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案例20090421

合集下载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汽车各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 使学生了解汽车设计流程,熟悉汽车设计规范和标准。

3.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汽车设计发展趋势,拓宽设计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汽车零部件和整体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模拟分析软件对汽车性能进行预测和优化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完成汽车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汽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

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安全等社会问题,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汽车设计。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汽车设计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对汽车设计有一定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汽车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汽车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汽车结构、各系统功能及工作原理,涉及力学、材料学、热力学等基础知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汽车概述,第二章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第三章 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

2. 汽车设计流程与方法:介绍汽车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规范与标准,以及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汽车设计流程,第五章 汽车设计规范与标准,第六章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3. 汽车设计实践:运用CAD软件进行汽车零部件和整体设计,结合模拟分析软件进行性能预测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七章 汽车CAD设计,第八章 汽车性能模拟分析。

4. 汽车设计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汽车设计项目,涵盖设计、分析、优化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材章节:第九章 汽车设计项目实践。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第一组:总布置总布置各组可用AutoCAD绘制总布置图,各组分图层布置相应总成或规定部分,最终汇总成总布置图。

总体组协调各总成的布置。

任务1:第一、二周:总体参数测绘●通过测绘和试验方式得到轮距离、轴距、轮距、前后悬、外廓尺寸、整备质量、总质量、轴荷分配、最小转弯直径、通过性参数等相关参数。

●结合各部分布置方案,绘制原车总布置图。

●周五9.16提交总布置图。

第三、四周:总体性能参数计算●根据总体参数,计算通过性参数、平顺性参数、制动性参数、动力性参数等。

●结合各总成的改进方案,绘制改进后的总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总布置图。

任务2:第一、二周:驾驶舱布置测绘●测绘得到座椅、方向盘、制动踏板、油门踏板、驻车制动、仪表或控制开关的布置位置,对人机进行评价。

●周五9.16提交驾驶舱布置图。

第三、四周:驾驶舱布置改进●根据测绘和分析结果,按照人机和安全性要求对驾驶舱布置进行改进。

●绘制改进后的驾驶舱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驾驶舱布置图。

任务3:车身布置第一、二周:车身布置测绘●与车身组一同完成车架、车身上各附件、各总成安装装置等零部件的测绘●完成车身总布置图●周五9.16提交驾驶舱布置图。

第三、四周:车身布置改进●结合车身结构分析结果,完成对车身布置的修改●和悬架组合作完成后悬架修改,完成修改后车架的设计●绘制改进后的车身布置图●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车身布置图。

任务4:第一、二周:底盘布置●与悬架组合作,测绘前后悬架结构形式,主观评价其性能,完成悬架布置图。

●与转向组合作,测绘、分析转向系统结构和布置,计算转向性能总体参数,完成转向系布置图。

●与制动组合作,分析前后轴制动器型式选择、制动管路分路系统型式,主要参数计算,完成制动系统布置图。

●周五9.16提交底盘布置图和设计说明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课程设计计划一、题目: 货车总体设计及各总成选型设计二、要求:分别为给定基本设计参数的汽车,进行总体设计,计算并匹配合适功率的发动机,轴荷分配和轴数,选择并匹配各总成部件的结构型式,计算确定各总成部件的主要参数;详细计算指定总成的设计参数,绘出指定总成的装配图和部分零件图。

其余参数如下:额定装载质量(Kg)最大总质量(kg)最大车速(Km·h-1)比功率 (KW·t-1) 比转矩(N·m·t-1) 组号500 1120 80 16 30 1 1020 100 22 37 2 950 135 28 44 3750 1680 80 16 30 4 1540 100 22 37 5 1430 135 28 44 21000 2250 80 15 38 1 2100 100 20 41 2 2000 130 25 44 315003370 80 15 38 4 3160 100 20 41 5 3000 125 25 44 12000 4500 80 15 38 2 4220 100 20 41 3 4000 125 25 44 43000 6750 75 10 33 5 6330 100 15 40 1 6000 120 20 47 24000 7330 75 10 33 3 7140 100 15 40 4 6960 120 20 47 55000 9160 75 10 33 1 8930 100 15 40 28700 120 20 47 36000 11000 75 10 33 4 10720 100 15 40 5 10440 120 20 47 2分组:每种车型由5名同学完成三、设计计算要求1.根据已知数据,确定轴数、驱动形式、布置形式。

注意国家道路交通法规规定和汽车设计规范。

2.确定汽车主要参数:1)主要尺寸,可从参考资料中获取;2)进行汽车轴荷分配;3)百公里燃油消耗量;4)最小转弯直径5)通过性几何参数6)制动性参数3.选定发动机功率、转速、扭矩。

