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小麦高产栽培方法

小麦高产栽培方法

Z a i p e i j i s h u小麦适应能力较强,既能在温度较高的南方生长,也能忍受北方-20℃的严寒。

为提高小麦产量,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整地高产栽培要求土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0%以上,全氮含量0.10%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100mg/kg以上,C、N比为25∶1。

实践证明,连年增施有机肥或利用玉米粉碎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保证。

精细整地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应在适耕期内及时机耕、机耙,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耕深20~25cm,畦面平整,无明显坷垃,切实耙透、耙实、耙平,耕后耙碎,达到上松下实,沟渠配套,排灌方便,为播全苗创造良好基础。

2.选种要求选用丰产性好、高产稳产、抗病、抗性强、成熟期较早、品质优良的品种。

3.种子处理为防治土壤发生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3%甲拌磷颗粒或3%呋喃丹颗粒剂拌毒土结合耕地边撒边犁。

为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达到省时、省工、降低成本低、增产显著的目的。

播种前应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用50%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1%加种子量6%的水拌种,边喷边拌,拌后堆闷3~4h,晾干后干拌种子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4.施肥肥料是小麦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随着安徽省测土配方项目的实施,在小麦播种前应当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施优质农家肥37.5~52.5t/hm2、纯N210~ 240kg/hm2、磷120~150kg/hm2、钾90~120kg/hm2、ZnSO4 15.0kg/hm2农家肥与磷钾肥全部底施。

最佳氮肥运筹方式为:茎肥∶枝节肥∶导穗肥为3∶5∶2。

5.播种小麦播期直接决定分蘖数,影响到麦苗的强弱,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所以小麦适期播种可使小麦充分利用秋冬期间比较适宜的温度等自然条件,及时出苗,盘根分蘖,冬前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

6.田间管理小麦播种后要进行管理,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要及时喷施除草剂,以消灭苗期杂草。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广泛,产量较大。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土壤改良1. 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旺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因此合理施肥是确保高产的关键。

在春季播种前,可适当施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在生长期间,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及时施入氮、磷、钾等肥料,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2. 耕作措施:合理的耕作措施对于土壤改良至关重要。

在种植小麦前,可进行深翻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保水性。

在小麦生长期间,进行适时的中耕、松土,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土壤透气性。

3. 秸秆还田:小麦秸秆是宝贵的有机肥料资源,适当的秸秆还田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小麦产量。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二、精细管理1. 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小麦高产的前提,密植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但密植也需注意适度,以避免影响光照、透气等环境条件,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2. 水分管理:小麦在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因此合理的水分管理对小麦高产至关重要。

春季播种后,需要注意及时灌溉,保证小麦的生长需要。

在生长期间,需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灌溉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者不足造成小麦歉收。

3. 病虫害防治:定期对小麦进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观察小麦的生长状态,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造成小麦减产。

三、科学耕作1. 优质品种选择:选用适地适用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是确保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保障。

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料,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避免施肥过量或者不足。

3. 调节生长期:及时采取适当的农艺措施,如修剪、追肥、移栽等,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主要的食用作物之一。

而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改善小麦的品质,为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和粮食安全水平。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能帮助广大农民朋友改善小麦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一、品种选择小麦的品种选择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首要环节。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目前,我国选育的小麦品种已经相当丰富,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主要有矮壮型、抗倒伏和耐寒性强的优良品种。

要根据当地的种植条件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耐贫瘠的青稞品种,才能在当地获得较好的产量。

二、土壤准备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小麦高产的保障。

在小麦种植前,要进行耕地,使土壤松软,疏松透气。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入适量的基肥。

通常情况下,每亩施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再根据土壤试验的结果施入合适的氮磷钾复合肥。

这样,可以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小麦的产量。

三、密植适度密植适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确定小麦的密植度。

一般来说,密植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但过密会使得小麦生长不良,易患病虫害。

密植适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条件。

在小麦生长期内,适时适量地施入氮、磷、钾等养分,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养分吸收利用率,增加小麦的产量。

