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合集下载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是指在滨水地区进行景观设计,并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景观空间。

本文将就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滨水地区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景观。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的水域进行水上活动的设计。

例如,在水域中设置水上游乐设施,如划船、游泳等,可以吸引人们前往体验。

同时,可以设置供人们休憩的水边景观席,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其次,滨水地区可以通过植被的设计来提升景观效果。

可以在滨水地区的周边种植各种优美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使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在设计植被时,可以选择适应滨水环境并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增加景观的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设置漂亮的花坛和绿化带,为人们提供一个静谧而宜人的环境。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可以结合人文元素。

通过设置雕塑和艺术品等装饰物,可以增添滨水地区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休闲广场和户外娱乐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与此同时,可以设置露天音乐舞台等文化设施,不定期举办音乐演奏和文艺演出,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设计中可以尽量保留滨水地区的自然风貌,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

可以设置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资源的消耗,并为滨水地区提供更加环保的能源。

总之,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水域活动、植被设计和人文元素等方面的考虑,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空间。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打造一个宜人且具有文化氛围的滨水景观。

同时,还应注重对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体验。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一、前言滨水景观设计是一种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水空间。

本文将就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详细探讨,介绍其设计原则、要素以及实施步骤,以期为读者提供有关滨水景观设计的全面指导。

二、设计原则1. 获得灵感: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观察,以获得灵感和理解周边环境特点。

可以参考其他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和启示,但也要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2. 人性化设计:滨水空间应该以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用户的舒适性和体验感。

设置合适的休憩点、步行道、观景平台等,方便人们欣赏风景和进行休闲活动。

3.生态友好: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选择适宜的植被覆盖,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空气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

4.景观连续性:滨水景观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保持景观连续性。

使用与周边建筑物风格相符的材料和色彩,保持整体的视觉效果和协调性。

三、设计要素1. 水体元素: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是水体元素,可以是江河湖海、水池喷泉等。

水的流动和声音能为人们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成为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植被景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合理选择和布置植被是非常重要的。

营造绿色环境,增加观赏价值,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活空间。

3. 道路和桥梁: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道路和桥梁是人们欣赏景色和交通出行的主要途径。

需要考虑交通流线的连贯性和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风格。

4. 休闲设施:为了提供更好的滨水休闲体验,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休息亭、游乐设施、户外健身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实施步骤1. 规划设计:根据滨水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

包括空间布局、景观要素的选择和安排、路线设计等。

要充分考虑滨水区域的特点和潜力,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 施工建设: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具体的施工建设工作。

需要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摘要:河道是城市空间格局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因素,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现、更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景。

积极开展对河道滨水环境的提升与整治工作,是近年来各个城市的首要城建计划。

如何利用好河岸空间创造更多的活动场所,便成为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本文对城市河道中高差较大的河岸改造进行了探究与摸索。

关键词:高差处理滨河景观活动型城市河道随着现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提出,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户外公共空间的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不仅能改善城市形象,带来城市活力,更能切实的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1],达到创造城市美好人居生活的目的。

滨水空间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向往,带着逐水而居的深层基因,人们始终存有观水、亲水、戏水的精神需求。

而城市内河往往由于周边地块的建设,使得滨水空间局促、河道线型生硬、水与岸之间存在高差,多出现陡坡和直立挡墙的驳岸形式,既不亲水、也不生态。

这就要求河道整治工程中提前做好竖向设计,结合景观效果最大化去解决人与水的关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高差设置合理的驳岸形式,创造与河道环境相匹配的活动场所。

梳理河道水文情况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各项水文资料进行了解与梳理,组织多次现场踏勘,目的是明确河道功能,必须满足防洪要求,在保证水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提升水环境。

除了防洪排涝,河道是否承担航运、水源等功能也尤为重要。

其次,必须在明确了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质、地下水、降水、蒸发量等水文基础资料后,结合河道现存问题去切实提出景观改造的设计方案。

常见的滨河高差处理手法滨河空间是景观的高频项目类型,可以理解为是设计水陆之间的景观界面,而这种景观界面如果存在2m以上高差,就变得很难利用,会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点。

景观设计中常见的滨河高差处理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立驳岸挡墙:这类手法一般用在城市用地极为局促且高差大的河道中,多结合墙面浮雕或景观护栏,来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中,滨水景观设计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师需要从环境和功能两个方面入手,做好细节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

环境设计方面,设计师需要考虑滨水区域的自然特征,同时保留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例如在开发滨水公园时,应考虑周边环境的风土人情,调查当地历史文化等,从而保证公园的风貌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此外,公园中应设立自然保护区,保留稀有物种,保持生态平衡。

