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合集下载

经典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学习理论 〔cog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ive learning theory〕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究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 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 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 量取决于效果。
案例分析:
在王老吉的广告中,王老吉凉茶大量出如今餐饮火锅、聚会、喜庆场所,这些广告很好地利用了经典 性条件反射,促使消费者在现实中的这些场合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王老吉。王老吉新年篇广告也是试图 使消费者形成条件反射,在购置年货时会想到王老吉。
操作性条件反射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应用案例:Lynx Excite男士体香剂 广告
案例分析: Lynx的这那么广告通过夸大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使用了Lynx Excite的男士吸引了天使。这那 么广告在最后才透露出主题,成功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为消费者树立了一个典范,鼓 励消费者去实现购置行为。
谢谢观赏
经典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 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一种可以诱发某种反响的刺激与另一种本来不能单独诱发这种反响的刺激相配对,随着时间的推 移,因为与可以诱发反响的第一种刺激相连接,第二种刺激会引起类似的反响。
应用案例: 王老吉 广告\王老吉
广告\王老吉
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学会那些能产生积极结果并防止负面结果的行为。
应用案例:远离违章驾驶,珍爱生命 广告\公益广告〔远离违章驾驶珍爱生命〕.flv
案例分析: 这那么广告以新颖的方式反响出了交通事故所给无数人带来的灾难。使受众鲜明的感受到了违章驾驶的危 害。通过对不好的结果的展示,告诫人们远离违章驾驶。它是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例子中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例子中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例子中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可以应用到教学中。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无条件的刺激会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

例如,当狗看到食物时,它会分泌唾液。

在教学中,这个原理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动机。

如果我们将学习的主题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动力。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一个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发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那么他会更愿意在未来的课堂上发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如果我们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鼓励,那么他们会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学习。

总之,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教学中很好的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可以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提高学习效果。

- 1 -。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异同及斯金纳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异同及斯金纳

• 1921年,郭任远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此文震 惊世界心理学界,当时,郭任远还只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
• 郭任远的两项震惊心理学界的实验研究——“鸡啄食的动 作不是天生的”和“猫吃老鼠不是本能”。
鸡啄食实验
• 实验方法:首先把鸡蛋壳弄成透明,然后进行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 对小鸡胚胎的活动进行观察。
• 在观察中发现,蛋内的雏鸡由于呈倦卧姿势,雏鸡的每次心脏跳动都 会推动它的头点了一下,由此形成了小鸡点头的习惯,小鸡孵化出来 后,初期这一点头的习惯还保持着,当它点头时的嘴碰到地面偶然地 啄到米粒时,这就受到了强化,由此就形成了小鸡啄米粒的条件反射。
• 因此,郭任远认为,一般人认为小鸡一出生就有啄食的“本能”是错 误的,啄食的动作不是“本能”,而是在胚胎中学习的结果。
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共同点
• 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需要通过强化才 能建立起来,并且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 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级条 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 再用另一个新的中 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 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 象。
不同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5 接受强化 有机体是被动地接受强化, 有机体要学的反应需要它自己 的性质 强化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实 去寻找, 只有通过有机体的操 验者的手里 作活动才能得到强化, 它的主 动性较强。 6 可观察到 的行为变化 7行为消退 的方式 被试特定行为的出现 被试行为反应的速度、力量、 同世界实验
• 实验方法:郭任远让人将一只猫和一只小白鼠从小同居在 一个笼子里,人工饲养长大。 • 结果发现猫和老鼠相处得非常融洽,猫捉老鼠的本能不见 了。学生们还拍了一张白鼠骑在猫身上的照片,刊登在美 国《比较心理学杂志》上,轰动美国,引为奇闻。 • 该实验认为,猫捉老鼠不是本能,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经典条件反射:将原本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匹配相伴呈现,多次后,有机体就会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从而在中性刺激呈现但没有出现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就做出反应。

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后,它就成为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单独引起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射,即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

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并且都会有消退和自发恢复。

不同点:(1)从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早先就有的反应,操作条件作用是新的有效行为(2)从反应的主动性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放射性,操作条件作用自主性的(3)从强化的顺序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建立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操作条件作用是奖励有效的行为。

(4)从学习的内容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刺激物间的信号关系,操作条件作用特定的反应(5)经典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信号学习,操作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动作技能学习二、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经典条件反射:1、广告商在利用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来设计广告,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条件性的正面情绪。

例如在介绍产品时伴以美好画面,或者以美女帅哥代言,将之兴奋与激动联系在一起。

2在行为疗法中进行的运用,如运用对抗性条件作用来帮助病人克服对事物的恐惧。

还有灌输法和系统脱敏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和惩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以通过微笑赞扬等等予以正强化,对学生进行鼓励等等。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斯⾦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交流分享:今天和同事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条件反射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之分,他们有⼀定的区别,联想到上海⾼考试题曾经考过类似试题。

1.经典条件反射及其特征经典条件反射(⼜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个刺激和另⼀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如图)。

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有相似之处。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刺激与喂⾷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唾液分泌的狗,在⼀段时间听到铃声⽽不喂⾷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然恢复作⽤。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也会产⽣反应。

"⼀朝被蛇咬,⼗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2.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亦称“⼯具性条件反射”。

是由美国⾏为主义⼼理学家斯⾦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的实验⽅法。

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为,采⽤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种由动物进⾏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纳箱),⽤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

除了可训练⼤⿏,还可训练猫、家兔和猕猴等实验动物进⾏该项操作。

可分为⾷物性和防御性两种形式。

斯⾦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纳箱中进⾏的。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2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由美国心理学家斯 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 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 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 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 关。
实用文档
斯金纳实验
实验过程;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 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 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 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 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 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 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 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 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 作。
实用文档
经典事例
红花奖励
小狗作揖
实用文档
适当惩罚
3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联系
A.两者都需要强化才能建立起来,并且都有消退抑 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B.两者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 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
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发射。
C.两者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第六组
实用文档
目录
Content
又是一年蝉鸣时
定义 事例 两者联系 两者区别
实用文档
1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 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 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 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 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 反应。
实用文档
巴普洛夫实验
实验过程: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 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 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 激,及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 刺激,如铃响,这条狗就会逐渐“学 会”只在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 泌唾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涉及了四个比较重要的基本规律:获得、消退、泛化及分化。

具体来说:(1)获得是指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在本实验中,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这个过程就是获得。

?
(2)消退是指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在本实验中,已经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此过程即为消退。

(3)泛化是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机体对与之类似的刺激也做出相同的反应。

在本实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狗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4)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和消退是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里,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只在1000赫兹的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四个基本规律中,获得与消退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泛化与分化是相对而言的。

大家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可以对比着来处理。

说完经典条件反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内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着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提出来的。

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因此,也把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或行为学习理论。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着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白鼠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白鼠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学习的实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同样涉及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基本规律,即强化、消退和惩罚。

其中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下面我们将以一个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几项规律的基本内容。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而消退和惩罚,都会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

这里面中公资深讲师着重强调一下负强化,它最终导致的是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而非减少。

以上就是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内容。

那么,对比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者之间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一)相同点: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都有消退的现象;
(二)不同点:
(1)在经典条件发射中,刺激物(即强化物——食物)是在行为(分泌唾液)发生之前就呈现的,即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即强化物——食物)是在行为(按压杠杆)发生之后呈现的,即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2)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天生就有的,具有被动性的特点;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且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具有被动性;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去)产生的,是随意的,具有主动性。

通过以上描述和分析,相信大家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都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相似的知识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