一般来说,小麦苗期需施入氮肥,促进叶片生长;拔节期需施入磷、钾肥,促进穗粒饱满;抽穗期再施入少量氮肥,促进穗部分化,增加籽粒数量。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五、适时浇水适时浇水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

在小麦生长期内,适时浇水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增加小麦的产量。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育种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一、育种选种1. 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小麦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育种工作首先要选育出耐逆境、抗病害的优质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选育出了许多高产的小麦品种,各地种植者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种子处理在种子处理方面,可以进行浸种、干热处理等措施,使种子消毒、消毒,增加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二、田间管理1. 种植密度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过大或者过小的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在每亩750-900株之间为宜,株距在10-15cm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2. 水肥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及时进行水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表土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秸,可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施肥小麦生长初期需要施加磷、钾肥,中后期需要施加氮肥。

在肥料施用方面,应做到量少、多次,适时施肥,避免一次施入过多肥料造成短时间内的快速吸收,从而引发病虫害的滋生。

4. 田间杂草管理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田间的除草工作,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 栽培措施在小麦生长初期,要加强耕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中后期要合理控制浇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灌溉。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在田间管理中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防范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合理间作在田间管理中,可以适量种植一些对害虫有防治作用的植物,例如:黄秆根、百善草等,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要点为:一、注意选择高肥水地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选择地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注意适期晚播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要防止播量过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动。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节肥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有的不抗倒伏,特别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前须进行一次化控处理,可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

要重施起身拔节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四、注意浇好灌浆水、麦黄水、喷施叶面肥浇好灌浆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

天气干旱,运用麦黄水,有利于下茬套种,防止早衰。

在5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病虫害,喷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能减轻干热风危害,增产效果明显。

五、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说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比常规品种发生早且重。

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六、喷施一次小麦宝在小麦刚破口、抽穗扬花前约达60%~70%的时候喷施一次小麦宝,激活小麦内生物酶活性,促进雌、雄性器官发育协调,增强功能叶光合作用,明显减少空秕率,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七、抗旱增产1、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

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着耙实、耧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会因土壤不实而严重失墒。

实践证明,旱地小麦在3—4年时间里,遇足墒深耕一年,以后浅耕2—3年,既能达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墒的机会,是旱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2、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旱地麦田要尽量多施有机肥,配方施足无机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

一般地块,每亩可施有机肥2500—3000千克,碳铵和过磷酸钙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适量钾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内连续亩施标准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主食之一。

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内容,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下面将就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做一些介绍。

一、良种选育良种选育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首要环节。

合理选用适宜当地生长条件的小麦品种,对保证小麦高产产量和提高品质至关重要。

要选用既耐寒又耐旱的小麦品种,具有抗倒伏、抗病虫、耐贮藏、适应性强的优良特点。

因而,在小麦选种上应选择抗性强的、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确保其生长发育旺盛,从而为后期的高产创造有力的条件。

二、土壤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土壤的肥力状况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土壤改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要做到合理施肥,针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施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

其次要进行有机质的添加,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此外还需要进行土壤酸碱度调节,保持土壤的适宜酸碱度。

只有做好了土壤改良工作,才能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最终实现高产高质的目标。

三、合理密植合理的密植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发挥土壤的养分,提高每株小麦的养分吸收,从而增加小麦的单株产量。

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保证小麦植株的生长旺盛,最终提高小麦的总产量。

四、科学浇水科学浇水是保证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适时适量的浇水。

一般来说,小麦在出苗阶段需要多浇水,保证幼苗的生长发育。

在拔节孕穗的阶段需要控制浇水量,避免干旱。

在抽穗灌浆期则需要充足的水分,保证小麦穗粒的灌浆。

科学浇水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病虫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加强对土壤病害的防治,保证土壤的健康。

其次要对小麦病虫害进行定期的防治,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

小麦种植 高产技术

小麦种植 高产技术

小麦种植高产技术小麦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主食。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小麦种植的高产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在品种选择上,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水分条件,选择适应性良好的品种;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品种的优点和缺点,选择高产、稳产、耐倒伏、抗病虫害的品种。