(完整版)汽车设计毕业课程设计

(完整版)汽车设计毕业课程设计

(完整版)汽车设计毕业课程设计⽬录1 汽车形式的选择 (1)1.1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1)1.1.1汽车载客量和装载质量 (1)1.1.2整车整备质量mo确定 (1)1.1.3汽车总质量ma(1)1.2汽车轮胎的选择 (2)1.3驾驶室布置 (3)1.4驱动形式的选择 (4)1.5轴数的选择 (4)1.6货车布置形式 (4)1.7外廓尺⼨ (4)1.8轴距L (5)1.9前轮距B1和后轮距B2(5)1.10前悬LF 和后悬LR(5)1.11货车车头长度 (6)1.12货车车箱尺⼨ (6)2 汽车发动机的选择 (7)2.1发动机最⼤功率 (7)2.2发动机的最⼤转矩及其相应转速 (8)2.3选择发动机 (8)3 传动⽐的计算和选择 (10)3.1驱动桥主减速器传动⽐的选择 (10)3.2变速器传动⽐的选择 (10)3.2.1变速器头挡传动⽐的选择 (10)3.2.2变速器的选择 (11)4 轴荷分配及质⼼位置的计算 (6)4.1轴荷分配及质⼼位置的计算 (12)5 动⼒性能计算 (17)5.1驱动平衡计算 (17)5.1.1驱动⼒计算 (17)5.1.2⾏驶阻⼒计算 (17)5.1.3汽车⾏驶驱动⼒⾏驶阻⼒平衡图 (19)5.2动⼒特性计算 (20)5.2.1动⼒因数D的计算 (20)5.2.2⾏驶阻⼒与速度关系 (20)5.2.3动⼒特性图 (21)5.2.4汽车爬坡度计算 (22)5.2.5加速度,加速度倒数曲线 (217)5.3功率平衡计算 (224)5.3.1汽车⾏驶时,发动机能够发出的功率 (24)5.3.2汽车⾏驶时,所需发动机功率 (25)5.3.3驱动平衡图 (26)6 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 (27)7 汽车不翻倒条件计算 (29)7.1汽车满载不纵向翻倒的校核 (29)7.2汽车满载不横向翻倒的校核 (29)7.3汽车的最⼩转弯直径 (29)总结 (31)参考⽂献 (32)摘要本次课程设计任务是设计载重1吨,总质量2.15吨,最⾼车速120km ——最⼤转矩,N ?m 其中,在1.4~2.0之间取。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汽车设计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物理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熟悉汽车设计中常用的数学、物理等知识。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等知识分析汽车设计的实际问题;(2)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汽车设计;(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设计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汽车的组成部分及功能;3.汽车设计中常用的数学、物理等知识;4.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5.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讨论法:学生就汽车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汽车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汽车设计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汽车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汽车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汽车设计参考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计算机及辅助设计软件,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4.创新设计:评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发动机转速适应性系数
—最大功率点的转速
—最大扭矩点的转速
即:
发动机适应性系数
对于柴油机 =1.6~2.6,表明此发动机满足汽车行驶工况
CY4105Q主要技术参数
型 号:
CY4105
形 式:
立式直列、水冷、四冲程、增压中冷
气 缸 数:
4—105×118
工作容积:
4.087
燃烧室形式:
直喷圆型缩口燃烧室
关键词:平头货车;总体布置;前置后驱
第1章 汽车形式的选择
汽车有许多分类方式,可以按照发动机排量、乘客座位数、汽车总质量、汽车总长、车身或驾驶室的特点不同来分类对于轻型载货汽车通常有以下几个初选指标。
1.1
汽车的轴又称为汽车的桥,按轴数分类汽车可以分为二轴汽车、三轴汽车和四轴汽车甚至更多的轴数。影响选取轴数的因数主要有汽车的总质量,用途,使用条件,公路车辆法规对轴载质量的限制和轮胎负荷能力以及汽车的结构等。参考同类型的货车本车采用两轴形式,又由于载货量较大,因此后轮采用双胎
1.2
汽车的驱动形式有4×2,4×4,6×2,6×4,6×6,8×4,8×8等,其中前一位数字表示汽车的车轮总数,后一位数字表示驱动轮数。根据汽车的用途,总质量和对车辆通过性的要求等,是影响选取驱动形式的主要因素。参考同类车型,本车选取4×2后轮单胎。
1.3
汽车的布置形式是指发动机、驱动桥和车身的相互位置关系和布置特点而言。汽车的使用性能除取决于整车和个总成的有关参数以外,其布置形式对使用性能也有重要影响。货车可以按照驾驶室与发动机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分为平头式、短头式、长头式和偏置式四种。货车又可以根据发动机相对位置的不同,分为发动机前置、中置和后置三种布置形式。为了适应高速时对汽车机动性能的要求,采用平头式货车,发动机可以置于座椅下方使离合器、变速器等操纵机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布置,货箱地板高度降低。因而货车用采用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形式。

