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第二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制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国家形成初步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政权主要由贵族统治,贵族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宗法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家族的势力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国家的封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二、宗法制度的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家族是宗法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

同时,宗法制度也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调控社会事务。

2. 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家族成员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通常来说,族长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其次是长子和长孙,而其他家族成员依次排列。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通常是遵循血缘关系和长幼尊卑原则的。

3. 血统至上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血统至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宗法制度下,血统与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是息息相关的,家族成员的血统纯正程度决定了其地位和权力的高低。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通常是基于血统关系的。

4. 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宗法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受到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家族中的事务、权力的继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限制。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定和制度,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5. 结构稳定宗法制度下,家族结构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长期固定的。

家族成员的职责和角色一般是早已确定下来的,不会随意变动。

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在宗法制度下长期形成的,是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

中国宗法制度 PPT课件 (2)

中国宗法制度 PPT课件 (2)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族内部 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具 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 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 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 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 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 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 考虑之列。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晋惠帝 肉粥
玄武门之变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2、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 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 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家族 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 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 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 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 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 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 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第⼆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概述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新的萌芽已经产⽣,另⼀⽅⾯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1、天道与⼈事因为周天⼦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

天上的上帝,是⼈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们对天的怀疑,⼈间⼀切休咎祸福均⾃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

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妖由⼈兴”。

郑⼦产讲:“天道远,⼈事迩,⾮所及也。

”天⼈之间的关系发⽣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家参考⼀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

“⾼岸为⾕,深⾕为陵”的现实,使⼈们得出“社稷⽆常奉,君⾂⽆常位,⾃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和孔⼦。

⼆、⽼⼦和《道德经》(⼀)、⽼⼦其⼈、其书⽣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厉乡曲仁⾥⼈、陈国相⼈、宋国相⼈三说。

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上权威,先天地⽽⽣。

道⽣⼀,⼀是⾄等⽆偶,⼀⽣⼆,⼆是阴阳⼆⽓,⼆⽣三,三是均适状态。

三⽣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了客观事物的对⽴和统⼀,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盾,以不变应万变。

⽼⼦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主张⽆为⽽治,宣扬使民回到⼩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兵法、阴谋《史记》:“⽼⼦者,楚苦县厉乡曲仁⾥⼈也,姓李⽒,名⽿,字聃。

”晚年⽬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写下五千⾔《道德经》。

(⼆)⽼⼦以“道”为核⼼的本体论(1)道的本原性与化⽣性。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 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 唯一标准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
唯一途径。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1.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
中国古代疆域图
中国古代民族
夷 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夏至周 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春秋后逐 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靺鞨 源于秦以前的肃慎,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 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五代时称女真。
女真 源于唐代黑水靺鞨,10世纪初分布于松花江、黑 龙江下流,东临海,南接高丽。明代分为建州女真、海西 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戎 殷、周时已有西戎、鬼戎。至春秋时有已氏之戎、北 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戎蛮七种。春秋 末年,被秦、晋所并。
玁狁 亦称猃狁、荤粥、獯鬻、薰育、荤允等。殷、周之 际,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 秋时,以“戎”或“狄”出现于史书。
鬼方 亦称蒐方、魃方、媿方、鬼方氏、鬼方蛮等。商周 时期分布于陕西西北部一带。

4中国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4中国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3.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 书馆,1996。
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本节要点】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 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 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 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第 四 章
国 宗 法 制

主讲人: 顾伟列教授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本节要点】
一、家族 1.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 家族内部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 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 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 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
一、家 族
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 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 (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 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 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 的群体意识。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 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 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宗法制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 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
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30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中国宗法制度ppt课件

中国宗法制度ppt课件
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同姓一家 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 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 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 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6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 根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 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 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 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 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 小宗制度。
14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 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15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 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子为 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 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46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
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 了重要作用。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 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 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 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 身。 2.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 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 吻合不悖。

第二编 第二章 宗法制度

第二编 第二章  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西周宗庙祭祀制度有严格的规定: 1.建宫室要以宗庙为先。宗庙和社稷要按“左宗右社”的 布局建在王宫之前。(提示:什么是“左宗右社” ?) 2.宗庙祭祀有两个原则:太祖制度和昭穆制度 (1)太祖制度。即将家族历史上有着特殊功绩的第一代 祖先确定为世代祭祀的对象,称为“太祖”。 太祖为始封之君。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有太祖之 法。 (2)昭穆制度。即祭祀近几代的祖先。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 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 周人还规定,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其他神主的庙位 则是“易一世而一迁” 。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2.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古代大到历代帝王的世系,小到普通 个体家庭或家族的延续,都把巩固血缘联系、维护血缘世系 的纯度视为头等大事。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 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有高低贵贱之别。 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孝”指敬顺 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孝悌”观念集中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强调子女对长辈的绝对服从;二是“移孝于忠”, 忠孝相通。 “忠”“孝”的基本前提是绝对服从:臣服从于君,子 服从于父;由此生发,又有女服从于男,幼服从于长。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 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 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 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祭祀典礼庄严神圣。 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三、宗法制度形态的演变 春秋以后,具有完整意义的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到 了战国,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出现,如郡县制、官 僚制、俸禄制,等等,这些都冲击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世袭制已被军功制、察举制等更富于理性和实用的制度所取 代。 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宗法制度影响的消除,而是从客 观上促使宗法制度变换形态,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 变为封建宗法制,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 首先,在统治集团上层,封建宗法制也是按血统亲疏承 袭特权。在地方,宗法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其次,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 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 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礼器是礼制等级的体现 西周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规定了整套礼 仪及等级制度,称之为礼制。 青铜礼器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大体上是天子 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 鼎二簋。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青铜礼器逐渐失去 了显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标志的作用,变得 人皆可用。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贡越席
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 乎礼,夫礼所以制中生,礼为大。非礼,无以
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 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二、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 的形成
西周社会背景
宗法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家族统治的
等级秩序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 孔子的理论思索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 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 (1)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国君位,其余的 庶子一律分封出去; (2)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3)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 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作为禄田。
孔子的理论思索
从个人、家庭到国家
君道 臣道 中庸 礼
君道
(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 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从;上好义,则民莫 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 方之民,强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参考书目
《史记· 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汉书》卷30《艺文志》 匡亚明 《孔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版。 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 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臣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欤!(《论语•学而》)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子 罕》)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中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 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 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论语· 季氏篇》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
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礼崩乐坏”
“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
从孔子开始,儒家渐渐脱离了巫师的知识范围, 儒家思想逐渐被提升到一个高度,成了一种了不起 的关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学说。其中,最主要的 是以下三点:第一,从仪礼的规则到人间的秩序, 更注重“礼”的意义;第二,从象征的意味中,发 展出“名”的思想;第三,推寻礼仪的价值本原, 进尔寻找“仁”,即遵守秩序、尊重规则的心理与 情感的基础。(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 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田氏代齐: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也。” 《论语•宪问》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