二、严格控制播期小麦的播种时间是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北方地区小麦最适合的播种时期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初,南方地区是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初。

三、控制密植小麦的密度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密度过大,既会导致空间竞争,造成小麦植株之间的养分、光照、水分等资源的互相竞争而影响产量。

如果密度过小,则会浪费水、肥料和劳动力。

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合理施肥小麦的施肥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施肥时,既要注重基础施肥,又要注重追肥。

基础施肥要分地区、分品种进行,充分发挥土地肥力,使小麦在生育期间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现有的养分。

追肥应根据小麦生长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在保证小麦居于较好的生长状态的前提下,适当使用速效肥和缓效肥的组合,配合用草炭、稻草等有机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五、科学防治病虫害小麦在生长发育期间受到的危害最大的是病虫害。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常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对这些病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治。

六、多种农业措施综合运用提高小麦产量不是单一的措施所能解决的。

需要通过多种农业措施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如合理的轮作技术、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土壤环境等。

只有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小麦的高产。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1. 前言在农业生产中,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两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2.1 地块选择和土壤改良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地块进行种植,合理施加有机肥和矿质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

2.2 种子选择和播种技术选择高产、抗病性强的种子,采用精密播种技术,控制好播种深度和密度,保证出苗率和均匀性。

2.3 合理施肥和施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期需求,科学施肥,保证氮磷钾的比例协调;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减少损失。

2.4 科学灌溉和排水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分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小麦逝去或减产;加强排水系统建设,避免积水。

2.5 种植方式和密度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如条播或秧苗移栽,控制好种植密度,避免密植或疏植导致产量下降。

3. 田间管理措施3.1 及时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及时除草,减少杂草对小麦的竞争,保持光热条件;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危害,提高小麦产量。