关于汽车的课程设计

关于汽车的课程设计

关于汽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掌握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四大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了解汽车发展历史,掌握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与发展趋势。

3. 学生能掌握汽车安全知识,了解交通安全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汽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汽车故障。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汽车模型,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并整理汽车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科技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关注交通安全。

3. 学生培养环保意识,了解汽车环保技术,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汽车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汽车概述- 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分类及特点-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与发展趋势2. 汽车基本构造- 发动机原理与构造- 底盘结构与功能- 车身结构与设计- 电气设备组成与作用3. 汽车安全知识- 交通安全法规- 汽车安全装置- 驾驶习惯与安全4. 汽车环保技术- 新能源汽车简介- 汽车排放污染物与控制- 环保驾驶习惯5. 汽车实践操作- 汽车模型设计与制作- 简单汽车故障分析与排除- 汽车知识竞赛与分享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汽车概述,了解汽车发展历史和分类第二周:汽车基本构造,学习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相关知识第三周:汽车安全知识,学习交通安全法规和安全装置第四周:汽车环保技术,了解新能源汽车和环保驾驶第五周:汽车实践操作,进行汽车模型设计与制作,分析简单汽车故障教材章节关联:《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交通工具》《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交通安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汽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及范文

汽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及范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 认识不同种类的汽车及其特点。

- 知道汽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技发展的热爱。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汽车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 不同种类汽车的特点。

2. 难点:- 汽车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三、教学准备1. 教师:- 教学课件、汽车模型、图片、视频等。

- 汽车知识相关书籍或资料。

2. 学生:- 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乘坐什么样的汽车?对汽车有哪些了解?”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汽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1. 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汽车的基本构造图,并讲解各部分的功能。

- 学生观察并提问,教师解答。

2. 不同种类汽车的特点-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汽车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各种汽车的特点。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种类汽车的特点。

3. 汽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教师简要介绍汽车的发展历史,重点讲解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 学生分组讨论,预测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汽车,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

