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个制度既相辅相成,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制度的概述传统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礼乐思想。

礼仪制度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规范和约束。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婚姻、出生、成年、官员任命等。

传统礼仪制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1. 等级尊卑原则:传统礼仪制度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了等级划分,从而确立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和谐。

2. 懂礼、遵礼原则:在传统礼仪制度中,人们不仅要懂得礼仪的基本知识,还需遵循适用的土地和族群的习俗,以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人们通过了解和遵从相关礼仪,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3. 按孝尊老原则: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强调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怀来强化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这一原则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中发挥作用,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宗法制度的概述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身份认定的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间的存续和维系,并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势力和地位的继承符合世袭规则,并采取一系列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四、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1. 家族以家长为首: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者为首,家族成员需服从家族长者的命令和安排。

家族长者有着很高的权威和地位,对家族内部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起到调和和稳定作用。

2. 血缘亲属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社会与家族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权威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等级和家族规范。

家族等级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主要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按照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划分家族等级。

家族等级分为封建地主、典籍子弟、文职官员等几个层次,不同等级的家族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家族等级的确定依据包括祖先的功绩、职位、家产积累等。

高等级的家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掌握重要资源等,而低等级的家族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权力和资源。

家族等级的存在和维护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的高等级家族手中,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家族规范是宗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家族规范是指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族规范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制定,并由家族的权威人物来执行。

家族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职责规范等。

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尊敬祖先,维护家族声誉,注重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相处等。

行为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遵守社会秩序,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职责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来行事,比如长辈应负责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子弟应遵守长辈的安排和指示等。

家族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和权威,家族成员的个体利益相对次要。

家族的权威通常由长辈代表担任,长辈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其决策和指示必须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尊重和执行。

家族权威的存在和维护有助于凝聚家族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级家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低等级家族的社会边缘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家族的地位和权威相对较低。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宗法制度

(二)凶礼——丧礼 凶礼 丧礼
1.招魂之礼 招魂之礼 2.入棺之礼 入棺之礼 3.停棺之礼 停棺之礼 4.墓葬之礼 墓葬之礼 5.服丧与丧服 服丧与丧服
(三)军礼
1.出征之礼——祭天、祭地、告庙、 祭军旗军神、祭道路 2.凯旋之礼 3.校阅之礼 4.田猎之礼
(四)宾礼
1.朝觐、朝聘之礼 朝觐、 朝觐 2.盟誓之礼 2.盟誓之礼 3.相见礼 相见礼
(三)封建礼制的确立和完善 三
春秋, 春秋,礼崩乐坏 孔子宣周礼 战国,三部礼学专著: 周礼》 礼记》 战国,三部礼学专著:《周礼》、《礼记》、 仪礼》 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仪礼》。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中国礼仪制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中国礼仪制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封建礼仪制度越来越趋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1.封建礼仪制度越来越趋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2.礼乐程式更为烦琐 礼乐程式更为烦琐, 2.礼乐程式更为烦琐,内容更为烦杂 3.礼乐内容更趋消极 3.礼乐内容更趋消极
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忘本初; 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忘本初; 再加皮弁,着皮弁服,象征冠者将介入政事; 再加皮弁,着皮弁服,象征冠者将介入政事; 三加爵弁,身着爵弁服, 三加爵弁,身着爵弁服,象征冠者可以参与国 家的最高礼仪活动, 家的最高礼仪活动,从此拥有作为一个成年人 的完整权利。 的完整权利。 加冠礼的程序(视频: 加冠礼的程序(视频:汉代加冠礼 )
封禅的意义?为什么看重泰山封禅? 封禅的意义?为什么看重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 2Fra bibliotek祭地之礼 祭地之礼
• 正祭 正祭——方丘祭地 方丘祭地 • 社稷(土神、谷神 社稷(土神、 • 四望山川
• 3.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 • 4.学校礼仪 学校礼仪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结构丰满复杂的社会组织框架。

其中,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一切制度发展的原始基础。

中国的宗法制度的出现,彻底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宗法体系最早是由夏朝的敬天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

到了周朝的共和纪元时期,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逐步的发展完善起来。

中国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体。

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实体存在的礼教制度,中国古代血缘政治基础的分封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层制度的君臣父子制度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运行的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礼教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宗教形式。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于京师文化的发展和形成的文化讲座活动。

主要是针对满清王朝的礼仪制度等的研究和讨论。

其实,也就是对礼教制度在明清两朝社会上层如何发展和运作的一个真实的描写过程。

这已经充分说明,礼教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有的宗教制度形式。

2.制定了宗教建国方略。

建立了中国最高的大祭祀制度————天子制度。

天子成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最高统治者。

是宗教国家实际的元首。

3.树立了宗教立国策略。

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制度不只是一种社会等级分层制度,他还是中国古代的等级祭祀组织体系。

