是为 强调用礼乐(礼义法治)来 了建立稳定的 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社会秩序,建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立和谐社会。 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 侧重于: 个人道德; 目的主要是为 了重新建立人 们的道德价值 观,挽救衰退 的城邦制。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理学思想 同 哲学范畴 点 把握“理 ”的途径 (修养论)
共 同 点 实质 内容 影响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万物来 求“理”)
主观唯心主义 “心即理也”“致 良知”(通过内心 反省求“理”)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 “仁”“礼”思想。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①孔 孟:使儒家思想理想化 ②荀 子:使儒家思想现实化 ③董仲舒:使儒家思想神化 ④程 朱:使儒家思想哲学化
3、中外思想家在人性观问题上的比较:
思想家 孔子 中 孟子 国 荀子 人性观 人性 相近 人性善 人性恶 扩展人的善性的途径 侧重点及目的 共同 问题
王阳明 致良知
[高效学法集锦]
轻巧识记程朱的思想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注]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
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
• 南宋陆九渊(号象山,开创者)
世界观: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 明朝王守仁(号阳明,集大成者) 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A、“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历史广角]
理气论 “理”或“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理” 一“气”二。“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 人各不相同。朱熹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
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
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语类》 卷四)理气论主要是吸收了道家的“道本论”思想。(即无 生有。无即虚,无象也)
• (3)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对比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的特点)
易错易混知识:
1、宋明理学:
思想家 程颐 朝代 北宋 明道先生 北宋 伊川先生 南宋 概况 “洛派”(11-12世纪)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程颢 朱熹
字元晦,晦庵先生,理学集大成者“闽派”(12世 纪)
陆九渊 南宋 号象山先生,心学创始人(12世纪) 王阳明 明朝 名守仁,号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15-16世纪)
B、“知行合一”(不同于程朱和陆九渊)
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
•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克己复礼” •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 朱熹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 尽其伦。” • 陆九渊:“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 王阳明:“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 考点3、宋明理学的影响
•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和谐; ②具有忧患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注重气节品德,强调自我约束; ④注重主观意志,强调自主自强,
• 消极:维护君主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阻碍思想进步。
①尊卑等级的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 阅读不同时期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 一物道理”。 •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 人第一义”。
•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 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 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 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 • B.“罢黜百家” • C.“三教合一” • D.程朱理学
• 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 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 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 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 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考向
本题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仁”生天地
阴阳。 预测 宋明理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教合一”“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主要从三教相互吸纳、 糅合的角度考查,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宋明理学”一是侧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的 考查,二是侧重考查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品德的塑造作用的 考查。
• 材料4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材料5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 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在哈佛 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