2. 观看一部关于汽车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写一篇观后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范文汽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摆臂轴线 上摆臂球铰 上摆臂球铰的运动方向
上摆臂轴线
纵倾中心
下摆臂轴线 下摆臂球铰
下摆臂轴线 下摆臂球铰的运动方向 图 8. 汽车纵向垂直平面内悬架的纵倾中心
为简单起见,本课程设计不考虑悬架抗“制动点头”的设计要求,即只考虑 上下摆臂轴线平行于汽车纵向布置的情形。
5
三、转向梯形机构布置方案与优化设计
8
β
(5)
δ——实际右轮转角β与理想右轮转向角β0 之间均方根偏差 n——取值次数
分析软件的应用示例。在软件界面左侧数据栏中,根据图 10 所示的参数定义, 输入齿条位移 S 的行程上下限、设计变量(L1、L2、L3、y)选择范围的上下限、 设计变量离散寻优计算步长 dL、轴距 L、左右转向主销距离 B、内侧转向轮最大 转向角 aM_max=αmax、机构许用压力角 a_lim=[αp]。优化计算后,即在右下数据 栏求得各杆长等参数, 并绘出二条分别表示理想 Ackermann 转向角曲线、机构再 现的转向角曲线及机构简图。同时,输出左右转向角数据文件备查。
(一) 转向梯形机构布置方案
α
选择图 9 所示的转向梯形机构布置方案,其特点是转向节臂指向汽车前进 方向。 计算分析表明, 这种布置形式比较容易实现后述 Ackermann 转向几何学关 系。
图 9.齿轮齿条转向器驱动的转向梯形机构布置方案
(二)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在汽车横向水平面内的机构运动学模型[8] 在汽车横向水平面内研究车轮转向运动时, 可将空间连杆机构形式的转向梯 形机构近似投影、简化为汽车横向水平面内的平面连杆机构,如图 10 所示。
(3)
A′=-2L3(S0+S), B′=-2L3y, C′=L22-L32-( S0+S) 2-y2 L1---转向机齿条左右球铰中心的距离; L2---左、右横拉杆长度; L3---左、右转向节臂长度; Lw------车轮中心至转向主销的距离; S1---转向齿条从中心位置向左的位移量(取正值) ; S2---转向齿条从中心位置向右的位移量(取负值) ; y---转向齿条左右球铰中心连线与左右转向主销中心连线之偏距。 图示位 置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S0---直线行驶时,转向齿条左球铰中心和左转向主销中心的水平距离; α0---转向节臂与汽车纵轴线的夹角。 (三)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理论与设计计算软件的应用 为了保证如图 11 所示四轮汽车的所有车轮在转向时都作纯滚动,其左右前 轮转向角α和β应满足所谓的 Ackermann 转向几何学关系,即 cotα=cotβ− 式中
图 12.某微型汽车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算例
进而,根据外侧转向轮的最大转向角βmax,可计算校验机构能够实现的汽车 最小转向半径为
Rmin =
L sin β max
(7)
四、基于 ADAM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转向梯形机构运动学模型及前轮定 位参数仿真分析 (一) 基于 ADAM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转向梯形机构运动学模型 如图 13 所示, 在 ADAMS 环境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立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转向梯形机 构运动仿真模型。建模方法可参考文献[9]等。利用该模型,可进行悬架导向机 构运动学研究和车轮定位参数分析,也可进行转向梯形机构的运动动态分析、校 核与优化,如图 14 所示。 (从略)
图 2 某驱动桥双横臂独立悬架结构图
2
1. 下摆臂 2、5.球铰 3.万向节及半轴 4.转向节 6.上摆臂 7、8.橡胶弹性支承铰 9.轮毂轴承 10.轮毂 11 制动盘
图 3 某微型汽车前轮转向驱动桥双横臂独立悬架结构图
(三)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及转向梯形机构示意图 进行分析与设计时, 采用图 4 所示的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及断开式转向梯形 机构示意图,有助于更清楚地表示悬架系统的运动结构关系。它由上摆臂 AB、 转向节 BCJE、下摆臂 CD、转向节臂 JE、转向横拉杆 EF、转向器移动齿条 FG 和 车架组成。其中,上、下摆臂与车架之间的橡胶弹性支承铰分别用转动副 A、D 近似替代,其轴线不一定相互平行;B、C、E、F 均为球副(球铰) ;G 为转向器 中移动齿条与转向器壳体之间的移动副,其移动方向通常沿汽车横向水平。转向 轮轴线为 KW,转向主销为球铰 B、C 的中心连线。
B L
(4)
α---内侧车轮转角 β---外侧车轮转角
7
B---左右前轮转向主销轴线与地面交点之间的距离 L---汽车轴距 R---转向半径
B
α
β
R
图 11. 四轮汽车转向示意图
由式(4) ,可得理想的外侧转向轮转角为 β0 =tan
−1
B tan α/(1 + L tanα )
2 2 2
(1)
α = 2 arctan
A + A2 + B 2 − C 2 −α0 B+C
(2)
A′ + A′ 2 + B ′ 2 − C ′ 2 β = α 0 − 2 arctan B′ + C ′ 式中 A=-2L3(S0-S), B=-2L3y, C=L22-L32-( S0-S) 2-y2 A0=-2L3S0, B0=-2L3y C0=L22-L32- S0 2-y2
4
a)
b)
c)
d)
图 6.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的双横臂独立悬架上下摆臂布置方案
图 7.上下摆臂与车轮瞬心 P 和车身侧倾中心 W 的位置关系
2.汽车纵向垂直平面内上下摆臂轴线的布置方案 如图 8 所示,汽车纵向垂直平面内,上下摆臂轴线之间常采取小角度的不平 行布置。这是为了获得适当的纵倾中心,以使悬架具有一定抗制动纵倾性(制动 点头)效应。上下摆臂轴线相互平行时,纵倾中心位于无穷远处,悬架没有抗制 动点头效应。
1
二、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 (一)前轮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要求[1] 1.悬架上载荷变化时,保证轮距变化不超过±4.0mm,轮距变化大会引起轮胎早 期磨损。 2.悬架上载荷变化时,前轮定位参数要有合理的变化特性,车轮无纵向加速度。 3.汽车转弯行驶时,应使车身侧倾角小。在 0.4g 侧向加速度作用下,车身侧倾 角不大于 6°~7°,并使车轮与车身的倾斜同向,以增强不足转向效应。4.汽 车制动时,应使车身有抗前俯作用;加速时,有抗后仰作用。 (二)双横臂独立悬架的结构 图 1 所示为双横臂独立悬架-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构件是:上摆 臂、下摆臂、转向节、转向横拉杆(未画出) 、螺旋弹簧、减振器及横向稳定杆。 上、下摆臂一般分别用橡胶弹性铰支承于车架(身) ,上、下横臂与转向节之间、 转向横拉杆与转向节之间,一般采用球铰联接,具体结构如图 2、3 所示。
图 10.齿轮齿条转向器驱动的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示意图
6