3.2 控制植株生长和灌浆管理采用适时的修剪措施,控制植株生长,促进穗粒充实;加强灌浆管理,保证籽粒灌浆充分,提高单穗产量。

3.3 科学收获和储存采用机械化收割技术,保证收获效率和品质;合理储存小麦,避免霉变和虫害,保持粮食品质。

4. 总结与展望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小麦的生产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将继续关注小麦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实践,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茎蘖:750个/平方米 ? 85个/平方尺 ?(50万) 2016.01.08南洋
三种类型麦苗
2016.01.08南洋
叶蘖同伸 分蘖缺位
超同伸
(2)越冬始期 :以麦苗长相、群体大小以
及叶、蘖、根的数目来诊断。 壮苗:
春性品种:单株 茎蘖数3~4个,主茎5叶1心 , 次生根4~6条,群体茎蘖总数 50万/667 ㎡左右;70~40万。
穗粒数
小穗分化数
基部第1伸长节间 开始伸长前确定
小花分化数
剑叶出生前确定
结实率
孕穗期---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期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理想产量: =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Max) 江苏高产记录(2016徐州铜山区利国镇谭家村 徐麦 35): 712.3kg/mu(1.36亩)穗粒结构--亩穗数45.6万、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2.0克。理论 产量770公斤/亩,实收712.3公斤/亩.徐州市伟华谷 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1130亩平均690公斤/亩。 全国高产记录:山东莱州828.5、河南焦作修武821.7
4.播后管理
a.开沟理墒
b. 化 学 除 草
c.查苗补缺
(二)分蘖(越冬)阶段
栽培目标: 促根长叶,促发分蘖, 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分蘖(越冬)阶段: 是决定穗数和奠定大穗的重要时期。
在获得早、齐、全、匀苗的基础上,促根长叶, 促发分蘖,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力争总茎蘖 数在冬前达到预期成穗数的1.3-1.5倍,为春后稳健 生长奠定基础。
冬性、半冬性品种:单株 茎蘖数4~5个,主茎6叶1心 , 次生根6~8条,群体茎蘖总数 70万/667 ㎡左右 。90~40万。
2.栽培措施
(1)早施苗肥,促早发 苗肥一般占总施氮量的5%~10%。基种肥 施足的麦田,一般不施用苗肥。(1叶1心—3 叶期) (2)施好腊肥,促根壮蘖 基肥足,苗情好的壮苗,可少施或不施, 或以促平衡为主。基苗肥不足,蜡肥补足。 一般大田应重视腊肥,苗+蜡肥15-20%。
①对氮的第1个吸收高峰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吸收量占总 量的20%左右; ②越冬期间吸收量仅占总量5%左右; ③返青后对氮的吸收量有所增加,拔节至开花期出现 第2个吸收高峰,吸收量占总量30%~40%; ④开花后对氮仍有少量吸收。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日吸N量
小麦高产栽培N肥吸收曲线示意图
生育期
出 分 越 返 拔 孕 抽 开 灌 成
(三)返青拔节孕穗阶段
栽培目标:
壮秆、大穗、粒多、不倒伏
开春以后,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3℃以上 时,小麦开始返青生长。 返青、拔节至孕穗是巩固有效分蘖、争取 总穗数、培育壮秆大穗并为增粒增重打基础 的时期。
壮秆、大穗、粒多、不倒伏
1.苗情诊断
(1)返青期 心叶基部橙黄色,心叶下一功 能叶直立,叶色葱绿显青,次生 根发生快,茎基部粗壮. 拔节前10-15天,最高茎蘖数出 现且达到预期穗数的2.5倍左右。
②弱筋小麦、啤麦 宜采用基肥:追肥7:3的运筹方式。 基: 苗: 蜡返: 拔孕= 70%:10%:5%~10%:10-15% 。 孕穗肥一般少施或不施,有早衰趋势的可根外追肥, 养根保叶、防早衰。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③晚茬麦 采用独秆栽培法,氮肥基肥:追肥可采用3-4:6-7, 以保穗数、攻大穗。 ④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 基肥氮肥用量需适当增加; 磷、钾肥提倡50%-70%基施,30%-50%在拔节后追 施。
1. 苗情诊断:
(1)分蘖期:以叶片、分蘖和次生根的同伸关系 为主要内容诊断。 壮苗:叶、蘖、次生根发生具有明显的同伸关 系。n---n-3
播期相差3天相邻两块麦田对比 (因降水因素影响)
2016.01.08南洋高产村
2016.01.08南洋高产村适期撒 播麦田苗情10.28播种
基本苗严重不足
拔节肥:应在群体叶色褪淡,分蘖数已经下降, 第1节间已接近定长时施用。拔节期叶色不出现正常 褪淡,叶片披垂,拔节肥就应不施或推迟施用;在 拔节前叶色过早落黄,不利于小花分化数的增加和 壮秆形成,分蘖的成穗数也会显著下降,应适当提 早施用拔节肥。 孕穗肥:凡未施拔节肥的壮、旺、弱苗,孕穗期 有缺肥象征的,均可追肥。一般在旗叶露时追施, 追尿素2~3kg/667㎡,以增加穗部分养分供应,促 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1.小(大)麦的需肥特性
a.养分需求 小麦 N :P2O5 :K2O =3:1:3 大麦 N :P2O5 :K2O =2:1:3。 大麦一生N肥用量约较小麦少15~20%。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b.养分吸收规律
冬小麦高产栽培一生中对N、P、K吸收有2个高 峰。 (1)N吸收规律:
拔节孕穗肥一次性施用时间: 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 期追肥浇水。 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和多穂型品种,在 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 适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追肥浇水。 对于地力水平高、群体偏大的麦田,适宜在 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
高产麦田
由扩大群体光合面积,
转为保持适宜的光合面积, 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 建立高光合群体,提高 后期光合生产能力。
由增穗转为:适当降低
基本苗,在保证足穗基 础上,主攻粒数和粒重, 使穗、粒、重协调发展, 实现高产。
三、高产地区的主要途径?
(1)选用分蘖力中等、秆壮抗倒、穗型较大的品种, 中等播量,适期播种,以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达到 高产;(正常栽培)
(二)分蘖(越冬)阶段 (三)返青拔节孕穗阶段
(四)抽穗结实阶段
(一)播种出苗阶段
灭三子(深 、露 、丛 ); 争五苗(早、全、齐、匀、壮); 促早蘖。
(一)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1.土地平整 地下水位1.5米以下。 2.土层深厚 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 3.结构良好 土质松紧度适宜 。 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



