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性条件反射理论例子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一种基于环境因素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它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原因和模式,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行为的发展和改变。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例子:
1. 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
比如,当一个孩子在家里时,如果父母给他一个糖果,他会变得很开心,他会笑,喊叫,跳上来跳下去。
这是因为他在给他糖果的时候,他的行为被正面的条件刺激强化了,也就是说,他的行为被正面的结果奖励,从而增加了他的幸福感。
2. 动物行为也可以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
比如,当一只小狗看见它的主人,它会摇尾巴,叫唤,踩踏,以及其他一些表示欢迎的行为。
这是因为它的行为被正面的反馈和奖励强化了,也就是说,它的行为被它的主人拥抱和爱抚,从而增加了它的幸福感。
3.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是有用的。
比如,一个学习者可以在每次答对一个问题时被正面的反馈和奖励强化,从而增加他的学习能力和动机。
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可以通过父母的行为学习文化习俗,比如礼貌、文明等,父母可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奖励来强化这些行为,从而增加这个小孩的文明程度。
以上就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一些例子。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行为,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其理论是基于他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做的实验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以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①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他一个愉快刺激(实施奖励),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②普雷马克原则。
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通俗讲就是: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学生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①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等。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
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
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
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
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
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
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鸽子的行为。
他曾试图用鸽子建立条件反射,使鸽子能根据颜色用嘴啄动不同的按钮,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导弹的飞行。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开始时鸽子啄红,黄和蓝三个按钮是随机的。
但是,如果在它啄红色按钮时给它一个正强化剌激(如食物),在它啄黄色按钮时不给予任何剌激,在它啄蓝色按钮时给予负强化剌激(如电击),一段时间之后,鸽子啄取红色按钮的次数明显高于啄取其它两个按钮的次数。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
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电击。
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一)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这个可以不做在ppt中,自己叙述哈)主要研究对象是白鼠,实验时,将白鼠引进实验箱,它在箱内到处自由爬动。
当它偶尔踏上操作杆,使用足够压力,就会有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白鼠因此获得食物。
它再次按压操作杆,就会有有第二粒小食球掉进食盘。
这样反复若干次,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映,学到按压操作杆可以获得食物的经验。
以后每当小鼠饥饿时,就按压操作杆取食。
(二)操作条件反射说的主要观点1.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即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根据强化作用的不同,他反射分为刺激性反射和反应型反射,所以行为也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相应的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机体的行为大多是操作性的,人类的行为多数实质上是操作行为,所以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2. 操作条件的作用规律(1)R型作用规律:在操作活动发生作用后,随即出现强化刺激物,操作的力量就会增强。
Eg:白鼠按压操纵杆之后,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即出现一个强化刺激物,由于这一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增强。
(2)R型消退作用规律: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的操作活动增强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力量就会减弱。
Eg:如果白鼠的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按压操作杆的操作发生之后,没有小食球掉进实盘,由于未经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就会减弱。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作用就是控制行为。
教育就是要塑造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教育的关键就是强化有利的行为。
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精密的操纵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1)小步子原则: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步骤,由难到易,逐步解决;(2)积极反应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的强化(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自定步调;(5)减少错误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第十七页,共39页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反射
刺激型条件反射 应答型行为:由已知刺激引 起反应
反应型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反应不是由已知的 某种刺激物引起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级强化物: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 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诸如:金钱、音乐、分数 条件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个强化刺激反复联合,那 么它也获得了强化的性质。最典型:金钱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 “如果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 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 削弱”
间隔式强化比连续式强化居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 固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此后组建加快反应速率,直至 下一次强化到来
固定比例对稳定的反应率有益,变化比例对维持稳定和 高反应率最有效
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变化强化方式作用下行为消退的更慢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童年生活
