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一)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这个可以不做在ppt中,自己叙述哈)主要研究对象是白鼠,实验时,将白鼠引进实验箱,它在箱内到处自由爬动。
当它偶尔踏上操作杆,使用足够压力,就会有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白鼠因此获得食物。
它再次按压操作杆,就会有有第二粒小食球掉进食盘。
这样反复若干次,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映,学到按压操作杆可以获得食物的经验。
以后每当小鼠饥饿时,就按压操作杆取食。
(二)操作条件反射说的主要观点1.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即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根据强化作用的不同,他反射分为刺激性反射和反应型反射,所以行为也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相应的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机体的行为大多是操作性的,人类的行为多数实质上是操作行为,所以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2. 操作条件的作用规律(1)R型作用规律:在操作活动发生作用后,随即出现强化刺激物,操作的力量就会增强。
Eg:白鼠按压操纵杆之后,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即出现一个强化刺激物,由于这一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增强。
(2)R型消退作用规律: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的操作活动增强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力量就会减弱。
Eg:如果白鼠的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按压操作杆的操作发生之后,没有小食球掉进实盘,由于未经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就会减弱。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作用就是控制行为。
教育就是要塑造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教育的关键就是强化有利的行为。
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精密的操纵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1)小步子原则: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步骤,由难到易,逐步解决;(2)积极反应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的强化(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自定步调;(5)减少错误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考试中,学习理论考查得比较多,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是学习理论的常考考点,可以单选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所以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给大家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
几周后发现只做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
于是老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其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
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契约法: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 成的一种约定,内容包括:学生应 该做到哪些具体的行为以及做到之 后可以获得的奖励。
• 成效: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遵守
双方协定。
h
20
要点:
• 教师一定要遵守约定的行为,这样才可以
作为学生改变的强化物。
• 双方公平协商契约,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时间,对期望行为的描述和结果。
8
二、惩罚
呈现性惩罚:在行为后 施加厌恶刺激,以抑 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 生频率。
移除性惩罚:在行为后 移去满意刺激,以减 少行为的发生。
定义 实施过程 实施结果
负强化
惩罚
增加行为频率 减少行为频率的过
的过程
程。
给学生创造一 个练习自我 控制的机会
惩罚往往在不当行 为之后发生, 不能让学生学 会控制,还会 有不良影响
h
13
消退
• 定义:在强化过程中撤掉强化物而导致行 为的减弱以及消失的过程。
h
14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 的应用
h
15
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个经典的方法: 代币法,行为契约法
h
16
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 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 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
h
17
代币法的优点:
h
25
谢 谢!
h
26
感谢下 载
h
27
强调的重点在 于加强良好 行为
主要用于不良行为 的控制
h
9
三、强化程式
固定时距强化变化时距强化来自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
h
10
四、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运用操作性条 件作用原理来改变人的行为。 1、线索和提示 2、塑造 3、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物的种类
• 食物、糖果、玩具、小红花、等物质以及 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社会地位等 都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它们是通过在行 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加以呈现来提高反 应发生率的,这种程序叫正强化;
• 但还有一类强化物,如批评、惩罚、扣除 奖金、电击等,也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 通过在行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消除它们, 也能起到提高反应发生率的作用,这一程 序叫做负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三个部分
• 斯金纳认为,在这种学习中,辨别性刺激(即杠 杆)是影响动物获得食物的有效线索,但操作性 反射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素是操作反应(按压杠杆) 之后伴随的强化性刺激(即食物),而不是反应 之前辨别性刺激。
• 一个完整的操作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辨 别性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性行为 (有机体的自发反应)和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 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 (3)消退
• 如果以机体作出以前被强化过的行为反应之 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这一反应在今 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因此,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它与正强化和负 强化不同,它不是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的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 它是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不良习惯的有效 方法。
研究会得曾对7只野狼进行过该实验, 每只狼只给予一种类型的动物肉(兔肉 或羊肉)。实验只需一、两次即可建立 味觉反感条件反射,但这种味觉反感只 对导致呕吐的动物肉形成条件反射,对 其它类型的动物肉没有产生味觉厌恶反 应。为了保护羊群,研究者建议在野狼 经常出没的地方撒放一些放了致吐药的 羊肉或闻起来象羊肉味的食物。研究还 发现,这种味觉反感还可以通过母狼传 给狼崽。
反应 增强
正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影响员工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本规律
强化
消退
基本理 论核心
逃避与 回避条 件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惩罚
一些操作行为及其结果的例子
行为
工作 上班迟到 下餐馆 进橄榄球体育馆 逛超市
结果
有报酬 被扣工资 吃 观看橄榄球比赛 购买食品
例子: • 小学生上课喜欢插嘴, 讲话。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 每次他讲话, 班主任就批评 他, 或者让他站墙角。(注意, 这里学生的行为, 也即反映, 是发生在老师的惩罚, 也即刺激之前) 长此以往, 学生一想插嘴, 就下意识的产生恐惧 心理, 就不敢插嘴了。 同样的事情如果换到经典条件反射,就行不通。 老师的批评不可能发生在学生插嘴之前,因为他 不知道学生到底什么时候会插嘴。
• 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条件反应的重要工具。饥饿的白鼠被 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当它偶然 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 至食槽中。假设你的目的是教会白鼠按压箱中的杠杆,那么每当 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即释放食物。若干次这样的压杆与食物 结合之后,不给食物,白鼠也会多次压杆。如同经典条件反射一 样,若多次压杆而得不到食物,白鼠习得的压杆行为会逐渐消退。
斯金纳结论
经典性 操作性
两种学习
条件刺激 引起反应
S→R R→S
操作反应 经典性条 件反射式