青 节
穗 穗 花 浆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2)P、K吸收规律:
①小麦对磷、钾吸收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出现第1 个峰值,占总吸收量10%左右,至拔节期磷吸收量 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钾达50%左右。 ②拔节至开花期出现第2个吸收高峰,吸磷量达 总吸收量的40%,吸钾量占总吸收量的50%。 ③开花后磷吸收量仍达20%,钾则停止。
2.栽培措施
(1)巧施返青肥
冬前施肥少、肥力差、分蘖不足、麦苗返青迟缓 的麦田,适量早施返青肥,增穗增产效果较好。 高产田为防止中期旺长,应严格控制返青肥,只 能以少量速效氮肥作平衡肥,促进长势平衡,达到 中期稳长,保证拔节期叶色正常褪淡。主要的管理 措施是蹲苗。 返青后,生长过于旺盛,群体偏大的麦田,在小 麦起身期,可以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 制小麦植株旺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 根系下扎,增加小麦抗逆性等作用。
小麦高产栽培 技术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二、生产水平与主攻方向? 三、高产地区的主要途径? 四、高产群体的培育与田间管理 五、收获与贮藏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单位面积 产量
穗 数
穗粒数
粒 重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穗 数
基本苗数 单株分蘖数 分蘖成穗率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淮南15--18万/mu ;
晚播时需适当增加基本苗。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d.播种方法:
①条播 落子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中 后期群体内通风透光较好,便于机械化管理。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d.播种方法:
②撒播 土质黏重、整地难度大时宜撒播,有利于 抢时、抢墒、省工,但种子入土深浅不一致, 整地差时深子、露子、丛子较多,成苗率低, 麦苗整齐度差。
三、高产地区的主要途径?
(2)采取适当加大播量,保证足够基本苗,以主茎成 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达到高产;(晚播栽培)
三、高产地区的主Biblioteka 途径?(3)选用分蘖力强、抗倒伏的品种,采取小播量适期 早播、匀播,以分蘖成穗为主夺高产。(北方栽
培)
四、高产群体的培育与田间管理 技术措施
(一)播种出苗阶段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3.肥料的综合运筹
在确定肥料运筹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小麦专用类 型、肥料对器官的促进效应,以及地力、苗情、天 气状况等因素。
(三)科学施肥,合理调控
①中筋、强筋小麦氮肥可采用 a.基肥:追肥为5:5 基: 苗: 蜡: 返: 拔: 孕 = 50%:10%:5% :5%:15%:15% b.基肥:追肥为6:4 基: 苗: 蜡: 返: 拔: 孕 = 60%:10%:5% :5%:10%:10% 追肥主要用作拔节孕穗肥,少量在苗期施用或作平 衡肥。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b.最佳播种期确定:
原则:在越冬始期形成适龄壮苗
春性品种,越冬始期5-6叶,单株分蘖2-3个,次 生根4-6条; 半冬性品种,越冬始期6-7叶,单株分蘖3-4个, 次生根6-8条。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播种期的适宜日均温:
春性品种12-14℃ ;半冬 性品种14-16℃ ; 冬性品种为16-18℃。 播种适期:在10月15---11月5日(25)。
45×35×42=661.5 40×38×42=638.4
(×0.95)=628.4 (×0.95)=606.5
二、生产水平与主攻方向?
中低 产麦田
光合面积较小和穗 数不足是影响产量 提高的主要矛盾。
主要增产途径:增施 肥料,培肥地力,扩 大光合面积,提高 生物产量,主攻足穗 。
二、生产水平与主攻方向?
3.冻害预防
1、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 2、适期播种 3、提高播种质量 4、合理施肥 5、合理灌溉 6、适时化控 越冬前4-5叶期,40-60g/mu15%多效 唑均匀喷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