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课件

欢迎来到《课题一燃烧和灭火》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 的相关知识,让您成为火灾防控领域的专家。
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与氧气接触,在适当的温度下释放能量、产生热和光。
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燃烧所需的物质,如木 材、油类等。
氧气
燃烧的氧化剂,空气中 含有大量氧气。
提高员工和居民对火 灾危险的警惕性。
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课件,您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火灾的预防措施。 希望您能初步掌握火灾防控的关键要点。
干粉型灭火器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火灾。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
抓住灭火器
稳稳地抓住灭火器手柄,并将其指向火源。
2按压Βιβλιοθήκη 手用力按压灭火器的把手,触发喷液。
3
扫射火源
扫射着火区域,将喷液均匀覆盖到火源上。
火灾的预防措施
1 保持清洁
保持环境整洁,避免 杂物积堆。
2 定期维护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 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加强安全意识
着火点
燃烧开始的温度,不同 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不同类型的火灾
• 电气火灾:由电力设备或线路引起的火灾。 • 厨房火灾:由油脂、火焰及炉具所引发的火灾。 • 森林火灾:在森林中蔓延的大规模火灾。
灭火器的种类
水型灭火器
适用于一般物质的火灾。
泡沫型灭火器
适用于油类、溶剂类火灾。
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适用于电器设备火灾。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燃烧和灭火课题1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自主学习】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1)。
(2)(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2)隔绝(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三、灭火器的使用【合作交流】一、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3、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因此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小组交流】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发生了火灾,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结论: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推出灭火的原理下面是一些灭火的方法,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烧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油锅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反馈达标】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4)炒菜时油锅着火;
迅速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空气)。
(5)图书馆内图书着火;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降温、隔绝氧气。
(6)森林火灾;
在大火蔓延路径的前方开辟隔离带,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7)身上的衣服着火。
就地打滚,隔绝氧气(空气)。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
气)。
3.降温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以下。
其中一个燃烧的条件被破坏即能灭火
分析以下的灭火原理
①用CO2气体灭火。 ②木材着火时,用水扑灭。
1.清除可燃物或使 可燃物与其他物 品隔绝。 2.隔绝氧气(或空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
用锅盖盖灭。 ④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 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 掉。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运载神州八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奥运圣火从其发祥地希腊传遍全 奥运圣火从其发祥地希腊传遍全 世界的五大洲。 世界的五大洲。
燃烧造福于人类
燃烧给人类带来灾难
(一)燃烧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
信息: 白磷燃烧
,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 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 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 D、 ①②③
④
5.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 携带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 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 (选填“高”或“低”);汽油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 。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填序号,可多选,下同)。 A.鞭炮 B.瓶装饮料 C.书刊杂志 D.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 观点合理的是 。 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相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度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通过亲自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增强对安全的理解,说明随时注意防火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本节课我播放相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一些防火和自救的常识,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实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2. 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3.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二)教学难点:1.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2. 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T提出问题T探究活动T分析讨论T结论T应用等方法。
六、仪器、用品:学生分组:(1)木炭、石块、水、火柴、酒精灯、坩埚钳(2)蜡烛、火柴、酒精灯、集气瓶(3)酒精灯、火柴、棉花、木块、水、坩埚钳教师演示:酒精灯、手帕、白磷、热水、酒精、坩埚钳、氧气、其他多媒体课件等七、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示例和实验,讲解燃烧和灭火的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和灭火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关系。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本质、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在燃烧和灭火方面的认识仍较为模糊,容易混淆概念和原理。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力求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安全意识。
2.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问题。
2.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燃烧和灭火本质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情感态度,使其能够自觉地遵守消防安全规定。
九年级化学 课题1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答案:(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 (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1.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①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氧气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②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B.纸不是可燃物C.没有和氧气接触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
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
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隔离带。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油锅失火可盖上锅盖,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等,它们都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普罗米修斯
强化类训练
• 1.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 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 个条件相对应。 •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上。 •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 • (3)釜底抽薪。 • (4)扑灭油井大火时用炸药在大火上方爆炸。 • (5)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6)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
跟踪训练:
• 1、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 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杆着火点高 • 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 • 2、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的( ) • A 最低温度 B 最高温度 C 平均温 度 D 熔化温度
• 3、小明拿一瓶汽油,打开瓶盖放在空气中, 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 其原因是( ) • A 是液态物质 B 与氧气接触少 C 具有挥发 性 D温度低于着火点 • 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 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 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 点
火场逃生
逃生自救常识
1.熟悉环境,明辨方向; 2.不入险地,不贪财产;
3.简易防护,掩鼻匍匐;
5.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7.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4.善用通道,莫用电梯;
6.传送信号,寻求援助; 8.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什么是爆炸?
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 内急剧燃烧,产生大量热,使气 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的。
(可燃性的粉尘、气体与空气混合,在 有限的空间里燃烧,如面粉、煤粉、氢气、 一氧化碳、酒精蒸气、天然气、石油气、 汽油等)
常见消防安全标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原设计:
【学习目标】:
⑴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⑵了解火灾危害及防护方法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改进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用品:
学生部分:
烧杯(热水)4个,漏斗、洗耳球(或气筒)4套;烧杯(冷水)4个,大试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灯4个,试管夹4个;火柴8盒,小蜡烛16支,白磷若干。
教师部分: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