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资料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滨水地区介绍

1.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

的部分。” 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2.滨水地区空间分类

环港湾夹江环湖

3.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用地功能地合理布局

按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划分大致有滨水居住区、滨水文化博览区、滨水娱乐休闲区、滨水办公商业及金融区等。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土地使用形态的单一性和片断化是城市滨水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形态单一造成滨水区功能的隔离与分化现象,许多滨水区由于缺乏城市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许多商业办公为主的滨水区则由于居住用地的缺乏,形成夜间缺少活动的城市空间利用浪费的“空洞化”现象。因而公共性、多样性、延续性、层次性和立体化应成为用地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

a.公共性是指滨水区对城市开放,用地形态公共化,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融为一体。

b.多样性是指在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性社区建设,形成多样的用地平衡,土地使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这一策略的基础,复合型的城市空间避免和减少了土地使用

的“低谷”增强了滨水区的吸引力。

c.延续性是指综合原有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形成城市生活景观的延续性。例如,武汉市南岸嘴整治工程亲水空间将长江大桥作为远景结合。

d.多层次和立体化是对滨水区自然景观潜质的充分利用,立体化的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土地开发强度和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例如美国曼哈顿河滨工程

多层地下建筑充分容纳了商场、停车场、戏院、博物馆、运动场、餐厅和集会场地形成延续性城市空间。

(2)城市交通的协调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形体的骨干,一般与城市基础建设或地下设施

一起安排和设计,一旦安排好,很少有机会修改,而即使能够修改,会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市政和土地利用有很大的制约性。

由于有些地方城市交通横穿滨水区,使海滨、河岸成为人们难以靠

近的区域。交通道路作为异质空间,将人与滨水空间分隔,往往破坏了

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感。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即通过交通的地

下化或高架散步道可解决这一问题。

设立超大街区也是有效的策略,将分散的小街区整合为大的街区,

街区内只设人行道,将汽车道排除在外,这样可以避免汽车道对行人的

干扰。尝试在滨水的特定区段组织超大街区,可以解决滨水空间的完整

与组织交通的矛盾。

人车绝对分行会使该地区功能受到限制,可以在保证步行者舒适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限制速度的汽车通过,同时保证自行车交通的通行,将部分道路设计为尽端式以避免外部汽车穿行,将车行路线设计为折线型或蛇形以限制车速,设置车挡或驼峰以限制车行范围及提醒减速,滨水区的步行空间随着车行道的折线亦曲折变化,形成舒适、美观且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

(3)城市滨水区防灾

城市防洪城市经济迅猛发展要求建立高标准的工程防洪设施,创造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立意又要求城市滨水空间尽可能保持自然生态特征,能体现城市独特风貌,两者在一定层面上相互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可采取以下措施:

a.通过流域性防洪措施与城市防洪措施相结合,在保证防洪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控制与降低市区防洪堤的高度,避免

市区内出现与其它景观要素极不协调的高大堤墙。

b.通过建筑、道路、活动场所与堤坝结合,可打破单调冗长的堤身,为沿江景观和滨水空间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c.对于修建防洪堤的滨江地段,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生态特征,避免江岸大面积渠化,通过各类植物的精心选择和组

织,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江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不透水的表面大大高于郊区的自然地面,使其蓄水能力大大降低,稍遇过量降水便会诱发洪水。因此在滨水区域城市设计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延缓城市暴雨径流,如建屋顶蓄水槽、池、屋顶花园、覆盖草皮或用波状和砾石面等粗糙屋顶等,也可在地面铺设卵石等透水界面并多植有滞水能力的草木等。

预防建筑活动对河岸、海岸的侵蚀建于水中或临水而建的建筑,往往需要在水下建造防波堤、护岸等设施以保护建筑物基础部分的安全,这些水下的建筑活动极易在水流作用下对滨水地貌产生影响,特别是流速较大和较易侵蚀的河、海岸。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周边环境的地质!地貌状况,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长远的时间内研究建筑活动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二.河道景观设计

1.对城市河道景观的认识

关键:重视河道景观的巨大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一个完整的城市河道由河槽、河滩、河岸林等组成,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和迁徙廊道,是城市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河道还保留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城市河道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现状:多数城市在整治河道景观时,仅侧重其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景观设计多采用拓宽河道、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护堤等传统的工程措施,这些手段只是单一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毁坏了河道原有的生态功能。

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1)系统与区域原则

河流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之时,首先应该对河道(河流)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考虑。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估、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河道的侵占)、综合治理河道污染(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

(2)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不单是解决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境、改善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娱乐机会,提高河滨区域土地利用价值等。

(3)生态设计原则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态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自然美学原则

保持自然线形,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鼓励平易质朴。

(5)文化保护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和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