在功能设计方面,滨水景观需要考虑人们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休闲和娱乐需求。

例如在公园中,可以设立自行车道、儿童游乐区等休闲娱乐设施。

此外,在公园中应设立休憩区域,灌木丛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场所,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之美。

细节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例如,公园中的凉亭、亭子等建筑可以采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保证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

同时,在公园中应有绿化带、水池等,让人与自然环境结合。

此外,公园中的垃圾桶、路灯等设施也需要精心选择、设计,以满足公园内的各项需求。

滨水景观设计需要我们根据所处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

以花都大道滨水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师采用了以“人文环境、绿色环境、滨水环境、公共环境”为基础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融合自然生态和城市文化的滨水景观。

这一设计方案将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融合,为市民提供一个旅游、游玩和休闲的场所。

总之,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需要从环境、功能和细节入手,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保证环境的协调一致。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相信滨水景观设计会越来越先进、丰富,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

•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 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 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 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 。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 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 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 、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
• 2.2 沿水步道与水面的开口处 与水面的开口处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人与水面 能够近距离接触的地段,从防洪堤到水面之间 跌落的台级和平台能够产生富于变化的空间, 对人具有较强地吸引力。对于开口的提示本身 就要求这部分空间要进行特别的处理,也需要 一定程度的空间放大,从而提高安全性和亲水 性。
• 2.3 沿水步道的转折处 “视线转折的对景往往都是潜在的兴奋点。”
• 在驳岸的处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 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 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型驳岸 除了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治洪 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 ,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 起到重大作用。
•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 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 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 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 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 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 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 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 色
水体的可接近性
•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 辉之下无疑心旷神怡的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 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 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 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 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 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 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神仙干货,滨水空间分析及表达超全解析!

神仙干货,滨水空间分析及表达超全解析!

神仙干货,滨水空间分析及表达超全解析!文章来源:艺筑景观ID:YiZhuJingGuanSheJi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如今的设计中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滨水空间有哪些形式?具体的图纸又怎么进行表现?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滨水空间的深度解析和图纸制作详解!同时,会在文末为大家送上滨水处理素材大礼包!01 滨水空间的分类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水岸线的曲折变化,不同类型的水岸线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各式的驳岸处理,面对如此多的类别,想要系统的解读,那么首要就要对滨水空间的处理方式进行分类。

滨水空间通常分为水体、水际线和陆域。

针对这三种空间通常有多种处理方式,而亲水空间、驳岸、滨水游线是常见的处理内容。

在水体空间中的处理方式基本都为具有一定亲水性的处理方式,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水体,形成人与自然的互动形式。

亲水空间通常又可以分成路径类、平台类、广场类三种大的处理类别。

02 路径类亲水空间路径类的处理方式即为对滨水游线做亲水处理,通常的表现方式为将一定道路延伸到水面上,形成具有亲水性的一段路径,丰富路径的形式。

▶分叉围合路径:分叉围合出新的空间,可规划为可参与的滨水广场或水景观节点等。

同时,也可以丰富路径。

▶完整图形路径:通过完整图形强调节点空间形式感,增强主题性和趣味性,可单一使用或组合使用。

▶网状落差路径:高差变化跌落形成竖向变化,网状结构适用于生态修复情况或者人工管护情况下,可营造较好的植物生态氛围。

03 平台类亲水空间在滨水游线上增加一个亲水平台,可以更好的增加人们和水体的互动性,以及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

是每个滨水空间基本都会使用的处理方式。

▶线状水面出挑平台:打造出挑空间形成延伸活动空间并且更加亲近水体,线状的挑出平台可以是码头或者垂钓区。

▶面状水面出挑平台:面状的挑出平台可以突出节点景观性,丰富驳岸边界,同时也是良好的观景平台。

▶交错重叠平台:拓宽平台空间的同时,增强其活动趣味性以及参与者的交流性。

滨水景观设计 利用水体打造壮观的景观效果

滨水景观设计 利用水体打造壮观的景观效果

滨水景观设计利用水体打造壮观的景观效果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或乡村地区以水体为基础,通过规划和设计的手段来打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

水作为大自然的礼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益处,如增加负氧离子含量、调节城市气候、提供生态环境等。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水体,可以创造出壮观且具有吸引力的景观效果,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一、水景设计的基本原则1. 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滨水景观设计应该与周边的建筑、自然环境相协调,既不突兀也不违和。

可以选择自然形态的水体,如河流、湖泊等,也可以人工构建水景,如喷泉、人工河道等。

2. 利用景观元素: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岩石、植物、石块等景观元素,打造出更加生动的景观效果。

通过合理搭配这些元素,可以增加水体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3. 考虑安全性:滨水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人们的安全。

在水体附近设置护栏、防滑设施等,确保游客在欣赏景观时不会发生意外事故。

二、利用水体打造壮观景观的方法1. 喷泉设计:喷泉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景设计元素。