强化 操作性条 件反射式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条 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由此, 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 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 反射获得。据此,斯金纳又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 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操作式学习 则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由此看来,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分 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来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
斯金纳强调,行为是一种通过与环境的接触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
这种学习过程通过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来加强或抑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
在实验中,动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行为来获得奖励,比如食物。
当动物展示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它们会被奖励,这增加了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相反,如果行为不符合要求,动物会受到惩罚,这减少了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的反馈来塑造和增加或减少行为。
他将这种学习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它涉及到个体主动操作环境来获得奖励。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是“强化”,指的是增加或加强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老师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或小礼物,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第二个概念是“惩罚”,指的是减少或抑制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比如,当一个孩子做了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可以施加其中一种惩罚,如责骂或罚款,以降低这种行为的概率。
斯金纳还提出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概念。
连续强化是指在每次正确行为发生时给予奖励。
这种强化方式适用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
而间歇强化是指不是每次正确行为都给予奖励,而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特定的行为频率给予奖励。
间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持久性,因为个体无法预知何时会得到奖励,所以会持续展示这种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育、工业和临床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奖励或惩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在工业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在临床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戒烟、减肥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调的重点在 于加强良好 行为
主要用于不良行为 的控制
三、强化程式
固定时距强化 变化时距强化 固定比率强化 变化比率强化
四、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运用操作性条 件作用原理来改变人的行为。 1、线索和提示 2、塑造 3、消退
线索和提示
• 提示是在线索呈现之后的提醒,确保个体 意识到线索并作出正确反应。如:教师用 某个手势表示要求学生安静下来,在真实 的课堂情境中,教师打出手势并伴随口头 提醒“这是什么意思?”则手势是线索,话语 是提示。
• 成效: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遵守
双方协定。
要点:
• 教师一定要遵守约定的行为,这样才可以
作为学生改变的强化物。
• 双方公平协商契约,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时间,对期望行为的描述和结果。
• 选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可观察,可评估。 • 在新行为习惯形成后,行为契约应慢慢消
失,在双方均同意的情况下,可共同商定 新的契约。
消退
• 定义:在强化过程中撤掉强化物而导致行 为的减弱以及消失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 的应用
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个经典的方法: 代币法,行为契约法
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 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 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
代币法的优点:
• 学生需要保持正确行为的持续,获得代币
塑造
• 确定目标行为。(终点行为) • 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或知道什么,作为
目标行为的基线。(起点行为) • 找出学生所在环境中的潜在强化物。(强
化物) • 将目标行为分解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
学生的能力而异。(步调划分) • 即时反馈学生的每部行为,使学生由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
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
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
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环境的产物。
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倚联系。
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改变着环境。
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现代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源于俄国著名学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衔接会产生出反应的相关性。
狗看见肉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刺激产生的反应。
而当肉的出现同另一个新的刺激(如摇铃)同时发生时,会引起条件反应。
经过多次重复,即使没有肉,一摇铃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
这说明,有机体的行为是外部各种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与心理活动无关。
由此,巴甫洛夫奠定了学习机制和强化机制的科学基础。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学界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华生推广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原理,提出人的学习行为具有两条主要的规律:频因律与近因律。
在华生眼里,心理学必须是严格的自然科学式的,不能关注那些不可测量、不可验证的“内心”,而只能研究可测量、可验证的行为。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研究成果,而且走得更远。
他坚信,人类行为同其他动物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所发现的可实验、可重复的规律同样可以用到人身上。
经过对有机体行为的研究,斯金纳认为华生所坚守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进而提出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两个概念。
如果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才发生的行为,就是“引发反应”;如果没有明显的外在刺激而自主发生的行为,就是“自发反应”。
引发反应是先有刺激后有行为,而自发反应是先有行为后有刺激。
之所以要区分这两种行为反应模式,是因为引发反应不具有可操作性,而自发反应具有可操作性。
在这里,“可操作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准确含义是自控而不是他控。
依据对行为的两种反应的区别,斯金纳提出了人的两种行为模式: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狗。
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发生的行为,它是自发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和鸽子(见后)。
应答性行为实际上属于被动行为。
它由刺激所控制,刺激的强弱和频率直接制约着行为的发生概率及其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受制于环境,做出行为是为了获得刺激,这就是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实际上属于主动行为,它能对环境做出主动适应,是由行为的后果反过来控制下一步行为的。
如果行为的后果能产生积极效应,使行为者获
得较大的满足,那么这种行为就能得到正强化,使得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增大;如果行为的结果未能使行为者感到满足或满足程度不够,包括使行为者失望,这种行为就得到负强化,行为主体就会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这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斯金纳的这一区分,在激励理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从他开始,奠定了后来管理理论中X理论和Y理论区分的心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