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婚商嫁娶的宗教礼仪制度。

礼教制度的宗教观念和思想,影响和深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4.中国礼教制度的宗教思想和仪式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思想和仪式,过渡到商朝的事鬼仪式,再发展到周朝的供奉祖先的法祖宗教仪式。

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宗教仪式,是一种多神崇拜的祭祀礼仪制度。

到了商朝。

由于巫术横行,占卜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形式。

事鬼祭祀制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定型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的传统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一些制度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制度的简要介绍:
1.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起源于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并在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了家族组织和国家组织的等级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

2. 土地制度: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即土地归私人所有,并可自由买卖。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官制:中国的官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到明清,官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官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是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4. 法律制度:中国的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到明清,法律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法律制度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5. 兵制:中国的兵制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到明清,兵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兵制规定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和作战方式,是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制度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制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如有兴趣,建议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请教专业人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法礼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法礼俗

专题三宗法礼俗综述1.宗法嫡子:这是一个历史概念,现在已经消亡。

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

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族:《说文·㫃(yǎn)部》:“族,矢锋也”。

所以族本意是箭头。

“族”还可以指氏族、家族。

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灭族。

后来又指民族、种族,又引申为品类。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

世家大族。

殷代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官,为天官六大之一。

事物的本源。

指数量大的商品或产品。

小宗: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

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

五宗:(1).古代宗法,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为“五宗”。

(2).犹言五世。

谓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

(3).同母者为一宗。

五宗,谓一父五母所生之子女。

(4).佛教宗派名。

(5).指五岳。

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

在奴隶社会里,诸侯嗣子还可称为太子,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封建社会中的“太子”指皇帝册封的国储。

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

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后来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

嫡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

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

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

这些传统礼仪不仅是中国人民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礼仪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二、古代传统礼仪的代表——宗法制度古代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基于家族和封建等社会关系的一种礼仪体系,它以家族长辈为核心,以孝敬和尊重为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以长辈为尊,尊重家族长辈的命令和意见,同时也对年幼或地位较低者进行敬重。

此外,宗法制度还注重祭祀和祭拜等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

三、近代传统礼仪的转变——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礼仪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西方礼仪在中国得到引入和普及。

首先是婚礼仪式的变化。

过去,中国传统婚礼注重嫁娶仪式中的家族交流和沟通。

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西方婚礼习俗逐渐被接纳,如白色婚纱、蜜月旅行等。

其次是葬礼习俗的改变。

传统中国葬礼通常较为庄重和重视祭奠,但随着西方殡葬方式的传入,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火葬和纪念墓碑。

四、当代传统礼仪的现状——回归本土和创新融合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传统礼仪也逐渐回归本土,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首先是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通过各种传统仪式和民俗活动,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是社交场合的礼仪变化。

在商务交往中,传统尊长礼仪依然重要,但适度的西方礼仪也被融入其中,使中国人在国际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和得体。

五、传统礼仪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传统礼仪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思维观念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平等意识逐渐崛起,使传统礼仪体系面临挑战。