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 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
漂流300英里。 试制过简易滑翔机。
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
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
第六页,共39页
少年时期理想志向
1926年为止汉密尔顿学院学艺术和语言学。想成为作家。
拜读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著作,开始对人类和 动物的行为感兴趣。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负强化物: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环境中被排 除时能增强该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考试中,学习理论考查得比较多,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是学习理论的常考考点,可以单选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所以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给大家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
几周后发现只做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
于是老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其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
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立行为模式,并通过奖惩机制来调节这些行为模式。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并且这种行为方式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取决于环境中的刺激,并通过一系列的试错过程来调整行为。
个体会尝试不同的行为方式,并根据结果的奖惩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该行为方式。
如果一些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个体就会更有可能重复这个行为。
相反,如果一些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个体就会尽量避免重复这个行为。
斯金纳提出了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的概念。
正向强化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强一些行为,而负向强化是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一些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老师可以给予表扬奖励,这是正向强化。
如果一个人比赛中取得胜利,他可能会少交罚款,这是负向强化。
斯金纳认为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
斯金纳还提出了惩罚和消除的概念。
惩罚是指通过给予不愉快的刺激来抑制一些行为,而消除则是通过消除愉快的刺激来抑制一些行为。
惩罚和消除都是用来削弱不适当的行为,并指导个体选择更合适的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在实际教育和训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正确使用强化和惩罚,教师和教练可以帮助学生和运动员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同时,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也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心理疾病的康复过程中。
通过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个体可以减少不良行为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忽视了个体内心状态和动机的作用,过分强调了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此外,斯金纳的研究更多关注动物而非人类,因此一些人质疑该理论是否适用于复杂的人类行为。
总的来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强调了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通过奖惩机制来调节个体的行为模式。
该理论在教育和临床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契约法: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 成的一种约定,内容包括:学生应 该做到哪些具体的行为以及做到之 后可以获得的奖励。
• 成效: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遵守
双方协定。
h
20
要点:
• 教师一定要遵守约定的行为,这样才可以
作为学生改变的强化物。
• 双方公平协商契约,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时间,对期望行为的描述和结果。
8
二、惩罚
呈现性惩罚:在行为后 施加厌恶刺激,以抑 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 生频率。
移除性惩罚:在行为后 移去满意刺激,以减 少行为的发生。
定义 实施过程 实施结果
负强化
惩罚
增加行为频率 减少行为频率的过
的过程
程。
给学生创造一 个练习自我 控制的机会
惩罚往往在不当行 为之后发生, 不能让学生学 会控制,还会 有不良影响
h
13
消退
• 定义:在强化过程中撤掉强化物而导致行 为的减弱以及消失的过程。
h
14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 的应用
h
15
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个经典的方法: 代币法,行为契约法
h
16
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 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 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
h
17
代币法的优点:
h
25
谢 谢!
h
26
感谢下 载
h
27
强调的重点在 于加强良好 行为
主要用于不良行为 的控制
h
9
三、强化程式
固定时距强化变化时距强化来自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
h
10
四、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运用操作性条 件作用原理来改变人的行为。 1、线索和提示 2、塑造 3、消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些关键词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消退是一种过程,有机体由于若干次重复某种反应,然而没有强化 刺激相伴随,就逐渐丧失那种反应或习惯。强化次数越多,消退越缓慢 断断续续的强化比连续强化能产生较长的消退曲线。
维持:指行为的保持。 分化:知觉在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 泛化: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 一个情境中。
Contents
1 2
3 4
生平及著作
经典实验 操作性反射原理
评价
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 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 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 •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 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 •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 • 1930年获硕士学位, • 1931年博士学位。 • 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 • 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 • 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 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
举例
案例1:3岁的孩子在哭叫,试图得到母亲的注意。5分钟 后,孩子停止哭叫,并开始与布娃娃玩。母亲立即坐下 和女儿一起玩。以后该女孩就可能与布娃娃玩而不打扰 母亲。当她开始与布娃娃玩时才会得到母亲的注意。
