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性行为区别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专业知识

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表现之一。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不适应者被淘汰,使生物的遗传特性定向地积累和改变。因此,先天性行为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先天性行为实例
动物的趋性
动物对环境中有利于生存的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性反应,称为趋性。如昆虫对光线的趋光性,鱼类对水 流、水温、盐度等的趋性。
VS
特点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是动物在 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相对 稳定的环境,是基本生活条件的保证。有 一定局限性。
生物学基础
神经基础
先天性行为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组成的。非条件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调节下完成的,生来就有的 恒定不变的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神经生理反射,属于无条件反射。
模仿与观察学习
行为主义者也强调模仿和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这些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 式。
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学习将一种刺激与另一种刺激联系起 来,从而引发某种行为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 过程,人们通过感官接收信息,然后在大脑 中进行加工、存储和提取。
CHAPTER 04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教育中的 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先天性行为
注意力集中
新生儿天生具备对环境中新 奇、突出刺激的定向反应, 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提
高教学效果。
模仿能力
婴幼儿具有模仿成人和同伴 行为的本能,教师可以利用 这一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性行为区别教学内容

适应性
适应相对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级,学习行为越复杂
联系
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
暂时的、可以消退
看到杏分泌唾液,谈到杏分泌唾液
多变的环境,适应范围大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性行为
产生
与生俱来本能行为
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参与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性行为区别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形成
反射弧特点
神经联系
举例
适应范围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固定的,不会小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
有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参与,是暂时的、易变的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一.知识梳理(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感应性概念: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
(1)植物的向性运动概念:植物不能整体移动,但某些器官却能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2)分类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
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的方向生长。
茎会背着重力的方向生长(称为负向地性)。
向水性:植物的根会向水分充足的方向生长。
向化性: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总是朝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2、植物的感性运动概念:植物的运动是由外界的某种因素或内部机制引起的,但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
举例(1)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2)凤凰木、酢(zuò)浆草等植物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改变的刺激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便闭合下垂;(3)郁金香和番红花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3、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比较相同点(1)都是植物感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都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不同点(1)引起向性运动的刺激是单向刺激;而引起感性运动的刺激对方向没有要求。
(2)向性运动的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相关;而感性运动的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
(3)向性运动是生长运动,不可逆;而感性运动在刺激消失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状态。
4、植物激素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向光性的实质: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生长素由胚芽尖端产生后,在向下运输过程中,因受单侧光照射的影响,生长素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
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1)达尔文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会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2)温特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的生长;(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因为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命名为生长素。
初二生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试题

初二生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试题1.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骑车看到红灯标志就停止前进B.吃巧克力分泌唾液C.沸水烫手,立即缩回D.蚊虫叮咬后,异常痒【答案】A【解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如吃巧克力分泌唾液、沸水烫手,立即缩回、蚊虫叮咬后,异常痒,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神经中枢在不在大脑皮层,在脊髓或脑干,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骑车看到红灯标志就停止前进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等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不同特点方面来切入。
2.下列哪项属于人类所特有的反射类型()A.看见苹果分泌唾液B.小孩看见护士就哭了C.看小说声泪俱下D.听到铃声进教室【答案】C【解析】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如对牛弹琴.人类能够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如看小说看得声泪俱下,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ABD是条件反射,是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考点】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3.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吃酸杏时分泌唾液B.碰到烫手的物体时缩回手C.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回头D.有风吹到眼睛时闭上眼睛【答案】C【解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吃酸杏时分泌唾液、碰到烫手的物体时缩回手、有风吹到眼睛时闭上眼睛,都是生来就有的,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而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回头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为条件反射.故选C【考点】非条件(简单)反射和条件(复杂)反射.4.反复进行下列哪项活动,可训练鸡群听哨声集合?()A.喂食前先吹哨B.喂食后再吹哨C.只喂食不吹哨D.只吹哨不喂食【答案】A【解析】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如下:用无关刺激(如哨声)单独作用几秒钟,再用一非条件刺激(如喂食)跟它结合,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结合若干次以后,单独使用无关刺激,就能引起原来由非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这里哨声已经变成鸡群听哨声集合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因此训练鸡群听哨声集合,可以反复进行喂食前先吹哨。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ppt