通过控制水流的喷射和高度,可以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喷泉效果。

多个喷泉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壮观的水景群。

2. 水景灯光设计:通过灯光照射,可以在夜晚打造出独特而浪漫的水景效果。

合理设置灯光的颜色和亮度,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3. 浮桥设计:在水体中设置一座浮桥或者观景平台,可以让游客更近距离地接触水体,同时欣赏水面上的景色。

浮桥设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木质浮桥、玻璃浮桥等。

4. 水景雕塑设计:利用水流的特性,设计出独特的水景雕塑。

可以采用多种材质,如石头、玻璃、金属等,将其与水体完美结合,形成一道令人惊艳的景观。

5. 水平台设计:在靠近水体的地方,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水平台,供游客休憩、观景。

平台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学,舒适度要有保障。

三、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1. 深圳大鹏滨海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以海洋为主题,通过合理设计水体和绿化带,创造出壮观的滨海景观。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滨江、河地段的建筑、街道尽量采用半边街的布置方式,即:建筑面向水体布置。

(2)临水建筑可采用错跃、附坎、吊脚、悬挑、架空等不同方式处理“一条石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是重庆山城地形陡峭的沿江河谷地带半边街的生动写照。

(3)临水的多、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或塔式形态,以增强建筑的轻盈与空透感。

切忌使用体量高大而又造型单调、布置呆板的建筑,更不宜大量地堆积。

(4)注意凹岸构图轴线两侧建筑相互均衡的构图关系(5)借助凸岸的表现力,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6)沿河两岸建筑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水面的宽度来考虑当河道较窄,一般要求两岸建筑风格一致,最好作为整体来考虑;当河道较宽,不必强求两岸建筑的统一协调,重点应考虑对景观轴线及观景点的设计。

三、植物植物的景观作用2、利用植物组织景观(1)利用植物创造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景色(2)利用植物创造不同的空间气氛与意境利用植物创造和谐的城市景观A、利用绿地把自然环境引入城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取得平衡、协调B、开辟沿江、河、湖岸绿地,增加人们亲水、近水的机会水岸绿地应设计为一定的开敞绿化空间, 面向水体,视野开阔无阻; 绿化的布置以不妨碍水上和岸上借景、对景为准则;设计不宜平均单一没有重点。

对临水沿岸的处理,通常采用分层的方式。

第一层作为临水步道或临水平台紧贴水面;第二层布置在堤坝顶面,作为沿岸人行交通及观光步行道。

C、利用绿化树木缓和不同空间或建筑物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形成“中性过渡”D、利用多种绿化手段,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景观质量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植物的生长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注意突出绿化的地方风格(3) 因地制宜进行绿化,丰富植物景观(4) 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体现古树名木价值(5) 利用自然景观元素,创造生动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要素规划设计§1. 自然景观要素的景观处理一、地形1、不同地形条件的景观特征(1)平地A、利用建、构筑物自身的高低和绿化植物的配置求得三维空间的变化B、大胆运用色彩,并借助于光影效果,加强空间的变化C、突出重要景点和景物,利用它控制整个地区形成主宰D、利用自然或人工的山石、水体打破平地上的单调局面(2)山地与坡地与平地相比,山坡地形景观特征一般有:A、变化性B、流动性C、方向性D、眺望性2、山地的景观价值和利用(1)作为城市远景透视和背景A、把与城市毗邻的延绵山峦、奇峰、秀山组织到城市空间中来B、用建、构筑物巧妙地点缀重要的制高点c、山,特别是山峰可作为城市定位控制和构图的主要因素(2)保留山体的自然美形象,构成城市佳景依自然地形布置建筑,组织空间B、山脉、陡坡往往可成为城市良好的轮廓线(3)利用山体和地形高差,突出城市景观的人工美A、为人们提供各种仰视、平视、俯视的条件利用地形高差创造多种水体景观结合地形,兼顾布置,形成远近结合、上下呼应的城市空间环境3、保护自然地形与特色景观对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山顶、丘陵、湖泊、河流、海湾、岸线、旷野、谷地等)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间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

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m 设置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

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

这种复式的断面结构分成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等几种。

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被淹没;中层空间只有在较大洪水发生时才会被淹没。

这两级空间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

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

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

滨水绿地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通常存在较大高差,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要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图2)。

(1)自然缓坡型:通常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

临水可设置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

(2)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

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

(3)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

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高出常水位0.5~1.0m ,若风浪较大区域,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

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应设置栏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

(4)引入型: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

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性,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循环。

这种利用地势高差关系完成动态水景的构建比单纯的防护性驳岸或挡土墙的做法要科学美观得多,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局部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

驳岸的设计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

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

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图3):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