案例2:对一个爱咬指甲的儿童,可用在其手指甲上涂上胡 椒粉或黄连粉,儿童一咬指甲便会产生不舒适感。为了避 免这种厌恶刺激,儿童就不再咬指甲,而减少了这种不良 行为。 案例3 :闹钟的作用。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 时间早几秒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再闹起 来。 案例4:食品店里的收银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妈 妈带着她的小宝贝在购物,小家伙一直很乖,可是当他看 到一种糖果时,他要妈妈给他买了,但他妈妈没有答应。 这时,小家伙开始哭闹,甚至是大发脾气。无奈之下,妈 妈只好给他买了。在以后的几周里,你都会看到,这位妈 妈只要一走进食品店,就先给孩子买糖果。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在操纵杠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固定联结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一般原则相联系: • 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 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 研究方法——斯金纳箱 箱里有个开关; 连接着箱外的记录系统,次数与 时间; 食物的释放方式由实验者决定; 还可以控制灯光、声音、电击、 温度与湿度等。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 后面伴随着一个强化的刺激的反应往往会再次发生,这一 过程被叫做结果强化(contingent reinforcement),因为 获得强化物是由有机体的某些反应决定的。 • 强化刺激是指任何能够增加反应重复发生可能性的刺激。 • 因此,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叫做工具性条件作用,即结果是 增强反应的工具。
斯金纳的著作
• 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 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 本专著。 • 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 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科 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教学机器》。这些著作全面 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 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 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 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 沃尔登第二》以及《自由与人 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 》。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 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首先完成
然后可以
1.数学作业
2.洗碗 3.整理房间
1.看电视
2.出去玩球 3.玩游戏机
4.睡午觉
5.吃蔬菜 6.弹30分钟钢琴
4.游泳
5.吃冰淇淋 6.找朋友玩
7.早睡早起
7.周末可以去游乐场
强化的方程式
• 将强化分为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 • 连续强化指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 强化 • 间歇强化指仅对一部分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 案例5:一个幼儿有咬人的习惯,可以让他去看喜爱的动 画片或做有趣的游戏,他一旦出现咬人的行为,就立刻停 止他看动画片或游戏的活动,即剥夺他正享用的正强化物 ;或把他放在一个小房间里关上几分钟,即给予厌恶刺激 ,以消除其不良行为。
消退的例子
• 案例6:一个儿童好发脾气,哄他或者训斥他,都是一种 强化行为。如果相反,在他发脾气时大人不予理睬,这样 几次之后,他就会知道发脾气是不管用的,以后他发脾气 的行为就会自然停止。
斯金纳的生平
•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 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 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 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 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 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斯金纳的生平
• 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 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 ”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 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 纳在心理科学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 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 别的科学奖励 • 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 • 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 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你给孩子什么强化?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强化的方程式
强化程序
固定比率程序(fixedratio :FR):做出定量 的行为之后获得强化物, 如做完6题可以玩
固定时距程序( fixedinterval:FI):定时 给予强化物,如期中、 期末考试
可变比率程序(variableratio :VR):做出不定量 的行为之后获得强化物, 如VR1、VR60,如赌博游 戏、被点名回答问题。VR 具有很强的抗消退能力
负强化
撤销抵制或厌恶刺激 ‚小明,我知道你站在角落里 不高兴。如果你能上课安静 的话,你可以回到座位上, 跟大家一起上课。‛
撤销惩罚
撤销满意刺激 ‚大卫,由于你没有做课堂作 业,你今天没有休息的特 权。”
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 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惩罚物的分类:
– 呈现惩罚(presentation punishment):使用不愉快的 结果或厌恶性刺激(aversive stimulus),即强迫接触 不喜欢的事或情景,如批评、指责学生 – 取消性惩罚(removal punishment):愉快结果的取消 ,即阻止接触喜欢的事或情景,如丧失特权、剥夺课 间休息、放学后留校 • 暂时隔离(time out):将犯错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 隔离一段时间,如让这些学生在角落里、教室外的 走道上或办公室
强化物和惩罚
刺激增强 反应 增加 反应 降低 积极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 惩罚1 (呈现不愉快刺激)
刺激消除 消极强化 (消除不愉快刺激) 惩罚2 (消除愉快或强化刺激)
强化&惩罚
正强化
增加(+)满意刺激 “回答得很好,小明,你今天 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
实施惩罚
增加(+)厌恶刺激 “大卫,安静一点!” “大卫,抄写我决不在上课时大 吵”100遍,并让家长签名。
最实用的强化物
• 最好使用能起作用、但不太贵的非物质的强化物 • 从最不物质化到最物质化依次排列的强化物:
– 自我强化 – 表扬 – 关注特权 – 活动强化物 – 物质化的强化物 – 食物
普雷马克原理
•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 教育中的代币法 • Drabman(1973)描述了代币法应用的案例。一共24名 11—15岁的孩子,他们是一所儿童精神病医院中表现最差 的。呈现给他们一系列清楚的规则,并告诉他们遵守规则 将得到奖励。每隔一定时间,教师就停下来,对那段时间 内的每个孩子的正确行为奖以一些代币,而不当的行为则 要拿走一些代币。代币被放在“代币室”,在一天或一周 结束时,孩子们就能用他们的代币换小玩具。这个系统合 理有效地运转,这样,医院中的行为问题当然降低了。
负强化两种形式
1、逃避条件作用(escape condition):当厌恶刺激或不愉 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 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逃避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 的概率便增加。 2、回避条件作用(avoidance condition):当预示厌恶刺激 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 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 则该回避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鸽子的迷信行为》
斯金纳的实验和巴甫洛夫的实验的不同:
1.斯金纳的动物受试者不是绑在架子上,而是放在 斯金纳箱内自由活动 2.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刺激物引起的,操作行 为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或工具。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的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 是描述刺激与反应的函数关系,以便有效地控制 有机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