特点:①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形成;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 参与下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 ③反射弧永久固定。
先天性行为都是非条件反射
人类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 射、膝跳反射等等也都是与生具有的 反射.
反射: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
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膝跳反射
注意事项:
被试者将一条腿自然搁在另一条腿上,要 完全放松 主试者应迅速敲击被试者膝盖下面的韧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反射弧: 感受器
五
传入神经
个
神经中枢
部
传出神经
分
效应器
缺一Biblioteka 不可!体操运动员 桑兰
膝跳反射有特点?
(不需要意识支配)
人还可以利用语言、文字来形成 条件反射,这与大脑皮层中的语 言、文字中枢的功能有关,是人 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
而动物通过学习也只能对环境中的声、 光、味、触等具体信号刺激作出反应。
小明的宠物日记:
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了我家, 刚开始它有点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 觉,可是很不讲卫生,后来经过我的训练 以后,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 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 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我们全家对 它是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 夸它聪明呢。
婴儿吮奶
笑
你知道这些动物在 干嘛?
求偶行为
育 雏 行 为
动物的行为都是 先天性的吗?
训练海豚
海豹表演
小狗钻火圈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非条件和条件反射课件

它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 的一种本能反应,不受意识控制。
类型
01
02
03
趋利反射
生物体为了获取食物或避 免危险而做出的反应,如 觅食、逃避天敌等。
避害反射
生物体为了保护自己而做 出的反应,如疼痛、防御 等。
繁殖反射
生物体为了繁衍后代而做 出的反应,如求偶、交配 等。
实例
婴儿的吸吮反射
当婴儿接触到乳头时,会 自动吸吮,这是为了获取 食物的本能反应。
次级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是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例如,在学开车时,我们通过反复 练习和实践学会了如何操作方向盘、刹车和油门等部件,从而形成了次级条件反射。
高级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是在更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例如,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学会了如何使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语言元素,从而形成了高级 条件反射。
VS
例如,在巴甫洛夫的著名狗的唾液条 件反射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 而唾液是无条件反应。在反复将食物 和铃声等其他刺激同时呈现之后,狗 开始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 ,即铃声成为了条件刺激( conditioned stimulus,CS)。
类型
初级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反应。例如,新生儿在触碰到尖锐物体时会 立即缩回手。
例如,新生儿天生就会吮吸母乳,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然 而,在婴儿多次吃到苦味的药物后,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条 件反射,即对这种苦味产生厌恶感,从而拒绝再食用含有这 种苦味的物质。
共同作用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作用的。它们 可以相互增强或相互抑制,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生理反 应。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区别和联系

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有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条件反射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
2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怎样区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性行为

怎样区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性行为动物行为这一名词,可以泛指动物外在表现的一切活动。
而动物内部的一切活动则属于生理机能的范畴。
尽管二者是内外因的关系。
本文因初中生物教学的需要,仅侧重于外在行为的讨论。
动物外在表现的活动多种多样,具体的有取食行为和贮食行为,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繁殖行为和节律行为,还有社群行为等等。
难以一一列全。
这些行为从另一个角度又可归纳成两种:即先天性行为与学习性行为。
1.怎样区分动物的某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性行为,是许多学生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和决定的行为。
因此,可从两方面理解:①这种行为是遗传来的。
②个体内部有怎样决定先天行为的遗传物质,就会表现出相关的先天性行为。
这种行为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同种动物之间的共有性,固定性和规律性,并用以维持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一般而言,动物越低等,依靠先天性行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表现就越多,低等动物的取食、繁殖(尤其是无性繁殖)、节律、防御等行为,大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而高等动物在这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中,则不尽然,因它们的神经系统较发达,但它们“婴幼期”所表现的行为绝大多数也属于先天性行为。
学习性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和生活体验学习得来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特点是一个“学”字,只要看到它行为中有“学”的内涵,就属于学习性行为。
这个学的过程,可以是同物种“长辈”的教,可以是人驯,也可以是行为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的“悟理”及其“经验积累”的过程。
这种悟理和积累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比较高等且能独立生活的行为个体上。
这种行为的物质基础最少要有较发达的神经节。
因此,要判断动物的某个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性行为,根据上述要点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认真仔细的观察甚至长时间观察和实验就比较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了。
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关系,首先肯定是两组绝然不同而又关联甚密的两组概念,对于具有较发达的神经结构的行为个体来说,它们具有前组是因,后组是果的关系,对于无神经结构的仅利用应激性来调节与环境相适应的动物个体来说,就没有这种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级,学习行为越复杂
联系
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形成
反射弧特点
神经联系
举例
适应范围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固定的,不会消退
吃杏时分泌唾液
固定不变的环境,适应范围小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
有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参与,是暂时的、易变的
暂时的、可以消退
看到杏分泌唾液,谈到杏分泌唾液
多变的环境,适应范围大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性行为
产生
与生俱来本能行为
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参与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由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适应性
适应相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