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合集下载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反应行为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s)所引起的行为(R)~比如美食当前你会禁不住流口水~看到只蟑螂你会失声尖叫。

前面我们提到的巴甫洛夫~他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称之为反应性条件反射)就是研究反应行为的。

如前所述~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建立新的S-R联结的过程。

操作行为是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它是个体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如读书、写字、演奏乐器、用筷子吃饭和开车等。

反应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

斯金纳用白鼠和鸽子作为对象~对操作行为进行了研究~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斯金纳箱方法。

斯金纳箱内有一个可以压动的杠杆或可以啄动的按钮~还有一个盘子~可以接住自动传送的食物。

这个装置可以自动记录压杆或啄动按钮的间隔时间。

当—只白鼠第一次被放进箱里~只要它四处活动就奖给它食物,此后~只有它接近杠杆时才会获得奖励,接下来~只有接触杠杆才奖给它食物,最后~它只有压动杠杆才能吃到食物。

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强化。

有些行为的后果可以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白鼠压杠杆后得到了食物~这让它尝到了甜头~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压杠杆~这1种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

强化有正负两种: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

得到了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会更加起劲地学说话,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消某种厌恶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动绳子时避免电击的折磨~他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

另外~如果有些后果会使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

有些地方给孩子断奶时在妈妈的乳头上涂辣椒粉~就是这个道理。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一些“迷信行为”。

有些地区的人在干旱的季节举行某种仪式拜神求雨~是因为过去有那么一次偶然的拜神仪式之后碰巧下了场大雨~让人们误以为这是求神的结果~于是这场大雨作为一种偶然的强化物使旱季求神拜雨的活动成了一种习俗。

第四章之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

第四章之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
②示范教学观还不够成熟。
作业中国知网
题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要求:字数不限(最好在1000—1500字左右), 11月20日交
四、理论的应用——课堂中的观察学习 • 行为会被模仿 • 言语可以被模仿
• 态度也可以被模仿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行为有可能被学生模仿。例如,在小学低年级,
教师有时难以维持课堂秩序,于是就对学生发出尖叫声 。 那么,教师也许想不到的事,儿童放学回家后 ,就可能 会对着他的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发出尖叫声,甚至叫喊的 语调和用词都与他的教师一模一样。 态度是可以模仿的,教师对学习有困 难,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的态度,会
祖母原则(普雷马克原理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
动的有效强化物。 即用那些更偏爱的活动奖励那些不太
喜欢的活动,顺序不可颠倒。例如:
首先完成
1.数学作业 2.洗碗 3.整理房间
4.睡午觉 5.吃蔬菜 6.弹30分钟的钢琴 7.早睡早起
然后可以
1.看电视 2.出去玩球 3.玩游戏机
4.去游泳 5.吃冰淇淋 6.找朋友玩 7.周末可以去游乐场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练习
六、评价
贡献:
克服了桑代克、华生等联结派学说解释学习现象的局限,
扩展了联结派的眼界 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成功地预 测、控制和塑造、矫正行为 程序教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今天的CAI教 学 局限: 把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等同起来,简单归结为操作性条 件反射,过于偏狭。 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 无视学生学习的智力活动,妨碍学生独立思考,严重影 响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
对这些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和班上同学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其理论是基于他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做的实验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以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①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他一个愉快刺激(实施奖励),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②普雷马克原则。

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通俗讲就是: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学生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①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等。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首先,没有任何一种刺激物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吹口哨的“非条件刺激物”,吹口哨并不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次,人们吹口哨或走路并不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有时候根本是自发的动作。
因此,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他把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而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
按照这个方法,还可以塑造很多更加复杂的行为反应,马戏团的动物就是用这种方式训练成功的,还有人利用这一方法教会一只兔子捡起一枚硬币含在嘴里,然后扔进一只小猪储蓄罐里;也有人教会了一只猪打开电视,捡起脏衣服扔进一只大篮子里,以及用吸尘器打扫房间。
斯金纳将行为塑造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对一些精神和情感疾病的治疗起到过不小的作用。他认为,通过奖励可以重新塑造精神病人的行为方式。他和两位研究生从四十年代首次开始实验尝试,后来叫做行为矫正法。他们在波士顿附近的州立医院进行实验,如果病人做出合适的行为,如自愿进食、自我修整或者协助整理房间等等,就会得到一些奖励,如糖果和香烟,或者得到一些特权,比如自由选择进餐地点,与医生交谈、看电视等等。
我们以斯金纳教鸽子啄彩色圆盘为例来说明具体的操作过程:在一只斯金纳箱里,在一面箱壁上某个地方嵌上一个与箱壁平齐的彩色小塑料圆盘,训练的目的是让鸽子啄这个彩色圆盘而不是箱壁上的其他任何地方。一开始,只要鸽子在箱子中的任何地方朝盘子这个方向稍微转动身体就给鸽子喂食,这样,多次强化以后,鸽子朝这个方向转动的频率就会提高,到鸽子经常做出这一行为时,我们就提高要求,不再满足于这一行为了;这时候,我们只对鸽子转向圆盘这个方向时才予以强化,给鸽子喂食,由此强化鸽子的行为,等鸽子达到要求后再提高要求,最后,只有当鸽子啄向圆盘时才予以强化,多次强化以后,鸽子就学会了啄圆盘,行为塑造就完成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B.F.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袖。