图中,设转向器齿条位移量为 S(S1≤S≤S2) ,则根据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 法, 容易导出转向齿条位移 S 与其左右转向轮转向角α和β之间的关系式如下 (推 导从略) 。 α 0 = 2 arctan A0 + A0 + B0 − C 0 B0 + C 0
R 图 5.汽车横向平面内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示意图
图 5. 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及受力分析模型
由图可见,在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上摆臂 AB 可认为是不承受垂向载荷的 二力杆,其球铰 B 处反力 FB 的方向沿其杆长延长线,且与汽车水平横向倾角不 大。所以,上摆臂球铰 B 主要参与承受由汽车侧向载荷和纵向载荷产生的反力。 而下摆臂在球铰 C 处主要承受指向 CG 的拉力 FC(G 点是 FB、FC 及地面对轮胎 反力 F 在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三力平衡的汇交点,图中 FC 的方向表示下摆臂对 转向节的球铰反力) 。 图 6 所示为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上下摆臂的几种适用 布置形式(请注意上下摆臂夹角方向和“上短下长”的几何特点)。通过适当的机 构参数设计, 可使悬架在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有较高的侧倾中心,以提高汽车抗 侧倾能力,如图 7 所示。其中,方案 a) 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虽有前轮外倾角 始终不变的优点,但其轮距变化较大,故实际应用较少。
图 4 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与转向梯形机构示意图
3
(四)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上下摆臂布置方案分析 1.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的上下摆臂布置方案及承载特点 一般情况下,上述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及转向梯形机构的布置形式具有空间 连杆机构的结构与运动特点。但在研究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车轮的运动状态时, 可近似将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看作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ABCD,如图 5 所示。 这样便于对汽车横向垂直平面内导向机构的布置形式和承载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螺旋弹簧 QR 支承在车架上 Q(DQ,θ)点与下摆臂上 R(DR,γ)点之间, 筒式减振器 KJ 铰接于车架上 K(yK,zK)点与下摆臂上 J(DJ,µ)点之间。工程实 际中,常取 Q 与 K 点重合、R 与 J 点重合,以简化结构。
图 1 双横臂独立悬架-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 2、3 所示的转向驱动轮传动装置采用全浮式半轴结构。其转向节轴承孔 安装有支承驱动轮轮毂的轮毂轴承。 等速万向节半轴与驱动轮轮毂之间采用花键 联接,以传递驱动转矩。
1.下摆臂 2、5.球铰 3.万向节及半轴承 4.转向节 6.上摆臂 7、8.橡胶弹性支承铰
9
图 13.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转向梯形机构运动仿真模型
图 14.基于 ADAMS 仿真模型的转向梯形机构的运动分析与校核
(二)基于 ADAMS 仿真模型的前轮定位参数分析 1. 前轮外倾角α 前轮外倾角α是指车轮中心平面和道路平面垂线之间的夹角,如图 15 所示。 如果车轮上部向外倾斜,外倾角取正值,向内倾斜则取负值。
²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转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2009.4.21) 一、引言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Design practice of automotive design course)是汽车设计 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专业学生 的一次较综合的设计能力训练。其基本目的是: 综合运用汽车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通过对某些典型汽车设计专题的 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 巩固和扩展汽车设计专业知识,加深对汽车设计过程和方 法的理解。同时,强化汽车设计技能训练,包括分析与计算能力、运用设计资料 (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和设计软件(如 AUTOCAD、UG、ADAMS 等) 的能力等。 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系统是现代汽车上典型的底盘总成系统。 本课程设计 以某微型汽车前轮转向驱动桥所采用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系统为对象, 主要 完成以下环节的分析与设计内容: 1.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 2.转向梯形机构布置方案与优化设计 3.基于 ADAMS 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转向梯形机构运动学模型及前轮 定位参数仿真分析 4.考虑导向机构非线性特征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 参数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5.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受力分析及承载构件下摆臂的强度设计 6.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导向机构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7.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上述课程设计实践,涉及到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 料力学、机械制图和 CAD/CAE 等多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融会应用。因此,通过 本课程设计实践, 可深入了解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 掌握其设计过程与方法;加深对各类样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运用 UG、 CATIA、ADAMS 等 CAD/CAE 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