其次,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影响也促进了传统礼仪的演变。

中国对外开放使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中国传统礼仪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聚力。
维护社会稳定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和睦、尊卑有序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促进家庭和谐
宗法制度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关系 ,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 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
宗法制度对现代家庭的影响
强化家庭观念
规范家庭成员关系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观念和家庭的重要 性,有助于强化现代人对家庭的重视 和归属感。
宗法制度规定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关系,有助于规范现代家庭成员 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传承家族传统
宗法制度传承着家族的传统、文化和 价值观,有助于现代家庭延续家族传 统,培养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宗法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变革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宗法制 度也需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宗法制度的发展历程
宗法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秦汉时期成为 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宗法制度逐渐与儒家伦理相融合,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伦理体系 。
到了明清时期,宗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 制、族谱族规、祭祀祖先等。
家族观念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重 要性,有助于维护家庭伦理道 德。
局限性
过于强调家族观念可能导致个 人自由和权利的限制,以及社
会发展的阻碍。
04
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
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
01
02
03
04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重 要性,认为宗法制度是维护家
庭和家族秩序的基础。
儒家思想认为宗法制度中的长 幼有序、尊卑有别是社会稳定
家族观念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封建礼制的确立和完善
春秋,礼崩乐坏 孔子宣周礼 战国,三部礼学专著:《周礼》、《礼记》、
《仪礼》。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中国礼仪制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封建礼仪制度越来越趋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2.礼乐程式更为烦琐,内容更为烦杂 3.礼乐内容更趋消极
二、礼的分类
礼仪制度——“五礼” 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90后学生选择“冠礼”宣告成人
• 2010年4月17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韵学社 举行集体男子成人礼活动。
• “三加”是冠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初加缁布冠, 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相应的衣服是玄端。 再加皮弁 ,象征将介入兵事,相应的衣服是皮弁 服。三加爵弁,象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 的最高层次,相应的衣服是爵弁服。”—— 三加 的层层递进,象征着男子的成长。
封禅的意义?为什么看重泰山封禅?
• 2.祭地之礼
• 3.宗庙祭祀 社稷坛
• 正祭——方丘祭地 • 社稷(土神、谷神 • 四望山川
• 4.学校礼仪
祭祀时行九拜礼
• 稽首 • 顿首 • 空首 • 振动 • 吉拜
• 凶拜 • 奇拜 • 褒拜 • 肃拜
九拜礼
1.稽首, 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 是拜礼中最重者。
(二)凶礼——丧礼
1.招魂之礼 2.入棺之礼 3.停棺之礼 4.墓葬之礼 5.服丧与丧服
(三)军礼
1.出征之礼——祭天、祭地、告庙、 祭军旗军神、祭道路
2.凯旋之礼 3.校阅之礼 4.田猎之礼
(四)宾礼
1.朝觐、朝聘之礼 2.盟誓之礼 3.相见礼
3.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 官员之间行揖拜礼; 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 下级居西先行拜礼; 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冠前,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 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 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 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 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biàn ,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然后,受礼者 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 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拜见乡大夫 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 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
• 礼仪制度 • 宗法制度 • 皇帝制度 • 家庭制度 • 政治制度
• 职官制度 • 选举制度 • 教育制度 • 科举制度
• ……பைடு நூலகம்
礼仪制度
一、礼制源流
• (一)礼的起源
• 礼分礼貌、礼节、礼仪
• 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神仪式),形成于“三皇 五帝”时代,尧舜时,已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就是“五礼”。(礼,本意“敬神”,后“敬意”的通称)
• 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 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
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忘本初;
再加皮弁,着皮弁服,象征冠者将介入政事;
三加爵弁,身着爵弁服,象征冠者可以参与国 家的最高礼仪活动,从此拥有作为一个成年人 的完整权利。 加冠礼的程序(视频:汉代加冠礼 )
(一)吉礼
• 1.祭天之礼
• 圜丘祀天 • 封禅 • 泰山封禅 • 祀日月星辰等
封禅
“封”即在岱顶聚土筑圆台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 表功归于天;“禅”即在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坛祭地神, 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义。
特别重视泰山封禅。 真正大规模的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真正奠定泰山封禅
制度和意义的应当是汉武帝,汉武帝先后六次至泰山举 行封禅大典;此后,汉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清康 熙、清乾隆等均亲自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周礼
• 周礼即“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 礼和嘉礼。礼乐共举,繁复细琐,无所不至。
• 礼书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谓。 • 《周礼》记录古代礼官有:大宗伯、小宗伯、肆
师、冢人、大司乐、巾车、司常、大卜、大祝、 司巫、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管理文 字天象等。 • 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为基 本人生修养,一切必须“合礼”“合理”,达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程度。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 夏王朝建立,需要一套确定人们身份等级以确 定稳定统治的制度,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 为准则——礼仪制度
(二)周公制礼
•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 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 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 周公在古礼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维护 奴隶主贵族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四等,等级与等级之间的 政治权利、经济特权、社会地位有着很大 的差别,而且是世代承袭、不可逾越的。
• 先秦主要有跪拜礼和揖礼
• 周代拜礼有九种
• 唐宋以后,跪拜礼逐步退出日常生活,主要用于 对君父等长辈行礼,其余则多用揖礼。
• 宋辽以后,请安和万福礼开始盛行。
• 近代以后,随着西方礼仪的传入,鞠躬、握手等 逐步取代了过去的揖、请安等礼节。


(五)嘉礼
冠 礼
1.冠婚之礼
冠礼——男子的成年礼 笄礼——女子的成年礼 婚礼
2.顿首, 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3.空首,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 者。这三拜是正拜。 4.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5.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6.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7.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8.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 拜”。 9.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 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 每次加冠,还要更换相应的民族服饰。
• 冠礼中还包括了上香、宾盥、加冠、敬酒、取字、 读祝、谢礼等多个程序。——程序多,象征着成 人的不易。
场地布置图
来宾
2.乡饮酒礼 3.射礼
4.贺庆之礼
年号更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