.\&m2T"~-G'p6M-H;}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

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

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

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

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

”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

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

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满足消费者对纸巾的安全、实 用、可靠的需求。通过对比的 形式,强化对该品牌纸巾的耐 湿实用性。增强购买Tempo纸 巾的欲望,而减少对其他品牌 纸巾的购买。
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应 答 性 行 为
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 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 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操 作 性 行 为
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 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如书写,讨论,演讲等。这 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 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操作 性条 件反 射的 特点
此理论断定,行为 和诱因机制之间的时间 间隔越短,以及诱因机 制的价值越大,对行动 的影响就越大。
Tempo 纸巾广告《宴会篇》 女在中式酒楼吃饭,其中 一位外国可能不善长使用筷子, 当他夹大件的瓜菜时,一不小心, 瓜菜掉进女主角的茶杯内,因而 令杯里的茶四溅,女主角的面都 湿了。
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 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 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 望的反应,然后得到“ “ 报酬”,即强化刺激, 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这一理论说明的是因外 部刺激而矫正行为的过 程,其主要观点如下。
(1)把重点放在外显的行 为之上,而不是放在需 要、动机、需要的满足 等内部心理方面。
(2)强调环境条件和刺激, 但并不否认人们具有需 求、价值、信念
(3)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 刺激一反应行为一行为 的结果。
此 理 论 的 核 心
(4)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 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 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 为的因素; 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 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 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 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 行为。因此,也把操作性条 件反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或 行为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ies)。

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
11
.
12
.
9
3、特点: 1) 小的步子:教材上的知识项目应该 是许都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 以上一步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 要方便学生顺利的学习。 2) 积极反应: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 出积极反应。 3)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 出反馈信息,进行强化。
.
10
4) 自定步调: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确定学习的进度,不必同时、同步学 习同一知识项目。 5) 低错误率:将错误率降到最低限 度,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 反应。
.
4
二.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课堂中的应用广
泛,有两个经典的方法:
.
5
✓1.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行为
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塑造 中效果显著。
✓注:实施时要减少干扰性的盲目奖励, 保证日常监督,阶段性的调整代币系统
.
6
2.行为契约法 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约定,
内容包括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具体行为以 及做到之后学生可以获得的奖励。
.
7
(二)程序教学 1、原理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 式, 该行为一时作不出来,可以采用连续接 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 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 育特定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 的行为模式。
.
8
2、基本做法: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 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 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 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 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 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 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 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

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

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

1968年出版的《教学技术学(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则探讨了他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运用。

另外,他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登第二(Walden Two)》和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前者是根据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试图形成一种以积极控制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后者则是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代表著作还有:《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1969)和《关于行为主义(About Behaviorism)》(1974)。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

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

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

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

每当通道倾斜时,附臂就钩住旁边安置的一个轮子,并使轮子移动一个缺口,使一个缺口内的食物经漏斗落入食物盘内。

这样,大白鼠在矩形通道内学会来回穿梭跑动,通过自己的动作获得食物奖励,见右图所示。

30年代后期,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精心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即一个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如用白鼠为被试,即是一小根杠杆或一块木板;如以鸽子为被试,就是一个键盘)。

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用线条方式准确地记录动物按或啄开关的次数与时间,如右图所示。

这个实验装置被称为“斯金纳箱”(Skinner box)。

在实验时,并不是动物每一次按杠杆或啄键盘都给食物,食物的释放方式由实验者决定。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

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

而斯金纳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也不准确。

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

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据此,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

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

这便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二)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比较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

可见两者都提及了强化的概念。

但是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强化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即强化增加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

 其次,其他学习理论家(如巴甫洛夫)把消退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而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是一种与强化无关的独立的过程。

事实上,强化可用于消退行为,停止强化可以使反应概率下降。

消退过程可用来表明强化效果持续的时间。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桑代克的“猫的迷笼实验”,再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点。

不同之处在于: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是刺激情境在前,偶发的反应在后;而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是自发的反应在前,强化刺激在后。

相似之处:两种学习都依赖于动物做出自发的反应动作。

您觉得还有哪些异同之处吗?(三) 反射学说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

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

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

”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

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但是,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

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

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

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

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

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四、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

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电击。

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如金钱,对婴儿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

再如分数,也是在受到教师的注意后才具有强化性质的。

二级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

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

"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强化作出反应。

有的学生能因在班上受口头表扬而受到激励,但有的学生则不然。

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

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物感兴趣。

在一个30多人的班级中,可以事先让学生填写一个问卷。

如"在课堂里你喜欢干什么或玩什么东西?在课堂上你最喜爱干的三件事是什么?如果你去商店,你将买哪三件喜爱的玩具?"这些问题还可针对不同的年级加以修改。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有些活动如帮助老师、做谜语题,对小学生可能是更合适的强化物。

因此,必须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力的强化刺激和事件。

2.条件性强化所谓条件性强化是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强化刺激反复匹配联合,那么它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这与赫尔关于次级强化的概念是一致的。

例如,在白鼠按压杠杆时,让灯光和食物同时出现,白鼠很快形成条件反应。

此后同时撤除灯光和食物,反应迅速消退。

此时,在安排白鼠按压杠杆,不给食物而仅呈现灯光,白鼠的压杆反应增加。

这表明,灯光已具备了强化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